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紅 狄春香
【摘 要】“十三五”開局之年,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全國信息化電視電話會上對教育信息化作了重要部署,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已經擺在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作為北京市首批數字校園實驗校,我校責無旁貸。在數字校園走向智慧校園的歷程中,我們對信息化的認識更加深刻。文化引領,理念先行,可以為數字校園發(fā)展提供長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促進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的提升。在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背景下,在數字校園建設與實施過程中,項目管理理念始終支撐并引領我們的信息化發(fā)展進程。以學校文化統領全局,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創(chuàng)新管理機制、強化培訓體系、探索數字校園特色應用、樹立成果意識等,使我校信息化發(fā)展取得良好的社會口碑和專家認可。
【關鍵詞】信息化;現代學校制度;學校文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16)04-0082-03
北京市房山區(qū)良鄉(xiāng)小學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優(yōu)質學校,不但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優(yōu)秀的傳承,而且在信息化建設風生水起之時,勇立船頭,成為信息化建設的排頭兵。在168年歷史的演變中,學校始終以“卓秀教育”為目標,多年來堅持不懈地進行信息化建設,使這所百年老校煥發(fā)了勃勃生機。良鄉(xiāng)小學的校園和課堂充盈著現代化的氣息,更在新與舊的更迭中衍生出無數智慧與心靈的碰撞。
建立健全組織管理機構,提供項目實施條件
為使數字校園工作有序開展,學校先后建立了數字校園建設領導小組(以校長為組長,學校領導為核心的領導小組)、專家組、項目管理組、項目運維組等,保障項目建設資金的落實和有序實施。
為使得項目實施更加科學規(guī)范,創(chuàng)新項目管理機制,在市級項目組統籌安排下,在區(qū)教委領導和區(qū)信息中心專家悉心指導下,在學校數字校園項目領導小組協同努力下,數字校園工作小組對項目的建設進行科學嚴格的管理,建立了學校方、承建方、監(jiān)理方三方組成的項目建設管理機構。數字校園工作小組制定了項目管理機制、專家引領機制、評審機制、報告機制、會議機制、檔案移交和技術轉移機制、運維和服務保障機制、財務管理機制等系列管理機制。為配合數字校園推進,我校建立了兩級管理體系,數字校園的重大工作必須經過學校數字校園領導小組的審核。在數字校園項目實施的各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均由學校信息中心牽頭的數字校園工作小組負責,由學校、承建方、監(jiān)理方三方共同確認實施。
健全的組織管理機構與機制的設置,是我校在眾多的申報學校中脫穎而出,成為北京市首批數字校園實驗校的前提,也是我們在評估中獲得好評,最終成為北京市首批十所“五星級數字校園”實驗校之一的保證。
文化統領,讓信息化發(fā)展有“魂”牽引
一所學校要發(fā)展,沒有自己的學校文化統領,就如同一盤散沙。我們追求的是“卓爾立,秀而實”的學校文化,以“卓秀文化”為支撐。良鄉(xiāng)小學在168年的辦學過程中始終不變的是“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精神。歷經百年,這種精神逐漸積淀成深厚的以“卓爾立 秀而實”為核心追求的卓秀教育文化。正是這種文化力量的傳承,讓學校在信息化建設中,始終以“視野開闊、理念先行、建設跟進、主體落位”的思路行走在信息化建設的路上,并創(chuàng)造了多個“領先”。20世紀90年代初,電化教育成為學校的特色項目。我們率先將錄音機、電視機、投影儀、計算機等引進課堂,構建起區(qū)內第一家校園閉路系統。20世紀初,我校成為北京市首批校園網試點校,多媒體進入課堂,從此進入網絡應用時代,并被評為首批北京市電化教育優(yōu)類校、首批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從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深刻地感悟到,以“卓爾立 秀而實”為核心,追求卓越的精神已經成為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文化支撐,賦予了學校信息化建設深厚的文化內涵。
1. 在信息化進程中,以歷代傳承為推動
