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迪
【摘 要】一篇讓人感動的救助式報道,一年后結局大反轉,癡情小伙變“家暴惡男”,令人錯愕。是記者采訪不深入還是媒體經營思路有問題?對于慈善救助式報道,記者到底應該怎么做?作者提出:僅有新聞敏感是不夠的,記者要有追求真相的執(zhí)著;僅有愛心熱情也是不夠的,記者還要有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在當下慈善疲勞、信任危機出現(xiàn)時,新聞媒體更應承擔懲惡揚善的責任。
【關鍵詞】救助式報道 真相 客觀 信任危機 責任 擔當
近日,一篇名為《大連植物人女孩奇跡醒來,守護的恩人男友竟是真兇》的文章被國內眾媒體大量轉發(fā),幾天之內,不僅網上評論激增,各類后續(xù)報道也使事件本身不斷發(fā)酵。時隔一年多,原本一篇贊美忠貞愛情的救助式報道竟出現(xiàn)了結局大“反轉”,截然相反的事實,讓受眾錯愕,也在本地新聞業(yè)界產生了不小的震動,“慎做救助式報道”的論調又甚囂塵上。
回顧經過:2014年12月2日,大連當?shù)匾患颐襟w報道了瓦房店市23歲小伙子劉鳳和,在女友林鶯鶯意外摔傷后,舉債20萬照料癱瘓女友的事。報道一出引發(fā)廣泛關注。對林鶯鶯的不幸遭遇給予同情的同時,讀者更被劉鳳和不離不棄,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短時間內市民就捐款6萬元用于林鶯鶯的后續(xù)治療。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感動的愛情故事,在今年3月初,出現(xiàn)了大逆轉,有媒體爆出,根據(jù)當事人林鶯鶯清醒后的講述,這個看似忠于愛情的小伙子劉鳳和竟是造成女友傷殘的“真兇”!癡情小伙變“家暴惡男”,一時間輿論嘩然,直至3月9日,該事件在百度搜索上已有鏈接近2萬多條。與此同時,對當初采訪是否存在不當?shù)馁|疑,讓最早關注此事的媒體和記者們開始反思,也讓所有新聞從業(yè)人員重新思考:對于慈善救助式報道,記者到底應該怎么做?
一、僅有新聞敏感就行了嗎?不,記者還要有追求真相的執(zhí)著
迅速而準確地捕捉客觀世界的變動信息,這種能力,可謂合格記者應該具備的第一要務,而對“線索”或“報料”的辨別力更加考驗新聞人敏感度的成色。慈善救助類的信息線索不會像突發(fā)新聞那樣急迫,來源往往充滿彈性,且渠道多樣化,這些特征已經在客觀上留給記者一個判斷的時間和空間。根據(jù)不同目的和需求,此類線索的來源分幾類:或許是社會愛心人士的同情心,或許是有關部門的宣傳需求,更可能是當事人求助媒體尋求社會救助的迫切需要。
還拿開篇的“反轉”事件為例,無論記者通過哪一種渠道獲知這一線索,“意外癱瘓”、“不離不棄”、“舉債救治”等新聞要素都構成了形成一篇完整報道的前提,但,也只能是前提。身為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始終不停要思考的問題應該是:“這事兒是真的嗎?”記者采訪的方式、方法因人而異,但排除主觀臆測干擾,保持探求真相的態(tài)度是絕對必要的,也是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采訪、寫稿是過程,見諸報端后產生怎樣的社會反響才是最終呈現(xiàn)的結果,這也是考量整個采訪是否成功的要件之一。反觀當初刊發(fā)的這篇副標題為《同日同地出生,社交網絡相識異鄉(xiāng)相知相戀,患難之中相守》,主標題為《舉債20萬照料癱瘓女友微信為媒邂逅忠貞愛情》的報道,通篇近2000字,更多是小伙子劉鳳和的一面之詞,采訪現(xiàn)場雖然還有當事人林鶯鶯,但其癱瘓在床,思維受損,反饋信息的準確程度完全無法認定。報道全篇敘述煽情,過多強調“網戀”“未婚”“患難”“相守”,模糊焦點的同時埋下“反轉”地雷,就不難解釋了。
當下,媒體經營競爭激烈,尤其都市類紙媒間的讀者爭奪戰(zhàn)尤其慘烈,為拔銷量頭籌,各類“吸睛”大招不斷涌現(xiàn),“重標題輕內容”“重故事性輕真實性”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而慈善救助類報道內容恰恰是賺眼球、搶受眾的“上等”原材料,蘿卜快了不洗泥,蜻蜓點水,點到為止,不求甚解的報道極易出現(xiàn)。
