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姚俊
1975年1月22日,一位耄耋老者冒雪來到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鮑正鵠聞訊立刻出門迎接:“外面這么大的雪,您還親自過來,我們怎么敢當??!”見到自己昔日的學生,老者笑答:“你來看我不容易,還是我來吧?!睅熒胤曜匀灰獢⑴f,但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來協(xié)助北圖鑒定館藏《共產(chǎn)黨宣言》中譯本的版本問題。不一會兒,工作人員拿來了多個早期譯本。老者仔細看了看,指著其中一本封面印有紅底馬克思肖像的說:“這個紅的是初印的,那個藍的是后印的?!甭劼牬搜裕U正鵠高興極了:“由于版權頁缺失,我們以前錯將藍色的再版本作為初版本,這下可好了?!闭f著,他把首版《共產(chǎn)黨宣言》遞到老者面前,請他題字留念。老人見狀有些詫異:“這是馬恩的著作,我題字不合適?!滨U正鵠懇切地說:“這本書是您翻譯的,上面還印著您的名字,您就簽個名吧?!崩险咦詈笤诙孀g本的內(nèi)頁上工整地寫下自己的名字:陳望道。
沒錯,這位老人就是中共早期活動家、新文化運動先驅、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陳望道。正是他第一次把《共產(chǎn)黨宣言》完整地介紹到國內(nèi),從而使一批先進知識分子能夠直接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堅定了他們追求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分水塘邊點亮信仰之火
譯書需要一個清靜的所在,陳望道想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義烏分水塘村(今屬城西街道)。那里“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边h離塵囂,猶如世外桃源一般,乃譯書的絕佳去處。
陳望道回到了家鄉(xiāng)分水塘村。適逢春節(jié)臨近,村里漸次熱鬧起來,家家戶戶忙著準備年貨,陳家亦然,可里里外外唯獨不見陳望道的身影。他去了哪兒呢?
謎底就藏在距離陳宅五六十米開外的一間柴屋里。那是陳氏老宅,陳望道幼時就隨父母居于此處。1909年,陳家新居——一座二層磚木結構的庭院建成后,老宅便被用于堆放柴禾,平日少有人前往。陳望道一眼相中了這破舊卻靜謐的老宅,他帶著幾樣簡單的生活物件和文具,便在那里“安營扎寨”,孜孜不倦地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柴房里既沒桌子、又無床,陳望道干脆把一塊鋪板架在兩條長板凳上,工作時,把一應所需攤在板面上,倒也施展得開;累了就往板上一躺,權作臥榻。早春時節(jié),乍暖還寒,山區(qū)里更添幾分寒意,及至深夜,刺骨的朔風橫沖直撞般地從四壁和窗戶的縫隙里闖入屋內(nèi),陳望道那只握筆的手時常被凍得不聽使喚。家里雖不缺“湯婆子”和腳爐,但他嫌那些玩意束縛了手腳,反倒令人分神。實在冷得吃不消了,陳望道就起身,跺跺腳、搓搓手,還不住地往手心里呼氣,稍覺回暖,又專心致志地繼續(xù)譯書。那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不知陪伴他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
陳望道對于《共產(chǎn)黨宣言》的翻譯工作是如此專注,除了短暫的睡眠時間,他都“吝嗇”到不肯在其他事情上多浪費一分一秒,就連一日三餐和茶水都是由母親張翠姐送入柴房。 轉眼間,已近谷雨時節(jié),陳望道“費了平時譯書的五倍功夫”,終于完成了《共產(chǎn)黨宣言》的翻譯。他小心翼翼地把近兩個月辛勞換來的那一疊字斟句酌的譯稿裝入一個紙袋里,抱著放于胸前。出得屋來,抬頭望見遠處山花爛漫的美景,陳望道的心頭也充滿了濃濃春意。
“對中國做了一件好事”
雖說諸務繁忙,但陳望道卻未忘連載《共產(chǎn)黨宣言》譯稿一事。只要有閑暇,他就拿出譯稿一再校對。正當譯稿刊載在望之際,6月6日,《星期評論》突然宣布停刊,主因是當局對刊物實施郵檢,使之發(fā)行嚴重受阻。如此一來,煞費苦心譯成的書稿就無緣問世了,這讓陳望道心急如焚。“不如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出面,搞一單行本?”陳望道忽然萌生一個念頭。6月27日夜里,他將譯稿交給了俞秀松,請他轉送至陳獨秀處。翌日9時許,這份稿子被交到了陳獨秀的手中。一拿到譯稿,陳獨秀就迫不及待地瀏覽起來,當念完最后一句:“萬國勞動者團結起來呵!”(今譯為“全世界無產(chǎn)者聯(lián)合起來!”),不禁拍案叫絕。他趕緊請通曉日德英法四國語言的李漢俊幫助校閱,還托李大釗從北大圖書館借出英文版《共產(chǎn)黨宣言》,以資對照。為慎重起見,陳獨秀在李漢俊校完后,又再行??币环?。陳望道的譯文如行云流水般,語勢連貫,文字簡潔凝練,令二人甚是滿意,決定以“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名義對外公開出版。
有道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印刷機構和費用問題如何落實呢?這倒難住了陳獨秀。是時,俄共(布)遠東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分局委派的全權代表維經(jīng)斯基(在華期間化名吳廷康)正在上海,與陳獨秀等商討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的事宜,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設立一家印刷所,開展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工作。當維經(jīng)斯基得知《共產(chǎn)黨宣言》中文版的出版遭遇資金瓶頸時,馬上從帶來的活動經(jīng)費中拿出2000元給了陳獨秀。隨即,一個名為“又新”的印刷所在辣斐德路成裕里(今復興中路221弄)12號成立了,負責人為鄭佩剛。
