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萍
摘 要 在新教材語文閱讀教學中,課程目標是依據(j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設計的,可以說三維目標是新課程標準設計的核心,也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徑。本文主要圍繞初中語文教師如何有效地利用現(xiàn)有資源,加強對三維目標的達成與整合進行探究,以期有效提高新課程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 新課程 閱讀教學 三維目標 落實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2.058
Abstract In new textbooks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he curriculum i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and capability goals, processes and methods, attitudes and value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desig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can be said is the core desig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but also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effective ways and mean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 on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ers how to effectively use existing resources, to strengthen the reach and integ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to explo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of Chinese reading,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reading teaching;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implementation
1 研究的背景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我們以文章的閱讀為中心,組織學生進行文本解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甚至可以說,閱讀教學在我們整個語文教學中處于一個基礎和核心地位,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無不依賴于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并指出一切閱讀教學的實施都應以這三個維度作為依據(jù)來設計。
三維目標所確立的知識教育可以讓學生獲取的知識更全面、更充分、更靈活,并在此基礎上提升為對人類整個知識文化的理解和知識價值的實現(xiàn),這些都是指引我們正確進行教學的方向。
但是,新教材開始實施后,在廣大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1)三維教學目標被無意識的虛化。新課程確立了以“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三位一體的課程與教學目標。任何割裂三維目標的閱讀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健全發(fā)展。但是,由于老師水平不一,對三維目標的設計和操作可能缺乏實踐經(jīng)驗,于是在實施層面上出現(xiàn)了閱讀教學目標的虛化現(xiàn)象也就在所難免。(2)閱讀教學中知識、技能目標沒有完全落到實處。知識、技能目標是三維目標中的基礎性目標,它是教師鉆研教材和設計閱讀教學過程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然而,在不少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最應該明確的知識、技能目標,因一些原因出現(xiàn)了缺失或者變得含糊的現(xiàn)象,有些老師備課時甚至于放棄了“雙基”,我們應該明確:“雙基”其實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支點,也是形成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3)閱讀教學中有時過程、方法目標“偏離”?!斑^程與方法”這一維度的目標,是鍛煉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有些教師設計這類目標的意識不強,另外有些教師雖有這方面的意識,但在設計和操作中出現(xiàn)了“偏離”現(xiàn)象:偏離于知識與技能目標之外,偏離于教學內(nèi)容之外,從而使過程與方法的價值喪失殆盡。(4)閱讀教學中某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出現(xiàn)了“貼標簽”的現(xiàn)象。當前課堂上,也有一些教師脫離文本內(nèi)容和特定的課文情境,對學生進行人為的、孤立的、機械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灌輸,這種教育是蒼白無力的,也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這種教育方式,是不會達成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目標的。
2 內(nèi)涵闡述
要在閱讀教學中實現(xiàn)三維目標,我們首先要了解三維目標的內(nèi)涵:
2.1 知識與能力
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任務,也是語文學科區(qū)別其他學科的基本特點。在語文課堂中對知識與能力的要求一直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新課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在知識方面,強調(diào)“不刻意追求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而是從學生的實際和發(fā)展的需求出發(fā),淡化某些煩瑣的知識體系,增強語文知識的實用性。
2.2 過程與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將“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并列為三維目標之一,是要讓學生在大量接觸語文材料的同時,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從而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也就是在語文實踐性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語文課程標準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這些都是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具體要求,也是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教學活動設計的依據(jù)所在,強調(diào)語文的人文性特征。
2.4 三者之間的關系
這三者是辨證統(tǒng)一、相互關聯(lián)、有機結(jié)合的。知識與能力的教學不僅要關注語言文字的教學,還要注意不能脫離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即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不能憑空存在,它只能存在于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文本中,對它的教學也不能采用說教的方式,而只能在與文本的對話交流過程中結(jié)合文本的具體內(nèi)容潛移默化地進行引導。
3 操作策略
《新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語文教學要改變課堂中過于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shù)膬A向,要注意讓學生形成積極自主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因此,我們要把握好語文課程“三維”目標的豐富內(nèi)涵及其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有效地完整地實施語文的目標體系,并通過語文課堂結(jié)構(gòu)的整體優(yōu)化來同時達成這三個目標。這是衡量語文課堂教學成敗得失的主要標尺。
3.1 注重語文學科“知識與能力”基礎的夯實
3.1.1 閱讀教學要特別重視語文知識和能力
語文知識和能力是另外兩個維度的目標實現(xiàn)的依托,對學生的發(fā)展起著基石作用。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扎實打好語言知識的基礎,把理解、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化做實做強,還要鍛煉學生現(xiàn)代文聽、說、讀、寫以及思考創(chuàng)造等能力,這是語文的基本任務,也是語文老師首先必須首要重視的方面,如果這個目標沒有實現(xiàn),接下來的語文閱讀教育也就失去了意義。
