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國民經濟核算中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問題

2016-05-28 03:30:52
關鍵詞:國民經濟生產總值效用

鄭 志 國

?

國民經濟核算中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問題

鄭 志 國

【摘要】現(xiàn)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存在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問題,國內生產總值未能完全真實反映經濟發(fā)展成果。不同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中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比例有明顯差異。目前對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的認識存在一些需要厘清的學理糾結,效用價值論、要素價值論未能正確認識價值形成和轉移,經不起國民經濟核算實踐的檢驗。消除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確立以國內生產凈值為中心指標,有利于更加真實地反映經濟發(fā)展成果,提高經濟發(fā)展質量和效益,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為此,需要推進國民經濟核算理論創(chuàng)新,準確核算固定資產消耗,加強國際合作,積極推動國際組織未來在編制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時確立以國內生產凈值為中心指標。

【關鍵詞】國內生產凈值固定資產消耗價值核算

現(xiàn)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允許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生產總值作為經濟發(fā)展成果衡量指標的真實性,由此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宏觀經濟政策的精準性。消除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確立以國內生產凈值為中心指標,有利于更加真實地反映經濟發(fā)展成果,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本文擬分析國民經濟核算中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問題,并提出改進思路。

一、聯(lián)合國等機構對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的解釋和學界認識

20世紀50年代以來,聯(lián)合國等機構先后編制了四個版本的國民賬戶體系(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縮寫為SNA),包括由聯(lián)合國單獨編制的1953年和1968年兩個版本;由聯(lián)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和發(fā)展組織、歐盟聯(lián)合編制的1993年和2008年兩個版本。目前大多數(shù)國家實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基本上遵循后兩個版本,或者是按這兩個版本之一所提供的原則、方法和指標編制的。SNA對固定資產價值的重復計量問題有所解釋,國內外學者對這個問題則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張。

(一)聯(lián)合國等機構即SNA編制者的解釋

在SNA中,固定資產是指被生產出來的能夠在生產中反復使用或連續(xù)使用一年以上的資產,不僅包括建筑物、機器、設備,而且包括作為生產要素反復使用一年以上的樹木、牲畜和軟件等產品。1993年、2008年版本的SNA均確立以國內生產總值(GDP)為反映各國總體生產活動的首選指標或中心指標,明確界定了國內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凈值等概念:“總的來說,GDP是從增加值這個概念得來的。總增加值是指產出與中間消耗之差。”“原則上,增加值在概念上不應當包括固定資本消耗。后者實際上并不是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而是以前創(chuàng)造的固定資產因用于生產過程而逐漸減少的價值……從GDP中扣除固定資本消耗就可得到國內生產凈值(NDP)”*聯(lián)合國、歐盟委員會、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等:《2008國民賬戶體系》,第39—40頁,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所譯,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2年版。從這些文字來看,SNA的編制者已經認識到把固定資產消耗計入國內生產總值是一種重復計量,但是為什么仍然選擇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反映各國生產活動成果的中心指標呢?對此,SNA的編制者作了解釋:企業(yè)計算的固定資產折舊通常不能滿足SNA的要求;按照這種要求計算固定資產消耗,必須由統(tǒng)計人員估計固定資產存量的現(xiàn)值、各種類型資產的使用壽命和折舊方式等;并不是各國都作這種計算,即使作了,在方法上也有差異(有些國家采用的企業(yè)數(shù)據(jù)并不準確);國內生產總值相對較為容易核算,至少能夠早些得到,該指標被認為更具有國際可比性;在必要時應當采用改進后的固定資產消耗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國內生產凈值核算。

聯(lián)合國、歐盟委員會、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等國際組織編制并向各國推薦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在指標設計和選擇中兼顧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無疑是正確的。筆者這樣理解:SNA的編制者認為,從理論上講國民經濟核算應當消除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但是從世界范圍看目前在統(tǒng)計方法和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則較為可行。

(二)國外學者的認識

庫茲涅茨被視為國民生產總值(GNP)計量方法的奠基人。他認為,衡量經濟增長要確定應該包括什么和不應該包括什么,“給出成本(或中間產品)與最終產出間的界限,必須考慮總產值與凈產值的問題”*[美]西蒙·庫茲涅茨:《現(xiàn)代經濟增長》,第16頁, 戴睿、易誠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但是他在分析各國經濟增長時所用的指標多為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等,沒有扣除固定資產折舊。

薩繆爾森與諾德豪斯合著的《經濟學》1985年版分析了國民經濟核算中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問題,與1993年版、2008年版SNA解釋基本一致,不過當時所用的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1993年版SNA改稱為國民總收入)。該書1993年以后再版改用國內生產總值指標,對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問題的解釋基本上沒有變化。例如,1998年該書第16版分析了總投資和凈投資、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凈值等概念,認為國內生產總值只能計算最終產品價值,必須扣除用來創(chuàng)造最終物品的中間物品。作者以統(tǒng)計人口為例來說明總投資和凈投資關系:如果估計人口變動只是加上新出生的人數(shù)而不減去死亡的人數(shù),會得到偏高的人口變動凈額。這一道理也適用于投資,“必須減去折舊,或者減去已消耗了的資本數(shù)量”?!耙虼藶榱斯烙嬞Y本形成,我們要衡量凈投資:凈投資永遠等于新生的資本減去死亡的資本?!?Paul A. Samuelson,William D.Nordhaus.Economics-16th ed.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1998:390—395.在薩繆爾森等人看來,國內生產總值只扣除了原材料等中間消耗,沒有扣除機器、廠房等固定資產消耗,這就像把原材料等中間消耗計入國內生產總值一樣屬于重復計量;從國內生產總值中扣除固定資產折舊就是國內生產凈值,它作為衡量國民產出的尺度比前者更加完善。但是他們又認為,在現(xiàn)實中固定資產折舊和凈投資難以準確核算,總投資則容易統(tǒng)計,所以國內生產總值沒有扣除固定資產折舊價值,這對該指標的應用影響不大。