僅有新聞敏感,搶到“報料”就行了嗎?當然不行,記者還要有追求真相的執(zhí)著精神,看似老生常談,卻有時時警醒的必要。如果在上述這篇報道采寫的過程中,記者不被眼前的景象所蒙蔽,多問幾個為什么,再探訪另外的當事人,了解下必要的第三方(親友、醫(yī)院方、目擊證人等)進行相互佐證,或者,再與編輯部溝通,策劃幾篇連續(xù)報道,這些過程中一定會有破綻被發(fā)現(xiàn),真相最終會浮出水面,而報道產生的影響就不僅僅是獲得6萬元捐款那么簡單了,甚至可能是家暴事實的迅速曝光,兇手得到嚴懲,法律精神得到弘揚,林鶯鶯獲得正確而有效的治療,新聞輿論的社會影響力得以最大化體現(xiàn)。
二、僅有愛心熱情就行了嗎?不,記者還要有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
記者也是普通人,面對弱勢群體困難的生活、不幸的境遇,面對愛心人士解囊相助的熱情、大愛無疆的高尚,一樣會感動落淚,一樣會激情滿懷,恨不得自己是正義的化身,包青天再世,這是人之常情,但理性的、客觀的、公正的職業(yè)精神不能在沖動中丟棄。職業(yè)規(guī)范要求記者始終要將自己置身于冷靜公正的“第三方”,這在情與理艱難博弈的慈善救助類報道中顯得異常關鍵。
2015年12月中旬,大連廣播電視臺以《父親異地討薪,三姐弟相依為命》為題報道了單親家庭的未成年三姐弟在父親因事離家的一個月中,艱難度日,靠偷竊果腹的事件。播出之后引發(fā)較大社會關注,首次報道后記者沒有僅停留在三姐弟暫時有衣穿、有飯吃、有學上的簡單層次,而是多次跟隨市民政、教育、街道等相關部門,對此類涉及未成年人監(jiān)護缺失的問題開展全市調查摸底,及時跟蹤類似案例,連續(xù)報道,擴大輿論監(jiān)督的影響力,讓“關注身邊未成年人成長”的意識植入社會細胞,促進此類群體問題解決的推進速度。今年3月1日開學日,大連廣播電視臺又對三姐弟上學的情況進行了再次報道,給關注的受眾一個滿意的答復。
保持客觀公正冷靜的態(tài)度,也是新聞媒體避免在救助式報道中角色模糊的關鍵法寶?!坝袉栴}找新聞媒體”,“媒體報了解決快”,抱有此類想法的人,不僅是普通群眾,媒體內部的人也很認同,也確實有些報道刊出后,促進了問題事件的快速解決,但是不能忘記,媒體對慈善救助類新聞開展報道,是借助輿論的力量發(fā)揮相對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其身份不能凌駕于甚至取代政府或相關的職能部門。熱衷于開展慈善活動,把媒體演變成慈善機構,頂著“包青天”的美名,忘卻媒體記者僅是客觀事實“記錄者”的身份等種種行為做法,無疑是媒體角色的錯位,行為上的作繭自縛。
三、慈善疲勞、信任危機,少做慎做這類報道就行了嗎?不,揚善也是媒體的責任擔當
再如本文開頭提到的結局“反轉”的案例,一篇報道的不完善,導致了媒體人的縮手縮腳,因噎廢食;或者長期、反復多次進行的慈善類報道,大同小異的情節(jié)內容很容易導致受眾慈善疲勞、信任危機。近期有不少媒體發(fā)現(xiàn)在救助式報道后,參與的受眾在減少,社會反響在減弱,甚至有了相關的線索因找不到好的報道方法也不愿再去觸碰,這些情況目前各媒體都普遍存在。然而少做慎做此類報道就行了嗎?當然不,因為懲惡揚善是新聞媒體的責任擔當。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新聞輿論工作 “48字要求”,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基本方針、實踐路徑,強調媒體的導向擔當和創(chuàng)新意識,尤其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guī)律,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慈善救助類報道是體現(xiàn)制度優(yōu)越性,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彰顯社會大愛的最佳方式。作為媒體記者,更要苦練自身基本功,扎實深入采訪,挖掘出站得住、立得起來的典型事例,這是努力提高媒體公信力最有效途徑。而今年北京“兩會”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提速審議,也會為媒體救助式報道最終的社會對接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證,消除媒體報道過程中存在的多方顧慮。
(作者單位:大連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