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張積家, 肖二平, 杜 凱
摩梭中學生的民族認同及其影響因素
王娟, 張積家, 肖二平, 杜凱
【摘要】以517名摩梭中學生為被試, 調(diào)查摩梭人對中華民族、摩梭人、納西族及蒙古族的民族認同狀況。結(jié)果表明:(1)摩梭人對中華民族與摩梭人具有較高的認同感;(2)摩梭人對蒙古族和納西族的認同感較低;(3)摩梭人對中華民族與對本民族的認同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對外族的接納度影響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4)摩梭人的民族認同與對外族的包容性較高, 說明摩梭人的民族認同屬于溫和的民族認同。
【關(guān)鍵詞】摩梭中學生民族認同影響因素
一、前言
民族是一種以“文化親近性”為根基、以“集體記憶”與“結(jié)構(gòu)性健忘”為工具來凝聚和調(diào)整人群, 以適應現(xiàn)實資源之爭的結(jié)群現(xiàn)象[1]。民族認同是個體對本民族的信念、態(tài)度以及對民族身份的承認, 具體表現(xiàn)為民族成員對自身所屬民族群體在情感和態(tài)度上的認知, 以及在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等選擇上表現(xiàn)出來的傾向性。民族認同包括群體認知、群體態(tài)度、群體行為和群體歸屬感[2]。民族認同既影響地區(qū)和國家穩(wěn)定, 也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fā)展。
西方學者對少數(shù)民族在文化交往和融合中產(chǎn)生的心理適應與認同進行了大量研究。 他們考察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的關(guān)系, 提出民族認同的發(fā)展模型。Phinney認為, 個體的族群認同經(jīng)歷了彌散性階段、排斥性階段、延遲階段和整合階段[3]。20世紀90年代以來, 國內(nèi)學者對民族認同做了進一步辨析。王希恩把民族認同界定為社會成員對自己民族歸屬的認知和感情依附[4]。莊錫昌認為, 廣義的民族認同是指對主權(quán)民族國家的認同, 即國家認同;狹義的民族認同是指國內(nèi)各個民族對各自民族文化的認同, 即族群認同[5]。鄭曉云認為, 民族認同是一個民族中的人們對所屬民族的一種歸屬意識, 即對“我”屬于哪個民族的看法[6]。王亞鵬認為, 態(tài)度是民族認同中最為關(guān)鍵的因素, 包括積極民族認同和消極民族認同。前者是指民族成員以身為本民族一員感到自豪, 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宗教、習俗充滿了優(yōu)越感, 行為上維護本民族的利益;后者以一種悲觀甚至是自卑的心態(tài)來看待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宗教和習俗, 以自己隸屬于本民族感到恥辱。積極民族認同不僅使民族成員具有強烈的內(nèi)聚力, 也會對外群體的成員表現(xiàn)出一定的排斥性和抗拒性, 這種認同模式在強勢民族中表現(xiàn)得比較突出。消極民族認同表現(xiàn)在行為上, 就是部分民族成員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民族身份[7]。
對民族認同的形成原因, 一直存在著原生論和工具論的對立[8]。原生論強調(diào)穩(wěn)定的、依靠傳承延續(xù)的維持認同的因素, 這些因素不會隨著社會境遇的變化而變化, 認為族群認同主要來自于先賦的、原生的情感, 這種情感不是通過遺傳而獲得的, 而是個體出生后所置身于其中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造就的, 即是族群文化濡化的結(jié)果[9]。例如, Keyes認為, 世系和血統(tǒng)聯(lián)系是族群認同的核心要素之一。一個族群對世系和血統(tǒng)的一致性宣稱, 并非是對自然事實的確認, 更多的是文化觀念傳承的結(jié)果[10]。另一些學者強調(diào)親屬制度對于族群認同的重要性。 例如, Fishman認為, 族群性是親屬體驗的最上限[11]。工具論強調(diào)族群認同的情境性、不穩(wěn)定性和成員的理性選擇, 在構(gòu)建認同過程中, 利益是個人和群體選擇認同的指南針。事實上, 認同意識既源于原生性因素, 也受現(xiàn)實條件和利益影響。在不同時期, 認同意識的側(cè)重點不同。原生論和工具論都無力單獨地對族群認同的形成和發(fā)展變化作出合理的解釋, 將二者結(jié)合起來, 或許能夠更好地說明民族認同現(xiàn)象。
