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婷
摘 要: 本文運用文學評論中的陌生化理論延長感覺接受過程,對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進行分析研究,旨在對英語課堂教學有指導意義。通過對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通過對角色、組織形式和材料的陌生化,有意識地革新傳統(tǒng)教學方法,可有針對性地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 陌生化理論 高職院校 英語課堂教學
嚴格地說,陌生化理論屬于文學評論理論的范疇,更進一步說屬于文學評論中形式主義理論范疇,但文學評論中的一些理論也能給英語教學一定的啟發(fā),本文討論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一些問題,探究陌生化理論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和改進措施,并揭示這些指導意義和改進措施的價值和意義。
一、俄國形式主義的陌生化理論
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j)的“陌生化”理論(defamiliarization)是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的代表理論之一。
什克洛夫斯基有一段關于什么是藝術的名言,他說:“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藝術是體驗對象的藝術構成的一種方式,而對象本身并不重要。”
所謂“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強調對事物的感受,強調事物的質感。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為一旦變成習慣,便帶有機械性和自動性。以步行為例,由于每天走來走去,人們不再意識到它,更不會感受它,步行變成機械性、自動性的習慣動作。然而,舞蹈是一種感受得到的步行,此即對步行的陌生化。這一效果充分地喚起了人們對平常事物的審美感受,延長了感覺的時間。
二、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圍繞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目標,越來越多的教師嘗試將各種教學方法貫穿于英語教學,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都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結果不令人滿意。分析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學生英語基礎較弱。
在現(xiàn)實中,高職院校生源素質的普遍下降及相對貧困地區(qū)生源的增加,都給英語教學帶來了不小的困難。部分學生聽力課皺眉頭,口語課張不了口,讀書常讀破句,寫作下不了筆,學習語言的“聽、說、讀、寫”的基本功相對較弱。
2.學生太被動,學習方法不佳。
基礎弱不要緊,用心學、用恰當?shù)姆椒▽W還是能后來居上的。然而,實際情況是學生在學習方法上比較被動,不是不學就是死學,“為父母學,為教師學”的現(xiàn)象較嚴重,是迫于權威的學。記一個“horse”則是h-o-r-s-e,讀它十遍二十遍記住了,過一天又還給了教師,往往認識了馬頭、馬尾,合在一起竟不知是一匹馬。
3.教師啟發(fā)方面做得不夠。
相對于前面兩個問題,教師的教學方法也難辭其咎。由于學生英語基礎較弱,因此在課堂上養(yǎng)成了不愿開口的習慣。一旦被老師提問,便站起來說:“Sorry, I dont know.”有的干脆沉默不語。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教師只好讓他坐下,再叫其他學生回答,說“Sorry”的人多了,教師最后只好自己作答,逐字逐句地講解。補基礎,教師得費一番心思,指導學生如何學,更是為人師的重大責任。其在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大膽發(fā)言,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做出正確答案的方面還需不斷改進和提高。
三、陌生化理論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啟發(fā)
前面已經提到陌生化理論,它屬于文學評論理論的范疇,強調延長審美過程,使事物與審美主體保持一定距離,從而使主體獲得陌生的美感。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fā)。對學生已經習慣的“事物”——傳統(tǒng)英語教學——加以陌生化,使學生獲得陌生的美感。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實施:
1.角色陌生化
轉換師生角色,打破傳統(tǒng)意義上對“教師”的定義,改變學生對教師的接受定勢,使其產生陌生感,營造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可以以不同的非教師身份與學生交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減少心理負擔,找準方向,樹立信心。教師應是科學知識的傳播者,是學生智力的開發(fā)者和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者;教師是組織者,學生是主體。
2.組織形式陌生化
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組織形式,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已經疲于傳統(tǒng)的教師滿堂灌、講課文、講語法、做練習,沒有了激情,一味地被動接受,機械化學習,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應該采用一些對學生來講是打破傳統(tǒng)、相對陌生的教學組織形式,例如組織一些口頭報告、推銷競賽、記者招待會、辯論會、故事串講等。這些組織形式相對于平時純粹坐在座位上聽老師講課自然會平添許多陌生感和新鮮感,學生會更樂意主動參與這些教學活動。
3.材料陌生化
教學材料一般是指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這里對材料進行陌生化,具體是指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選擇一些學生書本上不曾接觸過或很少接觸的材料,如時刻表、廣告、字謎、說明書、劇本、歌詞等,這些一定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
陌生化就是憑借事物與主體接受之間的審美距離,吸引主體的審美關注,使主體獲得較好的審美效果。
四、結語
通過對角色、組織形式和材料的陌生化,目的不在于唯陌生而陌生,而是有意識地革新傳統(tǒng)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識,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產生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循環(huán)過程,以便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把文學評論理論中的陌生化概念引入到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可能有些牽強,但對于英語教學確實有一些啟發(fā)。
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圈定在服務社會上,在知識經濟時代,英語作為世界語言之一,其作用日益凸顯,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尤為重要,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應給學生更寬的知識面和更多服務于社會的綜合素質方面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隆溪.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M].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86.
[2]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批評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楊象榮.陌生化[J].外國文學,2005,(1).
[5]馮克誠.教師行為規(guī)范全書—師生關系行為規(guī)范[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
[6]章兼中.國外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7]孔慶炎,劉鴻章.高職高專實用英語教學改革的認識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4,(4).
[8]任良耀.新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堂教學基本要求》初探[J].中國大學教學,2003,(3).
[9]楊美華,張曉寧.從《新編實用英語》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交際原則的實施[J].無錫師范學報,2004,(2).
[10]Holmberg,B.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tance Educ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