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雯
摘 要 本文從存在主義視角來理解大學新生的適應問題,并探討存在主義的歐文·亞隆團體干預大學新生適應不良問題的適用性和效果。
關(guān)鍵詞 存在主義 歐文·亞隆團體咨詢 大學新生適應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8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aladaptation of college freshmen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Irvin D. Yalom group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for maladaptive college freshmen.
Key words existentialism; Irvin D. Yalom group counseling; maladaptive college freshmen
對大學新生來說,面對新的校園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面對新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人際關(guān)系,適應是大學新生的重要課題。①盧謝峰編制了《大學生適應性量表》,從7個維度來考察大學生的適應問題——分別是學習適應性、人際適應性、角色適應性、職業(yè)選擇適應性、生活自理適應性、環(huán)境的總體認同和身心癥狀,其研究結(jié)果顯示,大學生表現(xiàn)出較大的人際適應問題,其次是學習適應和生活適應。②適應不良的學生可能表現(xiàn)出人際交往障礙如同學關(guān)系差、不愿參加集體活動等,以及對學習不感興趣如遲到、早退、逃學,嚴重的甚至輟學;同時伴隨著抑郁、焦慮、失望、迷茫、自卑和孤獨等消極情緒體驗。③本文旨在從存在主義視角理解大學新生適應不良,以及探討歐文·亞隆團體咨詢對適應不良的療效因子。
1 存在主義視角下理解大學新生適應不良
1.1 缺乏自我覺察
存在心理學強調(diào)自我覺察的重要性,覺察是通過內(nèi)省,對心理、行為本身進行思考的能力。覺察幫助我們超越自我的心智,擺脫無意識和習慣性行為反應的驅(qū)使,更充分地認識自我和掌控生活。④人際關(guān)系困擾的大學生新生,其交往障礙往往來源于對人際信息的不敏感,對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感受缺乏覺察,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缺乏認識。一位總是說話很“尖酸”的學生,在團體中被小組成員指出之前,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語言對別人可能造成不快甚至傷害。行為反叛的學生,其可能是在對抗控制型的父母。獨來獨往,可能是源于較低的自尊和對于拒絕信號的過分警覺。
1.2 曲解自由和逃避責任
對于大學新生來說,終于離開了父母和管理嚴格的高中生活,“到了大學就自由了”!然而自由和責任是共生的,更多的自由意味著更多的責任。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浪形骸無拘無束,因為它的前提是,你要同時擔負起自我監(jiān)督、自我約束,承擔自我選擇的一切后果的責任。比如一個開學幾周總是曠課的學生,在團體中說到,“高中時整天被關(guān)在教室里學習,現(xiàn)在我就不想學習,這是我的自由”。自由讓人自主,可是沒有責任的約束就讓人內(nèi)心猖狂。
自由的第二個層面,是思維人格的獨立。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膨脹,強調(diào)做不一樣的自己,對討好、阿諛奉承矯枉過正,以特立獨行、話鋒犀利來標榜自己的獨特性,造成人際關(guān)系緊張,很難融入新的大學生活。膚淺地理解“言論自由”,認為心直口快是本真,放任自己的性情,讓別人來承擔自己自由表達個性的傷害,也是對自由的曲解。我們提倡追求的獨立,是指人格的獨立自主和主見,應該表現(xiàn)在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風、有自由意志和思辨能力、有批判精神上。
1.3 自我認同和社會整合的缺失
存在主義認為,人生最基本的課題包括建立存在的勇氣、孤獨的體驗、自我認同、與他人相連接的體驗。⑤自我認同是指對自己前后一致且較完善的意識,它包含了個體在尋求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中,對過去經(jīng)歷的悅納,以及對有關(guān)自我發(fā)展的一些重大問題,諸如理想、職業(yè)、價值觀、人生觀等的思考和選擇的過程和狀態(tài)。⑥良好的自我認同還會包含社會整合的成分,在保持自我的獨立性和個性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對社會有建設性的可接受的生活方式。而自我認同未完成的大學生,會體驗到較低的自我價值感,對自我角色的混亂感和焦慮感,以及社會適應上的困難,從而感到自卑、失望、迷茫和孤獨。
1.4 人生意義和生活目標的缺失
生命意義感是個體存在、保持心理健康、獲得幸福感不可或缺的元素。⑦在西南某高校的大一新生心理普查中,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表示對于自己的“人生意義”和“生活目標”不明確,少數(shù)學生選擇“基本”明確,只有極少數(shù)的學生(不到5%)學生選擇“非?!泵鞔_。人生意義、生活目標的缺失是大學生適應困難的重要影響因素,甚至也是大學生危機發(fā)生的重要預測指標。網(wǎng)絡成癮、學業(yè)拖延、沉迷韓劇、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生活態(tài)度,空虛、迷茫已經(jīng)我們應對空虛、迷茫而采取,都是源于人生意義和生活目標的缺失。
2 歐文·亞隆團體對新生適應不良的療效因子
存在主義對大學新生適應不良具有獨特的理解,存在主義的歐文·亞隆團體其獨特的療效因子也將對適應不良起到良好的干預效果。
2.1 重塑改變的希望
破壞性的應對方式常常具有惡性循環(huán)的力量,對于適應不良的大學生來說,沉迷網(wǎng)絡可能導致學業(yè)困難,為了逃避學業(yè)不良的糟糕后果和焦慮情緒,只好繼續(xù)沉迷網(wǎng)絡。這種破壞性的應對方式,會形成行為慣性,累積的不良后果也會使得改變的任務顯得無比巨大讓人望而卻步。團體特有的希望因子是改變發(fā)生的重要資源。在團體中,不同程度適應困難的個體在一起,每個人都會不斷地接觸到跟他們有類似經(jīng)歷卻在不斷改善的情況,看到他人的進步,看到這個改善的過程真實發(fā)生,這相當于一個通過社會學習提升自我效能感的過程——個體會重塑“我能面對和改善我的問題”的信念和希望。