在我國, 民族認同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一些進展, 出現(xiàn)了一些針對政策導向、社會變遷、民族融合、經(jīng)濟發(fā)展、歷史遺留等因素影響民族認同的研究。關(guān)注文化因素是研究的一大特色。張劍峰指出, 認同是族群及其文化存在的基礎(chǔ),心理認同和文化實踐認同決定的行為邊界是理解中國少數(shù)族群認同的有效途徑[12]。周大鳴認為, 族群認同總是通過一些文化要素表現(xiàn)出來, 文化是維持族群邊界的基礎(chǔ)[13]。栗志剛強調(diào), 文化在民族認同中具有重要的基礎(chǔ)作用, 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的基石[14]。萬明剛和王亞鵬發(fā)現(xiàn), 當個體從母體文化進入異文化后, 會面臨民族認同的困境, 也會面臨文化適應的考驗和心理疏離感的困擾。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主要包括消極民族認同、積極民族認同和主流文化認同。漢族朋友的數(shù)量、父母的民族身份、學習漢語的時間以及漢族的接受性對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具有預測性。民族認同的不同成分與不同的文化適應策略之間存在廣泛的相關(guān)。消極民族認同與失范感、社會孤立感和文化分離感具有顯著的正相關(guān), 主流文化認同和積極民族認同與失范感、社會孤立感和文化分離感之間的相關(guān)不顯著[15]。但是, 已有研究往往關(guān)注人口眾多、歷史和文化悠久、社會影響大的民族, 如藏族[15—16]、維吾爾族[17—18]、蒙古族等[19], 對一些處于邊緣地區(qū)、人數(shù)少、相對原始和不發(fā)達的“少小民族”關(guān)注較少。
摩梭人是聚居在川滇邊境瀘沽湖畔及周圍地區(qū)的一個母系族群, 包括云南境內(nèi)被劃為納西族和四川境內(nèi)被劃為蒙古族的摩梭人, 人口約五萬。除了母系家庭和走婚制外, 摩梭人的族源考據(jù)和民族歸屬一直是學術(shù)界爭論的焦點。主張摩梭人屬于納西族的學者認為, 摩梭人的先民是先秦時期游牧于河湟一代的古氐羌人, 戰(zhàn)國時期陸續(xù)南遷, 因以養(yǎng)牦牛為主, 漢代史書稱其為“牦牛羌”或“牦牛夷”;晉代稱“摩沙夷”, “摩”來自牦牛羌的“牦”, “沙”來自“叟人”的“叟”, 即“人”。唐代以后寫作“么些”, 又寫作“么梭”“摩娑”“摩些”“摩西”等。這支南遷的羌人到達今甘孜州后, 分成了兩條路線, 一支從今甘孜州南部直接進入麗江, 成了今日的納西人;另一支從今甘孜州南部向東進入涼山州, 再轉(zhuǎn)入其南部并定居于川滇邊境, 成了今日的摩梭人。按此觀點, 摩梭人與納西人乃是兩個同源異流的民系。在20世紀50年代進行民族識別時, “納西”取代“么些”(摩梭), 成為“納西人”“納日人”“露魯支系”“擺西支系”“瑪麗瑪莎支系”的共同族稱。由于歷史、習俗等原因, 廣大的摩梭人多次迫切要求恢復摩梭族稱。1990年, 云南省人大常委會以立法的形式批準了“摩梭人”這一準民族稱謂[20]。主張摩梭人屬于蒙古族的學者認為, 在元朝時期, 蒙古軍兩次南征入滇, 留下了大量的軍士。明朝取代元朝以后, 散居的軍士融入到當?shù)氐募{日人中, 成為今日居住在川滇邊境的摩梭人。在四川境內(nèi)的摩梭人, 采用上層人士和民間傳說的說法, 自稱為蒙古族的后裔。20世紀50年代進行民族識別時, 居住在四川鹽源、木里、鹽邊等地的摩梭歸屬于蒙古族。這一族稱延續(xù)使用至今[21]。由此可見, 除了隸屬于“摩梭人”和“中國人”以外, 生活在云南和四川的摩梭人還分別隸屬于“納西族”和“蒙古族”。即, 他們同時具有三重民族身份。
