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玲 拉因戈妮瑞娜·弗朗西亞·加爾文
【內容摘要】對移民跨文化適應問題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社會和政治意義,本文在梳理跨文化適應的概念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重點考察了國內外有關媒介使用對跨文化適應影響的文獻。主要結論如下:現(xiàn)有文獻基本都證明了使用東道國媒體對跨文化適應的正面作用,但對母語媒體的作用,意見尚不統(tǒng)一;新媒體對移民的跨文化適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新媒體對跨文化適應的作用方式和結果有別于傳統(tǒng)媒體,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跨文化適應;媒介使用;移民;留學生
全球人口的流動是世界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每年數(shù)以億萬計的人口在國家與國家、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流動,隨之而來也產(chǎn)生了一些問題,包括:第一,外來移民與流動人口給社會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第二,外來移民及流動人口的跨文化適應與社會融入狀況如何?這兩方面的問題都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和探討。在中國,以“跨文化適應”命題的研究一般都是選取留學生等外國移民為研究對象,而對農(nóng)民工等國內移民的研究則一般冠以“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等名詞。
有關跨文化適應的研究由來已久,可追溯到20世紀初期的美國。1903年,美國人口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醫(yī)院的病人中,竟有高達70%的人是移民,而實際上移民在美國總人口中只占20%的比例。后來,美國精神疾病研究機構的調查也同樣揭示了移民在住院患者中的高比例事實,由此展開一項歷時30年的移民問題調查,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多國參與該項調查。①可以說,從一開始,跨文化適應的研究就是源于深切的現(xiàn)實觀照。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跨文化適應問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視角得以不斷拓展,研究對象不僅包括長期居留的移民和難民,也涵蓋短期居留在外的旅居者,如駐外政府職員、和平組織志愿者、駐外部隊成員、駐外商業(yè)和務工人員以及留學生等。其中,由于留學生人數(shù)眾多且樣本易于采集,因此許多關于跨文化適應問題的研究都以留學生為研究對象,這一傾向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明顯。
一、跨文化適應
在跨文化適應的研究文獻里,學者們常常使用如下兩類概念中的一種:“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culture adaptation”或“acculturation”,在漢語里均譯為“跨文化適應”或“文化適應”,但兩類概念的含義實際上有很大不同,前一種指的是個體在異質文化中的“一種有意識、有傾向的行為選擇和行為調整”,以幫助其應對所處文化環(huán)境的變化,而后者則具有鮮明的“同化”意涵,程度上比前者要廣泛和深刻得多。②顯然,前一種概念比較適合用于對留學生等短期旅居者的研究,而后一種概念則更適合用于對長期移民的研究。
早在1960年,美國人類學家卡勒弗·奧伯格(Kalervo Oberg)就提出用長期的“文化沖擊”來指代“因失去所有我們熟悉的標志和社會交往的符號而導致的焦慮”。③他認為,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所有陌生人進行跨文化適應的過程是相同的:即建立和維持與客居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的、互惠的關系。即使是相對短期的旅居者,比如留學生,最低限度也必須建立一個同當?shù)厝讼嗨频慕】档倪m應方式,否則就很可能會導致各種心理壓力乃至疾病。
瑪克辛·蘭德爾(Maxine Randall)等人對日本琉球大學的外國留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該校39.6%的留學生認為自己患有抑郁癥,11.9%的留學生自認有變瘋的趨勢,而9.7%的留學生說他們想逃離,這些數(shù)字都說明留學生面臨著自殺的巨大風險。④科琳·沃德(Colleen Ward)等人關于日本學生在新西蘭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在新西蘭的第一個月,留學生的抑郁癥最嚴重,而且前四個月、前六個月都沒有顯著改變,第十一個月達到留學生在海外時心理壓力的頂點。⑤
二、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
