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衛(wèi)鋒(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
求愛途中找回主體意識的猶太人
——淺析《太陽照常升起》中羅伯特·科恩的形象
屈衛(wèi)鋒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濟南250000)
摘要:1926年發(fā)表的《太陽照常升起》是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0)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書中描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青年的精神狀態(tài)。杰克、勃萊特等人在酗酒狂歡中尋求精神慰藉,但狂歡過后終歸現(xiàn)實的矛盾,使他們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筆者認為,在萬千繁華喧囂之身中有一根被忽略的生命線——羅伯特·科恩。
關(guān)鍵詞:主體意識;猶太人;羅伯特·科恩
自他出生起,與科恩緊隨的一個標簽是猶太人的身份。猶太人創(chuàng)造了《圣經(jīng)》和《猶太教法典》希伯來文化,也刻下了杰出的思想大師、科學巨匠和工商巨子的名字,他們同樣為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但猶太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幾度被驅(qū)趕,流離失所?!爱?654年來自巴西的23名猶太人在今日紐約登陸時,可以說,古老猶太民族在北美洲新大陸的歷史便拉開了序幕?!雹僭絹碓蕉嗒q太人涌向新大陸,尤其在美國獨立后,猶太人數(shù)量呈增長趨勢,他們都推動了戰(zhàn)后美國的發(fā)展。從幾何起,談及猶太人形象會想到莎士比亞的戲劇《威尼斯商人》中高利貸商人夏洛克、司各特小說《艾凡赫》中以撒,他們都是貪婪、吝嗇、狡猾,怕死的代名詞??贫髯鳛槎兰o二十年代被歧視的猶太人形象,則是由歷史及現(xiàn)實原因引起的。1926年《太陽照常升起》發(fā)表,也是美國反猶太人的高潮。正如書中所說:“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以前,從來沒人使他感到自己是一個猶太人,因而和其他人有所不同?!雹?/p>
科恩是一位主體意識的猶太人。主體意識是“作為實踐和認識主體的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③《馬克思主義百科要覽》中認為主體意識指主體的自我意識,它是人對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科恩就是位有主體意識的猶太人。
科恩作為被排斥的異己,是一個不被主流社會價值接受的“他者”。作為猶太人,他曾經(jīng)一直選擇著被同化,而一度痛苦著,例如學習拳擊,文中所說:“他對拳擊一點也不愛好,實際上他很討厭拳擊但是仍然痛苦而一絲不茍地學拳?!雹艿强贫髟谇髳勐猛局幸徊讲降恼一厣頌楠q太人而被自己丟棄的主體意識。
科恩的第一次婚姻“碰到第一個對他好的姑娘就結(jié)了婚?!雹菔窃谒麕е氨馄降谋亲与x開普林斯頓大學”之后。剛畢業(yè)的他還未從種族問題中清醒,身為猶太人收到的歧視培養(yǎng)了他唯唯諾諾性格,以至于他的婚姻前提是一個待他好的姑娘。但由于和有錢的妻子過著不幸的家庭生活,當他決心遺棄他妻子的時候,她卻拋棄了他。說明在婚姻后期,科恩的主體意識已被喚醒,但此時他只是稍微有些主動性、自覺性,但在整體上還是被動接受者身份。
科恩的第二次戀愛被一位指望跟一家雜志一起飛黃騰達的女士捏在手心里。她非常堅強有力,科恩始終沒法擺脫她的掌握,他也確信自己在愛她。科恩在這次戀愛中也不再完全是被動接受者,而有一定的主觀選擇性。這種女強男弱的愛情,科恩仍作為一個精神上的屈從者形象??贫餍≌f在美國得到認可后,回到巴黎時發(fā)生了改變,這種改變是身為猶太人的科恩主體意識的發(fā)展。外界對他小說的認可也是對他的尊重,這是科恩自身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書中卻說:“這使他變了,因此跟他在一起就不那么令人愉快?!雹藿芸俗鳛榘咨朔N,從開始就歧視科恩,而科恩隨著小說發(fā)展?jié)u漸表現(xiàn)的主體意識使杰克覺得不愉快,杰克作為當時社會主流文化圈的代表,科恩是主流文化圈外的人,科恩努力爭取進入主流文化圈,杰克再次排斥。這次排斥不是因為種族,而是作為有主體意識的有識之士??贫飨矚g《紫紅色的國度》,想去南美洲,都說明科恩想要逃離現(xiàn)實狀態(tài),追求公平自由的國度。
科恩在追求勃萊特過程中使他主體意識發(fā)展到高峰。初遇勃萊特時:“他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活象他那位同胞看到上帝賜給他的土地時的神情。他的目光也流露出那種急切的、理所當然的期待?!雹蘅贫鲗⒆陨碜鳛楫敶髁魑幕幸粋€對等人身份欣賞著迷人的勃萊特,沒有順從也沒有逃避??贫鞯哪繕耸遣R特,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她,這都是他自己主動選擇。與杰克討論為何不去南美洲時,科恩也充分考慮弗朗西斯的感受,因為他認為對她還得盡某些義務。但是科恩已被勃萊特深深迷住,他聽從心的感受,他要理解認識勃萊特的一切。當勃萊特美好的形象被杰克說破時,科恩止不住生氣,因為他不允許美的事物被玷污。愛上勃萊特讓他改變,這次改變讓杰克也覺得他與眾不同顯得突出。他可以不計較個人成敗,他可以不被動接受婚姻。
與勃萊特同游圣塞瓦斯蒂安,科恩得到一次愛情,即使他已經(jīng)知道勃萊特將與邁克結(jié)婚,科恩仍為勃萊特的愛付出著,以致杰克等人覺得他說話時帶著一種無比高明的神氣。這種神氣正是杰克所渴望得到卻一直未得到也永遠都不會得到的。正如杰克所說:“他的艷遇使我感到一種毫無理性的、跟人過不去的嫉妒。盡管我把這回事看待理所當然,也無法改變自己的感觸。我(杰克)當時確實恨他。”⑧科恩的求愛之旅慢慢展開,為與勃萊特相遇放棄釣魚,做勃萊特與邁克的導游,忍受著邁克時而的冷嘲熱諷,想方設法和勃萊特呆在一起,求解勃萊特所處時的暴躁以及毆打杰克,找到勃萊特后痛打羅梅羅,乃至他的離開,這些事件的發(fā)生都是他自主決定。對勃萊特的愛間接激發(fā)了作為社會中個體所具有的獨立性,喚起了他的自主意識并采取行動。
喬伊斯《都柏林人》中《死者》一文中寫到,大家在聚餐時討論黑人歌者時,弗雷狄·馬林斯銳利的提問:“為什么他不能也有條好嗓子呢?就因為他只是個黑人嗎?”⑦同樣,關(guān)于科恩的提問:“為什么他不能追求自由與美好的事物?就因為他只是個猶太人。”人生而平等,美的事物人人渴求,人人爭取,不關(guān)乎人種,階級,工作,社會地位。
參考文獻:
[1][美]馬庫斯:《美國猶太人,1585-1990年:一部歷史》,楊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美]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趙靜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
[3][中]馮契主編:《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4][愛爾蘭]喬伊斯:《都柏林人》,孫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
中圖分類號:K3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004-01
作者簡介:屈衛(wèi)鋒(1990-),女,漢族,籍貫山東臨沂,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