□深圳小學 石景章
?
語文新課標之新理念點滴談(五)
□深圳小學石景章
【摘要】在2014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第7小條第一句話寫到:“具有獨立閱讀能力”。不用老師“教”,學生就能讀懂文本,這是我們一個美好的追求。為此,教師一是要激發(fā)孩子們愛讀書的興趣;二是要作簡單有效的具體指導;三是要對小朋友獨立閱讀之后的效果作測定。通過測定,發(fā)現問題,再指導,再閱讀,然后再測定,循環(huán)反復,形成螺旋式上升之勢。
【關鍵詞】獨立閱讀同桌互說閱讀分析
為了檢驗學生是否能“獨立閱讀”,從小學一直到高考,哪一次考試沒有一道分值達30分左右的大題,叫“閱讀分析”?在考試時,誰還“來”指導?誰還“能來指導”?考的就是“獨立閱讀”能力。每位老師都知道:“考試是教學的指揮棒。”從應試的角度來說,此話還真道出了真諦:“我們命題人每次出這道題考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就是告訴每一位老師在自己的教學中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然而,學生在這類考試中屢屢失分,原因何在?是因為老師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下的力氣不夠,想的辦法不多,產生的效果就不好。這實在是一件令人費解之事:老師不是不參加教研活動,也不是不認真?zhèn)湔n,更不是不努力上好每一堂課,那么,為什么“年年獨立閱讀考試失分的警鐘長鳴,而怎么也沒有驚醒局中人”呢?在小學語文教學圈子里打拼了40年,我的發(fā)現是: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幾乎不給學生“獨立閱讀”的機會,更不教“獨立閱讀”的方法,這叫孩子們真的能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嗎?而且這種能力怎能逐年提升呢?
我曾聽了一節(jié)一年級的閱讀課《比尾巴》,執(zhí)教者采取以讀為主的教法講完這堂課。評課時,居然被大為點贊,說什么讀得多,讀得有味道,讀得很到位。何謂“讀得有味道”?某師舉例說,文中的問句,尾音上揚的指導很到位,所以孩子仿讀得“有味道”!我無語。后來,有人請我上一堂一年級的閱讀課,我要求上《比尾巴》,我想把我的課堂變成指導小朋友學習“獨立閱讀”的課堂。我把環(huán)節(jié)羅列如下——
1.學生字。一類字7個,二類字10個(耗時10分鐘)。
2.自讀課文(兩遍)(耗時二分鐘)。
3.帶問題自讀課文(耗時十分鐘)。
問:誰與誰比尾巴?比尾巴的什么?比的結果如何?同時完成板書:
4.同桌互說,自己讀懂了什么?(耗時3分鐘)
5.看著板書,再讀課文,嘗試背誦(耗時1分鐘)。
6.小結:比較思維,即上述三個小問題,弄清比較的對象、比較的內容及比較的結果(耗時2分鐘)。
7.鏈接生活自由談話,要體現“比較”,按對象、內容、結果三個層次來說(直至下課)。
讀了《比尾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及課時分配,哪位老師都可以用到自己的課堂上去試試,找找教給小朋友最簡單的也是最有效的最易操作的訓練小朋友“獨立閱讀”能力的感覺,或者當作試驗做一次,看這樣結果會怎樣?能否呼應新課標的新理念?
我還想強調的是:我們教語文,別忘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孩子們長期生活在母語環(huán)境中,對生活中的語文已經耳濡目染,是有相當基礎的,不是外國人學中文,完全是“零”起步。因此,我們在教生字、教課文時一定要充分調動這一有利因素,以簡化教的過程,省出時間來進行提升孩子們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我的這種說法,曾被有名有姓的大專家指責過,說我這種說法是把語文課上成了“訓練課”。我真不理解,難道不是通過有質有量的訓練,才能真正提升小朋友的語文素養(yǎng)嗎?難道教語文的一切宗旨就是為了“有感情”的朗讀嗎?為了那個白白耗費時間訓練而永遠無法成為能力的“讀得有味道”嗎?為了那個在人的一生中走出小學校門就基本不用,甚至根本不用的“讀得到位”嗎?
讓我們還是回到“獨立閱讀”這個話題上來吧。其實,當今,在幼兒園大班已經開設了繪本閱讀課,就是孩子們自己翻看,逐漸激發(f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至于“懂不懂”,幼兒園是不作規(guī)定的。到了小學,一年級孩子讀繪本也是很尋常的事,而且供一年級小朋友閱讀的繪本已經出現了帶拼音的少量漢字。按課標規(guī)定,在第一學段兩年內小朋友應完成5萬字的獨立閱讀任務。既然課標有規(guī)定,我們執(zhí)教老師就應該忠實執(zhí)行。怎么執(zhí)行呢?一是要激發(fā)孩子們愛讀書的興趣;二是要作簡單有效的具體指導;三是要對小朋友獨立閱讀之后的效果作測定。通過測定,發(fā)現問題,再指導,再閱讀,然后再測定,循環(huán)反復,形成螺旋式上升之勢,就是你的教學成功了,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