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娟
摘 要:當前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因為缺乏探究教學或探究教學不力,導致了學生的語文興趣不濃,思維不敏捷,掌握知識不深厚,舉一反三能力缺乏,思想道德修養(yǎng)缺位等不良現象。
關鍵詞:初讀探究;細讀探究;拓展渠道;語言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176-01
探究教學是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主題。當前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因為缺乏探究教學或探究教學不力,導致了學生的語文興趣不濃,思維不敏捷,掌握知識不深厚,舉一反三能力缺乏,思想道德修養(yǎng)缺位等不良現象。農村小學語文實施探究教學,老師們最愛抱怨的事學生缺乏主動意識,生源素質不高,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的——農村小學語文探究教學,是我們教師的探究方法缺位導致的!
一、通過初讀進行探究,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初讀課文是語文教學的必備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先掃清字詞障礙,再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識字已不再是重點,要求學生自主識字,因此在教學中,運用生生探究的方式識字,能收到異樣的效果。如:在自讀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詞語,用自己的方式求助于同桌或在小組內交流好的識記方式。當老師把識字的任務交給學生自己,課堂上立即涌現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真是各有妙招。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有根據提示詞語概括主要內容;有結合生活積累(影視資料)歸納文章大意;有抓住中心句描述文本內容等探究方式。一來二去,學生掌握了很多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同時對學習課文有了很大的興趣。如: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幾篇課文,教學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探究主要內容的,《橋》一課中引導學生探究洪水、村民、老漢三者的關系,進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對電影《小兵張嘎》的喜愛探究這一片段寫了什么?教學中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主要內容,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本的速度,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通過細讀進行探究,讓學生品味出語言的魅力
語文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發(fā)展其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隨著年級的升高,選篇教材的課文不管從學度和難度都有所增加,學生的學習能力也隋之增強。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語言的準確性,對培養(yǎng)學生品析、感悟、鑒賞語言文字的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缎「伦雍团侄諆罕荣愃印芬徽n中對嘎子和胖墩的動作描寫可謂淋漓盡致。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站、圍、蹦、轉、揪、推、拉、拽、頂、扳”等表示動作的詞語進行品讀,探究換一詞語行不?也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動詞填空的形式進行合作提問,進而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蹲约旱幕ㄊ亲寗e人看的》一課中對“花枝”(在屋子里只能看到的脊梁。)和“街道”(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描寫極為簡單細致而又形象準確?!凹沽骸币辉~寫出了養(yǎng)花人愛花的真切情感,而家家戶戶的花都在極力向外開,又展現出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境界。教學時,引導學生探究德國是怎樣養(yǎng)花的,進一步品讀“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的脊梁?!薄白哌^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碧骄俊坝纱四愀惺艿竭@些花都在極力地表達什么?直在德國的街道上你仿佛看到什么?聞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最后再進一步探究作者是怎么寫得讓我們身臨其境的?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探究,不僅增強了學生對語言表達效果的感悟,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準確運用語言文字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通過拓展探究渠道,加強語文綜合實踐
為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往往在教學完一篇文章時,都會設計一些拓展實踐練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但活動設計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教學完《玩出了名堂》一課時,筆者安排學生在課后做一個實驗:捉一只螞蟻,將它放在一張白紙中間,用樟腦球繞著螞蟻從大到小地畫圈,觀察螞蟻是怎樣爬行的。第二天,有不少學生告訴我,他們發(fā)現螞蟻最怕樟腦的味。我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有的說:樟腦球放在衣柜里可以防蟲。我表揚他們是將來的門捷列夫。這樣文章的中心思想就不言而喻了。
四、通過教師的語言藝術提高探究效果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控制問題的學習方式。具體地說,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性的情境或途徑,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其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問題的核心還在于教師教學語言的組織。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币虼耍O計問題的藝術不僅反映了教師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師對一篇文章的分析講解,不是展示自己的演說,而是通過自己鉆研解讀之后,設計出巧妙而有價值的問題來使學生理解、接受和消化。巧妙的提問,能像磁鐵一樣深深地吸引著每一個學生,使學生在思考與想象中感受語言藝術魅力的同時也產生了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漸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語文素養(yǎng)。所以成功的語文教學離不開語文教師教學語言的藝術,而語言的藝術來自教師問題的準確、規(guī)范、精練、科學。
課堂教學永遠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一個對話的過程,其主要形式就是問題探究。教師設計的教學過程,要能啟發(fā)學生主動地通過生生交流,生本探究,發(fā)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實施探究式學習,充分調動生本對話,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的教學探究模式,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