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召東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有關(guān)我國古代教育理論和方法的文章。它是先秦儒家學派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它運用“中庸”哲學指導思想,借鑒吸收了多家的教育理論成果,并結(jié)合當時的教育實踐,提出了許多建設(shè)性的意見,是先秦教育思想的集大
成者。
《學記》以儒家思想為主,尤其體現(xiàn)了儒家的“中庸”指導思想,而且與《大學》關(guān)系尤為密切,是典型的儒家學派的著作。
《學記》具有辯證法和唯物主義因素,其辯證法思想主要來自《中庸》。那么,中庸的內(nèi)涵是什么呢?孔子對它并未作具體的解釋,但在《論語·先進》中有孔子與弟子子貢的一段談話,“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痹谶@段談話中孔子所談及的“過猶不及”,則間接地揭示了中庸的基本特征?!墩撜Z·雍也》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编嵭凇熬又杏埂毕伦⒃唬骸坝?,常也。用中為常,道也?!笨追f達曰:“君子之人用中以為常?!敝祆洹吨杏拐戮洹吩唬骸爸姓?,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論語·為政》的“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的“損益”觀,也與《中庸》的“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相契合?!吨杏埂吩疲骸皥?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這個“執(zhí)兩用中”本身就是辯證法。在孔子看來,為達到處理一切事物和問題的“中”,就必須損有余而益不足,做到無過無不及,中庸是至高無上的道德準則?!掇o源》解釋中庸為:“中庸,不偏叫中,不變叫庸。儒家以中庸為最高的道德標準?!本C合以上言論,中庸主要指折中、適當、不走極端,即以中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學記》繼承了《中庸》所包含的辯證法,它對于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考,從根本上說淵源于《中庸》?!秾W記》云:“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倍际侵v“時中”。既然“中”是為“兩”而存在,無“兩”不成為“中”,所以“中”本身就是講矛盾的統(tǒng)一。《學記》:“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贝恕皩W”“教”都意味著暫時的平衡,“知不足”“知困”意味著不平衡,“自反”“自強”則意味著新的統(tǒng)一?!秾W記》諸如“教”與“學”、“多”與“寡”、“易”與“止”、“興”與“廢”這一系列表述,在方法論上主要是遵循《中庸》的“中”與“和”。“和”由“中”來,即《中庸》所謂的“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另外,可聯(lián)系到《禮記·大學》。《學記》與《大學》有內(nèi)在的思想聯(lián)系。《學記》的教育目的論述,都離不開《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屬于改造主觀世界,“格物、致知、治國、平天下”屬于改造客觀世界。它意識到首先要塑造人的自身,健全人的身心?!盎瘛辈拍堋耙姿住?,“化民”是為了改造“民”的主觀世界,提高“民”的文化乃至思想政治素養(yǎng),“易俗”則為了改造客觀世界,促進社會進步?!秾W記》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意思就是如此?!秾W記》的“發(fā)慮憲”,相當于貫徹統(tǒng)治者的思想和政治路線,這可用“修、齊、治、平”四個字來概括。但還要運用一定的教育政策來保證而實現(xiàn)它。這類似《大學》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新民”就是“化民”,這需要借助于教育的力量,《學記》所謂“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學記》以孔子“六藝”為教學內(nèi)容,并對“因材施教”“啟發(fā)式教學”等教育思想進行了吸收,重視“禮樂教育”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對孔子、曾子等人的教育思想高度重視。在方法論上,它體現(xiàn)了思孟學派的“中庸”指導思想,并對先秦道家的辯證法有所借鑒,是時代的產(chǎn)物,也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
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同時,又彼此間互相吸收對方思想,《學記》作為戰(zhàn)國后期儒家的著作,受到當時墨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影響。例如《墨子·大取》說:“子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這講的是“因材施教”。另外《老子》和《學記》一樣,都認識到了教育的作用。老聃的辯證法對《學記》有很大的啟迪意義?!坝袩o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后相隨”對《學記》的“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同時,《管子·弟子職》對《學記》也有較大影響,兩者都對禮制、教育規(guī)則和學生守則等比較重視,可見《學記》對其有所借鑒和吸收。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币匀?、墨、道、法為代表的諸子百家,既相互爭辯,又相互借鑒吸收??傊秾W記》以儒家“中庸”為哲學指導思想,以儒家教育思想為主體,吸納墨家、道家乃至法家的思想精髓,從而形成了以先秦儒家思想為主導,墨、道、法家兼容的教育思想體系,對后世儒家和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本.禮記正義[M].中華書局,1980.
[2]高時良.學記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