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黔林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東方語言文化學院, 廣州 510420)
?
從話題出發(fā)看漢日語指示詞照應功能之對比
龐黔林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 廣州510420)
摘要:通過將話題分為新話題、當前話題、舊話題三種類型,考察了漢日語指示詞“這/那”和コ/ソ在話題上的使用情況,指出它們的異同,揭示了指示詞在篇章中的話題功能。最后嘗試分析了指示詞與話題的相關(guān)性以及話題中話者因素對指示詞使用的影響。
關(guān)鍵詞:指示詞; 照應功能; 話題; 話者因素
一、引言
指示詞的基本功能是指代描述對象,可分為直示和照應兩種情況。在直示功能,即語篇外的語境中的指示用法中,指示詞與其他的指示語(Deixis,如人稱指示語、地點指示語等)一樣,是以話者為中心的,因而影響指示詞使用的首要因素是話者。而照應功能,即語篇內(nèi)的指示用法中,影響指示詞的話者因素又如何體現(xiàn),與直示功能又有何聯(lián)系,這不僅對弄清指示詞的照應功能很有幫助,對研究篇章的銜接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話題是話者描述的出發(fā)點,是句子其余部分所談的內(nèi)容。話題的語義作用是“注意中心”,能成為話題的事物必須是有定的(definite)或是通指的(generic)(曹逢甫,1995:81-89)。而指示詞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有定,其指稱必須是說聽雙方都能確定的對象,因而指示詞用于話題是最自然不過的。以下通過考察漢日語指示詞在話題上的使用情況,旨在揭示指示詞在篇章中的話題功能,以及漢日指示詞與話題的關(guān)聯(lián)度的不同,并嘗試分析語篇中話者因素對指示詞使用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
不少研究都提到指示詞用于話題的情況,日語方面有正保勇(1981)、金水敏(1989)、守屋三千代(1992)、庵功雄(2007)等;漢語方面有丁啟陣(2003)、高芃(2006)等。日語方面的研究主要關(guān)注于コ與話題的關(guān)聯(lián)性,并未提及ソ與話題的關(guān)聯(lián)。如正保勇提到:“如果一個句子的話題指稱之前的句子或段落,通常使用コ;一個有完整意義的句子其話題通常用コ來指稱,特別是當該話題還是主語時尤是。此外,話題持續(xù)也通常用コ來指稱”(正保勇,1981)。漢語方面,丁啟陣提到:“指代話題是‘這’系列的一大重要用途,而‘那’系列一般不用于指代話題”(丁啟陣,2003) 。
歸納起來,以上研究似乎都偏向認為近指跟話題的關(guān)聯(lián)度較高。但實際情況是否如此,此外,指示詞在話題上的具體使用情況,以上研究也鮮有提及。
三、話題的識別與話題類型
(一)話題的識別
關(guān)于漢語的話題,雖然學者們對其標記識別有著不同的見解,但也有共識。這里參照徐烈炯、劉丹青(2007),判定漢語的主題如下:①話題位于句首。書面語中,有標記性的話題是位于句首的、帶逗號和“呢”、“啊”、“呀”等感嘆詞的名詞或名詞短語;②位于句首的表示時間和地點的詞也視為話題;③單獨靠句子難以辨別是話題還是主語的時候,根據(jù)上下文進行辨別。有時也根據(jù)日文譯文是否譯成“は”來判斷。
日語有固有的話題標記“名詞+は”,此外還有提題助詞(提示話題的助詞),如“なら”、“って”、“ったら”等,這里都將它們都看作話題。
(二) 話題的類型
考察語篇的照應功不能只看單個的句子。一個句子的話題在篇章中是否是一個新的話題,還是一直持續(xù)的話題,亦或是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話題,這些都會影響照應形式的使用。這里參照許余龍(2004),將話題分為以下三種類型:①新話題;②當前話題;③舊話題。以下分別舉例說明。
新話題是指在之前篇章中未曾出現(xiàn)過的、一個新的話題。例如:
(1)僕は三十七歳で、そのときボーイング747のシートに座っていた。その巨大な飛行機はぶ厚い雨雲(yún)をくぐり抜けて降下し、ハンブルク空港に著陸しようとしているところだった。(我當時37歲,坐在一架波音747的座位上。那架巨型的飛機穿過厚厚的云層,正準備降落在漢堡機場。)
(『ノルウェイの森』)句(1)中的“その巨大な飛行機”回指前文出現(xiàn)的“ボーイング747”?!哎堠`イング747”是作為定語出現(xiàn)的,并非話題,在接下來的句子中換成“その巨大な飛行機”一詞,成為該句子的話題。這就是所謂的新話題。
