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特約撰稿 馮新
尋找共同的土地
文 《法人》特約撰稿 馮新
7月,北京國際戲劇節(jié)“柏林戲劇節(jié)單元”的序幕作品《共同基礎》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
“那些畫面幽幽的黯淡影像,不是在試圖重現不確定的模糊記憶,而是一種超脫其外的象征,讓本飄忽如影的記憶突然有了形狀?!边@是戲劇評論家喬治·卡什對漢娜·斯拉克《歸零地》的評價。
2014年影像藝術家漢娜·斯拉克隨柏林高爾基劇院的劇組成員,一起在波斯尼亞為劇目《共同基礎》的創(chuàng)作進行田野考察。利用此次旅途上拍到的記錄影像,她設計了《共同基礎》的舞美影像,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三屏影像作品《歸零地》。
《歸零地》通過詩意的視覺語言,以及一幀幀柔和自然的影像,讓這次旅行得以重現:這是一次對于群體歷史以及個體歷史的探索,影片以兼有私人化和集體性的方式對其進行了敘述。
7月1日和3日,《歸零地》和《共同基礎》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分別上演。這也是“國際戲劇節(jié)柏林戲劇節(jié)單元”的序幕作品。
今年,德語區(qū)一年一度最重要、規(guī)模最大的戲劇藝術節(jié)——“柏林戲劇節(jié)”首次來到中國?!鞍亓謶騽」?jié)”每年選出十部“最值得關注的”作品。而今年,選出的三部2015年“最值得關注”的劇作是——《共同基礎》《博克曼》《等待戈多》。
《共同基礎》曾獲得2015年柏林戲劇節(jié)“最值得期待的十部作品”之一的稱號。導演耶爾·羅恩以種族和移民話題為焦點,交織著對歷史與當下的叩問,既追溯那片已然消逝的國度——南斯拉夫的歷史,又探討當下柏林城中戰(zhàn)爭移民后代的生活現狀。
劇中,演員們真摯地講述了在自己與家人身上發(fā)生的故事和今天柏林的生活,以及在20世紀90年代的童年記憶——既有行兇者的記憶也有受害者的記憶。該劇采用了在德國具有悠久歷史的“紀實劇場”的創(chuàng)作方法。導演耶爾·羅恩以田野調查的方式邀請7名職業(yè)演員——他們都是從貝爾格萊德、薩拉熱窩、諾威薩德和普里耶多爾等地移民至柏林的——進行集體創(chuàng)作。導演和演員們一起踏上去往波斯尼亞的旅程,讓演員從個人的角度講述自己和親人以及在途中的故事。
南斯拉夫,一個不再存在的國度,消逝于20世紀90年代種族相殘的戰(zhàn)火里。自1914年引發(f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薩拉熱窩這座城市又一次成為旋渦地帶,沖突持續(xù)至今,似乎永無寧日。《共同基礎》以南斯拉夫解體為背景,7名職業(yè)演員在追溯戰(zhàn)爭的旅程中,尋找著各自的身份認同。他們之間的“共同基礎”成為劇作所要尋找的核心。
該劇借助多媒體,將伴隨南斯拉夫解體發(fā)生的重要事件——海灣戰(zhàn)爭、歐冠半決賽盛況、劃時代專輯《Never Mind》發(fā)行等,以影像的方式快速閃回,讓觀眾感知到一個時代的劇烈變遷。漢娜·斯拉克的舞美設計頗有特色:如紙飛機隱喻戰(zhàn)事,撒向舞臺的碎屑象征歷史……其珍貴之處在于,將私人記憶加之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思考延展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共同基礎》(Common Ground)直譯過來意為共同的土地,共同的立足之地。在這次集體前往波斯尼亞的旅行中,劇院變成了剖析“罪”與“贖罪”、“寬恕”與“忘卻”等詞匯含義的安全地帶,而劇中各類旁白,或中規(guī)中矩、或偏見不羈、或沖突叢生,此起彼伏,愉悅地交織在一起。如同有人所評價的:“很少有戲劇作品能夠在舞臺上對于真實生活再現得如此真切與直接——觀眾好像參與了一場和解儀式一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