斯蒂格利茨在分析國民經濟核算指標時指出:“磨損掉的機器是在計算總產出時應該扣除的生產成本。”他舉例說,假設一個企業(yè)有一臺價值1 000美元的機器,用這臺機器和價值600美元的勞動生產出價值2 000美元的產品。假設年末這臺機器全部磨損完,那么該企業(yè)的凈產值為400美元:2 000美元減去勞動成本再減去磨損完的機器價值。這一舉例所表達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斯蒂格利茨又認為:“由于機器的磨損速度各不相同,所以計算經濟中機器磨損了多少是一個極為困難的問題。GDP的計算采用了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不考慮折舊?!彼治隽藝鴥壬a總值(GDP)、國民生產總值(GNP)和國內生產凈值(NDP)的關系,“因為GDP、GNP和NDP同時上升或下降,所以就大多數(shù)情況而言,只要你覺得方便,使用哪一個指標并不是很重要”*[美]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美]卡爾·E.沃爾什:《經濟學》(下冊),第525頁,黃險峰、張帆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這種看法與SNA的解釋是一致的。

SNA基于西方宏觀經濟學,同時與微觀經濟學對產品的分類和各種價值論有關。西方學者一方面認為國內生產總值包含固定資產價值屬于重復計量,另一方面又認為這種重復計量無關緊要,難以消除。這里存在一些學理糾結。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大都信奉效用價值論和要素價值論,這兩種價值論都無法合理解釋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為什么要從總產出中扣除中間產品價值,當然也不能說明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問題。對此,本文將在第三部分具體分析。

(三)國內學者的認識

錢伯海運用勞動價值論研究了國民經濟核算問題,認為活勞動是價值形成的唯一源泉,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把生產要素價值和最終產品價值加起來,即把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加起來,是一種重復計算。*錢伯海:《國民經濟核算原理》,第59頁,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版。許憲春認為:“固定資產折舊不是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而是以前創(chuàng)造出來的固定資產在生產過程中價值的轉移?!?許憲春:《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第11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這與SNA的解釋完全一致。楊緬昆認為,一定時空范圍內的總投資扣除固定資產消耗或折舊就是凈投資;凈投資只是一個理論范疇,在實踐中難以準確計算,因而國內生產總值包含總投資而不是凈投資。*楊緬昆:《GDP及其擴展核算研究概論》,第118—119頁,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7年版。這顯然接受了西方學者的觀點。筆者研究了基于勞動價值論的國民經濟核算,認為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的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支出法和收入法都存在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原因之一是對固定資產價值轉移的特點認識不清,在計算增加值時應當把固定資產消耗和原材料消耗一起扣除,更加注重國內生產凈值的核算。*鄭志國:《基于勞動價值論的國民經濟核算》,載《江漢論壇》2014年第1期。

綜上所述,聯(lián)合國等機構和國內外學者公認現(xiàn)行國民經濟核算中存在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問題,但是對要不要消除這種重復計量的認識不一致。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占國內生產總值多大比例?是否應當消除以及怎樣消除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下文將逐步探討和回答這些問題。

二、國內生產總值中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額及其占比

固定資產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的價值是客觀經濟變量,在正常使用中隨其磨損和消耗而逐步轉移給產品,也就是分期攤入產品成本加以收回,這種變化是可以記錄和統(tǒng)計的。國民經濟核算通常按年度進行,固定資產價值則存在跨年度轉移。按照目前的核算方法,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包含當年形成的固定資產價值,但是未扣除往年形成的固定資產跨年度轉移價值,所以發(fā)生重復計量。根據(jù)有關統(tǒng)計資料,可以分析目前國內生產總值中固定資產價值的重復計量額及其占比變化。

(一)固定資產價值跨年度轉移與國內生產總值三種核算方法中的重復計量

對固定資產價值的重復計量是這樣發(fā)生的,即把前一個核算期內已經計入國內生產總值的固定資產價值,一次或分年再次計入以后核算的國內生產總值。例如,上年生產的一臺機器價值10萬元,已經計入上年國內生產總值。假設這臺機器從投入使用起在10年內平均折舊,年折舊10 000元,10年內用這臺機器生產的商品均包含其轉移價值。在計算各年增加值時只扣除原材料等非固定資產的價值,而將機器每年轉移的10 000元價值算做增加值,并計入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對機器價值重復計量額為10 000元。

用生產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都含有對固定資產價值的重復計量。從生產法看,本年國內生產總值等于本年總產出減去中間產品價值,由于總產出價值包含了往年生產的固定資產轉移價值,這部分價值在往年已經核算過,本年又計入總產出而未予扣除,所以本年國內生產總值含有對固定資產轉移價值的重復計量;從支出法看,國內生產總值等于最終消費支出加資本形成總額再加凈出口,其中最終消費品價值包含固定資產轉移價值,資本形成總額等于新增固定資產和存貨,也含有固定資產消耗價值,所以存在重復計量;從收入法看,國內生產總值等于勞動者報酬加生產稅凈額再加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yè)盈余,其中固定資產折舊不是在核算期內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收入法將其計入國內生產總值屬于重復計量。在三種方法中,只有收入法核算列出固定資產折舊項目,可以反映重復計量額及其占比。