追溯我校信息化建設的歷史,我們發(fā)現:從錄音機到iPad終端,先進的設備在教室中不斷更新;從校校通到數字校園,數字符號在我們的校園中不斷強化。學校終于有了一些現代教育的味道!在這條充滿挑戰(zhàn)的追逐之路上,歷任校長帶領全體教師,始終沿著以信息化建設促進學校發(fā)展這條有效途徑,不懈地努力前行,從沒有懈怠。20世紀90年代我校就清晰地認識到電教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力開展信息化方面的多項課題研究,積極進行硬件投入。帶領學校從投影幻燈時代、音像視聽時代走進了網絡時代;帶領師生初步認識、積極實踐、落位課堂,把我們這所遠郊學校帶入了北京市領先的電教優(yōu)類校之列。這個階段的發(fā)展雖然條件艱苦,但卻為我校的信息化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數字校園、智慧校園的建設之路上,我們完成了信息化建設本質上的突破,實現了有線、無線網絡的全覆蓋,搭建了數據存儲和應用服務的支撐環(huán)境,構建了安全有效的網絡運維設備和機制。目前,我們將這一成果進行深入落實,將信息化直接植入核心領域,與教育教學全方位融合。包括與日常管理融合,促效益提高;與課堂改革融合,促質量提升;與教育實踐融合,促能力提升;與家校合作融合,促合力形成。學校一直保持快速發(fā)展、持續(xù)發(fā)展。歷代的傳承成為我校信息化建設不斷發(fā)展的推動力量。
2. 在“卓秀文化”的統領下,以師生發(fā)展為目標
在學校信息化建設中,終端配備日益翻新,網絡環(huán)境逐漸強大,平臺功能多種多樣,課堂模式層出不窮。面對如此日新月異的信息化建設發(fā)展局面,我們并沒有被“亂花”迷眼,更沒有急速冒進,而是保持冷靜的頭腦,始終遵循教育規(guī)律辦事,慎重選擇,統籌規(guī)劃,把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始終瞄準在促進師生發(fā)展上。我們總是思考:孩子們在哪兒?在數字校園中,哪些模塊是學生可以涉獵的領域?他們能獲取到什么?教師們在哪兒?這些模塊對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有怎樣的幫助?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思考,我們創(chuàng)建了能夠面向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的數字化育人環(huán)境,使得信息化建設在我們的校園里更具生命力。
培訓與調研結合,促進信息化發(fā)展
為保證項目的順利有效實施,在建立各級領導小組的基礎上,與建設方、監(jiān)理方達成協議,開展全員培訓,提升全員信息素養(yǎng),也是數字校園實施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我們先后對全體教職工進行了網站應用的培訓,對全體任課教師進行了教師備課環(huán)境、教學平臺的培訓,還對學校領導干部和網絡管理教師進行了小班化的專項培訓。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定期匯總各方意見,總結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先查找軟件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反復實驗修改,再在對骨干教師調研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這種培訓時效性極強,能夠有效促進應用的深度和廣度。
為明確數字校園的建設方向,我們在數字校園建設全過程引入了專家機制,成立了數字校園專家組。我們聘請專家到學校實地考察,介紹學?,F狀,提出困惑,與專家一起面對面交流,探討學校數字校園的出路和適合我校發(fā)展的途徑。原北京市電教館潘克明館長、首都師范大學王陸教授等專家多次以電話和郵件形式對學校的設計理念、方案等提出修改意見與建議,使學校的設計方案不斷完善,日趨成熟。在學校的數字校園特色上,顧憶嵐老師提出了“平民化”的建議:我們的數字校園要價廉、操作簡便、功能實用。王陸教授在聽取了我們的匯報后,把自己的學識與我們的實際結合,提出了“協同教育”的理念。潘克明館長指出互動技術在學校教學主陣地和學生思維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據專家們的意見與建議,我們的數字校園突出了教育教學、教育科研功能的開發(fā)和應用,管理、維護、多種應用系統協同運行,確立了“和諧發(fā)展,崇尚一流”的辦學理念,“協同教育”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
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與學校信息化建設協同發(fā)展
學校從事的是教育人的藝術,學校工作的核心就是教育。學校信息化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是指在學校中普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fā)教育資源,優(yōu)化教育過程,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促進學校教育現代化的過程。
