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贊才 舒伯陽
旅游是文化交流與文明傳播的重要載體,文明本是旅游的應有之義,但當我們鄭重其事地將“文明旅游”作為一個學術專題加以探討之時,這似乎不言自明地折射出當下國人之旅游距離現(xiàn)代文明的差距。從學理上分析,在世界文明的舞臺上,客源國與目的地國之間的主客互動,包含著深刻的文化與文明意義,旅游文明直接反映出旅游者的個人素質,同時也在于無聲處展示著客源國的形象與國家軟實力,若從世界文明融合發(fā)展的進程來看,那些看似小事的“旅游文明”其實更事關人類整體。旅游是一面鏡子,一種觀照方式,旅游中游客與目的地居民之間的相互打量,既有可能加深彼此的理解與友好,也有可能造成誤解,甚至加深沖突?;诖?,旅游正在演化為國家“新公共外交”的工具,于細微處施展著一國的文化魅力,未來對文明旅游的研究仍需保持理性,文明旅游行為/現(xiàn)象需要清晰界定其核心內容。而從旅游文明的實現(xiàn)路徑上看,旅游文明大環(huán)境的營造既需要旅游者個人的公民道德敏感性養(yǎng)成,同時也需要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文明素養(yǎng)與寬容。在現(xiàn)實中,我們應深刻反思國內基礎教育在踐行文明方面的系統(tǒng)缺失,同時還應有效地把控好那些對“不文明游客”過于感性的輿論媒體所引發(fā)的扭曲放大的負面?zhèn)鞑バ?/p>
《旅游學刊》2016年第7期、第8期特邀請國內知名旅游學者就旅游文明的學理分析與實現(xiàn)路徑這一專題展開自由發(fā)揮式的筆談。這兩期筆談將涉及文化交流與旅游文明,中國式旅游的文明缺陷,非文明旅游產生的系統(tǒng)原因反思,以及未來重塑文明旅游的應對措施。
旅游何以與文明有關:從鮑曼的旅游者隱喻說開去
夏贊才,劉 婷
(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Doi: 10.3969 / j.issn.1002-5006.2016.08.001
齊格蒙特·鮑曼的現(xiàn)代性和后現(xiàn)代性(后稱之為“流動的現(xiàn)代性” [1])1,所以能為我們當今喧囂的文明旅游提供一個元審視的起點,原因有二:其一,在鮑曼眼中,現(xiàn)代性就是文明的同義詞。這一點從其后現(xiàn)代三步曲之一的《后現(xiàn)代性及其缺憾》可以印證,不僅書名對仗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缺憾》,并且在該書引言中開明宗義,弗洛伊德所說“文明”或“文化”,實際上述說的就是“現(xiàn)代性”故事,“現(xiàn)代文明”不過是同義反復的冗語[2]。其二,20多年來,鮑曼關于旅游者的隱喻,激發(fā)了旅游研究對現(xiàn)代性的興趣和旅游域外學術對旅游的興趣,大量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解析旅游者行為。
自旅游研究走向哲學開始,旅游者作為現(xiàn)代或后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隱喻被不斷發(fā)掘。Turner和Ash(1975)將旅游者喻為“金帳汗軍” [3]、Cohen(1979)定義為“陌生人” [4]、Urry(1990)視為“觀光客” [5]、Graborn(1989)認為是現(xiàn)代社會的“朝圣者” [6]。進入21世紀,由旅游者隱喻匯集而成的旅游現(xiàn)代性和后現(xiàn)代性反思,得到旅游學界的廣泛響應,逐漸發(fā)展成一種時尚的思潮,2002年Dann還編輯出版了《旅游者作為社會世界的隱喻》。與此同時,旅游現(xiàn)象也被賦予其相應的隱喻,如旅游帝國主義、旅游殖民主義等等。在Derrida那里,旅行是一個與現(xiàn)代社會和自我存在聯(lián)系在一起的命題,“我們存在,我們移動,因為我們是旅行者……當旅行者沿著永無止境的道路返回或出發(fā)的時候,人們問他在哪兒,他回答說他在路上;如果問他從哪兒來,他回答說他從路上來;如果再問他上哪兒去,他回答說他將沿路一直走下去……”[7]
鮑曼作為20世紀西方最重要的社會思想家之一,關于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的著述已經在廣泛的領域產生影響。在鮑曼看來,現(xiàn)代性的標志是穩(wěn)定、確定性,而后現(xiàn)代性的特征則是流動、不確定性,流動性更是喻指后現(xiàn)代社會狀況和人類困境。將旅游者和流浪者作為后現(xiàn)代模式1,是在1993年出版的《后現(xiàn)代倫理學》中提出來的,他修正了以住將朝圣者和游牧部落作為隱喻的缺陷,認為用流浪者和旅游者更適合隱喻后現(xiàn)代生活[8]。鮑曼的旅游者后現(xiàn)代隱喻,在其隨后的《生活在碎片中: 論后現(xiàn)代道德》 [9]和《后現(xiàn)代性及其缺憾》中,得到更加全面系統(tǒng)的闡述。旅游者是后現(xiàn)代的英雄,而流浪者則是后現(xiàn)代的受害者。旅游者和流浪者的共同特征是他們在不斷地移動,只是他們移動的原因不同,旅游者移動是因為他們厭倦了家園生活,對他們而言,自由意味著可以隨時離開家的束縛;但流浪者是被迫的離家的,對他們而言,自由意味著不必在外流浪。旅游者旅行是因為他們可以隨心所欲,流浪者旅行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因此,旅游者和流浪者都是當代生活的隱喻,每個人都處于“完美的旅游者”和“不可救藥的流浪者”連續(xù)統(tǒng)一的兩極之間,既是旅游者同時也是流浪者,鮑曼將其稱之為當代社會的“旅游者綜合癥(the tourist syndrome)”[10]。