因而,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要重視文本閱讀。文本是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首要依據(jù),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文本。一些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視覺和聽覺效果,如上《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課文,有的教師用兩節(jié)多課的時間讓學生看電影《城南舊事》,其實這篇小說的魅力在于通過形象的文字和情節(jié)巧妙而生動地傳達出作者的對爸爸的深切懷念之情,所以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透過文字去領會作者的思想,體驗作者表達方式的巧妙和文字的優(yōu)美。有時適當?shù)囊魳贰⒁曨l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但卻不應該喧賓奪主占據(jù)課堂的主要學習時間。因此,教師應當從具體的文本入手,充分挖掘文章本身所包含的知識、人文內(nèi)涵,避免“節(jié)外生枝”。
第二、要重視語文知識的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語文知識積累對學生是非常必要的,豐富的儲備可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信手拈來。在閱讀教學中,課文中出現(xiàn)的字詞的音、形、意、用法等的記憶、一定量的生動的語言材料的積累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可以讓學生將課文中精彩、優(yōu)美的句子,經(jīng)典斷落或篇章熟練背誦,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如在讀了李清照的《聲聲慢》中“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句,教師信口評價詞“怎一個好字了得”,后來在學生的習作中“怎一個慘字了得”,“怎一個臟字了得”就用上了,也讓語言更生動了。
當然,對這些需要記憶的知識不能死記硬背,而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運用時也會正確運用,不至于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錯誤或是根本不懂得學為所用。
第三、要重視知識的運用。學生學習知識是為了能夠運用,學生靈活、準確地運用知識的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形成,所以在閱讀教學課堂上要多提拱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時,兩個大臣看布料和皇帝穿新時的對話十分精彩,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以便對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還可以根據(jù)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难由?,讓學生改寫課本劇,這就給了學生知識運用的機會,也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樣的方式在閱讀教學中要常用。
3.1.2 實現(xiàn)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在閱讀教學中的再創(chuàng)造
知識和能力目標是語文教育的根本目標。教師沒必要每次都重復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而要充分吸收消化閱讀中得到新的知識。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動態(tài)過程。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不能過分以“講”代 “讀”,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細心地去理解、去品味、去評價。
當然,文本的解讀和評價也應該是多元的。我們應該鼓勵學生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想法,從本質(zhì)上講,閱讀就是讀者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細心理解和領會,抓住重點,找出疑點,同時激發(fā)學生“說”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3.1.3 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生實際學情確定相應教學目標
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具有不同的特點,學生學起來也會因人而異,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依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選擇和學生的實際學情選擇適合的方法,立足學生的學情是“教學之本”。教師選用教學方法時,學生的學習基礎、年齡特征、個性差異都是要考慮的因素。同一個班級中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也可以運用不同方法:如不善于表達、喜歡安靜的學生就用自學法、發(fā)現(xiàn)法;好動、愛說的學生適宜用討論法。只有“備”好學生,以學生為教學出發(fā)點,才能讓教學方法更加有效,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3.2 親歷語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過程與方法”中得到實踐
新課程強調(diào)要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自覺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以正確的引導,并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遠比授以現(xiàn)成的知識更重要,這就是“授人以漁”的重要性。
3.2.1 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探索
自主學習的本質(zhì)就是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果語文閱讀教學只是讓學生被動接受現(xiàn)成的學習結(jié)論,不充分進行理解思考,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的主體性。
閱讀教學中應該教會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比如生字的注音、默寫,一般性詞語和句子的理解,課前自主預習課文,借助網(wǎng)絡查找與課文相關的材料等,學生都可以自己解決。課堂上教師也必須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要讓學生明確自己讀懂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在師生的探究過程中解決一些疑難問題,學生課后再自主總結(jié)閱讀心得,這樣的自主學習才有效率。
教師純粹講授的知識,學生遺忘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但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的知識,一定是記憶深刻的,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2.2 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
閱讀教學中要提倡合作學習,學生通過彼此交流自主學習的心得經(jīng)驗,在同意和反對、提問和回答的過程中,把傳統(tǒng)的教師單向傳授變成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這種合作學習的效率更高。例如我們課本里的一些自讀課文,教師可以這樣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把課文學習分解為幾個學習任務,同時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各小組對應一個學習任務。各小組成員合作完成本小組的學習任務。各小組完成任務后派一名成員在班上進行展示,其他小組和教師進行補充和修正。這樣學生就是通過合作完成了一篇自讀課文的學習。
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切忌流于形式。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時,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自己所在小組中其他成員的學習負責;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時,要進行有效溝通,不能看似熱鬧實則流于表面;老師也要關注各小組共同活動的情況是否良好,及時進行合作成員之間的微調(diào),并設法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3.2.3 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品質(zhì)
