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中譚潔瑩 梁嘉瑩
(1,2,3.暨南大學中文系 廣東 廣州 510632;1,2,3.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 廣東 廣州 510632)
?
基于全部字表數(shù)據(jù)的蘭銀官話新疆木壘話的聲調實驗研究
劉新中1譚潔瑩2梁嘉瑩3
(1,2,3.暨南大學中文系廣東廣州510632;1,2,3.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廣東廣州510632)
摘要:本文使用3595個有效錄音音節(jié)材料,對新疆北疆片的木壘縣城的蘭銀官話進行了系統(tǒng)實驗研究,通過對所有有效音節(jié)的音高、時長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總結了木壘縣城通行的蘭銀官話的聲調調類和調值,還就蘭銀官話的聲調命名、古今調類的演化做了探討。
關鍵詞:大數(shù)據(jù);聲調;蘭銀官話;木壘
蘭銀官話的特征之一是聲調調類少,三個聲調非常普遍。據(jù)《中國語言地圖集·蘭銀官話的分區(qū)(4)》塔密片(北疆片)的描述,蘭銀官話分布在新疆北疆、東疆以及塔城、阿勒泰地區(qū)的二十二個市縣。[1]
蘭銀官話在新疆的連續(xù)、成片的分布區(qū)域主要在沙灣以東到哈密的天山以北的沿天山地區(qū),包括沙灣、瑪納斯、呼圖壁、昌吉、烏魯木齊、米泉、吉木薩爾、奇臺、木壘、巴里坤、哈密等市縣。本文討論的是木壘縣城所通行的蘭銀官話。發(fā)音人是男性,中年;所使用的有效音節(jié)為3595個。
錄音以及所有的數(shù)據(jù)提取分析都使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熊子瑜先生開發(fā)的軟件和程序腳本[2]。主要過程如下:(1)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的《方言調查字表》[3]為基礎設計所調查的方言的字表;(2)用xRecorder錄音軟件錄音;運行腳本自動生成聲音文件相應的TextGrid標注文件,運行腳本“字表數(shù)據(jù)操作”,來檢查錄音、輸音是否可靠;(3)分析軟件用praat的腳本生成PitchTier數(shù)據(jù)對象和檢校PitchTier數(shù)據(jù)對象;[4](4)對PitchTier對象進行平滑處理,并在此基礎上檢測和標記出音高特征點位置;(5)提取音高特征點作均值分析并作圖;(6)提取音節(jié)中音高、時長和各類標注信息等數(shù)據(jù);作判別分析。
通過對3595個漢字讀音中的聲調分析,我們得到了所有音節(jié)的聲調數(shù)據(jù)。現(xiàn)在讀為陰平的有251個音節(jié),讀為上聲的有1467個音節(jié),讀為去聲的有1407個音節(jié)。
表1 木壘話3595個音節(jié)聲調的音高平均赫茲值、時長和音節(jié)數(shù)
我們得到的是赫茲值,但是這是一系列的聲學物理量,人的耳朵對于音高的感知度是和音高每秒的對數(shù)成正比例的,因此在聲調分析時,要把提取到音高的赫茲值轉換成相應的對數(shù)值。下面是我們根據(jù)“表1”,利用石鋒先生的T值公式[5],T=(logX-logMin)/(logMax-LogMin)×5,將上面的赫茲值轉為對數(shù)值,見表2。
表2 木壘話聲調的對數(shù)值
我們根據(jù)表2的數(shù)據(jù),可以按照1至5的每一個區(qū)間的分布,總結出木壘話的聲調,平聲44,上聲51,去聲213。同時根據(jù)表二的數(shù)據(jù)還可以將木壘話的聲調繪制如下,見圖1:
圖1 木壘話的聲調圖
過去很多人會將三個調的蘭銀官話的聲調名稱描寫為陰平、陽平、去聲,好像古平聲分為陰陽后,吸納了其他聲調來源的字,而實際的情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結合古今比較具體討論。
中古四聲八調的字按照中古聲母的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分為16類,我們提取了相應的聲調數(shù)據(jù),以此來觀察一下中古這16類聲母的字在現(xiàn)代木壘話中的實際讀音,見表3。
表3 中古聲調在今木壘話中的音高表現(xiàn)
古平聲全清、次清今讀為陰平調,有721個音節(jié)。古平聲全濁、次濁今讀為上聲,有700個音節(jié);古上聲全清、次清、次濁今讀為上聲,有567個音節(jié)。古上聲全濁今讀為去聲,有133音節(jié),古去聲的全清、次清、次濁、全濁全部保留在今去聲中,共有878個音節(jié)。
古入聲的全清、次清、次濁的單字調都讀為去聲,共有456個音節(jié),古入聲全濁讀為上聲,有140個音節(jié)。去聲除了完整保留古去聲的字,還包括了古上聲全濁聲母以及古入聲除全濁之外的音節(jié);上聲的來源包括古上聲的全清、次清、次濁的音節(jié),還包括古平聲中的次濁和全濁的字。根據(jù)表3的數(shù)據(jù),做一個古今聲調對照的聲調圖,見圖2。