Bauman的旅游者-流浪者隱喻十分繁雜,幾乎涉及全部現(xiàn)代性范疇,其中時空轉換、自由與秩序、消費主義和旅游倫理與我們今天所關注的文明旅游密切相關。
一、時間與空間的轉換
現(xiàn)代性就是時間的歷史(the history of time)。在旅游者概念系統(tǒng)中,空間距離總是用時間來度量的。無論是工具性質的還是純粹理論性質的定義,我們都賦予“旅游”這一特殊社會活動和現(xiàn)象的時空規(guī)定,暫時性和非慣常空間確定為旅游構成的要件,完美地反映了現(xiàn)代性的核心特征,或許也就是鮑曼以旅游者隱喻現(xiàn)代性的重要原因。旅游者和流浪者最基本的身份特征就是:經過別人的生活空間,作暫時停留。
旅游者面臨最主要的不適,就是必需應對空間的移動性和時間的瞬時性。旅游經歷各種空間的不斷變換,旅游者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個景點到另一個景點……不停進出別人的公共空間(如目的地社區(qū)居民的公共場所)和為旅游者建立的公共空間(如機場、賓館)。在鮑曼看來,巴黎的保衛(wèi)廣場和展覽館一樣都不是理想的“文明空間”,存在各種“公共但不文明(public but not civil)”的空間。相對于“物理的”空間而言,鮑曼更關注社會空間,他將其分為三種截然不同但又相互交織的認知的空間、美學的空間和道德的空間。這種時空轉換對旅游者提出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需要應對遭遇無數(shù)的陌生的“他者(others)”,他們必定會遇見各種“陌生人(strangers)”。遇見旅游行業(yè)中旅行社、飯店、餐館、酒吧、博物館、加油站以及各類交通工具上的為他們旅行提供服務的人員;遇見目的地社區(qū)各色居民和小商販;遇見和他們一樣的旅游者。排在身后等待安檢的旅客和機艙鄰座的乘客,他們既不是鄰居,也不是異類,也可以說他們既是鄰居也是異類。他們相互之間在物理空間上靠近,但在社會空間上很疏遠。在鮑曼看來,和陌生人的交往總是不協(xié)調的。
二、自由與秩序的矛盾
鮑曼認為,文明是圍繞“美”“清潔”和“秩序”構建的(弗洛伊德的觀點),作為現(xiàn)代性的文明,也就是不斷追求審美、保持干凈和構建秩序的過程。如果說美麗和清潔還比較容易達成共識,那么,在關于秩序的建立和維護方面,我們卻必須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在一個有序的現(xiàn)代世界中,世界往往被感知為確定的、可控制的和安全的,但在一個無序的世界里,世界則被感知為不確定、不可控和危險的。
從旅游文明的角度我們可以說,現(xiàn)代旅游發(fā)展史就是一部旅游秩序建立和不斷重建的歷史,從每一個旅游目的地景區(qū)、公園、博物館等休閑旅游場所制定的各種《游客須知》或《守則》,到世界旅游組織制定的《全球旅游倫理規(guī)范》,無不體現(xiàn)了旅游社會建立穩(wěn)定秩序的不懈努力。但是,即便是“先來后到”的排隊黃金規(guī)則,除了需要不斷達成普世的“老弱病殘”優(yōu)先共識,也還必須接受各種“優(yōu)先”訴求的挑戰(zhàn),如隨金錢、身份、權力而來的“VIP”和“綠色通道”等等。更加麻煩的是,秩序是由自由置換的。當代社會人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旅行自由,但越來越沒有了安全感。旅游者和流浪者不同,自由對他們來說既是前提,也是夢想。因此,文明旅游要求旅游者:第一,對秩序規(guī)則的了解。不僅要了解旅游秩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目的地的社會生活秩序,也就是對我們所說的“入鄉(xiāng)隨俗”中的“俗”的了解。第二,對秩序遵循的意愿和自覺。
三、消費主義道德
自1986年波德里亞發(fā)表《消費社會》以來,消費社會與后現(xiàn)代社會的相互觀照已成為最具價值的理論視角之一。鮑曼認為我們的社會根本上是一個“消費者”社會,消費者社會最根本的變化是消費從滿足生存需要的物品消費,轉向到身份象征的符號消費,即便是物品消費,也表現(xiàn)為毫無節(jié)制的物質享受與消遣。
旅游勝地和商業(yè)大街一樣,永遠不會被滿足的欲望與永不停息地變化的幻覺交織在一起。旅游消費從有閑階級精英到普通大眾,總是“炫耀性”(凡勃倫語)的。符號消費作為消費社會的特點,正如旅游者入住豪華酒店不再是滿足吃喝和休息的需要,頭等艙也與旅行速度和到達目的地的時間無關,人們不是在購買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物品和服務,而是購買幸福、快樂、權力、尊嚴、自由等精神層面的價值。王寧(2002)將旅游者視為頂級消費者,他們超越日常消費和周末消費的時空限制,進入烏托邦的迷幻世界,按照快樂主義原則,追求免除道德責任的、無限制的奢華消費[11]。
消費主義賦予旅游消費:第一,徹底消解了傳統(tǒng)社會勤勞節(jié)儉道德標準。馬克斯·韋伯完成了財富合道德性的論證,但并沒有否定作為資本主義精神的勤勞節(jié)儉美德。而到了消費者社會,消費欲望的不斷滿足的合法性得到普遍認可,消費即人生價值和生活目的。第二,旅游消費作為非功能性的體驗消費和感覺消費,金錢購買一切物品和服務的工具理性戰(zhàn)勝了價值理性,無論是數(shù)千萬美元的太空旅行,還是放蕩形骸的性旅游、賭博旅游,“我買故我在”。
