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黃玄達
?
在文化視角下探微中國近代歌劇發(fā)展歷程
——以歌劇《白毛女》《原野》為例
陳燕 黃玄達
歌劇誕生于意大利,至今已經走過了四百多年的歷史,作為一門結合了音樂、戲劇、文學、美術等多元文化的綜合性藝術形式,一直是人們所喜聞樂見的。中國近代歌劇的產生,雖然比較西方遲了近三百多年的歷史,但是將西方歌劇的表現形式結合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和戲曲元素,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表達形式,并在短時間內不斷發(fā)展壯大,成為了中國近代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要載體。
中國近代歌劇作為中西方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近代逐步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文化強勢入侵中國的必然結果。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爆發(fā),美聲歌唱方法流傳到了中國,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家們借鑒西方歌劇的藝術形式,并與中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與傳統(tǒng)戲劇相結合,從了形成了一種多元化的藝術載體,中國近代歌劇也由此逐漸形成。
20世紀初,中國歌劇發(fā)展尚且處于探索階段,黎錦輝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被人們看待為中國歌劇的開河之作。之后有聶耳與田漢創(chuàng)作的《揚子江暴風雨》,其“話劇加唱”的表現形式成為了中國近代歌劇的主流形式。盡管如此,此時的音樂作品也只是具備了歌劇創(chuàng)作的雛形,從舞美燈光的設計、戲劇沖突與人物心里發(fā)展等角度來衡量,還算不上真正意義的歌劇。
藝術文化的發(fā)展總是離不開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背景,歌劇亦是如此。上世紀40年代,社會動蕩不安,但卻是民族藝術作品多產化的時代,除了創(chuàng)作歌曲、合唱歌曲之外,解放區(qū)延安的文藝工作者們在陜北地區(qū)秧歌舞的基礎上發(fā)展改編,創(chuàng)作了出了一種具有新的生命力和表現力的秧歌劇。廣為傳唱的《兄妹開荒》《夫妻識字》都是秧歌劇的經典唱段。秧歌劇的產生對中國歌劇的發(fā)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并為后來的中國近代民族歌劇的鋪墊做出了突出性的貢獻。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歌劇就是在秧歌劇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1945年誕生的歌劇《白毛女》就是秧歌劇發(fā)展成熟的重要果實,《白毛女》的誕生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并掀起了中國歌劇史上的“第一次歌劇高潮”。
《白毛女》講述了1935年除夕之夜,地主黃世仁逼死了貧農楊白勞,并霸占了楊白勞的女兒喜兒,喜兒的未婚夫因痛打了地主家奴后,投奔八路軍,喜兒逃離黃家,躲進深山老林三年之久,苦難的生活使她的頭發(fā)全白了,在堅強的意念下,終于等來了八路軍,將喜兒救出山林,并清算了地主黃世仁,為勞苦百姓報了仇。
1945年,魯藝戲音系集體創(chuàng)作的《白毛女》(如圖一)問世,由著名歌唱家王昆主演,并一舉成名。1948年,著名表演藝術家郭蘭英將大量傳統(tǒng)戲劇元素運用到《白毛女》(如圖二)的演出中,將其更大眾化、民族化,從而將其中國近代歌劇提升到新的藝術境界。
繼《白毛女》之后,中國歌劇走向了繁榮昌盛的開拓期,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歌劇的發(fā)展朝著更加中國化的風格邁進,并在短短十年的時間內涌現出了大批優(yōu)秀的歌劇作品,其中《江姐》《洪湖赤衛(wèi)隊》《紅珊瑚》等影響最為強烈,其經典唱段在群眾中廣為傳唱,成為了新中國社會主義時期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姐》等優(yōu)秀歌劇層出不窮,標志著中國“第二次歌劇高潮”的形成,具有中國傳統(tǒng)民族風格的歌劇已經占領了時代的主流,曲調悠揚的樂曲和鮮活的人物形象在當今依舊有著深遠的影響。
1976年,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歌劇創(chuàng)作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消沉期后,進入了強勢的復蘇階段,中國進入“第三次歌劇高潮”時期。整個80年代,在全國公演過的歌劇作品多達上百部,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歌劇事業(yè)的發(fā)展也進入了日新月異的繁榮階段,藝術造詣更加成熟,歌劇的創(chuàng)作的總體質量水平也明顯提高。1991年,隨著歌劇《原野》(如圖三)在美國肯尼迪中心華盛頓歌劇院演出,被稱為“震撼西方舞臺的第一部歌劇”,中國近代歌劇已經正式走向世界舞臺。從20世紀初吸收外來文化而產生的中國歌劇,在經過近一百年時間的探索與發(fā)展,終于將中國本土的民族文化、戲劇文化等結合到了西方的歌劇體裁中,繼而將帶有中國標志化的中國近代民族歌劇發(fā)揚光大。這對中國近代藝術發(fā)展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多元化的中國近代歌劇也成為了對外推廣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標簽。
21世紀之后,中國歌劇的發(fā)展已近百年,卻依舊保持著強勁的創(chuàng)新勢頭?!兑盎鸫猴L斗古城》《木蘭詩篇》等優(yōu)秀的歌劇作品問世,使得中國歌劇在思想、藝術、歷史、文化以及綜合舞美等各方面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縱觀中國近代歌劇發(fā)展歷程,不難看出中國歌劇是作為西洋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中西合璧”的藝術載體,是多元文化體系最具代表性的范例,中國在20世紀初通過歌劇學習西洋藝術文化,經過一百年的打磨與錘煉,從最初的探索階段逐漸發(fā)展成熟,形成了獨具中國民族特色的歌劇形式,并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回饋世界,弘揚和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
中國近代歌劇題材廣泛,除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與民間傳說以外,還生動反映了中國近代不同時期的階級矛盾,從新文化運動時期封建家長與知識青年矛盾沖突的《傷逝》,到反映地主與勞苦農民現實沖突的《白毛女》和《原野》,從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野火春風斗古城》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江姐》等等。
中國歌劇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民族音樂的表達范疇,它更是一部鮮活的中國近代發(fā)展史,一步步地記錄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結合了中華民族上千年的文化精髓,立足本土,將中國民族不屈的意志與堅強的信念通過歌劇形式表達的淋漓盡致。
中國近代歌劇一百年的歷史,從起初的默默無聞到如今能夠扎根國際舞臺,所取得的成就,是無數藝術家以及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它凝聚人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深刻的景仰,對革命歷史往事不忘的記憶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無限的憧憬與向往。這也許只是一個開始,下一個百年,一定會更好!
參考文獻:
1. 朱玲.中西歌劇欣賞[M].安徽師范大學,2011.12.
2. 靳曉莉.聲樂藝術概論[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11.
3. 孫悅湄 范曉峰.中國近現代聲樂藝術發(fā)展史[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6.
4. 陳秉義.中國音樂通史概述.[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
陳 燕:重慶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黃玄達:重慶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