當前話題是指該句子的話題與前一句子話題一致的情況。如:
(2)金剛院は名高かった。それは安岡から歩いて十五分ほどの山かげにあり、高丘親王の御手植の栢や、左甚五郎作と伝えられる優(yōu)雅な三重塔のある名剎である。(金剛院非常有名。它位于距安岡步行十五分鐘的山背后,是一座名剎,有高丘親王親手種的柏樹,還有一座典雅的三重塔,據(jù)傳是左甚五郎所作。)
(『金閣寺』)
句(2)中的“それ”指代前文的“金剛院”。“金剛院”在前文中已經(jīng)是話題,通過“それ”將前文的話題再次作為話題重現(xiàn)。
舊話題以句(3)為例:
(3)僕はある女の子と仲良くなって彼女と寢たが、結(jié)局半年ももたなかった。彼女は僕に対して何ひとつとして訴えかけてこなかったのだ。僕はたいして勉強をしなくても入れそうな東京の私立大學を選んで受験し、とくに何の感興もなく入學した。その女の子は僕に東京に行かないでくれと言ったが、僕はどうしても神戸の街を離れたかった。(我結(jié)交了一個女孩子,同她睡過覺,但持續(xù)不過半年。她也從未找我算帳。我選擇了東京一所似乎不怎么用功也可考取的私立大學,考罷入了學。考上也沒使我如何欣喜。那女孩兒叫我別去東京,但我無論如何想要離開神戶。)
(『ノルウェイの森』)
句(3)中,“その女の子”指代上文出現(xiàn)的“彼女”。“彼女”已經(jīng)作為話題在上文中出現(xiàn)過了,但之后句子的話題變成了“僕”,再之后“その女の子”又作為話題出現(xiàn)。這種之前曾經(jīng)出現(xiàn),但一度離開話題位置,之后又重現(xiàn)的話題我們稱為舊話題。
以下所要考察的是漢日指示詞在以上三種話題類型上的使用情況。
四、指示語在話題上的使用考察
(一) 關(guān)于語料庫
筆者制作了一個小型語料庫,對“這/那”和コ/ソ的照應用法在話題上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這里認為ア只有“喚起”的用法,故將其排除在外)。語料庫以《中日對譯語料庫》為基礎,分別挑選了不同作者的漢日語原文各17篇,其中小說各10篇,傳記、議論文等題材各7篇。漢語文章每篇截取10000字左右,日語文章每篇截取15000字左右。由于考察的是篇章中的話題,這里將文章中的會話文排除在考察范圍之外。
(二)指示詞在話題上的使用情況
“這/那”和コ/ソ在新話題、當前話題、舊話題上的出現(xiàn)頻率和比例如表1、表2所示。
表1 “這/那”在話題上的使用情況
表2 コ/ソ在話題上的使用情況
以下分別對具體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
1.新話題
首先由表1、表2可知,指示詞主要用于新話題。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ソ,在其314個話題用例中,有90.4%用于新話題?!澳恰彼急壤钌伲舱剂似溆美?6.3%。
新話題最典型的用例如下:
(4)很快,一個年輕的姑娘走了進來。這姑娘叫周瑜貞,是我們地區(qū)規(guī)劃小組的一個技術(shù)干部。
(《天云山傳奇》)
(5)一八六〇年(萬延元)、日米通商條約批準のため日本使節(jié)がアメリカの軍艦で渡米したとき、勝海舟らは二百五十トンの咸臨丸に乗って太平洋を渡った。それは汽船による最初の太平洋無寄港橫斷であった。(一八六○年(萬延元年),為了批準日美通商條約,日本使節(jié)乘美國軍艦渡美時,勝海舟等人乘二百五十噸的“咸臨丸”橫渡了太平洋。這是日本人第一次駕駛輪船、中途不停泊地橫渡太平洋。)
(《激動の百年史》)
在句(4)、句(5)中,通過名詞短語“一個年輕的姑娘”和句子“勝海舟らは二百五十トンの咸臨丸に乗って太平洋を渡った”導入語篇的信息,再通過照應形式“這姑娘”和“それ”成為話題得以持續(xù),這是新話題的典型用例。
這些典型用例反映了指示詞的一個重要特征,即指稱有定(definite)的特征。通過先行詞導入的信息成為有定的信息,可以通過指示詞來指稱。再者,指示詞由于形式上比裸名詞、代詞等照應形式更豐富,容易吸引對方的注意,其指稱對象多是話者希望聽者多加注意的事物。這都跟話題的功能不謀而合,因而使得指示詞的指稱對象有可能成為話題。
2.當前話題
由表1和表2得知,“這/那”和コ/ソ用于當前話題和舊話題的比例都偏低,我們先來看看當前話題的情況。
當前話題是指同一個話題持續(xù)的情況,可以說是超越句子范圍,成為了一個語篇的話題。當同一個話題持續(xù)的時候,該話題所指稱的心理表征通常是停留在短期記憶里的,處于被激活的狀態(tài),一般情況下是由零回指、代詞等較短的、形式上不那么完整的照應形式來指稱。這是因為越是較長的、形式上較完整的照應形式,越會增加大腦處理的負擔。因此,如果不是由于某些特定原因,都會盡量避免使用指示詞來表達當前話題。這就是指示詞用于當前話題比例較小的原因?!澳承┨囟ㄔ颉笔莻€較含糊的表達,我們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