四、旅游倫理困境
文明真正的本質不在于物質成就,而在于倫理,這是史懷澤在《文明的哲學》中反復強調的基本觀點。鮑曼的后現(xiàn)代三部曲中,有兩部是關于后現(xiàn)代倫理的。當旅行和旅游只是少數(shù)社會精英所享有的特權時,旅游道德關系是簡單的,且只涉及極少數(shù)人,當然也就不會引起普遍關注。如歐洲“大巡游”(grand tour),英國貴族將其子弟送到羅馬、巴黎等歐洲大陸大都市,游歷二三年,在上層社會曾一度成為時尚,雖然也產生道德問題,但與絕大多數(shù)人無關。托馬斯·庫克發(fā)明了標準化的包價旅游,現(xiàn)代旅游的大眾化發(fā)展至今,每年制造10多億人次的國際旅游流,如果加上國內旅游,我們必須面對每年數(shù)十億人次的旅游者流動所產生的各種道德問題。從這一角度看,旅游倫理的后現(xiàn)代性更適合用“流動”來表達。
旅游人數(shù)的急劇增加使得倫理關系更加復雜,這還只是旅游倫理困境的一個方面,更大困境在于旅游倫理實踐的后現(xiàn)代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表現(xiàn)為行為后果的不確定和隨之而來的“責任的不確定(floating responsibility)”。如每年數(shù)萬名旅游者朝圣般地前往加拉帕哥斯群島,拜訪成就達爾文物種起源偉大發(fā)現(xiàn)的圣地,就某一個旅游者而言,所造成的環(huán)境破壞幾乎是可以忽略的,即便有一天,加納帕哥斯群島的所有珍稀物種因為旅游而滅絕,對一個曾經造訪過這里的旅游者而言,也不會有更多的道德負罪。還比如我們明確知道航空旅行大量排放CO2,并且與全球氣候變化密切相關,也很少有旅游者因為溫室氣體排放而拒絕飛機而改乘火車或者取消旅行。
由此可見,旅游與文明相關的凸顯,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旅游的現(xiàn)代性和后現(xiàn)代性。因此,文明旅游作為宏大旅游文明中的碎片,既無需上升至國家、民族形象,也不可能通過運動方式解決,更何況各種《公約》《指南》所開列的諸多“不文明” 行為與旅游無涉。
(第一作者系該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二作者系該院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16-07-04)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齊格蒙特·鮑曼. 流動的現(xiàn)代性[M]. 歐陽景根, 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
[2] 齊格蒙特·鮑曼. 后現(xiàn)代及其缺憾[M]. 郇建立, 李靜韜, 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3] Turner L, Ash J. The Golden Hordes: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Pleasure Periphery [M]. London: Constable,1975.
[4] Cohen E. 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s [J]. Sociology, 1979,13:179-201.
[5] Urry J.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M]. London: Sage,1990.
[6] Graburn N. Tourism: the Sacred Journey[A]. // Smith V.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9:21-36.
[7] Derrida J. Psyche: Inventions of the Other (Volume I )[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237.
[8] 齊格蒙特·鮑曼.后現(xiàn)代倫理學[M]. 張成崗, 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9] 齊格蒙特·鮑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后現(xiàn)代道德[M]. 郁建興等, 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10] Franklin A. The tourist syndrome: An interview with Zygmunt Bauman [J]. Tourist Studies, 2003, 3(2):205-217.
[11] Ning W. The tourist as peak consumer [A]. // Dann G M S. The Tourist as a Metaphor of the Social World [C]. New York: CABI Publishing, 2002: 281-295.
