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蔓芬
摘 要: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有不少作者十分嫻熟地掌握了美丑對立統(tǒng)一的美學原則,塑造了不少美人形象。這些作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大量運用了以丑襯美、以“陋”襯美等多種美丑映襯與轉(zhuǎn)化的藝術技巧,在描寫美人“美處”的同時,又獨具匠心地點明其一兩個“陋處”,以增強人物形象的真切感與生命力,達到寓美于丑、以陋襯美、益增其美的特殊藝術效果。
關鍵詞:以丑襯美;增益其美;“陋處”;文學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307-01
按照人們的思維定勢,很多人都希望追求的是十全十美的東西,達到越完美越好,殊不知,其實有時太完美,反倒顯得不真實,在美處中穿插一兩個的“陋處”,可使人物形象更真實、更生動。
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有不少美人形象。縱觀這些形象,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作品除了用飽蘸美的色彩的詞匯對美人作淋漓盡致的描繪外,還 常常在描摹美人“美處”的同時,又獨具匠心地點明其一兩個“陋處”,以增強人物形象的真切感與生命力,達到寓美于丑、以陋襯美、益增其美的特殊藝術效果。
文學作品中,像這樣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的許多男女美人都有其“陋處”的:“弱美人”林黛玉,盡管有著兩彎籠罥眉,一雙含情目,“似嬌花照水”,卻是有“兩靨之愁,一身之病”,“行動如弱柳扶風”;賈寶玉雖說是個“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鼻如懸膽,睛若秋波”的美男子,卻是“絕代情癡”,經(jīng)常有著一些瘋傻怪的“陋處”特征。至于金陵十二釵之一的史湘云,雖也十分標致,卻有“咬舌”的陋處,“愛”“厄”之類咬舌音常掛在口;此外,象“無人不憐愛”的香菱之“呆”,“蜂腰削背,鴨蛋臉”的丫頭鴛鴦“兩邊腮上微微的幾點雀斑”,“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的鳳姐的“三角眼”……這一群大觀園的美人,都有其各自特征的“陋處”。這種特點,脂硯齋老人曾頗有見地地批注說:“可笑近之野史中,滿紙閉月羞花,鶯啼燕語,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處。如太真之肥,飛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別個不美矣?!彼∏械攸c明了美與丑的辯證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揭示了一種美丑對照反襯的特殊審美規(guī)律。
其實,這種在描繪美人時寫其中一二“陋處”的例子,不僅在我國的古典名著中有出現(xiàn)過,在外國文學、現(xiàn)代與當代文學作品中,也頗為常見。法國文學大家莫泊桑筆下的《羊脂球》中的女主人公羊脂球,“臉蛋兒象一個發(fā)紅的蘋果,一朵將要開花的芍藥”,還有一雙“活溜溜的眼睛”;一張“嫵媚的嘴”。然而,她卻也有一些顯眼的“陋處”:“矮矮的身材,滿身各部分都是滾圓的,胖得象肥膘”,“手指頭豐滿得象是一串短短兒的香腸似的”。盡管她有這樣那樣的“陋處”,卻瑕不掩瑜,羊脂球仍不失是個“始終被人垂涎而被追逐”具有健康而動人風韻的“胖美人”。中國當代作品《山鄉(xiāng)巨變》中的團支書盛淑君,也是個“臉頰豐滿”、“鼻子端正”、“微圓的臉”,有著“一雙睫毛長的墨黑的大眼睛”嫵媚動人俏麗的山鄉(xiāng)姑娘。然而,她的“膚色微黑,神態(tài)帶著一種鄉(xiāng)間姑娘的蠻野和稚氣”,這也可算是其美中的一些“陋處”吧……所有這些含有某些陋處特征的美人形象的刻畫,都生動鮮明、多彩多姿地表現(xiàn)了人物性格,把人物寫活了,使之更真實可信,更美更典型,更具有藝術魅力。
這種在刻畫美人形象時插上一二“陋處”的描寫,是審美心理學的辯證原理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運用。生活中的美人,不可能“皆是如花似玉一副臉面”的,也較少是“美則無所不美”,十全十美的。寫了這些美人的一二“陋處”,不僅不會影響美人之美,相反,由于這種美是以“真”為基礎的,因而這些美人形象能有別于那種完美無缺卻毫無生命力的“瓷美人”,而顯得更加真實可信,更為生動活脫,從而更增強其美感效應。同時,由于這些“陋處”的描寫,能反襯出所寫美人的美德形象本質(zhì),就像凸面鏡一樣,凸現(xiàn)出其親切可愛,“美處”與“陋處”相互映襯,相反相成,從而使其美顯得更加鮮明突出,更為光彩奪目。
當然,對美人“陋處”的描寫,要達到寓美于丑、益增其美的藝術效果,并非隨意性的。首先,它往往要為表現(xiàn)作品的題旨,刻畫人物的性格服務的。比如,對賈寶玉的“情癡”的“陋處”描寫,就是表現(xiàn)其反封建叛逆性格的一種特殊手段;對王熙鳳“三角眼”的描寫,是與其“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狡黠狠辣的性格特征相契合的。盛淑君的微黑膚色與帶有“蠻野和稚氣”神態(tài)的“陋處”,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這個女知識青年熱愛農(nóng)村、熱愛勞動的品質(zhì),充分顯示了這個山鄉(xiāng)姑娘健壯有力的體格與單純樸實的性格。其次,對所描寫的美人“陋處”,應精心選擇,要典型精當。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有別于其他美人的“這一個”美人的特定個別特征?!叭趺廊恕绷主煊瘛安B(tài)”的“陋處”,就是這個一生伴隨著眼淚度日、多愁善感的叛逆的貴族少女最典型的個性化的特征;而“胖美人”羊脂球的矮胖“陋處”,則有別于通常女子的苗條美,也恰是這個落入風塵、被人追逐的美人獨特的美的特征。
此外,還應強調(diào)指出的是,一個美人的美中之丑,只能是一二處,而且應居整體的次要部分。陋處絕不可壓倒美處,破壞美人形象的整體美。這個道理很簡單,倘若“陋處”繁多,又極其顯眼突出,那勢必喧賓奪主,變美為丑,美人也就不成其美人了。假如從整體來看,羊脂球缺乏美麗動人的風韻美的本質(zhì)特征,而只有矮胖的陋處,那只能成為一個丑女人,那個貪色而蠻橫的普魯士軍官也絕不會看上了她,也就不可能塑造出一個熱愛祖國、舍己救人的感人的妓女形象了。
美與丑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因丑而顯得更美,這是符合現(xiàn)實主義審美規(guī)律的。在描寫美人形象中,摒棄那種美則無所不美,淺薄于描寫公式化概念化的“美”的臉譜,而著意點出其中一兩“陋處”,從而塑造出富有獨特個性美的人物形象,這正是這種審美規(guī)律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實際運用。
以丑襯美,增益其美,正是這樣一種美與丑審美形態(tài)的襯托與轉(zhuǎn)化,才使得讀者在審美體驗的過程中感到更加的自然與真實,達到內(nèi)心深處的審美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