(6) どことなく玉枝は老けてみえた。?眼尻のあたりに三、四本の小皺がよってい る。?形のいい唇ながら、小鼻の下から唇の両端へ線をひいて八の字を描く笑い皺も淋しい。?影のうすい気がする。京の島原で娼妓をしていたこの女は、永年、遊里の巷で苦労をしてきたにちがいあるまい。(喜助總覺得玉枝變老了,眼角處出現(xiàn)了三四條魚尾紋;嘴唇生得很端正,但是從小小的鼻子下面,向兩邊唇角各引出了一條紋路,刻著八字形皺紋的微笑也頗凄涼;讓人感覺一臉憔悴。這個曾經(jīng)在京都的島原做過妓女的女人,一定長年在花柳巷里吃了不少苦。)
(《越前竹人形》)
句(6)中,第二段開頭句子的話題與前文一樣,仍是“玉枝”。另起一段意味著語篇的內(nèi)容告一段落,常常會引起話題的轉(zhuǎn)變,因此即使是話題仍與前一段相同,通常也會采用形式較完整的照應形式來表達。此外,從內(nèi)容上來看,“この女”有較長的定語——“京の島原で娼妓をしていた”,因此使用指示詞還有強調(diào)的意味。再看下例:
(7)美國已經(jīng)變了,這個打敗了英國殖民主義者,用鮮血換取了獨立和尊嚴的年輕國家,又在二戰(zhàn)反法西斯戰(zhàn)場上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國家,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暴露出國家結(jié)構(gòu)上的缺陷。這個充滿光榮與夢想的國家,很難說不會步大英帝國和德意日異想天開欲統(tǒng)霸世界的后塵。
(《中國可以說不》)句(7)中,“美國”是話題,作者用伴隨較長定語的指示詞“這個……的國家”來表示當前話題,也是有意強調(diào)。
由此可以看出,當指示詞用于表示當前話題時,有強調(diào)該話題等功能。
3.舊話題
舊話題與指稱距離息息相關(guān)。話題一旦變更,原來話題所激活的心理表征就會部分消失,其話題性就會弱化。當該指稱對象再度作為話題被提出時,使用哪種照應形式來表達與照應形式自身的特點密切相關(guān)??疾鞎r我們發(fā)現(xiàn),指示詞與先行詞之間最常見的距離是先行詞位于前一句子當中,即指示詞常常出現(xiàn)在含有先行詞句子后的第一個句子中。而舊話題由于是再次出現(xiàn)的話題,與先行詞的距離較長,超過一個句子,因此指示詞用于舊話題的比例也較小。此外,當指示詞用于表達舊話題時,往往不是單獨使用,而是與名詞短語一起出現(xiàn)。如
(8)車到北戴河,女學生一個人提著她那堆樂器——實在的,她的行李,除了樂器,便沒有什么了——下了火車。留在車上的旅客們,還用著驚異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臺。
小小的北戴河車站是寂寥的。火車到站后那一霎間的騷鬧,隨著噴騰的火車頭上的白煙消失后,又復是寂寞和空曠了。
這女學生提著她的行李,在站臺外東張西望了一會,看不見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個腳夫背著行李,向她要去的楊莊走去。
(《青春之歌》)
句(8)中,同一個話題“女學生”與“這女學生”之間,間隔了“旅客們”、“車站”等其他話題,也不在同一段,因此“女學生”的話題性被削弱,其激活的心理表征已經(jīng)部分從短期記憶中消失。這時,再次作為話題出現(xiàn),使用名詞短語而非零回指、代詞等形式更易被辨認。
通過以上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漢日語指示詞用于表示話題時共通點頗多,其大部分用于新話題,較少用于當前話題和舊話題。這主要歸結(jié)于人類大腦的認知能力和指示詞的特征。簡言之,“這/那”和コ/ソ都有較強的建立新話題的功能。
五、“這/那”和コ/ソ與話題的相關(guān)性及話者因素的影響
第四章探討了漢日語指示詞用于話題的情況,并指出它們的共通點。下面來看看位于話題的指示詞是否區(qū)分使用,并分析其與話題的相關(guān)性。
(一)關(guān)于“這/那”
由表1得知,“這”在三種類型的話題上出現(xiàn)的頻率都比“那”高,可以說“這”比“那”有更高的話題關(guān)聯(lián)性。這可以從它們的直示用法中得到解釋,即“這”是近稱,提示指稱對象是大腦中易確認的信息,是被激活的活躍成分,在句子中顯著性高,這與話題的性質(zhì)相符合。
在表示話題時,“這”是無標記的,“那”是有標記的,話者有可能因為心理距離等原因選擇使用有標記的“那”。如
(9)他們走到一張小桌旁邊坐了下來,依稀聽到了搖滾樂曲的立體音響,那本來應該是聲嘶力竭地大喊大叫的歌曲,由于音量被調(diào)到了最低程度,變成了一種有氣無力、想使勁也使不上的虛弱的哀鳴……
(《活動變?nèi)诵巍?