具身欲求與身體失范:旅游不文明現(xiàn)象的一種理論解釋
樊友猛,謝彥君
(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Doi: 10.3969 / j.issn.1002-5006.2016.08.002
我們通常會注意到這一情況: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個體一般意識不到自己身體的存在,但當外界情境、條件突然改變,使人產生超出正常范圍的身體反應,繼而可能引發(fā)身體機能的失調,這時人會充分感覺到自我身體的存在。對于這一現(xiàn)象,萊德提出了病顯(dys-appearance)概念,用以指稱身體復顯為人們體驗的主題焦點和感覺焦點,但卻是以病態(tài)的或偏離的形式[1]。旅游活動伴隨著從日常世界到旅游世界的轉變,蘊含著慣常環(huán)境和非慣常環(huán)境之間的張力,在為身體釋放提供機會的同時,也使身體病顯成為潛在可能。這種思路啟發(fā)我們,對旅游倫理和文明旅游的研究,不能僅關注主觀意識、文明素養(yǎng)等心智層面,因為旅游活動首先表征為外在身體和行為,“身體處在社會世界中,但社會世界也處在身體中”[1],對旅游不文明現(xiàn)象的追問,需要回歸身體這個層面。
一、旅游不文明行為的誘因和實質
正常的身體是社會構成過程中的多維中介:它既是社會結構的源泉,又是社會結構的定位場所;身體的生成性和接受性相互交織,使其成為人們在世界上生存的手段。但在現(xiàn)代社會,信息的充斥使人們的感覺日漸鈍化,網絡營造的虛擬空間不再需要身體的在場,醫(yī)療技術進行著身體殖民,更重要的是,社會規(guī)范和話語時時提醒著身體保持“正道”,身體變得越來越客觀化,作為社會動力和存在方式的作用愈發(fā)難以發(fā)揮。這種離身化趨勢使具身體驗成為稀缺品,“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反過來催生了人們對壓制身體和欲望的現(xiàn)代主義話語與機構的反抗,呈現(xiàn)為去中心的、流動的和碎片化的主體。
旅游活動為人們重新獲得切身的存在感提供了一個出路。在日常世界中,人的身體空間被全景敞視所表征,身體時間刻板化為鐘表時間,時空壓縮造就出“單向度的人”,而旅游世界有望提供一個擬劇空間[2]和更具自然性的時間節(jié)奏,使游客掙脫社會建構的秩序化身體,重返生命態(tài)身體,在具身體驗中實現(xiàn)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獲得身心的放松和自由。
這種日常世界中的身體規(guī)訓與旅游世界展現(xiàn)的反結構,客觀上為旅游不文明現(xiàn)象埋下了隱患。首先,日常世界向旅游世界的轉變引發(fā)場域與慣習的矛盾。旅游者在日常世界中已經形成一套穩(wěn)定的行為模式,但進入旅游地這種“非慣常環(huán)境”[3]后,慣習和場域不再匹配,很容易造成旅游者行為失序。其次,旅游體驗造成習慣身體和當前身體的沖突。梅洛-龐蒂指出,“我們的身體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習慣身體的層次和當前身體的層次”[4],旅游體驗中的身體同樣可分為日常生活中的慣習身體和旅游世界具體情境中的當前身體兩個層面,它承載著日常世界附加其上的規(guī)則和秩序,也渴望著生命本性的滿足與表達,在這種左右顧盼中,旅游者常常進退失據,嚴重者導致行為異常。在這個意義上說,旅游不文明現(xiàn)象是旅游者在正常的具身體驗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的一種身體失范,是旅游者對自我身體管理的失控。
二、旅游不文明行為的身體類型學分析
在國家旅游局公布的五批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中,涉事游客16人,包含10起事件,其中機場和飛機上6起,事件起因包括航班延誤,座椅調整,熱水服務收費,以及空調關閉引發(fā)旅客身體不適等。景區(qū)3起,包括攀爬雕塑照相和購票沖突。購物店1起,沖突源于游客在付費前進食??梢钥闯?,這些沖突起因多與身體相關。聯(lián)系于媒體報道的其他不文明現(xiàn)象,依據旅游者不同的具身需求,大體可從以下方面對旅游不文明行為進行分析。
第一,基本層次的具身需求。指旅游者對身體安全、舒適等方面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滿足最易引發(fā)沖突事件,主要發(fā)生在交通運輸、購物、飲食、住宿等環(huán)節(jié)。交通運輸是時空壓縮的典型代表,日益多發(fā)的路怒癥是其典型后果。隨著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時空壓縮的影響也蔓延到飛機上。人們選擇飛機出行,首先考慮到的是時間成本,多發(fā)的航班延誤恰恰挑戰(zhàn)了乘客的心理預期,而延誤發(fā)生后機場方面常常缺乏人文關懷,更加劇了乘客焦慮和反抗心理。飛機上的座椅安排、活動管制、艙級劃分則展現(xiàn)了一個封閉、壓縮和差等性空間,這種場域變更最易使乘客原有的慣習失效。以2015年昆明航班開艙門事件為例。1月10日0時該航班開放登機,1時登機結束。隨后飛機一直排隊等待機身除冰,3時45分開始除冰工作,因作業(yè)需要,飛機內關閉空調約30分鐘,由于空氣不流通,機上一位年長女性出現(xiàn)身體不適,大部分旅客都比較關注該名旅客的身體狀況,要求機長出面解釋,但機長的回答無法讓旅客滿意,致使旅客情緒激動,也對惡劣天氣下的飛行安全產生憂慮。在事件沒有平息的情況下,飛機啟動,部分旅客打開應急艙門,后機組將航班滑回登機口。該事件中,旅客在機上等待時間過長,部分旅客的身體不適,以及對飛行安全的擔心等,都沒有得到機組方面的有效回應,使得旅客基本層次的具身需求受到威脅,是導致強開艙門這種過激行為發(fā)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體驗層次的具身需求。一般而言,旅游體驗會涉及對身體位置和姿勢感知的本體感覺,對手臂、肌肉等身體移動感覺的運動覺,以及以眼、耳、鼻、舌、手的感知為主導的多感官知覺,這三種感覺的共同作用使體驗中的身體能夠在旅游對象物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獲得更真實和具象化的體驗。從這一點上說,旅游體驗是具身的,即建立在具(體)的身(體)感知之上。旅游體驗的這種特征意味著,一方面,感知、情感、認知都建立在活生生的身體之上,我們通過身體體驗世界,也賦予這種體驗以意義。另一方面,感知、情感和認知不完全是身體本能欲望的展現(xiàn),而是受到社會規(guī)范、習俗、價值觀等的影響。這兩個方面的關系處理不好,容易引發(fā)失范行為,典型體現(xiàn)為攀爬建筑、山體,踩踏草木,觸摸文物等行為。下面引用的Raki? Tijana在希臘雅典衛(wèi)城對一對游客的訪談,突出反映了游客的體驗心理。
Tijana:你在景點拍照了嗎?
