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治維新的成功推進,其學習西方并多有創(chuàng)獲的維新思想以一種強勢近代化范式的姿態(tài)進入中國知識分子的視野,給與其隔海相對的同樣遭受殖民枷鎖和封建禁錮的晚清中國提供了發(fā)展和改變的新思路。本文擬從維新思想傳播的角度,解讀日本風俗類書籍和日本明治維新思想相繼傳入中國的情況。
【關鍵詞】明治維新;維新思想;傳播
明治維新是日本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中下級武士為主力、下層民眾廣泛參與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歸大政于天皇,在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改革,并卓有成效,促進了日本的近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對世界歷史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與其隔海相望的中國。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先進的中國人特別是民族資產(chǎn)階級在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道路上艱難行進,他們將每一次思想上的收獲都付諸中國的政治實踐,及時且必要的改變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路向。因此,從思想層面上來說,日本明治維新的對中國近代社會進程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日本維新思想在中國人被動與主動的糾結(jié)的情緒中傳入中國。
廣義上的明治維新以1868年成功倒幕、新政始行為開端至1895年甲午戰(zhàn)爭結(jié)束而終結(jié),歷時近三十年。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轉(zhuǎn)折點,明治政府以“富國強兵”為總目標,實行資產(chǎn)階級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與此同時,明治政府積極拓展國外市場,1871年,中日兩國簽訂了《中日修好條約》,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后又訂立通商章程,互開口岸,進行貿(mào)易,為兩國的相互往來和增進了解提供了便利。1874年日本侵臺,這給中國人的震驚超過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蓑爾小邦”竟敢侵侮“天朝上國”,中國人對此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正是這種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恥辱感和日趨強烈的復仇意識,迫使中國人在“輕日”情緒下也不得不睜眼看日本及其正在進行的明治維新。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明治維新在中國思想界影響不大,因為當時“中體西用”思維指導下的中國主要是向英法學習,他們排斥其他外來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這必然導致明治維新在中國思想界影響受阻,但另一方面,隨著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推進,特別是1874年日本侵臺之后,中國人逐漸認識到學習與了解日本的必要性,于是開始拋棄過去“舍近求遠”向英法學習的做法,轉(zhuǎn)而向日本學習,這實際就開啟了中國向日本學習的進程,這算是中日學習交流史上的一次逆動,因為長期以來都是日本向中國學習,早在唐代,日本派出了眾多的遣唐使來到中國,接受中國的文化和技術培養(yǎng),回到日本后大力的推廣和傳播,現(xiàn)在變成了中國向日本學習。學習日本,勢必先了解日本。中國駐日使館的設立為中國人東游提供了便利條件,他們聯(lián)翩東流,耳聞目睹了明治維新后的日本社會情況,留下了一批介紹日本情勢的、代表中國人對明治維新最初認識的著述。如陳其元的《日本近事記》、金安清的《東夷考》、李圭的《東行日記》、何如漳的《使東述略》、王韜的《扶桑游記》、王之春的《東游日記》以及李筱圃的《日本記游》、陳家麟的《東搓聞見錄》等等,據(jù)統(tǒng)計,自明治初年到甲午戰(zhàn)爭前,在中國出版的有關日本情況的書有23種。
中國人向日本學習并對中國社會進程產(chǎn)生影響的舉措,是明治維新時期維新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明治維新初期,由于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需要,日本社會出現(xiàn)了一個蓬勃發(fā)展的思想啟蒙時期,其代表人物福澤諭吉、加藤弘之和西周,以及因成立于明治六年而得名的啟蒙學術團體“明六社”。他們以批判、清算封建的意識形態(tài)和傳播西方資產(chǎn)階級思想學說為己任。之后,隨著日本自由民權運動的發(fā)展,又出現(xiàn)了中江兆民、大井憲太郎和植木枝盛為代表的自由民權運動理論家。二十世紀初期,早期社會主義者幸德秋水、界利彥等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黃遵憲在1885年撰寫的《日本國志》中說:“福澤諭吉始譯刊英文,名西洋事情,世爭購之”。后梁啟超有在《論學術左右世界大勢》一文中指出:“福澤諭吉著書數(shù)十種,專以輸入泰西文明思想為主義,日本人之知有西學,自福澤始也。起維新改革之事業(yè),亦顧問于福澤十而六七也?!睆慕榻B思想家出發(fā),他們的思想也先后傳入中國,加藤弘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中江兆民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在中國傳播,特別是戊戍維新前后,他們的著作被翻譯到中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廣智書局,其先后翻譯出版了《福澤諭吉叢談》、加藤弘之的《天則百話》、中江兆民的《理學鉤玄》。他們的思想無疑給處于苦悶和彷徨中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帶來了一線光亮和希望,他們負載儒家知識分子“治平天下”的歷史責任感和“舍我其誰”的政治勇氣,迫不及待的將自己思想上的收獲運用于中國政治實踐,影響著中國近代社會的進程。
隨著維新思想在中國傳播,明治維新所倡導和推行的西方政治道路的確給中國樹立了榜樣,從思想意義上,中國也確實提取了明治維新中的思想元素,在百日維新前,特別是甲午戰(zhàn)爭前后,這些思想在中國社會各階級階層中發(fā)生作用,從思想精英到普通民眾都或多或少的接受了日本選擇的近代化范式,從而為中國近代化的推進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章?lián)P定.黃遵憲的明治維新觀及其思想表現(xiàn)[J],廣東社會科學,1995(3).
[2]黃遵憲.日本雜事詩廣注[M],鐘叔河輯校.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572.
作者簡介:申永富(1979—),歷史學碩士,湖南邵東一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