(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中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額及其占比變化

中國自1992年以來實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基本遵循SNA。在國家統(tǒng)計局編輯出版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各年卷中,按生產法和支出法核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數(shù)據(jù)較為詳盡,收入法核算數(shù)據(jù)則不夠完整,但是列出了1992年以來多數(shù)年份各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地區(qū)生產總值收入法核算結果,其中有固定資產折舊項目,由此可以算出國內生產總值中固定資產折舊價值及其占比,見表1。該表反映了1994—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中包含的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額及其占比。重復計量額就是表1中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994年的11.65%上升到2003年的15.9%,以后又下降到2014年的12.91%。這說明各年國內生產總值中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額及其占比處于變動之中。如表2所示,2014年各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地區(qū)生產總值中包含的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額及其占比有較大差異,如上海、福建、湖南、廣西和云南等地的這個比例僅為百分之十點幾,吉林、甘肅、山西、寧夏等超過16%,青海省則高達24.28%。

表1 1994—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和

資料來源:根據(jù)1995—2015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地區(qū)生產總值項目構成數(shù)據(jù)計算,缺2001、2002、2004、2008、2013年固定資產折舊數(sh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未公布或未核算)。

長期以來,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絕大部分集中在第二、三產業(yè),第一產業(yè)占比很小。三次產業(yè)累計形成的固定資產差額很大,第三產業(yè)固定資產最多,第二產業(yè)次之,第一產業(yè)最少。 按照國務院頒布實施的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規(guī)定,不同類型的固定資產最低折舊年限為3—20年,因而有不同的年折舊率。如果對三次產業(yè)各類固定資產按年均10%的折舊率估算,可以得到它們的固定資產年度折舊價值,從而估算出三次產業(yè)增加值中包含的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算量。表3反映了2014年中國三次產業(yè)增加值包含的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額及其占比,第三產業(yè)增加值中固定資產價值的重復計量比例最高,為13.39%,第一、二產業(yè)分別為3.52%和11.52%。由此可以推斷,各產業(yè)對國內生產凈值的貢獻與它們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大小有差異,按這兩項指標分析三次產業(yè)結構也會有所不同。

表2 2014年中國地區(qū)生產總值中包含

資料來源:《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5》,表3—12,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5年版。

表3 中國三次產業(yè)增加值中固定資產價值

資料來源:增加值見《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5》中表3—1;固定資產折舊根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估算。

(三)美國和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中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額及其占比

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出版的統(tǒng)計年鑒中有收入法核算結果,其中列出了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消耗和國內生產凈值等數(shù)據(jù),可以計算出國內生產總值中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額及其占比。如表4所示,2005—2010年間,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中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額占比為12.19%—13.11%,變化較小,略低于同期中國的這一比例。

表4 2005—2010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和

資料來源:U.S.Census Bureau,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2012.http:∥ www.doc88.com/p-0478.

如表5所示,2009—2012年間,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中固定資產消耗占20%以上,比中國和美國大約高出8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包含的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比例大大高于中美兩國,同時也說明日本固定資產更新速度較快。從三國固定資產折舊率來看,日本5年左右就可以完成一輪固定資產更新,而中國和美國需要8年左右;但是在產品價格受市場約束的條件下,固定資產折舊比例過高必然相應擠壓工資和利稅,影響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表5 2009—2012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和

資料來源:Jap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5(日本統(tǒng)計年鑒2015),http://www.state.go.jp.

表1至表5至少說明兩點:第一,各個國家、地區(qū)和產業(yè)的固定資產消耗價值可以統(tǒng)計核算;第二,不同國家、地區(qū)、產業(yè)生產總值中包含的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比例有明顯差異。

三、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的學理糾結

如前所述,效用價值論和要素價值論是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內容,不能合理解釋宏觀經濟學中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方法,對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問題的認識存在一些學理糾結。

(一)效用價值論的失效

薩繆爾森等人強調用市場價格來計算各種實物商品和勞務總產出,這是合理的;但是他們認為市場價格反映消費者從每種物品上得到的相對滿足程度,對效用的解釋糾結不清:“我們可將效用理解成一個人從消費一種物品或服務中得到的主觀上的享受或有用性。但是你切不可將效用等同于可觀測的或可衡量的心理功效或感覺。相反,效用是一種科學構想,經濟學家用它來解釋理性的消費者如何做出決策。”*[美]保羅·薩繆爾森、[美]威廉·諾德豪斯:《微觀經濟學》,第76頁,蕭琛主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年版。這樣定義和解釋效用,在微觀經濟學中不能科學說明商品價格,在宏觀經濟學中無法合理解釋國民經濟核算指標和方法。

第一,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價值均可分解,效用卻不可分解。把社會總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是國民經濟核算中生產法和支出法的前提。判斷一種產品是中間產品還是最終產品,主要看它在核算期內是否經加工后重復出售。如果一種產品在核算期內被生產出來,經加工后重復出售,就屬于中間產品;在核算期內被生產出來,不再出售或未經加工出售,就屬于最終產品。按照這一原則劃分,原材料用于生產其他產品,會重復出售,所以屬于中間產品;消費品和機器等產品從實物形態(tài)看不再重復出售,因此劃入最終產品;在核算期內沒有售出的新增存貨也視為最終產品,以便納入核算范圍。不論是中間產品還是最終產品,它們的價值均可分解,即可分解為所消耗的生產要素價值和增加值。國民經濟核算中的生產法正是利用價值的這一性質,對各種產品的價值進行適當分解,把各個生產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的增加值加起來,得到國內生產總值。按照西方經濟學家的定義和解釋,商品效用是消費者對使用商品所得到的滿足程度的評價,不反映生產消耗,無法從對一種產品的評價中分解出對生產要素的評價,因而從產品效用中不能分解出各種要素的效用。例如,消費者對汽車的評價不能分解為對發(fā)動機、變速器、輪胎等零部件的評價,所以汽車的效用不能分解為零部件的效用。商品價值可分解性來源于它的決定因素可分解性,但是效用卻不可分解,這意味著效用不具備決定商品價值的性質。