Jess:哦是的……我們在寺廟附近拍了一些;我以希臘的天際線為背景給她拍了一些照片。我拍了幾張女像柱的照片,我非常喜歡。
Widya:他為拍這些照片爬上了寺廟的臺基。
Jess:是的,很明顯你可能認為不該爬上去,我不知道那里是否有標志。臺基上搭著一條小繩,我以為人們能夠通過它登上去,所以我就上去了。
Widya:他不喜歡對旅游吸引物做出的限制,比如說別人告訴你不準拍照。
……
Widya:你知道,如果能靠得更近,會得到更多精神上的體驗。
Jess:是的,與遺跡建立近距離的和個體化的親密關系。
Tijana:所以如果能夠觸摸那里的大理石等(遺跡),你會喜歡嗎?
Jess:當然,實際上,在他們把我踢開之前我非常快速地觸摸了一下。
對于景觀的深入體驗來說,僅僅觀看和拍照是不夠的,與地方的親密接觸被視為建立豐富的和有意義的體驗的重要方式[5]。旅游地“應該被理解為身體進行生活、嘗試和欲求的地方,一個具身的烏托邦和非話語的愉悅(non-discursive pleasures)的地方”[6],當這種具身需求得不到滿足,其感性沖動會驅使游客做出一些外界認為不合理的行為。
第三,存在層次的具身需求。尼采認為,身體不僅僅是肉體,它還是“表達生命存在的身體”[7],旅游中的身體也是活躍的、充滿表達性的,充當著存在于世界之中的方式和手段。旅行中的信筆涂鴉可視作通過身體的題寫行為表達自我存在的典型。這種行為歷來為人詬病。從孫悟空在如來佛祖的手指上寫下“孫悟空到此一游”,可見國人愛題字的歷史之久、風氣之重?!巴巧咸鳎嗌儆稳撕鷣y題。我也胡亂題一首,待他泥壁一齊泥?!边@首題于清朝時楞伽山佛殿墻上的打油詩則反映出很多人跟隨、效仿中的集體無意識。但不可否認的是,古代許多佳作也的確出自題刻,如崔顥的《黃鶴樓》、蘇軾的《題西林壁》,以至題壁詩已成為詩歌體裁的重要一種。其題刻內容不管是表達宦游、懷古還是羈旅,潛意識里大體都包含著“我曾經來過”的意思。在當代的旅游行為中,作為證明自我切身存在的方式,我們也不能否認涂鴉所具有的作用。不幸的是,古代的寺廟、客棧、酒肆、驛站等地都有專門的墻供人題字,現(xiàn)在的景區(qū)卻缺乏這種暖心設施,游客選錯了涂劃的黑板和舞臺。
旅游不文明行為通常多發(fā)于這三類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而旅游者前后臺界限的消弭加劇了這一問題的產生。如果將人扮演社會角色的空間稱為前臺,這種角色之外的空間稱為后臺,則前后臺的區(qū)隔和交替是人的社會生活所必須。在公共的社會生活這個前臺,個體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臺上演出,在日常接觸中生產出協(xié)調連貫的展演,身體作為一項規(guī)劃被實施,文明等價于對身體的規(guī)范管理。這也意味著,個體需要在后臺放松,“可以肆意進行‘動物性的放松,像是打呵欠、打飽嗝、撓癢癢、扣鼻屎之類”[8],這種短暫的放松極其必要,能讓個體擺脫他穩(wěn)定而全面的社會衣裝之下體驗到的那種張力。但在旅游世界中,這種前后臺的區(qū)隔被打破。對旅游者而言,其觀花看景時是游客,休息、吃飯時還是被看做游客,只要其在旅游世界中,就一直處在媒介、輿論、社會的全景敞視之中。后臺空間行為的前臺化使得如廁、吐痰、進食、生產垃圾等行為一旦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便很容易被捕獲和放大。
三、文明旅游治理的人本導向
旅游不文明現(xiàn)象的多發(fā),縱然有社會發(fā)展、國民素質、法律規(guī)章等方面的諸多制約,但這種歸因著眼于當前社會的普遍問題,忽視了旅游領域的自身特性,在實際應對中易產生無從下口、收效微、見效慢的問題。因此,對于旅游不文明現(xiàn)象的認識,需要從倫理、道德、法律視角轉向日常生活現(xiàn)象學的視角,從抽身事外、居高臨下的道德判斷轉為置身其中、感同身受的在位同情。
在根本上,需轉變認識,確立游客為本的立場。長久以來,游客被樹立為偽事件的追尋者、移動的符號學大軍、異文化的入侵者等形象,在這種偏見下,我們看到了旅游凝視理論下游客的視覺霸權,本真性理論下旅游地受到的傷害,卻忽略了Urry關注的是以游客為主體的英國工人階級的社會生活變遷,MacCannell討論的是現(xiàn)代性造成的人類疏離和抵抗,這些經典著作中一以貫之的人本理念才真正是解決旅游社會問題的關鍵。如此,新聞媒體才能消除期望游客超凡入圣的心態(tài),以求實、平和之心報道事實真相,避免為博眼球而制造輿論暴力,將游客妖魔化。旅游行政管理和產業(yè)經營才能積極穩(wěn)妥地處理人地關系問題,在保證游客主體的合理欲望、訴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下,達到社會和諧和利益增長的目標。
在具體措施上,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需要加強有利于身體安全舒適的基礎服務,在普通游客之外,還要充分考慮老年人、兒童、肥胖者、殘疾人等不同群體的切身需求。其次,需要增進能夠帶來具身體驗的產品規(guī)劃,讓旅游者全身投入,真正與旅游地來一場親密接觸。第三,需要提供游客展演自我的舞臺,在讓游客獲得充實感、存在感上下工夫,例如針對游客的刻劃行為,可在景區(qū)設立一些電子涂鴉墻,以“疏”代“堵”,一舉兩得。
四、結束語
不文明旅游行為不僅是旅游者的身體病顯和失范,更蘊含著社會人離身現(xiàn)實和具身需求之間的矛盾。推進文明旅游的核心不是指揮旅游者如何遵守規(guī)則的問題,而是引導旅游者如何獲得更好的體驗的問題。只有真正以人為本改進管理和服務,才能引導文明旅游,促進旅游文明。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克里斯·希林.文化、技術與社會中的身體[M]. 李康,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63, 66.
