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萍
摘要: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從如何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習慣、如何構建自主閱讀的課型、形成自主閱讀的訓練機制三方面來闡述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做法與實踐。
關鍵詞:自主閱讀;習慣;訓練機制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11-2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就如何提高學生語文自主閱讀能力從以下三方面入手談談粗陋想法。
一、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習慣?!彼^自主閱讀習慣,指的是不需要別人強制,就能自然而然地去進行閱讀的種種行為。
閱讀是一項復雜的心智活動過程。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睆谋举|上講,閱讀過程就是思維過程。自主閱讀,能讓自己在閱讀中處于主動的地位,讀得自覺,讀得深入,讀出自己的心得和體會,閱讀的收獲就會更好。教師需要常和學生講培養(yǎng)良好的自主習慣的好處,把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納入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中,貫穿于平時聽說讀寫的訓練之中。學生設疑成習慣?!耙蔀閷W之始”,學生預習時提出的問題就要讓學生自己在預習中去讀書探索,拷問自己的閱讀經驗與能力,有力發(fā)展學生的獨立思辨能力。如:教蘇教版八下議論文《多一些寬容》時,學生在預習作業(yè)中提出:文章的課題是中心論點嗎?文章到最后第二段已經是一篇完整的議論文了,為什么還要加上課文最后一段呢?這兩個問題正好是互相滲透的,明白了最后一段的用意也就清楚了文章的中心論點,最后一段正是補充論證了寬容是有原則的,使得文章論證立于不敗之地。我批閱了學生的預習提問,正好以此為契機作為課堂導入的環(huán)節(jié),一石激起千層浪,高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學生如若課前預習自己無法解決,再在課堂上借助集體的力量加以解決。這種以學生不斷發(fā)現學習中的疑難為初始,以學生最終成功地解決問題為歸宿,若有不明之處的課上教師再啟發(fā)、點拔。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問題、自主探索問題的能力,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設疑在自主閱讀預習環(huán)節(jié)是極其重要的,對于構建自主閱讀的課型也是不可或缺的,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二、構建自主閱讀的課型
自主閱讀課型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的發(fā)揮學生閱讀能動性的課型。那如何構建自主閱讀的課型呢?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只有一種課型——分析課;一種教法——介紹背景、劃分段落、概括段意、歸納中心、分析寫法。這種老套的教學方法,單一的課型模式,嚴重地制約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新課程改革的主旨思想——轉變教師的角色與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生存世界、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等有著一定的距離。
教師用新課標的核心理念點亮課堂,把學生看作被點燃的火炬,重塑知識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情趣,以其整個生命主動投入到課堂中去,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查找資料,搜集證據,分析歸納,討論交流,得出結論,以至解決問題,實現自身的發(fā)展。
(一)自主閱讀課型的師生角色定位
教師角色:定位為閱讀教學中的教學主導,即各教學要素的整合協同者,實施的設計者、組織者和管理者,閱讀知識和技能的傳播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同時更是語文課程資源的研究者與開發(fā)者。
學生角色:定位為閱讀教學中的學習主體,即語文閱讀學習過程的主體感受者,語文閱讀知識和技能主動的探究者與接受者。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閱讀的知識點、學習目標、學習策略、自主調用各種信息資源、自主探究和自我發(fā)現。
(二)自主閱讀的設疑課型模式
近年來,課型研究如火如荼,課型類別異彩紛呈。目前有朗讀課型、背讀課型、說讀課型、議讀課型、疑讀課型、析讀課型、抄讀課型、寫讀課型、賞讀課型、演讀課型。我在實踐中結合學生預習嘗試疑讀課型構建自主閱讀的模式。
閱讀是件很個人的事。讀什么,讀多少,怎么讀,完全取決于我們的個人需要,是強求不得的。當學生解疑獲得成就滿足感就有益于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來自學生思維的靈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時機地將其延伸為自主思維過程,拓展為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因為只有當一個人意識到閱讀與他的生活和生命狀態(tài)密切相關時,他才有興趣,有毅力去閱讀。教師在疑讀型課堂中設計的疑問就至關重要。
設疑法是教師指導學生以設疑解難、激疑促思的方式進行閱讀的方法。學起于思,思源于學,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是閱讀能力的核心。設疑法抓住閱讀的本質,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設疑法的基本要領是:
1.精心設疑。教師要善于選準課文的中心點精心設疑。一般從中心思想、線索、結構、人物評價、語言藝術諸方面入手。如閱讀《故鄉(xiāng)》,可以這樣設疑: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故鄉(xiāng)蕭索、破敗,故鄉(xiāng)人麻木、恣睢呢?引導學生明白閏土生活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后,這次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各派軍閥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各據一方,連年混戰(zhàn),即文章所說的兵匪官紳。戰(zhàn)爭給農村帶來了災荒和歉收,再加上封建地主階級的苛稅,怎么能不使中國陷入困難的深淵呢?這樣來帶動學生仔細閱讀,深入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散文可抓住線索設疑。小說閱讀教學可抓住人物設疑。精心的設疑,猶如投石激浪,可以催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教師要在學生困惑易錯處設疑,還要在學生無疑處設疑。設疑要盡可能少而精,富于啟發(fā)性。
2.引導質疑。教師的精心設疑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但這樣還不夠,甚至會落入“牽牛式”的提問法的窠臼,還必須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深入理解課文。引導學生以挑剔的目光審視和研讀課文,在預習、教讀和作業(yè)中均可提出問題。如教《桃花源記》,學生問:“漁人”的品行如何?寫桃花源中美麗如畫、祥和安寧的境界,為何又要說其中生活的人“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些問題很有意義,通過師生探討,明確以今天普遍提倡的“誠信”道德觀而論,漁人言而無信,但漁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心想了解這個美麗的世界,說明了他的向往,也是一般老百姓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后一問,正好形成一種真假結合,虛實相生的效果,說明陶淵明是基于生活而作的人生幻想,正反映了他對民間疾苦的關心以及對現實的不滿。
3.指導解疑。由設疑問難到釋疑解難是一個深入閱讀,發(fā)展思維的過程。創(chuàng)設設疑的條件,指導解難的方法,使學生主動探求正確的答案,這是設疑法的重要內容。主要方法有:
