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軍
詩歌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是鑒賞的前提和基礎,有了對詩歌內容的正確理解,鑒賞才成為可能。鑒賞的關鍵在理解,因此教師的教學就要在理解內容上下功夫。
一、 從標題入手理解詩歌
標題和文章的內容密切相關,很多論述類文章,標題就是文章的主旨。“題者,額也;目者,眼也”,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是作品內容的高度概括,學生要明白標題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從閱讀詩歌題目開始來讀懂詩歌內容。
如《鵲橋仙·七夕》題目是“七夕”(鵲橋仙是詞牌名,與內容無關),交代寫作對象、內容——七夕(寫七夕的所見所聞所感)或是寫作的緣由(因七夕而寫),暗示寫作的內容與情感(寫夫妻相思相聚);再如《征人怨》交代寫作對象——征人,揭示全詩的情感——怨,暗示詩歌的類別——邊塞詩。對于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讀原詩,要解讀全詩內容的確比較困難。“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笨赐ㄆ獰o一“怨”字,如不看標題,要一下解讀本詩的情感——怨,就比較困難。李商隱有很多無題詩,詩意不能確定,就是沒有標題的原因。
二、 利用注解和詩前小序理解詩歌
詩歌作品是詩人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抒發(fā)的特定的情感,注釋和小序往往解說作品的寫作原因、背景,所以,通過注解和小序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注解一方面解釋詩歌當中難以理解的詞語,另一方面也會向讀者傳遞詩歌當中隱含的內容和信息,特別是在考試試卷中,注釋往往是出題人給考生的暗示。如:
北望燕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西四百州。(南宋·汪元量)《湖州歌·其六》
【注】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如果忽視注釋所說的背景,就可能把“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的“大江東去”混淆。蘇詞表達對歷史流轉、英雄不再的感慨,側重懷古,而本詩抒發(fā)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時的悲痛心情,側重現實。詩歌的序,交代創(chuàng)作的年代、背景,創(chuàng)作的緣由、經過,概括詩歌的內容,有的還提示了情感基調。
三、 反復閱讀詩句理解詩歌
1.通字詞,讀懂字面意思
學生要過語言字詞關,能順暢無礙地讀懂詩歌的字面含義。詩句要一聯(lián)一聯(lián)地讀,詞是一句一句地讀,必須掃清文字理解的障礙。古代詩歌的語言屬于文言,文言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的現象比較普遍,還涉及古代文化常識,就更增加了閱讀的難度。在字詞的積累上,現狀不容樂觀,許多學生讀詩,因為不能理解的字詞太多而不能進行下去。積累的工作非一日之功,貴在長期堅持。
2.懂得詩家語,辨語序,補省略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特別是詩歌,它是經過提煉的最精粹的語言?!把杂斜M而意無窮”,因為聲律要求和修辭的需要,詩詞的創(chuàng)作需要押韻、考慮平仄的變化等,所以詩歌的語言凝練、富于變化。辨析語序的倒裝,就要從事理上,從上下文的內容上還原顛倒的語序。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正常語序應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正常語序應為“千古江山,無處覓英雄孫仲謀”。辨析句子內容的省略要用想象和聯(lián)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在閱讀時采用“補白”的方法,依據上下文或全詩的情感主旨去揣測省略的內容,讀出“言外之意”。
3.明意象,懂興寄,讀懂詩歌的深層含義
用意象表達情感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一方面,學生應積累那些經過歷代詩人的反復繼承、運用和發(fā)展,積淀了豐富的象征意蘊,符號化了的意象。另一方面,注意相同的意象在詩人眼中是不一樣的。如對柳樹的吟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保ㄔ枴对伭罚ν皇挛锊煌膽B(tài)度反映詩歌表達情感的不同。
“詩言志”,只有讀懂了情感,才真正讀懂了詩歌。古代詩歌表達情感往往不是直白的,而是借助某些具體的意象或意象群“興寄”,如梅花、竹、柳、松樹等,“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富于暗示性。我愿意換個說法,說這是一種懷孕的靜默”(錢鐘書),形成含蓄的美?!芭d寄”的內涵,需要借助意象和背景以及詩歌的具體內容來把握。如陸游《卜算子·詠梅》,表面上寫的是梅花,實際上,作者運用興寄手法,借物抒情,物我同一,以梅花自比,表現不愿茍合于流俗的清高孤傲和遭遇打擊后的凄涼無奈。
朱光潛先生指出:“一切純文學都要有詩的特質……詩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微。如果對于詩沒有興趣,對于小說戲劇散文等等的佳妙處也終不免有些隔膜?!遍喿x詩歌,可以提高審美情趣,“培養(yǎng)出純正的趣味”。只要我們勤于動手,翻譯詩歌的內容;勤于動腦,品味詩歌的深意,鑒賞的能力一定會大大提高。
作者單位:重慶市秀山高級中學(40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