[2] 謝彥君. 旅游體驗研究——一種現(xiàn)象學的視角[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5:193-207.
[3] 張凌云. 非慣常環(huán)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建構旅游學研究框架的一種嘗試[J]. 旅游學刊, 2009, 24(7): 12-17.
[4] 莫里斯·梅洛-龐蒂.知覺現(xiàn)象學[M]. 姜宇輝,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17.
[5] Raki? T, Chambers D. Rethinking the consumption of plac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 39(3): 1612-1633.
[6] Pons P O. Being-on-holiday tourist dwelling, bodies and place[J]. Tourist Studies, 2003, 3(1): 47-66.
[7] 曹瑜.論尼采對身體主體性及其理性范式的確立[J].哲學研究,2016,(2):69-74.
[8] 克里斯·希林. 身體與社會理論(第二版)[M]. 李康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81-82.
(第一作者系該院博士研究生,第二作者系該院院長、教授;收稿日期:2016-07-04)
文明旅游的三重價值維度
李培超
(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410081)
Doi: 10.3969 / j.issn.1002-5006.2016.08.003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旅游已經成為人的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因而也日益增添了越來越多的價值負載。但是在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卻不斷地出現(xiàn)各種“亂象”,因而關于旅游的“異化”問題,關于文明旅游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
“文明”這一概念的內涵是不斷擴展或生長的,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其意義指涉和價值引導都呈現(xiàn)為一種動態(tài)的節(jié)律,立足于當下,針對各種旅游異化現(xiàn)象,文明旅游在價值意義上主要呈現(xiàn)為這樣三重維度:
一、人與人的和諧
人是社會中的人,在任何歷史條件下人都不能擺脫社會屬性,離開了社會關系,人只具有生物學的意義,而無法獲得人之為人的本質規(guī)定,因而尋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也就是在尋求人的本質的展露或回歸。
但是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人際之間的競爭幾乎波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習慣將他人看成是顯性或潛在的競爭對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容易變得了敵對和疏遠。特別是為了實現(xiàn)各自的經濟利益,常?;ハ嗬?,貌合神離,合作也只是形式上的彼此認同而缺乏真誠的心靈契合。社會關系的窄化極大地擠壓了人的生存空間,也解構了人的家園感或歸宿感。
現(xiàn)代旅游的興起在某種意義上應該說是對工業(yè)文明和商業(yè)社會背景下人的生存境遇的一種拯救,它會極大地拓展人際聯(lián)系的空間,拓展社會生活的場域,豐富人際交往的方式和手段,凈化人與人的關系。但是,這只是從“應然”的角度而言的。在旅游業(yè)的實際發(fā)展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與此相悖的一面:經濟利益卻仍然成為最重要的推動力,旅游被開辟為一塊為經濟利益而角逐的“戰(zhàn)場”,旅游的經濟或消費功能被極度放大,以至于旅游被定義為“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一種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是以經濟活動為主要變現(xiàn)形式而兼有其他相關功能的活動,其他活動都是附加在經濟活動之上的,旅游的本質是消費?!?/p>
本文開篇就談到,文明的內涵是不斷生長和擴充的,物質生活的豐富和財富的堆積都是文明的內涵,但是并不是永恒不變的元素。當人類生活在物質貧乏的年代,在物質財富的生產上所取得的重大突破被看成是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最醒目的標識。但是當物質利益追逐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充滿了巨大張力,當自我主義成為許多人處世為人的座右銘的時候,人類文明的主題也應該發(fā)生調整——文明不是宣揚如何極度自我地生活,而是我們如何更好地一起生活。