第二,商品價值可轉移,效用卻不可轉移。當一種產品作為生產要素被用于生產其他產品時,前者的價值會轉移給后者,成為后者價值的一部分。在企業(yè)生產成本核算中,價值轉移表現(xiàn)為把購買各種生產要素所支付的費用攤入產品成本,只有這樣才能收回投資,獲得盈利。一般原材料價值隨其消耗而一次性轉移給產品,機器等固定資產價值則隨其磨損而逐步轉移給產品。雖然從實物形態(tài)看機器不再重復出售,但是它的價值逐步轉移給產品,成為產品價值的組成部分,從而再次進入交易,這同中間產品價值轉移給產品從而再次進入交易并無實質區(qū)別。對企業(yè)來說,一定時期消耗的中間產品費用一次性攤入這個時期生產的全部產品成本;固定資產消耗只是攤入這個時期按折舊率計算的部分;從固定資產的整個使用壽命來看,它的價值在多個核算期內逐步攤入使用它所生產的全部產品。只要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被當做生產要素使用,就會發(fā)生價值轉移,在國民經濟核算時應當按同一原則扣除它們轉移的價值。然而,在效用價值論看來,消費者對一種商品效用的評價不可能轉移給另一種商品,例如對鋼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評價不能轉移給對建筑物的評價,對汽車零部件的評價不能轉移給對汽車的評價,所以建筑材料的效用不能轉移給建筑物的效用,零部件的效用不能轉移給汽車的效用。正如商品價值可分解性來源于它的決定因素可分解性一樣,商品價值可轉移性也來源于它的決定因素可轉移性,而效用不可轉移,由此進一步說明效用不具備決定商品價值的性質,因而無法解釋國民經濟核算中為什么要扣除中間產品價值的問題。

第三,商品價值在生產交換中形成,效用卻在消費中產生。一般商品價值是在生產交換過程中形成和實現(xiàn)的,最遲在它被銷售出去時必須確定。只有這樣,商品價值才能成為交換依據(jù),也才能核算,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概莫能外。同一件商品的生產、交換、使用的時間先后和空間位置通常有差異,不可顛倒混淆。某些商品實行賒購賒銷和試用,消費之后才支付,其價值和價格在交換時依然是明確的,只不過試用之后再付費,出現(xiàn)質量問題可以減價或退貨。商品在交換中發(fā)生所有權轉移,賣方讓渡商品實現(xiàn)其價值,買方獲得商品而支付其價款,買賣雙方各自利益在交換中必須以價值為限劃分清楚。所以,商品價值在交換時必須確定,不可能等到商品所有權從賣方轉移到買方并由后者消費之后再確定。交換完成后,買方已經得到商品所有權,在消費中對商品帶來滿足程度的評價不再涉及利益分割,這時再回頭按效用定價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在國際貿易中,生產交換過程和消費過程發(fā)生在不同國家,兩個過程的時空分離非常清楚。例如,A國生產的某種商品出口到B國,兩國貿易合同會明確規(guī)定其價格,絕不可能等到B國消費者通過使用這種商品,對其效用做出評價后再定價。然而,按照效用價值論的解釋,價值不是決定于生產交換過程,而是決定于消費過程,這不符合商品生產、銷售和消費過程的實際情況。

一般消費品從生產到使用都要經歷出廠、批發(fā)、零售三次交換,因而有出廠價、批發(fā)價和零售價。在國民經濟核算中,第二產業(yè)特別是制造業(yè)的增加值通常用產品出廠價減中間消耗來確定,第三產業(yè)中批發(fā)商和零售商的增加值則分別用批發(fā)價減出廠價、零售價減批發(fā)價來確定。從生產者到批發(fā)商,從批發(fā)商到零售商,從零售商到消費者,每次都有商品讓渡和貨幣支付,前后有三次交換。出廠價、批發(fā)價和零售價都屬于市場價格,構成不同企業(yè)的核算基礎。批發(fā)商和零售商通常并不消費商品,他們如何通過評價效用來決定價值和價格呢?顯然,效用價值論無法合理解釋同一種商品的三種市場價格,未能提供可行的核算方法。

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對核算范圍內形成的價值既不能重復計量,也不能遺漏。當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作為商品分別被生產出來時,都是有價值的,其中包含一定的增加值,無論是按生產法計算增加值,還是按支出法計算最終產品價值,都不應重復計量或遺漏。按生產法計算各個生產過程的增加值,沒有任何遺漏,但是存在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按支出法計算最終產品價值,也沒有遺漏中間產品包含的增加值,同樣存在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

假設商品價值由效用決定的,那么中間產品效用由生產者確定,最終產品效用由消費者確定,因為中間產品效用不轉移給最終產品,二者價值只能獨立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這就無法解釋中間產品價值扣除和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問題??傊в脙r值論經不起國民經濟核算的檢驗,可以說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失效。