20世紀80年代以來, 民族學家、歷史學家對摩梭人的族源追溯和歷史歸屬進行了考察和梳理, 試圖解決摩梭人的身份識別問題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 由于歷史變遷和政策導向等原因, 摩梭人的身份仍然無法獲得清晰的還原。多重民族身份使得許多摩梭人對自己的民族身份、民族歷史感到困惑和苦悶, 他們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自己是誰的后裔等問題。記得去瀘沽湖考察時, 瀘沽湖鎮(zhèn)的一位退休的老鄉(xiāng)長對筆者說:“苦悶啊, 不知我們從哪里來, 祖上是什么人?!币虼? 摩梭人的民族身份確定就不僅僅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 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解決這一問題不僅需要正本溯源的歷史學、文獻學、考古學和民俗學的研究, 也需要立足于民族心理的現(xiàn)實性研究。目前, 已經(jīng)有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 張積家和陳俊發(fā)現(xiàn), 漢族親屬詞概念結(jié)構(gòu)有兩個維度:一是親屬的親密程度, 二是姻親/非姻親, 前者由血緣關(guān)系和親屬之間的感情聯(lián)系決定, 后者反映漢民族對婚姻關(guān)系的重視[22];張積家與和秀梅發(fā)現(xiàn), 納西族的親屬詞概念結(jié)構(gòu)有兩個維度:一是輩分, 二是照顧者/被照顧者, 前者由納西族親屬詞中的輩分標記決定, 后者反映了納西族的原始共產(chǎn)主義的遺風[23];肖二平、張積家和王娟等人發(fā)現(xiàn), 摩梭人親屬詞概念結(jié)構(gòu)有兩個維度:“親屬的親密程度”和“輩分大小”。摩梭人親屬詞概念結(jié)構(gòu)的第一個維度與漢族親屬詞概念結(jié)構(gòu)的第一個維度相同, 摩梭人親屬詞概念結(jié)構(gòu)的第二個維度與納西族親屬詞概念結(jié)構(gòu)的第一個維度相同。肖二平等人認為, 如果摩梭人與納西族同源, 他們應該具有類似的親屬詞概念結(jié)構(gòu);如果摩梭人的母系制是原始母系制的孑遺, 那么, 在摩梭親屬詞概念結(jié)構(gòu)中, 就不應該有親屬的親密程度的維度, 而應該更多地體現(xiàn)原始共產(chǎn)主義的遺風。因此, 摩梭人可能不與納西族同源, 摩梭母系制是一種在特殊歷史時期中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化形式, 這種推論與劉遂海關(guān)于摩梭人的族源考察的結(jié)論相呼應[25]。
因此, 通過考察摩梭人的民族認同態(tài)度, 可以為摩梭人的族源確定提供心理學依據(jù), 這是一種溯源反推法。因為摩梭人雖然沒有文字, 但是, 他們的歷史和文化通過傳說、神話和長輩述說形式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摩梭人, 通過考察他們的民族認同態(tài)度, 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族源痕跡, 進而為他們的民族身份確定提供一定的依據(jù)。那么, 被冠以納西族或蒙古族以及經(jīng)過努力爭取獲得摩梭稱謂的摩梭人對自身所屬民族的認同態(tài)度是怎樣的?多重民族身份對摩梭人的民族認同態(tài)度有什么影響?目前, 隨著瀘沽湖地區(qū)的旅游資源的開發(fā), 民族融合加快, 摩梭人的生活環(huán)境日趨復雜, 這不僅會影響到摩梭人的心理適應和民族認同, 還會影響到摩梭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因此, 本研究以改編的摩梭人民族認同問卷對摩梭中學生進行了調(diào)查。
二、方法
(一)調(diào)查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在云南省的寧蒗一中、寧蒗民族中學和四川省的鹽源民族中學和鹽源一中抽取摩梭中學生被試。共發(fā)放問卷550份, 收回有效問卷517份, 有效回收率為91.7%。其中, 寧蒗一中的摩梭學生有68人(男36人, 女32人, 平均年齡為18.6±1.3歲),寧蒗民族中學的摩梭學生有148人(男81人, 女67人, 平均年齡為18.1±1.9);四川鹽源一中的摩梭學生有106人(男59人, 女47人, 平均年齡為17.9±1.6歲),鹽源民族中學的學生有195人(男102人, 女93人, 平均年齡為18.3±1.5歲)。
(二)研究工具