所以,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來思考旅游的文明維度,首先就應當讓旅游成為涵養(yǎng)人的親情、友情、愛情的重要場域,是實現(xiàn)人際和諧的重要路徑。這不僅僅是因為對人的社會性本質的呵護能夠有效地制約物質主義和個人主義,而且也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提升人的社會屬性的重要條件——當我們越來越深度地介入到一種由世界經濟、政治、文化、信息共同塑成的新的共同體之中后,我們必須要探尋或適應新的社會關系變動的節(jié)奏和發(fā)展出新的社會交往模式。
現(xiàn)代旅游應該而且也能夠承擔起這種價值負載。因為旅游完全可以使人們相互之間超越利益沖突,可以建立起純樸、自然、坦誠、和諧的人際關系。旅游者之間的人際交往、旅游者與旅游服務人員的人際交往、旅游者與旅游地居民的人際交往,構成了一張復雜的人際溝通網絡,在這個龐大的網絡中有利益的因素,但是又可以發(fā)展出許多超越利益的元素,如交流、合作、尊重、團結和凝聚,等等,這些都是現(xiàn)代文明范式中最重要的元素。
二、“自我”的身心和諧
在馬克思看來,人是社會存在物,也是個體存在物,當然人的個體性并不是與社會性相對立的一種屬性,而是人的社會性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人是以自我或個體的方式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類文明的進步不僅僅要發(fā)展、維系和完善人的社會關系,而且要安頓好每一個人,使自我實現(xiàn)身心和諧。
現(xiàn)代生活的模式和節(jié)奏使個人處于一種身心緊張的狀態(tài),不僅會影響個體的健康,而且妨礙了他們對意義世界的探尋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自我身心的緊張實際上反映的是一種現(xiàn)代人的生活遭遇——人被置于一種多層次、多維度的矛盾且緊張的生活場景中,身心受到嚴重的撕扯,因而如何實現(xiàn)個體的身心和諧也是文明進步的重要主題。
解放人的身心,實現(xiàn)自我的身心和諧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介入,但是旅游應該是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徑。因為,旅游就是要讓生活在世俗中的人們,懂得如何在有限的個體生命歷程當中去體驗生命的無限價值與意義,并由此獲得對生命的關懷,讓生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充盈。早在20世紀30年代,林語堂先生便清醒地預言:“旅游似乎已是一種沒落的藝術。”他說:“旅行在從前是行樂之一,但現(xiàn)在已變成一種實業(yè)。旅行在現(xiàn)代,確已比一百年前便利了不少……不過旅行到了現(xiàn)代,似乎已是一種沒落的藝術?!边@話實際上是說旅游在現(xiàn)代社會中已異化為對功利的追逐,不復千年的詩意了。林語堂先生認為真正的旅行者出門的動機應該是“以求忘其身之所在”,“旅行的真正理由實是在于變換所處的社會,使他人拿他當一個尋常人看待”。“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p>
在今天,讓旅游成為個人安頓身心、體驗生命意義的方式是完全應該實現(xiàn)的。當人們擁有了較長的可自由支配時間,當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優(yōu)裕,那種對自由的向往就必然會成為推動旅游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使得更多的人體會到,真正的旅游,不是某一外部力量和他人強迫的結果,而是從內心里喜愛這種生命的存在狀態(tài);人們出門旅游,不是將之當作達到某種功利目的的手段,而是人的一種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旅游中,人們剔除日常生活的沉悶,呼吸清新的空氣,重溫著童真的快樂,充分享受著身心的舒展與生命的自由。
文明旅游是身心的自由舒展,而絕不是勞累在路上,放浪在路上,糾結在路上。質言之,人在旅途應該是自由之旅,不是身心被折磨的囧途。
三、人與自然的和諧
自古以來,旅游就與大自然存在著密切的關聯(lián),因而人與自然的接觸是旅游的恒常方式。在現(xiàn)代文明框架中,人與自然關系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現(xiàn)代文明的內在要求。旅游應當對此有所推進。
