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此文落筆之時我就開始考慮是否將孩子們匿名,幾乎沒有猶豫,然后才能安心講述。因為不愿因此篇給我的孩子、她的伙伴們和他們的家人帶來困擾,不愿干涉孩子們在這個頗多禁忌的話題中略顯盲目粗野的探索,或者說我選擇了無條件關注下的順其自然。我要和我平素告訴女兒的標準保持一致,在安全和可控的范圍內(nèi)討論禁忌很多的話題。
某天,放學路上照例與我分享校園趣事的女兒說:“今天作文課的作文題是‘難忘的第一次,估計除了純潔的X和Y,所有的人都不好了。無法直視!”我心領神會地笑起來:“老師太純潔了,肯定沒料到你們會浮想聯(lián)翩,第一次戀愛,第一次親吻,第一次擁抱,第一次……”“我們?nèi)痰煤眯量啵 ?/p>
女兒班上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每個小組由4人組成,兩男兩女。學業(yè)非常優(yōu)秀的二男A和B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從五年級開始,對性這個話題表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熱情,女兒總結幾乎說什么都會扯到性方面,一旦提及就眉飛色舞、興奮異常。
在性知識方面,女兒并非一無所知。她是個極愛惜自己性命的孩子,打小就一直是你說什么對身體不好,她便不吃不碰了,早早許下“我要長命百歲”的心愿。她特別偏愛閱讀與身體有關的科普類讀物,我也百無禁忌地由她自主閱讀,看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向我詢問,我一定坦率作答。等她開始能自行網(wǎng)上查找資料,我便建議她在性方面有不明白的可以用搜索引擎搜索。因此,她對于生命歷程、身體相應的變化、身體結構及功能,有全面完整的知識。除此之外,我還會解釋、強調(diào)文化禁忌,希望她了解為什么不可以像聊吃飯喝水一樣隨便拉個人討論交流性的知識。
對于A和B這樣高密度的公開討論交流性知識,女兒覺得簡直算是“騷擾”,時常抱怨,并希望他們中的某一個生病不來上學,“這樣耳根子就清凈多了”。據(jù)女兒說,有一次B在講臺上對A大叫“猥褻”,被班主任老師聽到,B的臉都嚇白了,“他沒想到會被老師聽到?!贝_實,有一個老師們并不了解看不見的世界,平行于教師們?nèi)粘?吹?、感受到、管控著的世界。班主任老師當場訓斥:“你知道這詞是什么意思嗎?亂說!”但她并不指望和要求B作出回答。同組的另一女生E在女兒看來對性幾乎一無所知,面對A和B層出不窮的動詞、名詞常常一臉茫然,忍不住一追問,就招來一陣A和B別有意味的大笑。女兒表示實在看不過去,征得我的同意私下給她普及基本常識,后來局面就變成但凡A和B拿E開玩笑,E就會生氣地追打A和B了。
女兒說他們哥倆起初是翻找字典中的詞條,相互對照來理解,后來通過網(wǎng)絡搜索了解更多感興趣的問題。A對外宣稱自己是老師,收了B做徒弟,但B從來拒絕承認,認為只是平等交流。組外還有幾個熱心此話題的男生,其中C和D承認師徒關系,時常主動向A討教。C是班上公認的“猥瑣男”,是最早開始關注性話題的男生,毫不避諱地大聲說某個女生胸部發(fā)育情況、誰誰體育課請假是因為大姨媽來了,以令女生發(fā)出尖叫為樂。
我問女兒:“他們說的你都明白嗎?有什么不明白可以直接問我。首先,這個話題不適合在公共場合毫無顧忌地討論交流,會給許多人帶來不適感,ABCD們即便知道再多知識,這樣的態(tài)度也是非常不合適的。其次,媽媽確信自己比他們知道得更多,對于不明白的地方也更懂得如何尋找答案,通過篩選獲得準確信息?!蔽艺J為正確的態(tài)度必須以必要的知識為前提。女兒也不扭捏,有問題就放在我們單獨相處的時候詢問。
我發(fā)現(xiàn),第一階段孩子們主要是拿性關系、性器官來玩笑、說事,不是名詞就是動詞,“大姨媽”、“小弟弟”、“小三”、“強奸”、“猥褻”、“遺精”……我因此拓展解析了所有日常臟話的內(nèi)涵一一總結為性器官名詞濫用和性關系混亂。以前只是指出女兒某些用詞不雅不該,之后則是她自己羞于啟齒了。第二階段的問題更加具體,比如避孕套有哪些其他的叫法?如何使用避孕套?哪個國家的人性欲最強?“撿肥皂”什么意思?同性戀是錯的嗎?我有時會在心里贊一聲,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有時則需要思考如何組織語言,怎么能在簡單而清晰表達的同時,歸納梳理背后的價值觀念。
所有別稱都有刻意隱晦的意思,類似暗號和密碼,不想公開談論,不想眾所周知。所以性話題的第一要義是文化禁忌,不能因為我們能做到開誠布公的談論,而無視別人的感受,對象和分寸必須謹慎。
生育不能只是男女雙方生理成熟了,都喜歡孩子就可以帶來一個生命,生育意味著之后必須承擔教養(yǎng)之責。就像我們都很喜歡狗狗,但我們的工作學習壓力太大,如果僅憑喜歡就領養(yǎng),會拉低狗狗的生活質(zhì)量,所以我們因為愛而不養(yǎng)。避孕套和避孕藥在人們沒有準備好,不確定能帶給孩子幸福的時候,提供了選擇的可能,是文明和進步。
避孕套除了避孕,還能防止性病傳播,男女都應該學習使用。正確使用避孕套可以為雙方提供安全保障。
越來越多的人同意同性戀不是一種精神疾病,或者是一種道德上的欠缺。雖然他們是少數(shù),但是作為多數(shù)的我們不可以心安理得地代替他們選擇和判斷。平日里我們一般都遵照“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規(guī)則,你想想每次你作為少數(shù)的失望、委屈、氣憤和無助,就能明白為什么會有人批評多數(shù)人暴政。
在性的問題上,更多時候是人之常情,多些理解,不要老是拿對和錯來作是非判斷。
那些純粹屬于獵奇的問題,考究起來沒有任何科學和事實作為支撐,玩笑而已,別當真。
這一兩年,我和女兒時常聊起殘酷的青春,解釋什么叫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提前告訴內(nèi)分泌變化導致身心變化可能帶來的不適感,幫助她理解自己,進而主動自我調(diào)整。但我又是非常謹慎的,讓所有的交流和指點盡可能的自然平淡,反復提醒她理解并尊重別人家的父母的觀念和態(tài)度。其中分寸,只能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親子關系上的。
(作者單位:湖北武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