結(jié)合Phinney的多群體民族認同量表(MEIM)[26], Valk和Karu的民族認同量表(EIM)[27], Klink的國家認同量表[28], 以及雍琳的《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調(diào)查問卷》[29]和萬明鋼等人的《藏族大學生民族認同調(diào)查問卷》[30], 從民族自我認同(如“我知道摩梭人的一些傳說或故事”)、民族歸屬感(如“遠離摩梭人群體, 我感到不安”)、民族態(tài)度(如“我很樂意別人知道我的摩梭人身份”)、民族行為(如“我將來會優(yōu)先選擇在摩梭人聚居的地方生活和工作”)和外族接納度(如“我愿意去了解、學習其他民族的語言和文化”)5個維度編制摩梭人對中華民族、摩梭人、納西族和蒙古族的民族認同調(diào)查問卷。問卷內(nèi)容涉及歷史、語言、宗教、習俗和人際關(guān)系等方面。外族接納指個體對其他民族的接納程度,包括被試對摩梭人、納西族、蒙古族和中華民族的接納程度。對其他民族接納程度越高, 越容易將中華民族看作為一個統(tǒng)一體, 更容易對中華民族產(chǎn)生較高的認同感。
研究使用了4份問卷, 包括《中華民族認同問卷》《摩梭人認同問卷》《納西族認同問卷》和《蒙古族認同問卷》。所有被試均完成《中華民族認同問卷》和《摩梭人認同問卷》。云南地區(qū)被試完成《納西族認同問卷》,四川地區(qū)被試完成《蒙古族認同問卷》。為了平衡疲勞效應和順序效應, 在被試間平衡《中華民族認同問卷》《摩梭人認同問卷》《蒙古族認同(或納西族認同)問卷》的測試順序。
問卷題目均為簡單陳述句, 如“我很樂意別人知道我的摩梭人身份”, 每一個句子后面有6種選擇, 1為“十分不符合”, 2為“比較不符合”, 3為“有些不符合”, 4為“有些符合”, 5為“比較符合”, 6為“十分符合”。要求被試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 憑第一感覺選擇最合適的答案。運用因素分析法考察各問卷的信度, 各問卷的Cronbach alpha系數(shù)為:《中華民族認同問卷》0.801, 《摩梭人認同問卷》0.762, 《蒙古族認同問卷》0.796, 《納西族認同問卷》0.758。中華民族、摩梭人和蒙古族總認同問卷為0.814, 中華民族、摩梭人和納西族總認同問卷為0.804。這表明, 問卷的信度符合要求。
(三)數(shù)據(jù)采集與分析
由被試所在學校統(tǒng)一組織, 集中對被試進行團體實測。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分析。
三、結(jié)果與分析
(一)云南地區(qū)的摩梭中學生民族認同狀況
分別從認知、評價、情感、行為、外族接納和總認同維度上比較, 考察云南地區(qū)摩梭中學生對中華民族、摩梭人和納西族的民族認同狀況, 見表1。
表1 云南地區(qū)摩梭中學生的民族認同狀況(M± SD)
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無論是在認知、評價、情感、行為、外族接納度上, 還是在總認同上, 云南地區(qū)摩梭中學生對中華民族、摩梭人和納西族的認同狀況差異均顯著,ps<0.001。均數(shù)比較表明, 在總認同、認知、情感上對摩梭人的認同顯著高于對中華民族認同,t總=4.00,p<0.001,d=0.11,t認知=5.83,p<0.001, d=0.19,t情感=7.68,p<0.001, d=0.22;在評價和行為上, 對摩梭人的認同與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差異不顯著,ps>0.05。對摩梭人的外族接納度顯著高于對中華民族的外族接納度,t外族接納=4.93, d=0.17,p<0.001。這說明, 摩梭人傾向于將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對國內(nèi)其他民族的接納度顯著高于對“外國人”的接納度。
云南地區(qū)摩梭中學生在多重維度上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度顯著高于對納西人的認同度,t總=28.7,p<0.001, d=0.85,t認知=12.8,p<0.001, d=0.80,t評價=11.6,p<0.001, d=0.87,t情感=6.9,p<0.001, d=0.72,t行為=7.5,p<0.001, d=0.87;對摩梭人的認同度顯著高于對納西族的認同度,t總=38.5,p<0.001, d=0.94,t認知=15.3,p<0.001, d=0.94,t評價=12.8,p<0.001, d=0.87,t情感=10.9,p<0.001, d=0.93,t行為=10.7,p<0.001, d=0.90。從評定值來看, 云南地區(qū)的摩梭中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度(M=5.15)和對摩梭人的認同度(M=5.31)較高, 對納西族的認同度(M=3.56)偏低, 說明與對中華民族和對摩梭人的認同相比, 摩梭中學生對納西族的認同度較低。