(1)在情境中形象感知。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要根據教材潛在因素,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fā)學生自由想象,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課堂情境中,充分展開想象翅膀,在想象的自由王國里遨游。
可以利用各種媒介平面的如掛圖、板書和直觀教具等和立體的如多媒體音頻視頻適當引喻設譬,穿插寓言故事,提供參讀資料,都有利于創(chuàng)設情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加智力活動,從感性把握。
(2)在參與探究中理性進步。構建參與式課堂,培養(yǎng)學生探究參與式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的教學活動,老師讓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教學,包括疑問的提出和解疑。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已知的基礎知識,先生生解疑,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生生無法解決再師生共同解疑,教師可以解答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但無須在課堂解決的,可留在課后解答。教師一時不能解答的,可以存疑,待以后解決。假以時日,定能讓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得以提高。
運用設疑法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要采用“引而不發(fā)”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內發(fā)性動機,變“聽而少得”為“思而多得”。
三、形成自主閱讀的訓練機制
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構建自主閱讀課型,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再加上科學的訓練,持之以恒,學生的閱讀水平一定會有質的飛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會有更大的提升。而任何的習慣的形成,都必須經過持久的強化訓練,形成訓練機制。科學訓練中教師必須適時地把“鑰匙”——自主閱讀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zhí)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一)學法指導是訓練機制的前提
葉圣陶提出“教是為了不教”的著名論斷,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通過教給學生的學識,讓學生懂得會學,就達到目的,可以“不教”了,即提高學生會學的能力,從而達到“教”的目的。既然增強學生“會學”的能力,那就要求教師及時灌輸學生的學法指導。學法指導對學生貫徹學習始終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傳授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自主地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通過學法指導,使學生掌握一般學法和特殊學法,既提高學生學習的基本技能又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反復實踐是訓練機制的關鍵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學習方法轉化學習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反復實踐?,F代文閱讀是中、高考語文試題中集中體現語文課程人文性的考題,分值重,主觀性強,答題要求嚴密,評分要求嚴格,對考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求較高。本題一直是全卷各題中得分率最低的。下面,以散文閱讀為例,談談形成有效訓練機制的策略。
散文閱讀考試命題往往在4個方面設置題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三是鑒賞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四是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讀全文,找線索。散文一般都有一條組織材料的線索,或為人物,或為事件,或為事物(時間、地點、道具),或為情感。找到了這條線索,就能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主旨。當然,也有的散文沒有明顯的線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從分析文章的結構入手了。分析文章結構,就是根據散文的結構特點,分析語段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找出中心句、過渡句、關鍵句,理解其含義,同時分析文章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從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確文章主旨。
2.看文題,抓題眼。散文題目起到重要提示作用,可能是中心意思,也可能是文章的線索,也可能是文章描寫的對象,所以做題的時候要密切關注題目,更重要的是關注題眼。
3.找主旨段。(1)語段結構分析。一個語段,一般有起始、展開、終結三個層次。通常的情況起始是一兩句話,同時這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著展開對本段的具體記敘、描寫或議論,最后用一兩句話對本段小結。所以要關注每段的起束句。(2)全文層次分析。把握全文結構層次,是領會作者寫作意圖,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容的重要方法。分析全文層次,首先可抓標志性句子或詞語。有的文章在文段的開頭或結尾處會有結構大致一致的句子反復出現,這就是標志性句子。(3)開頭結尾分析。古人形容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是鳳頭豹尾,可見其重要。文章結尾一般是中心主旨的體現,文章中心主要運用的表達方式是抒情與議論,而議論與抒情需要在記敘與描寫的基礎上展開,這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
當然,文章的寫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時候,文章的關鍵語句不在開頭,也不在結尾,這就需要我們仔細尋找了。
4.圈表示精神主旨的詞句。文章是由詞語和句子構成的。詞語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出現的,它要跟其他詞語組合成句才能表達意思。所以,對于文中詞語的理解,必須與句子聯系起來考慮,要根據該詞語出現的具體語境來剖析它的具體含義。特別是散文,她承載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為文章的組成成分——詞語就必然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有時還可能蘊含著非常含蓄的隱含信息,這就需要我們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對詞語進行語義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隱含信息。
5.做題時遵規(guī)律。要獲得理想高分,考試技巧也很重要。答題前應先通讀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接著先做選擇題,因為這道題有利于整體把握全文內容;然后再做其余簡答題。簡答題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盡量在原文中找,不要勉強用自己的話概括。概括作答的題目要注意分析題干及分值設置,推斷得分點,然后找到原文中相關處,前后兼顧,整體把握,精心寫出答案。答題卡預留的區(qū)域盡量寫滿,因為改卷是按得分點記分,多寫的不扣分。最后注意字跡工整,改卷老師看不清自然就不會給高分了。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恨之?!苯虒W實踐證明:與其教會學生,不如教學生會學。自學方法好似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學生一旦掌握了它,便能終身受用,從而才能實現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