圖2 中古四聲在今木壘話中的實際讀音
圖2可以反映中古平、上、去、入這四個調類的不同的演變形式。首先是平聲根據(jù)清濁分為兩類,其中全濁和次濁的平聲字的調型與下面上聲的調型一致;其次是包括全清、次清、次濁的多數(shù)上聲字,都保留在上聲中,上聲的全濁上歸去;第三,中古去聲的字全部保留在去聲中;第四,入聲的演變表面上看起來較為復雜,但是全濁入聲的字與上聲的調型相同,其他三類入聲表現(xiàn)為低和曲折,與去聲的低、曲折的情況不對立,可以并入去聲。
上述的情況能夠給出一個結論,木壘話的三個聲調應該分別命名為平聲、上聲、去聲。這主要還是首先著眼于現(xiàn)實的調類分配的類型,其次基于古今聲調演變的實際情況,具體的數(shù)據(jù)都反映在表3中。不能因為“古來的全濁入聲字的單字調讀陽平,在輕聲前的變調同古來的平聲濁聲母字同調”[6],就要把現(xiàn)在的調類名稱改成“陽平”。這種命名的不同,其實還是因為命名的立足點不同,表現(xiàn)為現(xiàn)在的命名是基于演變,還是基于現(xiàn)實的讀音層面。如果考慮現(xiàn)實的讀音以及古音調類演變中的調類對應,那就是平、上、去三類,但是要考慮演變中的重要規(guī)律,也可以定名為“陰平、陽平、去聲”,然而如何解決古上聲的大多數(shù)仍然留在“上聲”中的情況?如果保留上聲的名稱,而讓陽平并入上聲,我們認為整體聲調系統(tǒng)呈現(xiàn)就會使系統(tǒng)性和平衡性加強。
命名本來不一定影響問題的實質,但是,命名最好能夠反映語音學、音系學以及古今演變,具體表現(xiàn)為:(1)反映現(xiàn)實的聲調讀音情況和讀音的整體分配情況;(2)照應系統(tǒng)演變,尤其是古今調類的對應和發(fā)展。至于演變的重要規(guī)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分區(qū)特征,可以放在歷史演變和類型分布中去討論。況且,平、上、去這個命名也不違背在分區(qū)上需要突出的一些特征,比如,“蘭銀官話的特性是古清音入聲今讀去聲,與其他六區(qū)分開?!保?]
命名中分歧較大的是如何處理陽平和上聲的糾葛。表面上看來自于中古濁平的音節(jié)有700個,比上聲保留的567個音節(jié)多,但是中古上聲的多數(shù)字都還是保留在上聲調中,古清平的音節(jié)也有721個,因此保留清平為平聲,同時,保留上聲將陽平并入上聲,這樣就能夠較好地反映聲調古今演變的層次,也能夠照顧聲調的系統(tǒng)性。由此筆者看到,類似木壘話的這樣的蘭銀官話的三個聲調,應該全面分析一下,然后再來給出一個合適的名稱,不要只依據(jù)幾條演變情況歸納成陰平、陽平、去聲(烏魯木齊),這樣歸納出的聲調會留下類似“上聲去哪兒了”的疑問。[8]或者干脆將不同來源的聲調拼合在一起,如銀川話的三個聲調的命名:陽平44、陽平上53、去聲13,這里有“陽平上”這樣奇怪的命名。[9]
本文是一個基于相對大的數(shù)據(jù)的一個兼顧現(xiàn)實和演化的聲調實驗研究,主要解決(1)共時層面聲調讀音的實際;(2)聯(lián)系古今演變和聲調系統(tǒng)來確立調類和各調類的名稱;(3)聲學表現(xiàn)不完全一致的聲調的歸并。我們根據(jù)現(xiàn)實的讀音和古今調類的演化,將蘭銀官話新疆北疆片的木壘話的3個聲調定名為平聲、上聲和去聲,避免以往蘭銀官話定名中3個聲調定名為的陰平、陽平、去聲時,只注重歷史繼承,不去管系統(tǒng)發(fā)展和實際的讀音情況。我們的平、上、去的命名,既能夠反映蘭銀官話單字調的實際讀音,也能夠反映古今聲調的演變的系統(tǒng)性。對于表面上有差別的聲調,要依據(jù)方言學和音系學的方法,按照互補原則結合母語者的心里印象進行歸納。
趙元任先生在1922年的“中國言語字調底實驗研究法”中,分析了布萊德雷的聲浪的曲線和瓊斯的借助留聲機五線譜音高記錄這類純分析型的音高表示,介紹了他自己的綜合實驗方法,用定音管和浪紋計結合的儀器,分析研究了9種南北不同方言的聲調,[10]此后不久,趙元任先生還創(chuàng)制了五度標調法。劉復(劉半農(nóng))在近百年前在法國進行了中國聲調的實驗研究,他的成果《四聲實驗錄》于1924年在上海出版。[11]趙元任和劉復的研究和探索,奠定了現(xiàn)代漢語聲調研究的基礎,建立了漢語聲調研究的范式。
經(jīng)過差不多100多年的探索,關于聲調的研究從研究方法到研究內容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就世界范圍內的聲調語言而言,聲調既有區(qū)別語素意義的單字調,也有區(qū)別音系結構和表達語法范疇與語法形態(tài)的聲調,這兩種聲調在漢語方言中都能找到。[12]漢語方言聲調的實驗研究還要考慮到古今聲調的演化,因此從音節(jié)選取,到調類調名的確定,既要兼顧現(xiàn)實的語音實際,也要考慮古今調類的發(fā)展變化,使我們的研究以及成果的展示更加合理。
參考文獻:
[1][6][7]周磊.蘭銀官話的分區(qū)(稿)[J].方言,2005,(3):271-278.
