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堅
摘 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更是學生價值觀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對學生施以情感教育,以情感人,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充滿感情色彩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帶著感情學習。本文就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運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情感教育;情感共鳴;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214-01
歷史是一門需要投入情感的學習科目,尤其是對我國幾千年歷史文明的學習更是如此。心懷滿腔愛國熱忱去學習歷史必然會在學習中讓自己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從而進一步加強對歷史學科的濃厚興趣,否則僅靠索然無味的死記硬背根本無法真正領會到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因此,教師在歷史課上要動之以情,生動形象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充滿情感色彩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真正發(fā)自內心地去學習和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文明,這是每個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探索和解決的問,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尋找合適的情感觸發(fā)點,與歷史產生共鳴
身為一個歷史教師,就要設身處地為學生學好歷史而尋找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情感教育中就是要找到能讓學生付出真心的地方,要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想要主動學習古往歷史。換句話說,就是教師要多費點精力在歷史教學內容中找到能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歷史事件,講課過程中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渲染出歷史發(fā)生的背景和實況,無論是整個歷史情況還是歷史中的某一環(huán)節(jié),只要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打開學生的情感宣泄口,就能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歷史課堂中去,并滿懷激情的繼續(xù)學習接下來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抓住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針對高中生的心理發(fā)展歷程來做出準確的判斷,不能盲目選擇產生情感共鳴出發(fā)點,否則會造成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局面,并讓學生產生反感的負面影響。因此,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調研工作,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總結出學生感興趣的歷史知識,從而有力調動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要開始行動,一切都不是問題。身為教師只要肯付出真心,就一定能夠收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在教學中取得應有的成績。也就是說歷史課堂上的情感啟發(fā)點是無處不在的,只要教師稍加注意就一定能夠抓住學生的情感需求,從而解救學生于“亂象”之中,回歸好好學習的課堂。就以司馬遷的勵志故事為例進行說明,司馬遷著有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和思想家。然而有志之人大都命運多舛,在寫《史記》之前,司馬遷因為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如此大辱并未打擊到司馬遷追求理想的信念,身殘志堅潛心著述方才有今天的《史記》。教師可以通過司馬遷遇到坎坷卻選擇勇往直前來向學生積傳導極樂觀的生活理念,只要心中充滿陽光一切困難都不是事兒,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來迎接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坎坷和磨難,這樣才能有所作為;另一方面可以選擇司馬遷不畏強權無畏諫言的勇敢來告訴學生在生活中要敢于挑戰(zhàn)權威,不做畏手畏腳的人,要做一個擁有勇氣和膽識的社會新人類,不做敢怒不敢言的懦弱之人。
一個歷史實例就能從多方面解讀出不同的觀點,這完全取決于教師的教學安排。但是,無論怎樣解讀和剖析一個歷史事件都是為了更好的傳播正能量,要學生對古往今來的歷史人物產生由衷地敬佩之情,感受到坐在教室中所學的文化知識是多么的來之不易,那都是歷史先人們經過刻苦鉆研和游歷尋訪總結和探索出來的,還會觸發(fā)學生偉大的愛國熱情,從而達到教師的教學目的。
二、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
歷史最吸引學生學習的地方就是它的真實性,跌宕起伏的改朝換代之事,震撼人心的保家衛(wèi)國之事以及催人淚下的離鄉(xiāng)背井之事,無一不是在敘述一個個真實存在的歷史發(fā)生之事。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敘述將歷史事件完美的呈現給學生;還可以讓學生去扮演歷史中的人物,充分感受當事人的心理發(fā)展歷程,身臨其境的領悟歷史事件的波瀾壯闊;也可以把學生帶到紀念館等保存歷史文物的地方,讓學生觸景生情、觸物思人,將學生帶到當時歷史發(fā)生的情景中去,實現現場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對于歷史的無限膜拜之情。
三、選擇合適的問題導向,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情感需求
高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相當強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要學生自己去尋找想要的答案,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于知識的渴望,又讓學生學到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知識,一舉兩得。具體教學方案可以這樣進行:比如在講到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歷史時,可以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曹操真的帶領士兵吃到梅子了嗎”,然后要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不論是上網查找,還是翻閱歷史書籍,只要能找出曹操為什么要吃梅子、梅子生長在什么時節(jié)以及他們最終吃到梅子了嗎等等問題的答案,都會讓學生無形之中接觸大量的信息,吸引學生揭開謎底的好奇心,加深學生對于該歷史事件的記憶和理解,而這個過程更是學生自我價值得到體現和滿足的過程,他會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上的體驗和滿足,并進而產生更強烈的求知欲。
教師設置問題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學生能更好的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這種問答互動也會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觸發(fā)學生感同身受的敏感神經,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此外,鮮明的問題導向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摸索出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做人的道理是教師更應該傳授的知識,要充分加強對學生情感道德的教育,端正學生對于人生和世界的態(tài)度,讓學生以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去迎接未來的每一天。
參考文獻:
[1] 李 玲;中學歷史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落實中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科技致富向導;2011年14期
[2] 徐德強;;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歷史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J];新課程學習(下);201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