(二)云南地區(qū)的摩梭中學生民族認同的影響因素
云南地區(qū)摩梭中學生的三種認同及外群體接納度之間的相關(guān)見表2。
表2 云南地區(qū)摩梭中學生的民族認同與外族接納的相關(guān)矩陣
注:*表示p<0.05,**p<0.01,***p<0.001。下同。
分析表明, 云南地區(qū)摩梭中學生對中華民族與對摩梭人的認同正相關(guān)顯著,r=0.474,p<0.01;對中華民族與對摩梭人的外族接納度正相關(guān)顯著,r=0.463,p<0.01。這說明, 云南地區(qū)的摩梭中學生對中華民族與對摩梭人的認同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在高度認同本民族文化與傳統(tǒng)的同時, 摩梭中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也具有很高的認同感, 這與西方學者所說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存在著天然的矛盾”的看法不一致, 表明作為整體的、國家層次的主流文化與作為局部的、民族層次的群體文化是相輔相成的, 兩者之間并不存在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云南地區(qū)的摩梭中學生對摩梭人與對納西族的認同相關(guān)不顯著, 對納西族的認同與摩梭人的外族接納正相關(guān)顯著,r=0.202,p<0.01。這說明, 摩梭中學生對納西族和對摩梭人的認同之間沒有一致性, 他們更傾向于將摩梭人作為一個獨立于納西族的群體來看待。
采用背景變量對云南地區(qū)摩梭中學生的納西族認同做回歸分析, 結(jié)果見表3。
表3 對云南地區(qū)摩梭中學生納西族民族認同的回歸分析
注: a表示F和R2代表第一個預測變量進入回歸方程時的F值R2;b表示F和R2代表兩個預測變量同時進入回歸方程時的F 值和R2。下同。
逐步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 “居住環(huán)境”與“性別”對云南地區(qū)摩梭中學生的納西族認同回歸顯著, 兩者共可以解釋9%的變異。“不與其他民族混居”的被試對納西族認同度高, 女被試對納西族的認同度高。各背景變量對納西族的外族接納度的影響均不明顯。
(三)四川地區(qū)摩梭中學生的民族認同狀況
分別從認知、評價、情感、行為、外族接納和總認同維度比較, 采用配對t檢驗考察四川地區(qū)摩梭中學生對中華民族、摩梭人和蒙古族的民族認同狀況, 見表4。
表4 四川地區(qū)摩梭中學生的民族認同狀況(M± SD)
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無論在認知、評價、情感、行為、外族接納還是在總認同上, 四川地區(qū)的摩梭中學生對中華民族、摩梭人和蒙古族的認同狀況差異均顯著,ps<0.001。均數(shù)比較表明, 四川地區(qū)摩梭中學生在認知、評價、行為上對摩梭人的認同顯著高于對中華民族的認同,t認知=9.02,p<0.001,d=0.27,t評價=-8.08,p<0.001,d=0.20,t行為=3.95,p<0.001,d=0.21;在總認同與情感上差異不顯著,ps>0.05;對摩梭人的外族接納度顯著高于對中華民族的外族接納度,t外族接納=5.36,p<0.001,d=0.22。這說明, 四川地區(qū)摩梭人傾向于將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對國內(nèi)其他民族的接納度顯著高于對“外國人”的接納度。
四川地區(qū)摩梭中學生在多個維度上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度顯著高于對蒙古人的認同度,t總=32.7,p<0.001, d=0.45,t認知=16.9,p<0.001, d=0.51,t評價=18.7,p<0.001, d=0.48,t行為=8.5,p<0.001,d=0.27, 在情感上差異不顯著,p>0.05。對摩梭人的認同度顯著高于對蒙古人的認同度,t總=32.9,p<0.001, d=0.46,t認知=36.1,p<0.001, d=0.83,t評價=8.7,p<0.001, d=0.24,t情感=9.2,p<0.001, d=0.33,t行為=12.6,p<0.001, d=0.31。從評定值來看, 四川地區(qū)的摩梭中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度(M=5.05)和對摩梭人的認同度(M= 5.07)較高;對蒙古族認同度較低(M=4.19)。