對于適應不良的大學新生來說,人際關(guān)系困擾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內(nèi)心常常體驗到被拒絕、被孤立,他們不能感受到他人的體驗,也無法信任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而在團體中,當聽到其他成員暴露了跟自己類似的經(jīng)歷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歸屬感和被理解的感覺——這是深深的共鳴而不是簡單的反饋。⑧他們會在團體中發(fā)現(xiàn)原來許多人都有著與自己相似的“隱秘”——“自己是無能的”、“沒有人真正愛自己”、“我不會、也不能真心地去愛和關(guān)心一個人”。保守個人的這些“最高機密”是我們產(chǎn)生孤獨感和人際隔閡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周圍的許多人都共同面對這樣的問題,是一種被深深理解和融入的感覺。
2.2 提高內(nèi)省
內(nèi)省包含了澄清、解釋、解除抑制的過程,去發(fā)現(xiàn)一些重要事情與他的行為、動機或潛意識的關(guān)系。在團體中,內(nèi)省的第一層面是對人際關(guān)系的客觀認識:在一個安全的、不評判的環(huán)境中去了解他人對自己的真實看法:被認為是緊張的、溫暖的、冷漠的、誘惑的、痛苦的、傲慢的、自負的、卑躬屈膝的。第二層面是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比如總是要去和別人比較或競爭,一有困難就退縮,被人關(guān)注就不自在等等。第三個層面是對動機上的內(nèi)省:強烈的焦慮來源于對失敗的恐懼,冷漠、疏離、回避親密是害怕迷失自己,討好、沒主見是害怕被拋棄等。⑨
2.3 人際學習,建立有意義的人際聯(lián)系
亞隆團體強調(diào)對人際過程進行工作,其區(qū)別于其他團體咨詢的一大特點就是把各類團體的問題轉(zhuǎn)化為人際關(guān)系問題來處理。適應不良中的拖延、遲到早退、逃學等問題——其人際因素可能是擔心被貶低、被拋棄,壓抑憤怒;抑郁情緒——可能是源于被動依賴、孤獨寂寞、卑躬屈膝、壓抑憤怒、擔心分離等。⑩
對歸屬感的需要是人類強有力的、根本的、普遍性的動機。我們不僅需要有人相伴左右,更需要被他人關(guān)注、贊同,需要深入的、積極的、相互的人際聯(lián)系。然而當個體與他人發(fā)生聯(lián)系時,常常不是以他人的現(xiàn)實屬性為基礎(chǔ),而是主要以自己早年的傾向為基礎(chǔ),這樣就容易產(chǎn)生“有害的扭曲”。豘這種“有害的扭曲”在早年與重要撫養(yǎng)者的互動中產(chǎn)生并逐漸被個體的“自我應驗預言”固定下來。一個深信自己無能、自我貶低的大學生,會在人際中通過選擇性忽視或投射,把他人的中性態(tài)度知覺為“批評的”“嚴厲的”,甚至會做出破壞性的言行,如曠課、拖延、成為“問題學生”來“引誘”他人貶低自己,來驗證自己“無能”的假設。
在一個足夠安全的亞隆團體中,成員可以嘗試表達自己某些情感和重要事件中的體驗(正性的或負性的);這些表達在團體中被尊重、被傾聽、被珍視;對那些害怕表達情感的成員來說,這種體驗非常新奇寶貴,他們害怕的災難性后果并沒有發(fā)生——沒有被嘲笑、被拒絕、被攻擊;個體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的一些人際體驗是不恰當?shù)?;從而使得個體更自由、深入的人際互動得到促進。
亞隆團體即是通過這個“矯正性情感體驗”的過程來幫助適應不良大學生糾正人際關(guān)系的扭曲,使個體能夠更為豐富地生活,參與人際交往,以獲得現(xiàn)實的、相互滿足的、有意義的人際關(guān)系。
2.4 存在因子的領(lǐng)悟
亞隆團體將存在主義的哲學觀融入其中,讓同學們領(lǐng)悟人生關(guān)于責任、基本的孤獨、命運的偶然性、生存的反復無常、生與死的自然規(guī)律等基本而重要的命題。了解我們有建設生活藍圖的自由和責任,認識到無論從別人那里得到多少指導和支持,我們終究必須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負起責任;了解我們無論與別人多么親近,仍需獨自面對人生,學會如何與自己的孤獨相處;了解命運的無常,生命中有些痛苦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必須帶著我們的不完美、帶著我們的“問題”繼續(xù)前行;了解對生命意義的探索是我們重要的人生議題,可是它卻常常以讓我們感知到“無意義”來提醒我們關(guān)注,這個問題幾乎沒有簡單的答案,需要我們一直追尋。
注釋
① 王云峰.高校新生適應因素研究[D].湖南大學,2011.
② 盧謝峰.大學生適應性量表的編制與標準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3.
③ 宋瑞鋒.大學本科新生適應度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4.
④ 郝琦,陳依雯.心理自我覺察能力的培養(yǎng)[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4:32-33.
⑤ 李湘暉.存在主義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的實質(zhì)與防治[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4:154-155.
⑥ 趙君,李焰,李祚.敘事取向團體輔導對大學生自我認同的干預研究[J].心理科學,2012.3:730-734.
⑦ 趙占鋒,吳正慧.當代大學生生命意義感探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15.5:105-107.
⑧ 劉冉.試論存在主義團體心理治療中的療效因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5:189-190.
⑨⑩歐文·亞隆,默林·萊茲克茲. 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17-43.
11 姜海.人際模式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關(guān)系困擾改善的實驗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