(二)要素價值論的矛盾

要素價值論認為,一種產品的價值等于生產它所消耗的各種要素創(chuàng)造的價值之和,同時取決于它被使用的邊際生產力。如果真是這樣,那么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都應當如此。換句話說,不論一種要素用于生產中間產品,還是用于生產最終產品,都應當創(chuàng)造價值;沒有理由認為一種要素用于生產最終產品創(chuàng)造價值,而用于生產中間產品不創(chuàng)造價值。要素價值論似乎能夠解釋產品價值如何分解為要素價值,糾結在于,如果各種要素創(chuàng)造的價值均取決于它們的邊際生產力,那就無法確定是全部還是部分計入國內生產總值。

為了說明要素價值論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出現(xiàn)的矛盾,不妨按照要素價值論作兩點假設:第一,當中間產品被生產出來時,它所消耗的各種要素均創(chuàng)造價值,由此構成中間產品價值;第二,當中間產品被用于生產最終產品時,它原來的價值不轉移給后者,而是在生產最終產品時創(chuàng)造出一部分新價值并加入最終產品價值。只有這兩點假設同時成立,才能證明要素價值論是正確的。然而,按照SNA提供的方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不支持這兩點假設。

根據(jù)假設一,中間產品價值由生產它所消耗的各種要素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構成,如果其中有一部分不是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那就意味著對應的要素沒有創(chuàng)造價值。既然中間產品價值全部是新創(chuàng)造的,那就應當全部計入國內生產總值,而不應當扣除。事實上,在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時,中間產品按生產法只是在生產環(huán)節(jié)計算增加值;按支出法則不獨立計算價值或價值被扣除。無論哪種情況,都表明中間產品價值只有一部分被承認為新價值。微觀經濟學認為各種要素都創(chuàng)造價值,但是宏觀經濟學只承認部分要素創(chuàng)造價值,否則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就不會扣除中間產品價值。

根據(jù)假設二,最終產品價值由各種要素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構成,不含任何中間產品轉移的價值,全部計入國內生產總值。如果這一假設可以成立,那就意味著中間產品作為生產要素沒有價值,因為如果它有價值,所包含的增加值就會轉移給最終產品并作為后者價值的一部分計入國內生產總值。事實上,中間產品或多或少包含一定的增加值,這部分增加值可以在相應的生產環(huán)節(jié)單獨計量,也可以作為最終產品價值的一部分來計量。這就證明假設二不符合實際。即使不考慮中間產品價值轉移,僅就最終產品價值包含固定資產消耗價值來說,也足以證明假設二不符合實際。道理很清楚:如果最終產品價值真是包括固定資產在內的各種要素共同創(chuàng)造的,那就不應該有SNA編制者和薩繆爾森等人所說的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問題。既然各種產品價值都是由生產它們的要素創(chuàng)造的價值,不發(fā)生中間產品價值向最終產品的轉移,那么直接把中間產品價值和最終產品價值加起來就行了,何必還要扣除呢?

實際上,各種要素的價值在它們被生產出來時就形成了,不可能等到被使用時表現(xiàn)出邊際生產力才確定。以某種原材料被多家企業(yè)用于生產不同產品為例,首先,這種原材料的價值在銷售時必須確定,否則多家企業(yè)不可能通過交換獲得這種原材料然后用于生產不同產品;其次,這種原材料在同一時空范圍內銷售給多家企業(yè)的市場價格是統(tǒng)一的,由多家企業(yè)用于生產不同產品的邊際生產力則會有很大差異,根本無法由此決定原材料的市場價格。

效用價值論和要素價值論用各種公式曲線加以表達,似乎頭頭是道,但是無法合理解釋國民經濟核算。從這個意義上說,微觀經濟學中的效用價值論和要素價值論在宏觀經濟學被顛覆了。這也許正是薩繆爾森等人一方面說把固定資產價值計入國內生產總值屬于重復計量,一方面又說這樣做無關緊要的糾結所在。

(三)勞動價值論的合理解釋

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勞動價值論認為,任何商品的價值都是由人類勞動決定的。勞動時間具有可分解、可轉移性質,時空界限非常清楚。從生產最終產品的勞動時間總和中可以分解出生產各種要素的勞動時間。無論是原材料等流動資產,還是廠房、機器等固定資產,當它們作為生產要素或生產資料被用于生產其他商品時,前者的價值都會轉移給后者,成為后者價值的組成部分。區(qū)別在于:流動資產價值通常隨其消耗而一次性轉移給產品;固定資產的價值隨其磨損而逐步轉移給產品。馬克思正是根據(jù)它們價值轉移的差別來劃分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它們作為生產要素的價值轉移給產品,實質上是生產前者的勞動時間轉化為生產后者的勞動時間。*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233頁,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這能夠合理解釋在計算社會凈產出時為什么要扣除被消耗的固定資產和原材料等生產資料價值。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只有活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才反映這個時空范圍內的生產成果,也就是生產凈值;中間產品和固定資產消耗價值作為物化勞動反映這個時空范圍以外的生產成果,不論它們的價值轉移方式有什么差異,在核算這個時空范圍的生產成果時都應當扣除。

運用勞動價值論可以對出廠價、批發(fā)價和零售價作兩種解釋:第一,生產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批發(fā)和零售勞動實現(xiàn)價值,生產者按照低于零售價的價格出售商品,批發(fā)商和零售商分別按一定比例加價形成批發(fā)價和零售價;第二,生產、批發(fā)和零售商品的勞動都創(chuàng)造價值,其中生產商品的勞動決定出廠價,生產勞動加批發(fā)勞動決定批發(fā)價,生產、批發(fā)和零售三種勞動共同決定零售價。這兩種解釋在邏輯上都可以成立,但是后一種解釋更符合實際。在勞動價值論看來,生產資料等非勞動要素在生產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它們才把自己被生產出來時已經形成的價值一次性或逐步轉移給新產品,但是它們本身不創(chuàng)造新價值;與此不同,勞動力在生產中一方面轉移自身價值,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新價值,所以引起價值增殖。*鄭志國:《勞動力價值的形成和轉移及其代際關系》,載《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這能夠合理解釋在國民經濟核算中為什么要扣除中間產品價值和固定資產消耗價值。