學貴有疑。學生要敢于持質(zhì)疑精神,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探究提出有價值的疑難問題。促進學生從“要我讀”的被動閱讀方式轉(zhuǎn)變到“我要讀”的主動閱讀方式。
探究學習不僅僅在于簡單獲得解決問題的結(jié)果,更主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體人格,這也是探究性閱讀教學與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重大區(qū)別。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指導學生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權威,敢于從課本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探究性閱讀可以讓學生獲得自主研究的體驗和技能,提升語文實踐能力。學生學習有了主動性,就能自我控制學習,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其實很多時候,學生都會發(fā)現(xiàn)我們意料之外的問題,學生是很享受這種成就感的,教師一定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主動探究,多激勵學生的探究行為。
3.3 注重學生語文意識的培養(yǎng),內(nèi)化“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很多老師有過疑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怎么教?也有老師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教出來的嗎?教育家陶行知有句話說得好:“真正的教育是人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靈深處?!彼越獭扒楦?、態(tài)度與價值觀”特別要把握兩點:一是教師真心實意的身教,二是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習者嘗試從教師身教中體會到的認識。
3.3.1 充分挖掘語文課文的人文性內(nèi)涵
語文教學要隨時挖掘課文本身的人文性內(nèi)涵,在教學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讓學生在學到語文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起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情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等。
語文課本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人文資源庫,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寶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立足學生的主體心理,讓他們?nèi)ふ?、發(fā)揚、感悟、體驗這些精神內(nèi)涵,從而內(nèi)化為主體的人文精神。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掘語文教材中課文蘊含的人文精神,通過主體內(nèi)部認知活動實現(xiàn)人文資源向人文精神的過渡。如小說《最后一課》可介紹普法戰(zhàn)爭的背影材料,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感受主人公強烈的愛國情感,并由此及彼讓學生聯(lián)系中國近代近百年的屈辱史、苦難史,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立志建設祖國的愛國熱情。
3.3.2 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建立起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情緒上有安全感。其次要建立一個溫馨的、學生相互之間能彼此接納和欣賞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安全的心靈港灣。
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語文素質(zhì)、生活經(jīng)歷等方面的不同必然會導致學生在理解文本時會有不同的見解,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要以標準答案去限定他們。
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討論先生的形象時,大部分人的觀點認為先生是一個嚴厲之人,是封建教育扼殺人性的代表,應該批評,但有的同學卻提出來先生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一個可親可敬的人。因為從先生的言行中看不出他真正地打過誰,罵過誰,他的所謂的戒尺,也不過是象征性地嚇唬學生,表面嚴格下蘊藏著慈祥。這個觀點就很有新意而且合情合理。
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即使學生的觀點有不妥的地方,也不要急于糾正,讓他在與教師、同學的交流中自覺地修正自己的想法,這樣學生才能很好地接受理解。
3.3.3 實行動態(tài)和即時性評價
教學方式如果能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lián)系,必然能激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撥動學生的心弦。當然,學生的能力有差異,同樣的事情每個人完成的結(jié)果也不盡相同,我們不能像以前那樣只以最后的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好壞,更要關注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是否認真對待、是否有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現(xiàn)等等,這些也應該成為教學的評價標準。例如在課堂討論中,有些學生的觀點并不十分正確或者表達也不盡完美,但只要他積極參與,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這本身就是值得贊賞的閃光點。
我們要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理念去動態(tài)評價學生。我們要站在新的高度,占據(jù)新的視角,對學生進行實時評價。例如,教師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表現(xiàn)出來的強烈求知欲、好奇心,或者積極參與、踴躍發(fā)言的行為要及時給予表揚,對準備充分、發(fā)言精彩者給予加分和掌聲等等,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有時,一個淺淺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親昵的動作,都會在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此,教師要從大局處立意,從細微處入手。
3.4 促進“三維目標”的有效整合,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三維目標在閱讀教學中不可偏廢。在閱讀教學中把三維目標有機地融合起來,是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爸R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應該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我們要教會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最終在閱讀教學中實現(xiàn)“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終極目標。
3.4.1 在多元互動的循環(huán)流程中,尋找三維目標的交叉點、滲透點和整合點
三維目標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整合發(fā)展的結(jié)構(gòu)整體,課程強調(diào)通過三維目標的整合發(fā)展養(yǎng)成素質(zhì)。在綜合應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情感和體驗去學習掌握新和學習問題的“過程與方法”中,以生成新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新的體驗性目標產(chǎn)生內(nèi)動力,促進優(yōu)化調(diào)控,學習通過新的過程與方法去獲取新知識等多項學習能力及其品質(zhì)。我們要讓三維目標反復滲透、循序整合,不斷呈現(xiàn)。
比如,情感體驗是三維目標達成的有效抓手之一,情感體驗在閱讀教學中得到有效強化的同時,又是其他兩維目標有效滲透的整合點。
例如在《桃花源記》的教學中,讀通全文后,啟發(fā)學生思考:漁人與桃花源中人分別時,桃花源中人為什么不希望漁人“不足為外人道”呢?一“問”激起千層浪,學生一愣后,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1)怕外人知道了桃花源,平靜的生活受到打擾;(2)怕官府來人征收賦稅;(3)不想違背祖先的遺愿等等。
然后教師又問:漁人“處處志之”“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兩句中“志”“即”二字,是什么意思?表現(xiàn)了漁人和太守怎樣的心情?你能通過這些詞語看出作者的感情嗎?