[2]熊子瑜,胡方.拉薩話的調形分類和推導[C].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10-05-28,天津.熊子瑜.普通話語流中的聲調音高特征分析[C].第八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暨慶賀吳宗濟先生百歲華誕語音科學前沿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8-04-18,北京.熊子瑜.論語音庫的共建與共享[J].第十一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14年8月.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漢語方言調查字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David Weenink. Speech Signal Processing with Praat, March 1, 2011, http://www.fon.hum.uva.nl/praat/
[5]石鋒.北京話單字音聲調的統(tǒng)計分析[J].中國語文,2006,(1).石鋒.實驗音系學探索[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8]周磊.烏魯木齊方言詞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
[9]李樹儼.銀川方言詞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10]趙元任.中國言語字調底實驗研究法[J].科學,1922,7(9).趙元任.一套標調的字母[J].方言,1980,(2).A System of Tone Letters, Le MaitrePhonétique, 1930, p.24.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713-717.趙元任.漢語的字調跟語調[J].史語所集刊,1933,第4本第3分.陳保亞譯、葉蜚聲校,見《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734-749.
[11]劉復.四聲實驗錄[M].上海益群書社,1924.
[12]Victoria A. Fromkin. Tone Features and Tone Rules[J], Studies in African Linguistics, Vol.3, No.1, March 1972. Victoria A. Fromkin(Edited). Tone: A Linguistic Survey[M],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San Francisco, London, 1987. John A. Goldsmith. Tones and Features: Phonetic and Phonological Perspectives[M], edited by John A. Goldsmith, Elizabeth Hume, and W. Leo Wetzels, De Gruyter Mouton, 2010. William S-Y. Wang. 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Ton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 Vol. 33, No. 2 (Apr., 1967), pp. 93-105
作者簡介:劉新中(1965-),男,新疆木壘人,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漢語方言、語音學、語言理論。譚潔瑩(1990-),女,廣東新會人,暨南大學中文系研究生。梁嘉瑩(1991-),女,廣東肇慶人,暨南大學中文系研究生。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粵方言語音特征的實驗語音學研究”(14BYY038);廣東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廣東粵方言的實驗語音學研究”(2012JDXM_0007);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漢語方言學大型辭書編纂理論研究與數(shù)字化建設”(13ZD135)。
收稿日期:2015-12-28
中圖分類號:H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469(2016)02-00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