四、以國內生產凈值為中心指標的現(xiàn)實意義

鑒于SNA編制機構和國內外一些學者對消除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的意義認識不足,有必要結合中國實際闡述消除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的意義。

(一)以國內生產凈值為中心指標有利于更加真實地反映經濟發(fā)展成果

國民經濟核算的目的之一是以科學的指標反映經濟發(fā)展成果,也就是反映一定時空范圍內的生產活動新創(chuàng)造的社會財富,這要求核算結果盡可能真實而準確。在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統(tǒng)計生產活動成果總量過程中,對任何一項成果只能計入一次,不能計入兩次或以上,否則就是重復計量。國內生產總值不僅被用來反映經濟發(fā)展成果,而且相關分析指標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更是被當做衡量經濟發(fā)展狀況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尺度。考慮到國內生產總值包含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作為國民經濟核算的中心指標存在明顯缺陷,應當用國內生產凈值取而代之。

從價值形態(tài)看,在某個核算范圍內的經濟發(fā)展成果就是這個核算范圍內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也就是國內生產凈值。在固定資產被生產出來時,它的價值作為當年生產的最終成果已經計入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在以后年份使用固定資產生產其他商品時,固定資產消耗部分的價值轉移給產品,作為產品成本組成部分再次計入相應年份國內生產總值,這種重復計量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生產成果。從實物形態(tài)看,現(xiàn)代社會生產固定資產和消費品除了消耗中間產品之外,還或多或少會消耗以往形成的固定資產,必須從最終產品中扣除所消耗的往年形成的固定資產,才能真實反映當年的生產成果。

為了充分說明消除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的意義,不妨把固定資產消耗核算與目前國內外呼聲越來越高的環(huán)境核算加以比較。環(huán)境核算是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關鍵,大體思路是把具有一定質量標準的環(huán)境視為大自然提供的財富,亦稱環(huán)境資產;當環(huán)境遭到破壞或污染后,按照修復這種破壞或治理這種污染達到原定標準所需的費用,從總產出中予以扣除。一個國家的總財富包括環(huán)境財富和社會生產成果,其中環(huán)境財富不是人類生產的,故不計入社會總產出,而如果人類生產活動破壞了環(huán)境,相當于消耗了環(huán)境財富,環(huán)境退化意味著總財富的減少,要修復環(huán)境和治理污染必然消耗現(xiàn)有社會生產成果,所以應當折價從社會總產出中扣除;如果生產活動沒有破壞環(huán)境,則消耗和扣除為0。固定資產作為人類生產的財富計入社會總產出,而現(xiàn)代社會在任何一個核算期內從事各種生產活動必然消耗以往生產的固定資產,表現(xiàn)為在產生財富增量的同時減少財富存量,只有扣除被消耗的固定資產,核算結果才能真實反映新增財富。推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遇到的阻力之一就是環(huán)境消耗核算困難,相對環(huán)境來說,固定資產消耗是容易核算的。從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要求來看,在消除中間產品和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基礎上,進一步扣減環(huán)境消耗,才能更加全面而真實地反映經濟發(fā)展成果,形成有利于實現(xiàn)綠色發(fā)展的生產“凈值”。

從表1至表5的數(shù)據(jù)來看,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同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不同時期的生產總值包含的固定資產消耗比例高低有差異和變化,這多少會影響該指標的可比性。SNA編制者認為國內生產總值比國內生產凈值具有更大的可比性,看來未必符合實際。

(二)以國內生產凈值為中心指標有利于引導提高經濟發(fā)展質量和效益

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和指標對經濟活動有一定導向作用,由此提供的經濟信息是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jù)。消除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確立以國內生產凈值為中心指標,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改革,對提高經濟發(fā)展質量和效益將產生積極影響。根據(jù)表1數(shù)據(jù),分別用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凈值來計算經濟增長率,正負誤差在2個百分點左右。三次產業(yè)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是反映產業(yè)結構的常用分析指標,也是制定產業(yè)政策的依據(jù)之一。如表3所示,目前中國三次產業(yè)增加值中固定資產折舊含量及其占比差異很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按增加值分析的三次產業(yè)結構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2014年中國三次產業(yè)結構按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為9.17∶42.72∶48.11,按國內生產凈值計算為10.02∶42.80∶47.18,兩種計算結果有明顯差異。從提高經濟分析精準性的要求來看,不能小視乃至忽略兩項指標分析結果的差異。消除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能提高統(tǒng)計信息資料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對制定更加可行的經濟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對企業(yè)來說,凈產值等于工資加利稅,是職工勞動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凈產值率即凈產值與總產值之比是衡量企業(yè)經濟效益的一項重要指標。目前核算的增加值等于工資加利稅再加固定資產折舊,增加值率也被用來衡量企業(yè)經濟效益。由于各類企業(yè)固定資產折舊率高低不同,凈產值率和增加值率評價結果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反。例如,目前工業(yè)部門的國有企業(yè)固定資產折舊率在13%左右,外資企業(yè)則在20%左右。國有企業(yè)的凈產值率明顯高于外資企業(yè),但是兩類企業(yè)的增加值率卻大體相當。外資企業(yè)實行較高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有利于盡快收回投資,但是一般競爭性領域的產品價格受市場約束,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率往往侵蝕、積壓工資和利稅,因固定資產價值的重復計量比例較高而拉升的增加值率不能視為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目前界定的增加值率不是衡量企業(yè)經濟效益的科學指標。