四川地區(qū)摩梭中學生的三種認同以及外群體接納之間的相關(guān)見表5。
表5 四川地區(qū)摩梭中學生的民族認同與外族接納的相關(guān)矩陣
四川地區(qū)摩梭中學生對中華民族認同與對摩梭人認同正相關(guān)顯著,r=0.362,p<0.01;與摩梭人的外族接納正相關(guān)顯著,r=0.357,p<0.01;與中華民族的外族接納正相關(guān)顯著,r= 0.273,p<0.01。這說明, 四川地區(qū)的摩梭中學生對摩梭人的認同與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一致性較高, 兩者分別屬于不同層次, 對摩梭人的認同屬于狹義的民族認同, 對中華民族認同屬于國家認同層次。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高級層次民族。對中華民族認同不僅受本民族認同影響, 還受對國內(nèi)其他民族接納程度影響。對國內(nèi)外民族(尤其是漢族)的接納程度越高, 越容易認同中華民族。對蒙古族的外族接納與對摩梭人的外族接納正相關(guān)顯著,r=0.495,p<0.01, 但對兩民族的認同相關(guān)不顯著。這說明, 摩梭中學生對摩梭人的認同與對蒙古族的認同一致性不明顯。摩梭中學生更傾向于將摩梭人作為獨立于蒙古族的群體來看待。
(四)四川地區(qū)摩梭中學生民族認同狀況的影響因素
采用背景變量對四川地區(qū)摩梭中學生的蒙古族民族認同做回歸分析。逐步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 “居住地開發(fā)程度”對蒙古族民族認同的回歸顯著, 能夠解釋總變異的3.8%。其他因素的回歸均不顯著。其中, “居住地開發(fā)程度高”地區(qū)的被試對蒙古族的認同較高。“漢族朋友的數(shù)目”和“認為自己最像什么民族”對蒙古族外族接納回歸顯著, 可以解釋11.8%的變異。其他變量均未達到顯著的回歸效果。漢族朋友較多的被試, 認為自己最像中國人的被試, 對蒙古族的外族接納度高。結(jié)果見表6和表7。
表6 對四川地區(qū)摩梭中學生的蒙古族認同的回歸分析
表7 對四川地區(qū)摩梭中學生蒙古族外族接納的回歸分析
四、討論
(一)摩梭中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與摩梭人認同的關(guān)系
本研究發(fā)現(xiàn), 摩梭中學生對中華民族認同與對摩梭人認同具有較高的正相關(guān), 與摩梭人外族接納有一定的正相關(guān)。這說明, 摩梭中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與摩梭人認同具有高度一致性, 摩梭人被內(nèi)化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56個民族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長期共存、和諧相處, 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 共同繁榮, 形成了開放、包容、和諧、共贏的局面。
摩梭人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分支, 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摩梭人對其他民族的接納度影響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這說明, 對中華民族認同與對摩梭人認同分別屬于民族認同的兩個層次:對中華民族認同屬于國家層次的認同, 是對國家統(tǒng)一的文化和歷史的認同;對摩梭人的認同屬于狹義的民族認同, 是相對獨立的亞文化層次的認同。國家層次的認同與亞文化層次的認同之間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卻不完全對等。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除了受本民族認同影響外, 還受對中華民族之內(nèi)其他民族的接納度影響。對其他民族接納度越高, 越容易將中華民族看作為一個統(tǒng)一體, 更容易對中華民族產(chǎn)生較高的認同感。
(二)摩梭中學生對蒙古族及納西族的認同