是年8月,幾經(jīng)磨礪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文首譯本終于付梓,共計印行1000冊。首譯本比現(xiàn)今的小32開還略小,顯得玲瓏精致,封面印著紅底的馬克思半身坐像,畫像上方印有“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第一種”、“馬格斯、安格爾斯合著,陳望道譯”等字樣。翻開小冊子,內(nèi)頁是用5號鉛字豎版直排,無扉頁及序言,亦不設目錄,風格簡潔。稍有缺憾的是,書名被錯印成《共黨產(chǎn)宣言》,文中也有20余處訛字。畢竟這是又新印刷所開機印制的第一本書,出錯也情有可原。
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素來為陳望道所景仰。剛拿到還散發(fā)著油墨清香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文首譯本,陳望道即將自己的譯著贈給魯迅和他的胞弟周作人,以求指正。魯迅在收到書的當天就仔細閱讀了一遍,他對這位小同鄉(xiāng)的作為贊賞有加,“現(xiàn)在大家都在議論什么‘過激主義來了,但就沒有人切切實實地把這個‘主義真正介紹到國內(nèi)來,其實這倒是當前最緊要的工作。望道在杭州大鬧了一陣之后,這次埋頭苦干,把這本書譯出來,對中國做了一件好事。”
“我們都是你教育出來的”
或許連陳望道本人也未曾料到,他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會在當時的革命青年和知識分子當中產(chǎn)生強烈反響,一大批具有激進民主主義思想的仁人志士在它的熏陶下,成為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者。1921年9月,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上海設立人民出版社,在該社的首批出版書目中,陳望道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譯本赫然列于前位。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廣州平民書社、上海書店等紛紛重印此書,單是平民書社一家就重印達10次之多。至1926年5月,該書已相繼印行17版,其再版的速度遠超同時代的任何一本圖書,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
當年,毛澤東就是《共產(chǎn)黨宣言》中文首譯本眾多擁躉中的一員。1936年7月,他對來延安采訪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坦露了自己思想成長的心路歷程,“有三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排在這三本書之榜首的即是陳望道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毛澤東進而又說:“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而且從此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p>
1941年9月13日,毛澤東在向中央婦委和中共中央西北局聯(lián)合組成的婦女生活調(diào)查團發(fā)表講話時,再度談及《共產(chǎn)黨宣言》中文首譯本,“記得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階級斗爭》、陳望道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和一個英國人作的《社會主義史》(即柯卡普著《社會主義史》——筆者注),我才知道人類自有史以來就有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初步地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法論。”
不僅僅是毛澤東,《共產(chǎn)黨宣言》中文首譯本教育和鼓舞激勵過的革命者何止成千上萬。在1949年7月召開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周恩來遇見前來與會的陳望道時,緊緊握住他的手,當著在場代表們的面,笑呵呵地說:“陳望道先生,我們都是你教育出來的!”
然而,《共產(chǎn)黨宣言》中文首譯本自在面世以后的20多年里,卻一直為反動勢力所不容,尤其是1927年四一二政變后,此書登上國民黨當局的“禁書”黑名單。鑒于嚴峻的敵我斗爭形勢,一方面,陳望道采用佛突、曉風、仁子等筆名,借以迷惑敵人;另一方面,各出版機構印制了多種偽裝本,有時連書名也僅用《宣言》二字,甚至還省略了譯者。
盡管如此,陳望道仍堅信“馬克思主義是真理,真理總是不脛而走的……(敵人)沒有辦法阻擋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和勝利?!睔v史事實證明,作為國內(nèi)第一部漢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陳望道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立和黨的早期理論建設奠定了思想基礎。
(轉自《解放日報》,2016年6月2日,有刪改)
責任編輯 馬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