現(xiàn)在全國有數(shù)十萬家外商投資企業(yè),它們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都屬于中國常住單位,其增加值全部計入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了盡快收回投資,外資企業(yè)大都實行較高的折舊率。固定資產折舊價值本來屬于外商所有,并不能用于中國國民消費和投資,按目前的核算指標和方法卻通過重復計量加入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外資企業(yè)無疑為中國經濟發(fā)展作出了貢獻,但是這種貢獻并沒有包含固定資產折舊在內的增加值所反映的那樣大。中方從外資企業(yè)獲得的實際收益主要是勞工工資和稅收兩部分,而其中稅收長期實行減免優(yōu)惠政策;外商不僅獲得了高額薪酬和利潤,而且在較短的周期內收回了固定資產投資。有些外商還將已經全部或基本收回投資的設備折價轉讓給內地一些地方,從而又獲得一筆可觀的收益。有的外商說:“到中國投資興業(yè),利潤我們拿走,把GDP留下就行了?!?吳余秋:《堵住跨國公司利稅轉移暗流》,載《人民日報》,2014-10-13?,F(xiàn)在看來,外商拿走的不僅是利潤,而且還有在中國市場以投資方式推銷固定資產的收益。外資企業(yè)的固定資產折舊遲早裝進外商的腰包,由他們投入固定資產更新或其他用途,沒有給中國居民帶來相應收益,在核算國內生產總值時卻當做國內生產成果。外資企業(yè)對中國國內生產凈值的貢獻顯著小于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而前者才是中國國民可能得到的實惠。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消除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并不影響利用外資的政策,但是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外資企業(yè)發(fā)展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從而有利于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

一些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實行加速固定資產折舊和更新的政策,有利于技術進步。近年來中國也實行了這樣的政策,包括縮短折舊年限、提高折舊率、擴大購買固定資產費用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的范圍等,這能夠促進固定資產更新和技術改造,也會引起按目前方法核算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比例上升。加強固定資產消耗核算,消除重復計量,提供更加真實準確的經濟信息,有利于更好地制定和執(zhí)行有關經濟政策,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促進消費、投資協(xié)同拉動經濟發(fā)展。

(三)以國內生產凈值為中心指標有利于完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聯(lián)合國等機構編制的SNA經過各國長期實踐檢驗,在證明總體可行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缺點和不足。最大的缺點之一是該體系核算指標和方法受到效用價值論、要素價值論的影響,明知國內生產總值指標有缺陷,卻以固定資產消耗統(tǒng)計困難為由將它確立為國民經濟核算的中心指標并向各國推薦。誠然,固定資產的具體項目很多,不同國家、地區(qū)、產業(yè)和企業(yè)的折舊率有差異,準確核算固定資產消耗不容易;但是SNA中有不少估算項目,固定資產消耗核算難度未必最大。應當看到,目前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包含10%—20%的重復計量額,這比固定資產消耗核算不夠準確對該指標真實性的影響更大。換句話說,扣除固定資產重復計量難免有誤差,但是消除目前存在的重復計量依然能夠提高國內生產凈值作為反映生產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即使存在困難,也應設法克服,而不應以困難為由犧牲核算方法的科學性和結果的真實性。

中國經濟形成新常態(tài)后,從過去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今后還可能轉為中速增長,這就要求發(fā)展成果核算更加真實和準確。在這種背景下,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消除固定資產價值重復計量,確立以國內生產凈值為中心指標或基本指標,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五、確立以國內生產凈值為中心指標的思路

由于各國國情不同,實行國民經濟核算的指標和方法有差異,目前在世界范圍內確立以國內生產凈值為中心指標的條件還不成熟,但是未來某個時點之后是可以做到的。下面僅就國內情況提出一些思路。

(一)推進國民經濟核算理論創(chuàng)新

確立以國內生產凈值為中心指標不是單純的核算方法問題,涉及國民經濟核算理論創(chuàng)新。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總體上是科學的,至少包含許多合理成分;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價值論卻不能合理解釋為什么在國民經濟核算中要避免重復計量。不論是效用價值論還是要素價值論,都不能成為國民經濟核算的價值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商品價值的可分解性、可轉移性等重要性質,為國民經濟核算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當然,勞動價值論需要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一要更加全面地分析各種商品的價值結構和變化規(guī)律,包括生產要素轉移價值和新價值,說明國內生產凈值的來源和結構;二要科學解釋勞動質量和數(shù)量的關系,充分說明各種質量不同的勞動如何折算為相同質量的勞動,高質量的勞動如何比低質量的勞動形成更多的價值;三要深入分析固定資產價值轉移規(guī)律,說明不同類型固定資產折舊率受磨損周期、市場約束和政府調節(jié)等的影響,為準確核算固定資產消耗提供理論支撐;四要把勞動價值論全面推廣應用到國民經濟三次產業(yè),特別是說明第三產業(yè)勞動如何創(chuàng)造價值;五要研究全球化條件下國際價值的形成和跨國轉移,說明如何把分別按各國貨幣單位統(tǒng)計的國內生產凈值折算為相同單位并進行比較。研究表明,綜合分析勞動質量和數(shù)量,以適當方法將不斷提高的勞動質量折算為標準質量,不僅能夠證明國家范圍內各產業(yè)勞動量和價值量占全國總量的比例變化保持一致,而且能夠證明世界范圍內標準質量的勞動總量和價值總量變化具有高度一致性??傊?,勞動價值論是唯一可以用統(tǒng)計資料證明的價值理論。把國民經濟核算置于勞動價值論基礎上,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不可多得的一個結合點,這樣有可能建立更加科學完善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二)國內生產凈值核算的基本方法