摩梭中學生對納西族和蒙古族的認同顯著低于對摩梭人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這說明, 摩梭人更傾向于將自己看作一個獨立的民族, 對摩梭文化具有較高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 更希望人們能夠?qū)⑺麄円暈橐粋€獨立的民族。雖然政府在民族劃分時將摩梭人分別劃分為納西族和蒙古族, 但是, 摩梭人對兩個民族沒有高的認同感, 尤其是云南地區(qū)的摩梭人對納西族的認同較低, 說明摩梭人并不滿意政府對他們的劃分, 畢竟兩個民族之間具有較大的文化差異和風俗習慣的差異:納西族有本民族的語言, 也有本民族的文字(東巴文), 摩梭人有本民族的語言, 卻無本民族的文字;納西族信仰東巴教, 摩梭人信奉達巴教和藏傳佛教。
因此, 政府在民族劃分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開發(fā)時, 應該注意到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 保護少數(shù)民族的獨特性, 保護和弘揚多民族文化, 豐富中華民族大家族的內(nèi)涵。摩梭人作為一個母系氏族, 其獨特的風俗習慣和人文風情較為罕見, 應該注意到其民族的特殊性, 對其民族特有的文化進行保護。
(三)影響摩梭中學生對蒙古族和納西族認同的因素
對兩地中學生的調(diào)查未發(fā)現(xiàn)一致的影響因素, 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1)居住地開發(fā)程度;(2)居住環(huán)境;(3)漢族朋友的數(shù)量;(4)性別?!熬幼〉亻_發(fā)程度”和“居住環(huán)境”對民族認同關(guān)系較為密切。居住地的開發(fā)程度低、居住環(huán)境較為封閉地區(qū)的民族, 由于缺少與外界交往的機會, 生活單一, 會影響到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外族接納度?!皾h族朋友的數(shù)量”與外族接納度的關(guān)系較為密切, 對少數(shù)民族同胞而言, 平日能夠接觸到的最多的外族人就是漢族人。因此, 一個人的漢族朋友越多, 就表明他對外族人的接納度就越高;“性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民族認同。這可能是因為女性的感情比較細膩, 同情心更強, 更容易表現(xiàn)出對其他民族的認同。
(四)摩梭中學生的民族認同與外族接納度的關(guān)系
民族認同是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的認同, 也是對本民族人群的認同, 具有較高的集體榮譽感和民族榮譽感。對外族的接納度, 是指對本民族以外的民族成員的接納程度。民族認同感體現(xiàn)的是民族凝聚力, 它是一個民族團結(jié)一致、發(fā)展進步的核心力量, 也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體現(xiàn);外族接納度體現(xiàn)的是民族的包容性和對外民族的接納性, 是一個民族接受外來事物、開拓創(chuàng)新、發(fā)展進步的必要條件。在經(jīng)濟、文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 各民族的交往進一步加大, 兩者的作用不可忽視。
本研究表明, 摩梭人的民族認同與外族接納度并不矛盾。高度的民族認同并不排除對外族的接納程度。這說明, 摩梭人的民族認同是健康的民族認同, 沒有明顯的排斥外族的傾向, 摩梭人既能夠?qū)Ρ久褡寰哂休^高的認同, 又能夠接納外民族的文化和人群, 體現(xiàn)了“和諧”的民族理念。
五、結(jié)論
(1)摩梭中學生對中華民族與摩梭人具有較高的認同感, 對納西族和蒙古族的認同感較低。
(2)摩梭中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與對本民族的認同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對外民族的接納度影響摩梭中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3)摩梭中學生的民族認同與外民族的包容性都較高, 二者并不矛盾和沖突, 說明其民族認同是健康的民族認同。
參考文獻:
[1]王明珂.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jīng)驗.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249—275.