句(9)中,由“依稀聽到”可知音樂聲較遠,這時優(yōu)先考慮空間距離因素而使用了“那”。再如
(10)那間屋子好亮??!又清潔又寬敞。那間屋子好靜??!沒有門診部那種雜亂的腳步聲、亂哄哄的說話聲和小病人的哭叫聲。坐在那窗明幾凈的房間里,她感到一種異樣的,很不習慣的恬靜。
(《人到中年》)
句(10)中,盡管“那間屋子”是當前話題,但該指稱對象處于主人公的記憶當中,主人公正試圖努力回憶起來,因此時間距離因素被強調(diào)而使用了“那”。
(二)關(guān)于コ/ソ
由表2得知,ソ用于新話題的頻率比コ要多近一倍,而コ用于當前話題和舊話題的頻率略高于ソ。為什么會出現(xiàn)與漢語“這/那”不同的情況呢。我們先來看看用于話題的コ/ソ的區(qū)別。
出現(xiàn)在話題位置的コ/ソ其區(qū)別非常微妙。如
(11)さて父は私を?qū)Гい?、うやうやしく法水院の縁先に上った。私はまず硝子のケースに納められた巧緻な金閣の模型①を見た。この模型①は私の気に入った。(中略)次いで、父は名高い國寶の義満像②の前へ私を案內(nèi)した。その木像②は義満の剃髪ののちの名、鹿苑院殿道義の像と呼ばれている。
それ②も私には煤けた奇妙な偶像と見えただけで、何の美しさも感じられなかった。
(父親領著我,恭謹?shù)貋淼椒ㄋ洪L廊邊。我先看了收納在玻璃匣中金閣的精巧模型。這個模型很合我意。(中略)父親接著又帶我去看價值連城的國寶——義滿雕像。這尊木雕被稱為鹿苑院殿道義之像,那是義滿剃度后的法號。這尊木雕,在我看來也僅只是一座黑不溜秋的奇特的木偶像,沒有一點美感可言。)
(《金閣寺》)
句(11)中,コノ/ソノ同樣用于指稱一個新話題。①的コノ表達的是話者對模型的親近感,②的ソノ則表達的是話者對木雕的一個客觀的態(tài)度??梢?,コ/ソ雖然都可以用于指稱話題,但所表達的語感略有不同。
正保勇(1981)指出:“一個有完整意義的句子其話題通常用コ來指稱,特別是當該話題還是主語時尤是。此外,話題持續(xù)也通常用コ來指稱”。正保勇的這一觀點也反映了這樣一個想法:位于話題位置的事物是該句子想要描述的對象,是顯著性高的成分,因此我們很容易認為話題、乃至連續(xù)的話題通常應該是用近稱コ來指稱的,因為近稱提示我們在短期記憶里尋找被激活的活躍的心理表征。
但事實并非如此。不少研究表明,在照應用法上,ソ是無標記的,是優(yōu)先選擇的;只有當話者想要表達親近感或強調(diào)之意時,才會選擇使用コ,如金水敏(1999)、龐黔林(2009)。由表2得知,ソ用于話題的用例是314,遠遠多于コ的189例,也就是說,話題并非通常由コ來指稱??梢哉f,與コ相比,ソ與話題的關(guān)聯(lián)性更高。ソ與話題的關(guān)聯(lián)性來自于它自身的照應功能的特性,而コ與話題的關(guān)聯(lián)性來自于它的近稱特性,體現(xiàn)了話者對話題的強烈關(guān)心。例如:
(12)衛(wèi)兵司令の兵長はしかし私の形式的な申告を聞くと顔色を変えた。満州の設営隊から転屬になったこの色白の土木技師は、彼自身の不安を想起させられたのである。(警衛(wèi)兵長聽了我的例行報告,臉色都變了。這個從滿洲的工程隊調(diào)來的膚色白皙的建筑工程師可能是不由得想到了自已的心事。)
(《野火》)
句(12)的照應用法庵功雄稱為“替換(言い換え)”(庵功雄,2007),即用另一種表達方式來指稱先行詞,并指出指示詞中只有コ能用于替換。我們可以看到,出現(xiàn)替換的情況往往是由于話者想要表達對所指稱對象的強烈關(guān)注。
在研究語篇銜接的時候,我們也會考察語篇話題而非句子話題。句子話題是相對句子而言,而語篇話題不僅包括句子話題,還包括段落話題、篇章話題。表2顯示,在當前話題和舊話題的使用頻率上,コ都比ソ稍多。這是否意味著コ與語篇話題的關(guān)聯(lián)性較高,還有待今后考察。
六、結(jié)語
通過以上考察,可以歸納出以下結(jié)論:①漢日語指示詞都有很強的建立新話題的功能,較少用于當前話題和舊話題。這與人類大腦的認知能力和指示詞的特征相關(guān);②“這”與“那”相比,“這”跟話題的關(guān)聯(lián)度較高,“那”的使用是有標記的,主要用于話者想要表達心理距離的情況下;③コ與ソ相比,ソ與句子話題的關(guān)聯(lián)度較高,コ的使用是有標記的,往往用于話者想要對話題進行強調(diào)時。但若論及與語篇話題的關(guān)聯(lián)度,コ有可能高于ソ。
