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龍麒
【摘要】因材施教應該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個別施教;應該保證基本技能、基本知識的掌握和知識的積極運用;應該在教學中激起學生高昂的情緒;應該充分發(fā)揮教師個人對學生的直接影響。
【關鍵詞】語文教學;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可能會遇到這樣的現象:設置的問題有些學生從來不舉手回答,即便被點名站起來也是“不知道”“不會”,導致老師的授課情緒降低、學生的注意力也分散了,降低課堂效率!在語文課堂上,講究從多種角度去考慮問題,尤其是在“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改革下,更應提倡孩子們多角度解決問題,不拘泥于一種答案。經過這兩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有一個原因導致了某些學生不愿回答問題:不論是學生的學習還是老師的授課都缺乏梯度性。即學生不了解自我的學習狀況,不知道該學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老師提問時不分難易程度與學生的對應關系。
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應該通過課堂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讓教學成為學生智力發(fā)展的手段;一個學校應該有豐富多彩的智力生活;應該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個別施教;應該保證基本技能、基本知識的掌握和知識的積極運用;應該在教學中激起學生高昂的情緒;應該充分發(fā)揮教師個人對學生的直接影響”。這是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講究梯度,不分梯度地教和學,都會導致這樣的后果:部分學生注意力渙散,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課堂氣氛難以活躍起來;師生互動不起來,抹殺學生的主動性,課堂效率低下。
如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讓所有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發(fā)揮才能的天地?一直以來我們提倡的分層教學,“就是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存在的差異因素(智力發(fā)展速度不同、認知結構不同、行為習慣不同),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類別的學生的學習習慣指導,以便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我今天提出的“梯度教與學”從更深意義上來說是對分層教學的延伸和發(fā)展,具體來說,一種模式即梯度的預習——老師有梯度的備課——有梯度的師生互動,在這里我愿與大家共同探討。
二、方案的探索與實施
(一)分梯度進行預習和備課
在實際教學中,每個小組的組長將簡單的基礎知識分給差生完成,其他組員針對自己感興趣的一方面,設計問題,且每人制作一張學習卡(不允許有重復的),由小組長檢查并做好統計歸納,上報老師,師給予檢查提示。而老師以學習卡的內容為基礎,將設置的問題分為低、中、高三個層次,既有基礎又有升華,真正做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經過這種有效預習,學生們的主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樣學生就不會感覺設置的問題太難而去抄襲或者完不成,每個學生都力所能及的完成自己的任務。而老師在備課方面,設置問題也就有了依據,不會形成“滿堂問”的情況。
(二)分梯度檢查
學生在做好了分梯度的預習之后,我們的老師也要實施起來:檢查。不是檢查預習的內容,檢查過程中的力度又不能太大,應該要讓“權力”下放到組長的那里。在上課之后的3分鐘,由組長提問之前組員自己寫的問題,回答錯誤的,要及時讓他們糾正。檢查結束,老師要將題目與學生的掌握能力、認知情況及理解程度相結合,在適當的時間抽取一到兩名同學進行再次回答。通過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理解自己的任務得到了學生及老師的認可,他們的學習卡片能夠被采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逐步提高,學習興趣也更加濃厚。
(三)課堂教學有坡度
在課堂教學中,要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安排不同的語文基本功訓練內容。對于程度差的,應以一般性的屬記憶和理解水平的訓練項目為主,而對于程度好的,除了一般性的項目之外,還可相機進行一些屬于運用水平的難度較大的項目的訓練。
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要有坡度,要通過課堂提問給不同程度的學生開辟通往教學目標的渠道。有效地引導不同程度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中心,并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相應的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yǎng),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面向全體,獲得較好的整體效益。
(四)布置作業(yè)的梯度性
作業(yè)練習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遷移學法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應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作業(yè)內容要與教學目標相吻合,與教學內容相一致,難易有別,呈階梯式,可分為必做題、選做題和深化題,符合各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作業(yè)設計、批改和講評的分類要求,將使學生學以致用,各盡其能,可較好地促使優(yōu)等生的發(fā)展和保持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教學真正面向全體,獲得較好的整體效益。
(五)課外閱讀分梯度
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我們在課堂上所進行的一系列的分梯度教學,都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在課外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樂學、善學。其實,課堂上主要是進行語文基本知識結構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課外是課內教學的發(fā)展和延伸。我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求學生要進行一定數量的閱讀,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要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我預先從書店里去尋找適合小學生讀的作品,要求語文能力強的學生閱讀其中的多數作品,并寫出讀后感;能力中等的學生,要求讀完我指定的作品,并且摘抄精彩段落,細細品讀;能力稍弱的學生,要求閱讀指定的文章,摘好詞好句用到自己的文章當中,使語句更通暢。搞好閱讀,讀出文中之味,品出文中之情,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作文質量,促進語文教學。
以上五點就是我總結的梯度教學方法,對于我們很多語文教師在如何有目的、分層次教學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