此后,引發(fā)思考:假如你是漁人,你會想什么、會做什么?如果我們假想他們最終找到了桃花源,結(jié)果又會怎樣呢?
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除了能夠體驗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外,還體驗了其中隱含的語文學習方法、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甚至文化上的意義。教師如果能時刻關注學生值得體驗的教學內(nèi)容,給學生提供體驗的時間與空間,那么最后就能真正有效整合三維目標,促進學生和諧、持續(xù)、全面地發(fā)展。
3.4.2 把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達成滲透在知識與能力的教學之中
教師要重視教與學的配合:以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以及教學條件等方面為依據(jù),選擇恰當?shù)恼n堂教學方式。還要重視知識的探究過程:選準探究內(nèi)容、提出探究問題、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親歷探究過程、啟迪探究思維。這樣的探究方式,比較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當然,語文課程中不同目標的實現(xiàn)過程與方法也必然是有差異的,如果說“知識與技能”要通過傳授、感知與實踐來實現(xiàn)的話,那么“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則要通過感悟與體驗來達成。因此,在教學時,如果能通過某一個學習項目整合多種學習方式,實現(xiàn)三維目標,這樣的教學就有很大價值。例如《觀潮》一課的教學:A、翻開課本之前,教師先出示四幅插圖:錢江涌潮、水軍校閱、吳兒弄潮、兩岸觀潮,問: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一兩句話寫在插圖下面,然后交流;B、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意并提出疑,然后組織討論解疑;C、每小組根據(jù)課文繪制的四幅連環(huán)畫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每人選擇其中一幅畫給它命名,并在組內(nèi)討論交流,然后全班進行交流;D、要求學生用兩句話寫一個題記,每幅畫根據(jù)文意作一個100字左右的插圖說明,最后把連環(huán)畫裝訂成冊,互相交流。
3.4.3 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融合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實現(xiàn)的過程之中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是需要載體的,我們不能把它孤立開來,要把它巧妙的融合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實現(xiàn)的過程之中。要特別重視情境創(chuàng)設,把學習目標定在學生的認知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激勵所有學生跳起來摘取學習成功的果實,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內(nèi)在學習動機,促進學習的有效性。讓學生在這種實踐行動中形成個性化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認知。
例如語文教學中三維目標的整合案例,朱自清《春》教學片斷:
師:我們一起來學習春花圖,看作者是怎樣用生動的妙筆描繪萬紫千紅的花的。請一個同學讀第四段,其他同學請合上書本,把眼睛閉上。你們要靜靜地用心聽,想想看,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一生讀課文,其他人靜聽。
讀完后,師:好,睜開眼?,F(xiàn)在大家來說一說,你們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學生紛紛舉手搶答。
師:好,現(xiàn)在請你們再用四個字的短語概括你們剛剛所見到的美景,好嗎?