[2]J.CARLA , J.REGINALD.RacialIdentity,AfricanSelf-ConsciousnessandCareerinDecisionMakinginAfricanAmericanCollegeWomen.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ling and Development, 1998(1):28—38.
[3]J. S .PHINNEY.EthnicIdentityinAdolescentsandAdults:ReviewofResearch. Psychology Bulletin, 1990(3):499—514.[4]王希恩. 民族認同與民族意識. 民族研究, 1995(6).
[5]李忠, 石文典. 當代民族認同研究述評.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3).
[6]鄭曉云. 中華民族認同與中華民族21世紀的強盛——兼論祖國統(tǒng)一. 云南社會科學, 2002(6).
[7]王亞鵬. 少數(shù)民族認同研究的現(xiàn)狀. 心理科學進展, 2002(1).
[8]袁娥. 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述評. 民族研究, 2011(5).
[9]陳心林. 族群理論與中國的族群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 2006(1).
[10]C. F. KEYES.TheDialectsofEthnicChange. In C.F. Keyes(eds.). Ethnic Change.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1: 3—30 .
[11]J.A.FISHMAN. Language and Ethnicity in Minority Socialinguistic Perspective. Glevedon-philade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 1989:25.
[12]張劍峰. 族群認同探析. 學術(shù)探索, 2007(1).
[13]周大鳴. 論族群與族群關(guān)系.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科學版,2001(2).
[14]栗志剛 .民族認同的精神文化內(nèi)涵. 世界民族, 2010(2).
[15]萬明剛, 王亞鵬. 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 心理學報,2004(1).
[16]雍琳, 萬明鋼. 影響藏族大學生藏、漢文化認同的影響因素.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3(3).
[17]楊茜, 高立群. 新疆維吾爾族學生民族認同與漢語學習的關(guān)系. 新疆社會科學, 2010(2).
[18]姚學麗, 孫秀玲. 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民族認同. 新疆社會科學, 2009(4).
[19]塔娜.當代蒙古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研究——以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為例. 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2:38—41.
[20]楊福泉. “納木依”與“納”之族群關(guān)系考略. 民族研究, 2006(3).
[21]李紹明. 川滇邊境納日人的族別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 1984(1).
[22]張積家, 陳俊. 漢族親屬詞概念結(jié)構(gòu)再探. 語言科學, 2004(1).
[23]張積家, 和秀梅. 納西族親屬詞的概念結(jié)構(gòu)——兼與漢族親屬詞概念結(jié)構(gòu)比較. 心理學報, 2004(6).
[24]肖二平, 張積家, 王娟, 等. 摩梭人親屬詞的概念結(jié)構(gòu)——兼與漢族、納西族的親屬詞概念結(jié)構(gòu)比較.心理學報, 2010(10).
[25]劉遂海. 摩梭的母系家庭和阿夏婚姻探源.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9).
[26]J. S. PHINNEY.TheMultigroupEthnicIdentityMeasure:aNewScaleforUseWithDiverseGroup.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aearch, 1992(7):156—176.
[27]A.VALK, K.KARU.EthnicAttitudeinRelationtoEthnicPrideandEthnicDifferentiatio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1(5):583—602.
[28]A. KLIK, A. MUMMENDEY, R. MIELKE, et al. A Multicomponent Approach to Group Identification:Result from a Field Study in East Germany. Forschungsberchte des Lehrtuhls Sozialpsychologie, 1997.
[29]壅林.影響藏族大學生藏、漢族文化認同因素的研究. 蘭州: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1:38—41.
[30]萬明鋼, 王亞鵬, 李繼利. 藏族大學生民族與文化認同調(diào)查研究.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5).
【責任編輯:王建平;實習編輯:童想文】
【基金項目】全國民族教育研究合作課題“少數(shù)民族心理健康和文化適應狀況及對策研究”(MJZXHZ15003)
【收稿日期】2015-12-20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455(2016)01-0105-07
(作者簡介:王娟,山東鄒平人,教育學博士,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張積家,山東蓬萊人,教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育部民族教育發(fā)展中心“民族心理與教育”重點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導師;肖二平,湖南安化人,教育學博士,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杜凱,山東濰坊人,廣東省東莞監(jiān)獄見習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