對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的三種方法適當加以改進,就可以用來核算國內生產凈值:按生產法核算等于總產出減去中間消耗和固定資產消耗;按支出法核算等于消費支出加凈投資再加凈出口;按收入法核算等于勞動者報酬加生產稅凈額和企業(yè)盈余。

以國內生產凈值取代國內生產總值為中心指標,關鍵在于準確核算固定資產消耗價值。雖然不同國家、地區(qū)和企業(yè)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有差異并且可以變化,但是它畢竟取決于固定資產價值量和磨損周期,受市場約束和政策調節(jié)等因素的影響,不能隨意改變。對一般競爭性領域的產品來說,企業(yè)不能單獨決定市場價格,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率必然增加產品成本中的固定資產轉移價值,除非相應降低原材料等消耗,否則就會擠壓工資和利稅,并不能增加總收入;對一些壟斷行業(yè)來說,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率可以通過提高產品價格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是可能影響產品需求,甚至引起通貨膨脹,并不能直接增加國內生產凈值。實際上,在一般企業(yè)生產成本核算中,固定資產折舊率是相對穩(wěn)定的,不會比別的項目更難核算。鑒于不同企業(yè)固定資產折舊和更新速度有差異,目前有些企業(yè)的賬目難以滿足及時核算國內生產凈值的要求,統(tǒng)計部門可以繼續(xù)按照目前方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同時按照往年數(shù)據(jù)在核算范圍內計算固定資產社會平均折舊率,在年度核算中先按往年平均折舊率計算當年固定資產消耗價值,并從當年國內生產總值中扣除,得到國內生產凈值,以后再根據(jù)當年實際核算結果進行調整。隨著統(tǒng)計技術和方法的改進,將來終究有條件準確及時核算固定資產消耗價值。

(三)確立以國內生產凈值為中心指標的步驟

大體分為三步:第一步為研究階段,主要是研究制定以國內生產凈值為中心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方案,特別是提出可行的固定資產消耗核算方法;第二步為試行階段,實行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凈值并用,在每年發(fā)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中公布這兩項指標統(tǒng)計結果,在《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增加全國收入法核算表格和數(shù)據(jù),列出固定資產折舊等項目;第三步為正式實施階段,力爭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的某個年份,正式確立以國內生產凈值為國民經濟核算的中心指標。積極開展國民經濟核算的國際合作,提高中國在這方面的制度性話語權,推動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將來在編制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時,確立以國內生產凈值為中心指標。

【責任編輯:于尚艷】

·簡訊·

“中國人性論通史”開題暨學術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2016年3月27日上午,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周熾成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人性論通史”開題暨學術研討會在華南師范大學石牌校區(qū)召開。由華東師范大學陳衛(wèi)平、深圳大學景海峰、中山大學陳立勝、中共中央黨校喬清舉、武漢大學丁四新等五位教授組成的專家組, 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朱竑,廣東省社科規(guī)劃辦主任馮達才,中國人民大學梁濤教授等課題組成員及政治與行政學院的部分老師和研究生,華南師范大學社科處工作人員等共4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朱竑期望課題組能堅持走科研創(chuàng)新之路、潛心研究中國哲學史、高質量地完成課題,并表示學校將為課題組提供各種支持。馮達才指出該項目的開展對于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希望課題組能取得豐碩的成果。課題首席專家周熾成簡要匯報了課題的選題背景、研究思路和方法、課題的結構和主要內容及下一步工作安排。專家組成員肯定了該項目具有前期準備工作充分、設計合理、思路新穎等優(yōu)點,并對該項目的開展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兼顧創(chuàng)新性和穩(wěn)健性;確保各子課題相互銜接,連成一個整體;處理好通史和斷代史的關系、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主流和支流的關系、微觀和宏觀的關系等。

(作者簡介:鄭志國,湖北松滋人,中共廣東省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所二級教授。)

【中圖分類號】F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455(2016)02-0095-11

【收稿日期】2016-01-23

猜你喜歡
國民經濟生產總值效用
2022年1-5月黑龍江省各市(地)國民經濟主要指標
奮斗(2022年13期)2022-08-24 09:17:32
2022年1-6月黑龍江省各市(地)國民經濟主要指標
奮斗(2022年15期)2022-08-24 08:52:42
2020年河北省國內生產總值
2019年河北省國內生產總值
2019年河北省國民經濟核算
小學美術課堂板書的四種效用
少兒美術(2019年7期)2019-12-14 08:06:22
什么將取代國內生產總值?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0
本地生產總值
納米硫酸鋇及其對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中國塑料(2016年9期)2016-06-13 03:18:48
幾種常見葉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試驗
安化县| 彰武县| 图木舒克市| 崇左市| 上杭县| 托克托县| 麻阳| 嘉鱼县| 乌审旗| 丰城市| 陆良县| 乌拉特中旗| 本溪| 洛宁县| 潢川县| 开江县| 仙桃市| 陆丰市| 确山县| 临泉县| 浦东新区| 淄博市| 诸暨市| 满洲里市| 西藏| 东丽区| 马公市| 汝南县| 滦南县| 营山县| 武城县| 新民市| 天峨县| 东辽县| 曲松县| 鄂伦春自治旗| 镇雄县| 布尔津县| 新干县| 咸宁市| 马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