學生再次紛紛舉手搶答,氣氛活躍。
生:繁華嫩葉、萬紫千紅、蜂圍蝶陣、紅花盛火。
生:五彩繽紛、花枝招展。
生:春花燦爛、鳥語花香、百花爭艷、翩翩起舞 。
生:春天實在太美了,我們也像朱自清一樣熱愛春天。
教師緊緊抓住“春花”,先由“朗讀”入手,感知文本內(nèi)容,再由“聽”進行拓展,挖掘深層次的內(nèi)涵,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你們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學生的感悟得更深刻,從而引出“看到了樹上掛滿了果實”“聽到了蜜蜂嗡嗡的叫聲”“聞到了陣陣花香”,于是水到渠成地要求學生用詞語概括景物的特點。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以“知識和能力”為主軸,讓學生理解春天是充滿生機的季節(jié)。同時貫穿著“過程和方法”這一維度,教給學生“朗讀”感悟的方法學習課文,最后由朗讀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一維度,讓學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更加喜愛春天。這樣,由知識基礎慢慢向情感過渡,最后達到融合,從而引導學生逐漸向既定的三維目標靠攏。
4 成效與反思
作為一名農(nóng)村教師,由于筆者教科研能力的局限以及農(nóng)村初中諸多因素的制約,筆者對此課題的研究可能還不夠深入,但在校語文組全體教師的幫助下,本課題的研究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效。當然,也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深思。
4.1 成效
4.1.1 落實“三維目標”有助于規(guī)范教師的上課方式
不得不承認,有時候,我們有些教師上課是隨心所欲的。有些教師走進課堂后,是上到哪算哪,鈴聲一響就走人,上課無計劃,無目的。這種行為顯然與我們所倡導的新課標精神是相違背的。
我們覺得,一個教師,無論他自身教學水平如何,只要他是圍繞三維目標來備課、上課,那么,他教學的大方向最起碼是正確的,即使上得差,也不會差到哪去。如果每個教師都能規(guī)范地圍繞“三維目標”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中認真落實這些目標,那么,我們的教學成效將大大提升。
4.1.2 落實“三維目標”有助于促進各層次學生的發(fā)展
面對學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現(xiàn)狀,搞“一刀切”顯然是不可取的,這樣反而會加劇學生的兩極分化。要全面提升教學質(zhì)量,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必須對各層次的學生進行關注?!叭S目標”的達成與落實,正是建立在學生的學情之上的。如果教師能認真分析所教學生的學習狀況,然后根據(jù)學生的狀況預設和落實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不僅會輕松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zhì)量,而且可以激發(fā)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語文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4.1.3 落實“三維目標”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新課標提出,學校應當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生存與發(fā)展能力,適應21世紀的人才需求。教師應該為每位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葉瀾教授提出,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要以滿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為出發(fā)點,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相應的態(tài)度、價值觀及能力。我們認為在學校中,學生最多的時間是在課堂,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讓課堂成為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搖籃?!叭S目標”在課堂中的真正落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有助于健全學生良好的人格,使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可以提升學生認識、評價社會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最后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nèi)驅(qū)力。
4.2 反思
4.2.1 如何“有意無痕”地達成三維目標
毋庸置疑,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圍繞三維目標進行課堂預設、生成并最終達成良好效果。但這種意識如何“無痕”地在課堂中得到實現(xiàn),是我們需要認真思索的問題。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成某個目標而去刻意凸顯某些教學程序,劍走偏鋒,從而使課堂流程顯得支離破碎。最常見的是,有些教師在教學中為完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常常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我們教師如何“不著痕跡”地把各種目標一一在教學中完成,如何把達成三維目標實現(xiàn)從“技術”到“藝術”的飛躍,可能需要我們教師從更高的層次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這可能會是一個難度較大的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工程。
4.2.2 如何準確地給語文知識點進行目標定位
我們給學生講授任何一個知識點,可能都會首先進行目標定位。但同一個教學內(nèi)容,在不同的教學時段,或者面對不同的學生,其目標定位可能也是不一樣的。譬如同樣的議論文,面對七年級學生和面對九年級學生進行講授,所采用的教學策略肯定是不同的,教師進行三維目標定位時,也必然有所差異。再比如同樣的文章,在上新課和期末進行復習時,教師對其的目標定位也絕對不會相同?;蛘咄瑯拥奈恼?,面對同樣的學生,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目標定位。那么,教師如何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和知識點本身的特性進行準確的目標定位,就是我們教師需要慎重思考的問題。教師能否做到對學生了如指掌,能否做到對所教的知識點爛熟于心,可能需要教師較長時間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 林順興.落實三維目標提高語文素養(yǎng)[J].新校園:理論版,2012(1).
[3] 姚詠梅.新課程三維目標教學操作叢書·初中語文[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
[4] 劉秋萍.新課程三維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整合的思考[J].教育導刊,2003(10).
[5] 楊明全.新課程下的課堂觀[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
[6] 于漪.課堂教學三個維度的落實與交融[J].中學語文教學,2004(1).
[7]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