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雄?オオ?
[摘要]“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充分發(fā)揮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提升綜合育人水平;統(tǒng)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充分發(fā)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yōu)勢。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是篇即事生議的記游文,王安石將深刻哲理寓于其中,情辭可觀,事理可思,經得起推敲且耐得住咀嚼,為青少年啟迪心智、涵養(yǎng)才性方面發(fā)揮著其他學科所無的陶冶功能,這恰恰是語文教學不可取代的獨特價值所在。文中深思慎取、嚴謹求學的態(tài)度;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精神;以及事業(yè)成功需要“志、力、物”三者辯證統(tǒng)一的觀點依然灼灼其華,雖已千年,仍然閃爍著深刻的思想火花。
[關鍵詞]游褒禪山記成長教育課程育人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30022
《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1054年)從舒州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游覽了褒禪山,三個月后以追憶的形式寫下的。作者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所見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經過,并以此為喻,說明要實現(xiàn)這大理想,在研究學問上要“深思而慎取”。我們知道,王安石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積極主張變法,達到富國強兵目的,以此來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的局面。但他也清醒地認識到,變法不是一蹶而就的,必將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重重阻礙,因此變法要成功,“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但是“物”與“力”必須基于現(xiàn)實客觀需要,面對當時的局面,荊公做到“盡吾志”,這種“盡吾志”也是荊公實行變法執(zhí)著、堅守的思想基礎,這與后來他罷相,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一脈相承。
此游記,托物言志,寓志于景,緣事說理,表達遠大的政治抱負、創(chuàng)新的施政綱領和矢志變法的決心。因此說,荊公之意不在于游,用心全“在牝牡驪黃之外”,在于荊公矢志變法的決心。
一、成長教育的內涵
成長教育(Growth education),是20世紀七十年代初以榮格等為代表的西方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提出的。提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在學習文化科技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做人、強化心理能力。”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借用生物學概念提出“生活的特征是生長,教育即生長”,要求教育要尊重學生,使一切教育和教學合于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興趣、需要的要求?!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學校教育其實質是學生的“成長教育”,利用課程育人。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充分發(fā)揮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提升綜合育人水平;統(tǒng)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充分發(fā)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yōu)勢。高中語文課堂,學習王安石的這篇記游散文,自然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熏陶,洗禮和升華,這種內化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種種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從而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靈透辟的整合,給我們一種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底蘊、觀念,具有震撼性的審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體現(xiàn)出的思維方式,去體悟哲理散文所蘊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積淀,對高中生的成長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游褒禪山記教學中成長教育的滲透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與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队伟U山記》這篇記游散文,不僅在布局謀篇上具有藝術性,并且文章極富有深刻思想性、哲理性,人文性。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對課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挖掘,對文章的講解和對課文進行藝術化的情景設計,讓高中生在思想、情感上產生應景,真正讓高中生對文章產生共鳴和情感上的升華,以此達到文道統(tǒng)一,達到課程育人的目的,從而為高中生的成長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糧。高中語文教師應依據(jù)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在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將積極的情感、端正的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自然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因事見理,夾敘夾議,其中闡述的諸多思想,不僅在當時難能可貴,在當今社會也具有極其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笆乐?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險遠”更成為世人常用的名言。高中課本選擇荊公這篇文章,可以為青少年啟迪心智、涵養(yǎng)才性方面發(fā)揮其他學科所無的陶冶功能,這恰恰是語文教學不可取代的獨特價值所在。正是教書育人的職業(yè)神圣感,即便在游記這一最具形象性和情趣的文體里,王安石也可將深刻哲理寓于其中。