科琳·沃德和安東尼·肯尼迪等人將跨文化適應劃分為兩個方面:心理適應(感情/情緒層面)和社會文化適應(行為層面)。心理適應指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即面對壓力的心理調適和情感反應、情緒健康以及對旅居生活的滿意度;社會文化適應則是指“融入”(fit in)東道國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能力,包含了一系列文化適應技能和協(xié)商互動能力。學者們普遍認為,心理調適受到個性、生活變化、反應方式、對母國的滿意度與認同感以及在母國和東道國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的影響;而社會文化適應則受在新環(huán)境中的居住時長、語言能力、文化知識、文化距離以及對東道國的接觸量等因素的影響。⑥
根據(jù)陳慧的總結,跨文化適應受到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影響,外部因素指生活變化(如氣候、飲食、生活節(jié)奏等)、旅居時間、文化距離、歧視與偏見、社會支持等;內部因素包括認知評價、應對方式、人格(如外向性、容忍性、堅韌、自我效能感、自我監(jiān)控等)、文化資本(與文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性別、年齡、教育等人口統(tǒng)計學因素。⑦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朱力教授通過對在華外國技術移民和留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移民越是來自發(fā)達國家,其收入越高,生活質量越高,越有優(yōu)越心態(tài),就越不容易融入當?shù)厣鐣?;從文化背景看,移民越是來自文化強勢國家,越不容易融入當?shù)厣鐣?;從群體身份的認同角度看,對自己母國的認同度越高,則越不愿意適應和融入所在城市。此外,移民融入當?shù)爻鞘械膭訖C越強、在當?shù)鼐幼〉臅r間越長、社會交往越廣泛(社會關系越多),則越容易適應和融入所在城市。⑧
這項研究最有價值的一個地方在于,它揭示了母國文化認同和國族優(yōu)越感對移民社會適應的反向影響。朱力指出,來自發(fā)達國家或文化強勢國家的移民的這種“反同化”傾向,是一種主動的、高姿態(tài)的區(qū)隔和分離,他們沒有與當?shù)厝后w進行交流、交往的需要,主動地拉開與遷入地居民群體生活的社會距離,是“在區(qū)隔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適應形式”,不同于我們傳統(tǒng)上所理解的社會適應或跨文化適應。⑨
三、媒介使用對跨文化適應的影響
除了上述因素,媒介使用是另一項對跨文化適應具有較大影響和作用的因素。早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就開始注意到媒介使用與跨文化適應之間的關系。金洋詠(Young Yun Kim)提出,移民的跨文化適應動機能顯著預測他們對美國媒體的接觸,同時,移民對美國媒體的接觸也的確能預測他們對美國文化的熟悉程度。⑩換言之,跨文化適應的動機越強,則移民對東道國媒體的使用頻率就越高,而對東道國媒體的使用也確實幫助了移民熟悉和掌握東道國文化。這一觀點符合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也得到了許多后續(xù)研究的支持,移民通過當?shù)孛襟w進一步學習語言,獲取東道國的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識。
從消費的角度也可以發(fā)現(xiàn)媒介使用對跨文化適應的影響。移民通過媒介得知他們“必須使用和擁有”哪些產(chǎn)品,才能讓他們看起來更像是主流社會中的一員,特別是在移民對東道國的語言掌握得還不是太好的時候,媒介在這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更為重要了。其中,電視由于其圖像語言相對來說比較好懂,便順理成章地成為移民們最容易看懂的媒介,從而成為移民了解東道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可靠渠道。后續(xù)的許多研究都證明了媒介在這方面的作用。
不過,媒介對跨文化適應的作用并非表現(xiàn)為單一的方式和效果。首先,媒介分為不同類型的媒體,有東道國的官方語言媒體,也有移民的母國語言媒體,還有在東道國定向傳播的專門針對某類移民的小眾媒體。這些媒體在移民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能非常不同。比如,李維娜(Wei-Na Lee)和謝戴維(David K. Tse)對生活在加拿大的香港移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即便是已經(jīng)在加拿大生活長達7年以上,這些香港移民仍會將其41%的媒體接觸時間花在香港媒體上面。馬內爾·哈扎·侯米達(Manel Hadj Hmida)等對在法國的馬格里布移民的調查發(fā)現(xiàn),移民們大多會同時使用東道國媒體和母語媒體,而很少看專門針對這些移民的僑胞媒體。移民的這種媒介使用方式很值得深思。