日語的很多研究都認為コ與話題的關(guān)聯(lián)度較高,而忽略了ソ。通過以上考察,證明事實并非如此。由于漢語指示詞的照應用法乃其直示用法的延伸,其在話題上用法的相關(guān)研究與本文考察基本吻合。此外,這里我們更深入、清晰地探討了指示詞在各種類型話題上的使用情況。指示詞是重要的篇章銜接手段,通過對比指示詞在話題上的使用情況,為進一步研究漢日語篇章銜接手段提供了研究材料。
參考文獻:
曹逢甫.1995.主題在漢語中的功能研究[M] .北京:語文出版社.
丁啟陣.2003.現(xiàn)代漢語“這”、“那”的語法分布[J] .世界漢語教學(2):27-38.
龐黔林.2009.漢日指示詞照應功能的對比研究——從直示到照應[J] .日語學習與研究(1):96-100.
許余龍.2004.篇章回指的功能語用探索[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徐烈炯,劉丹青.2007.話題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增訂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日本學研究中心.2003.中日對譯語料庫[DB] .
庵功雄.2007.日本語におけるテキストの結(jié)束性の研究[M].日本:くろしお出版.
高芃.2006.中國語の指示詞“那”の機能分析―観念指示という立場から―[J] .名古屋大學言語文化研究會:ことばの科學(19): 87-98.
金水敏,木村英樹,田窪行則.1989.日本語文法セルフ·マスターシリーズ4指示詞[M] .日本:くろしお出版.
金水敏.1999.日本語の指示詞における直示用法と非直示用法の関係について[J] .言語処理學會:自然言語処理(7):67-91.
守屋三千代.1992.指示詞と視點[J] .日本語學(8):44-56.
正保勇.1981.「コソア」體系[J].日本語の指示詞日本語教育指導參考書8.國立國語研究所.
[責任編輯:蕭怡欽]
Demonstratives and Topic: A Contrastive Study of Anaphora in Japanese and Chinese Demonstratives
PANG Qianlin
(SchoolofOrientalLanguageandCulture,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51042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vided topics into three types: the new topic, the current topic and the old topic, and studied the use of Chinese demonstratives “zhe/na” and Japanese demonstratives “ko/so” in the topic. It then pointed out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revealed the topic functions of demonstratives in text. Finally, it analyzed the relevance of demonstratives with the topic, and the impact of the speaker factor on demonstratives.
Key words:demonstrative; anaphora; topic; speaker factor
收稿日期:2015-05-24
作者簡介:龐黔林(1972-),女,廣西陸川人,博士,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日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學、對比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962(2016)01-00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