1.《游褒禪山記》深思慎取、嚴謹治學的求實態(tài)度
作者在游記第四段中呼應開頭:“予于仆碑,又有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以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深思而慎取,就是一種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做學問,搞研究,不能浮在表面,不能以訛傳訛,而要深入調查研究,深入分析思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樣才能掌握真 知灼見,把學問做深做透?,F(xiàn)如今,思想浮躁是世人通病,能靜心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學術研究造假,論文抄襲之風漫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世人急功近利,一切 向名利看齊,為了錢可以不擇手段。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很有現(xiàn)實意義。
2.《游褒禪山記》中做事貴在堅持、執(zhí)著、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精神
在華陽洞景點里,有一處洞頂?shù)氖瘔K向下延伸,都快要伸到洞的底部,游人經過此處,必須躬下身子,小心翼翼地通過,這里就是王安石文中提到的“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之處,現(xiàn)在人們把此處叫做“荊公回步”。也就是說,當年的王安石等5人,在此遇到了困難,受到阻礙,意志薄弱者的退縮,導致游洞計劃提前結束。但仔細考察一番,是不是真的就克服不了呢?顯然不是?!胺绞菚r,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边@是克服困難的有利條件,但他們在困難面前折服了,屈從了,只能“既其中,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蓖醢彩挠味粗冢咽疚覀儯豪щy與挫折在所難免,只要我們樹立百折不撓的勇氣,團結一致向前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能夠戰(zhàn)勝困難,頂住壓力,“極夫游之樂”。否則,雖“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僅一句“不出,火且盡”就能夠讓人嚇破了膽,“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就在所難免了。
3.《游褒禪山記》事業(yè)成功需要“志、力、物”三者的統(tǒng)一
王安石明確提出, 人要能至擁有奇?zhèn)ス骞址浅V^的險遠境地, 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有志, 二是有力, 三是不能 “ 無物以相之”,這是極為正確的見解。第一、 第二是主觀條件, 第三中的“ 物” 即客觀條件,“ 相” 就是正確處理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的關系; 有物相之, 即善于正確運用客觀條件。 當這三個條件均具備,而且彼此滲透、相互支持時,險遠可至,事業(yè)能成, 目的乃達。
作者進而又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說。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里強調了一個“志”字。只有胸懷大志,才有可能到達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隨隨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這里又強調了一個“力”字。這個“力”,是指氣力。如果氣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樣,也是不能到達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氣力,而又不輕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里又強調了一個“物”字。這里所說的“物”,是指火把之類的借助之物。當游覽者走進昏暗之處的時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類的物來照亮前進的道路,也是不能到達理想境地的。總之,只有具備志、力與相助之物這三個條件,才能到達理想的境地。這是就正面來說。反過來說,氣力可以達到而又未能達到,這對別人來說是非??尚Φ模瑢ψ约簛碚f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盡了自己的志氣,也仍然達不到,也就沒有什么可悔恨的了。這樣,誰還能譏笑他呢?作者從正反兩方面把道理說得清清楚楚。這就是作者游覽華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體會。這個心得和體會,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觀意義卻遠遠超過了游覽,而可以用之于從事一切事情。
4.《游褒禪山記》人生貴在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人生貴在勇于創(chuàng)新。列寧稱譽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溫家寶總理在“兩會”期間的記者招待會上,曾引用了王安石著名的“三不足”精神,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以此來表明改革的決心和勇氣。王安石是個改革家,他的改革思想,創(chuàng)新精神,開拓進取意識,在《游褒禪山記》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他在文中指出:“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边@就是改革創(chuàng)新。美好的愿景就在前面,默守成規(guī)還是開拓進取,取決于人們的志向、能力和外在助力,兩種選擇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畏首畏尾,雖有能力而不作為,怎么能夠觀賞到“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呢?如果敢闖敢試,敢作敢為,自然能夠進入理想的境界。即使通過自己的努力,仍然不能觀賞到“世之奇?zhèn)ペ蠊址浅V^”,但其內心是充實的,也是無悔的。這是王安石內心的寫照,也是他矢志改革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的力量之源。
[參考文獻]
[1]張正耀.《游褒禪山記》課堂教學實錄[J].新語文學習(教師),2010(4).
[2]宋妍.大學生就業(yè)挫折及其教育途徑研究[J].理論月刊,2011(5).
[3]黃云巖.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禮儀教育的實踐[J].考試周刊,2014(10).
[4]路經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文學教育(下),2014(6).
[5]劉占泉.語文教學個性辨[J].教育科學論壇,2014(5).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