學校是制度化的產物,制度之于學校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那里得到了鮮明體現。他說:“學校的長處全在于制度,它包括了學校發(fā)生的一切事。”現代學校呼喚現代學校制度?,F代學校制度是指建立在原有學校制度基礎上的,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要求的,以科學發(fā)展觀和現代教育觀為指導,以完善的學校法人制度為基礎,學校依法自主、民主管理,在實踐中優(yōu)化出一套可操作的、完整的,能夠促進學生、教職工、學校、學校所在社區(qū)的協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制度體系。《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對建設學校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實施路徑。教育部也頒布了《依法治?!ㄔO現代學校制度實施綱要(征求意見稿)》,將現代學校制度的實施進一步引向深入。在當前加快轉變教育發(fā)展方式的背景下,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對于促進和保障各項改革事業(yè)的順利推進具有關鍵作用。
在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借助信息化環(huán)境和手段,我們有效打破了學校以往封閉、隔絕的狀態(tài),讓學校變得更加開放,更加注重與社會、政府、市場之間的聯系。以現代學校制度引領學校管理,讓我們的管理從只關心組織的維度,向關心組織與人這兩個方面的維度轉變。在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傳統的手段已經無法滿足管理的現代需求,教育信息化建設可以有效地促進學校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教育評價的重大變革。學校信息化建設與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強大的信息環(huán)境、信息手段、信息效應為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充分彰顯了現代管理大信息、大數據、及時、開放的特點。目前,通過我校信息化建設實現了:(1)高應用的信息化運行環(huán)境為現代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高效能的信息化應用環(huán)境為教育教學核心領域的管理搭建了豐富的平臺;(3)高集約的數字管理系統為學校全面的基礎管理提升了效益。
依據學校整體構建的文化理念,基于信息技術支撐的卓秀教育,我們將“管理、學生、課堂、課程、教師、環(huán)境、制度、家長”八大文化實踐體系建設攜領學校整體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從多個維度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知行合一”的卓越學子。在教學、管理、辦公、家校交流、師生互動等各個層面展示出信息技術對學校業(yè)務的支撐作用,體現信息化應用于學校各項業(yè)務流程中的廣度和深度,實現資源的價值。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存儲、傳輸、加工、分析等優(yōu)勢使多個要素形成一個緊密耦合的紐帶,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通過信息技術聯系更加緊密,同時延伸學校的時間和空間維度,讓學校成為師生和諧發(fā)展的搖籃,一個無障礙的師生學習、成長的基地。信息化環(huán)境為學校文化建設注入鮮活的生命力。
我校的信息化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學校文化建設走過了一段艱苦歷程,我們感觸頗深:一是不管你做與不做,它就在那里?,F代教育的腳步不因為我們還沒有反應過來而減緩飛速發(fā)展的腳步。二是權變管理亟待提升。不懂權變就是不懂管理。面對現代管理的沖擊,作為管理者必須根據以人為本的發(fā)展需求、大數據的信息時代特點,及時調整、適應管理方式,否則我們的管理將遠遠落后于信息時代發(fā)展的需求。
今后,在學校信息化建設方面,我們將從輔助“教”的信息化走向支持“學”的信息化轉變;從獨立于課堂教學的網絡學習走向與學校課堂深度融合的學習信息化,從而著力加強信息技術對管理模式、教研模式、制度建設等項目的推進,在完善中落實、落實中推動學校發(fā)展。在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同時,我們要充分發(fā)揮信息化建設優(yōu)勢,以高度融合為導向,實現互促共贏。
(作者單位:北京市房山區(qū)良鄉(xiāng)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