其次,媒介對移民的跨文化適應也并不一定全部都是正向影響。早在20世紀80年代,金洋詠便提出,使用東道國媒體能夠促進移民的跨文化適應,但使用母語(本族)媒體則對跨文化適應有阻礙作用。不過,這一觀點并未得到后續(xù)實證研究的支持。比如,許多移民在出國之前,都是通過自己的母語媒介來了解東道國的相關信息和文化,即便在出國之后,也有不少人保留著這一習慣。僅此一點便說明,使用母語媒介對于跨文化適應來說并不全然都是阻礙作用。一項對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旅居者對母語網(wǎng)絡媒體的依賴性越強,對東道國的行為適應就越好,特別是在衣著、飲食、購物等方面,不過,他們對母語媒體的依賴性與其對東道國價值觀的適應呈負相關,這項研究揭示了母語媒介對跨文化適應的復雜影響模式。
由于新媒體的廣泛使用,2010年以來的研究更多聚焦于新媒體使用對移民跨文化適應的影響,特別是社交媒體、網(wǎng)絡社區(qū)的影響。一方面,新媒體極大地縮減了傳播的時空距離;另一方面,新媒體兼具傳統(tǒng)媒體的“窗口”和為人際傳播提供社會支持的雙重功能,而獲取相關文化知識和通過社會支持減緩適應壓力恰恰都是跨文化適應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新媒體很可能會比傳統(tǒng)媒體對移民的跨文化適應產(chǎn)生更大、更深的影響。
社會支持是指來自家庭、同胞以及東道國本地人的接觸、溝通和情感上的支持。雖然同胞和當?shù)氐闹С帜膫€更為重要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幾方面的社會支持都對跨文化適應有重要作用。家人和同胞能為移民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安全性和歸屬感,而當?shù)厝说闹С帜軒椭泼窨焖龠m應和融入當?shù)厣睢?/p>
在新媒體時代,社交媒體聯(lián)結起種種強關系和弱關系,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媒體正在迅速改變人們的上網(wǎng)習慣和溝通方式。莎琳達·阿迪卡里(Shalinda Adikari)和厄內斯特·夸杜沃·阿杜(Ernest Kwadwo Adu)在新加坡的研究表明,社交網(wǎng)絡可以實現(xiàn)留學生的社會化、促進知識交換以及減緩文化適應壓力。陳文麗(Wenli Chen)發(fā)現(xiàn),新媒體使用在移民的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有著顯著的影響,移民在東道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會更多地通過新媒體與在本國的家人和朋友進行溝通,但與此同時,他們?yōu)g覽母國網(wǎng)站的頻率正在減少。
由于新媒體的功能、傳播主體和傳播方式都與傳統(tǒng)大眾媒體有著很大不同,因此,在對跨文化適應的作用方面也表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征。比如在社交媒體上,任何人都可以比較隨意、自由地發(fā)布一些圖片、視頻和評論,而關于兩國民眾之間爭吵、沖突的視頻和圖片,很可能會造成雙方民眾之間的心理創(chuàng)傷。金洋詠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韓國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不論是與母國還是與東道國的交流,網(wǎng)絡都是這些留學生最主要的交流渠道,而在文化傳承方面,使用英語網(wǎng)站和他們的母語網(wǎng)站并沒有什么明顯區(qū)別。這樣的發(fā)現(xiàn)迥異于傳統(tǒng)媒體時代,以往關于媒介使用與跨文化適應的研究主題之一就是研究母語媒體和東道國媒體對跨文化適應的不同影響。而現(xiàn)在,網(wǎng)站與傳統(tǒng)大眾媒體不同,其語言和文化特性都不帶有鮮明的文化同化動機,沒有助推文化適應的使命。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
四、總結
關于媒介使用對跨文化適應的影響,現(xiàn)有研究基本都一致證明了東道國媒體對跨文化適應的正面影響,而在母語媒體的影響方面并未得出一致結論,這也從側面表明了母語媒體對跨文化影響的復雜模式,母語媒體對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很可能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做更詳細的考察。
新媒體對移民的跨文化適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過,目前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還很不夠。由于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在傳播特點上有許多不同,因此對跨文化適應的作用可能也會存在很大差別,這應該是未來研究的一個方向。
目前國內關于跨文化適應的研究文獻不少,對在華留學生的媒體使用狀況進行調查的研究也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篇,但就在華外國人的媒體使用與跨文化適應之間的關系作出可靠的直接研究的卻比較少見。建議未來結合中國具體的媒體使用環(huán)境,特別是結合新媒體的發(fā)展狀況,對來自不同背景的外國人在華期間的媒體使用與跨文化適應問題進行實證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