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一、培養(yǎng)學生“會讀”的習慣
1、誦讀。誦讀就是有聲的讀書。古代人把上學叫做“讀書”,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思想對“讀”的重視程度。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早讀和課堂的時間誦讀一定篇目的文章,可以從教材上選的那些優(yōu)秀的作品,特別是要求背誦的文章,除此之外還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來反復的誦讀,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2、精讀。從形式上看,與誦讀相比,精讀是一種無聲的讀,即默讀;從本質(zhì)上看,他是一種伴隨著思考、理解、概括、轉(zhuǎn)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是更高層次的閱讀。因此,我注意了培養(yǎng)學生善思的閱讀習慣。一是有選擇有目的地去閱讀,二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鑒別,三是歷史的唯物的辨證的篩選。這樣就不致于“學而不思則罔”。
3、多讀。古人講:“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彼蚤喿x水平的提高,有賴于多讀名篇佳作,讀多了,視野開闊了,自然就會有比較,有鑒別,自然也就會產(chǎn)生較為深入的理解。
二、培養(yǎng)學生“善記”的習慣
大量閱讀是基礎(chǔ),自主摘抄則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將外部語言進行內(nèi)化,從而“有所得”的另一種手段和習慣?!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從這些我們不難看出:學習語文,必須重視語言積累。因此,從意義上講,摘抄是具有“養(yǎng)成習慣性”的更深一步的閱讀。我以名篇美文為載體,引導學生學會“四和”摘抄:
1、“看”和“想”。學生是“天然的探索者”,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帶著好奇的心理,想去了解,想去發(fā)現(xiàn)。對于閱讀摘抄,就可從這天然之本性出發(fā),要有滿足孩子的這種心理需要,激發(fā)自己的求知欲望:一是“看題目,猜一猜”。拿到一篇文章,先由題目猜一猜:你覺得作者會寫什么(內(nèi)容)?怎樣寫(寫法)?二是“猜完后,想一想”。如果是我,就這個題目,我會寫什么?怎樣寫?通過“看”、“猜”、“想”,你們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于是“我想看、我要看”的種子在心底悄然萌芽,想讀,是讀好的前提。
2、“讀”和“注”。一是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開始閱讀文章,此時,既要讓自己嘗試在文中探索發(fā)現(xiàn)、尋找自己的答案,也要牢牢記著徐特立老先生的話“不動筆墨不讀書”——拿起筆,在文章上留下自己的想法。如《城南舊事》中三個故事分別是什么?《童年》中外祖母到底有多么善良,具體的事件是什么?等等。二是讀中注。把最吸引、打動自己的地方,如優(yōu)美的短語、比喻句、擬人句、精彩對話、新奇的知識、從未見過的表達方式、成語歇后語、名人名言等用“?”“﹏”“☆”等不同符號劃出。
3、“品”和“寫”。迷人的風景已經(jīng)出現(xiàn),接下去當然就需要細細欣賞并好好珍藏了。一是“品味”。把自己標注的好詞佳句妙段好好地玩味一番讓自己的體驗和語言在反復斟酌中得以不斷提升。二是“抄寫”。邊品味邊把文中自己標注的精彩句段摘抄下來。
4、“翻”和“記”。一是“常翻”:首先,定期設(shè)立閱讀欣賞課,其次,可在班內(nèi)搞幾次交流活動。二是“常記”:把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背誦下來,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已有知識,還能增強自己的記憶力,起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三、培養(yǎng)學生“善用”的習慣
操千曲而知音,觀千劍而識器。加強學生課外閱讀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另一方面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課外閱讀使學生開拓了視野,鞏固了知識,陶冶了思想,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的范例。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閱讀材料是學習寫作等運用語言練習的范型,對寫作和其它語言運用活動具有很好的指導和啟發(fā)作用。因此,就鼓勵、引導學生善于把閱讀中所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識和寫作方法,自覺地運用到寫作和說話中去,將閱讀、作文和外現(xiàn)美才結(jié)合起來,達到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