從旅游發(fā)展的外在意義上看,自然界是實現(xiàn)旅游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在旅游業(yè)發(fā)展中,沒有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沒有旅游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當然,旅游業(yè)健康有序發(fā)展,可以促進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有利于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在當下,旅游業(yè)是一種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產業(yè)。發(fā)展旅游業(yè),資源消耗少,環(huán)境成本低,很少會對資源和環(huán)境產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自然文化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永續(xù)利用。因而可以替代部分資源消耗大、污染重的傳統(tǒng)產業(yè),達到減輕污染排放,減少生態(tài)破壞的目的。所以說,通過旅游實現(xiàn)和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推動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方式。
從人的發(fā)展的內在意義上說,通過旅游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意義更加明顯。正如愛默生所言:“對被庸俗的工作或交往束縛的身心來說,大自然就像是靈丹妙藥,并且可以恢復身心的常態(tài)。生意人、律師從喧嘩、充滿陰謀詭計的大街走出去,看見天空和樹木,就會重新成為一個人。在那永恒的寂靜中,他得以發(fā)現(xiàn)他自己”,“大自然利用這點兒不起眼的風風云云竟然能使我們有超脫凡塵之感!賜給我健康和時光,我就會把帝王的顯赫看得一錢不值。黎明即是我的亞述帝國;夕陽西落、明月東升即是我的帕福斯和不可思議的夢幻之鄉(xiāng);白晝即是我那理智和知識的英格蘭;黑夜是我那神秘哲學與夢想的德意志?!睈勰迷娨话愕恼Z言描述了大自然對人的生存意義。
所以,走向自然之旅就是走向生命,走向自由,走向文明。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走向自然的生態(tài)旅游在很多情況下變成了一個消費自然的招牌,一個商家炒作的噱頭,一個傷害自然的抓手,這與旅游的文明健康發(fā)展是背道而馳的。
文明旅游的這三重價值維度實際上就是倡導“群游”“心游”“走向自然之游”,讓旅游業(yè)成為一種有溫度的、凸顯人存在的主體地位的屬人的實踐活動。
(作者系該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收稿日期:2016-07-06)
旅游不文明行為歸因分析
林德榮,劉衛(wèi)梅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Doi: 10.3969 / j.issn.1002-5006.2016.08.004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外出旅游逐漸成為大眾的一種休閑娛樂主流。但隨之而來的旅游不文明行為逐漸成為新聞焦點而不斷受到人們的關注。如珠峰大本營驚現(xiàn)“到此一游”;南京游客竟踹樹制造櫻花雨拍照;安徽花戲樓人像被摸黑……這些旅游不文明行為在媒體聚光燈下顯得格外刺眼。那么,何謂旅游不文明行為呢?經過旅游業(yè)界和學術界多年的討論,有關旅游不文明行為的概念界定逐漸有了相對一致的意見。總體而言,旅游不文明行為涉及生活習慣、風俗和法律等方面,主要是指旅游者在參與游玩過程中的行為表現(xiàn)是介于符合社會道德、相關法律法規(guī)與違反社會公德、違反相關法紀之間的,并對旅游地資源、環(huán)境、居民、其他游客,甚至自身造成不良影響或無法挽回損失的行為。
旅游是一種從生活世界跨入旅游世界的非慣常環(huán)境的體驗,這種異地性逃逸和放松體驗有可能使得旅游者摘掉人格面具,出現(xiàn)“倫理脫離傾向”或新迪爾凱姆學說中的反常態(tài)(anomie)現(xiàn)象,即道德感弱化、占有意識外顯和責任約束松弛等情形,因此,在全球范圍內也時有耳聞有關國外旅游不文明行為的報道。但相對而言,新聞媒體有關國人的旅游不文明行為的報道則要多得多。這是為什么呢?中國游客的旅游不文明行為的成因是什么?如何導正國人的諸多旅游不文明行為?下文嘗試從三個方面對國人的旅游不文明行為進行歸因分析。
一、慣習和生活方式遷移導致的入鄉(xiāng)不隨俗
法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布迪厄在其著名的實踐理論中提出“慣習”具有“持久性”和“可轉移性”。每一個場域都有一套與之相連的前提、預設、規(guī)定,并且要在這種預設的原則下進行實踐活動。從生活世界進入旅游世界,場域的空間變化使得慣習和制約行為的規(guī)范發(fā)生相應變化。而在布迪厄看來,當慣習遭遇陌生場域時,主體仍然會無意識地按既有的、固定的思維方式解讀和建構陌生場域,并以此為基礎采取相應的行為和策略,最終使主體的言行表現(xiàn)得不合時宜。旅游者從生活世界轉入旅游世界,需要遵循的慣習也需要轉換。旅游者盡管已經身處新的場域但仍然抱著慣常環(huán)境中既有的慣習。因為環(huán)境差異、教育背景以及個人自身素養(yǎng)的不同,人們具有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這種差異綜合體現(xiàn)為文化差異。當不同的價值觀、生活觀相互碰撞時難免會產生摩擦?!笆锊煌L,百里不同俗”,旅游者對目的地文化和風土人情了解甚少,不能做到入鄉(xiāng)隨俗,勢必會產生文化交流的隔閡,觸犯當?shù)亟傻?。如北方游客在南方旅游時,以他那平時吆喝習慣的大嗓門吆喝服務員或在公開場合暢談,甚至有旅游者經常把“不拘小節(jié)”帶出家門,如隨手扔垃圾、在路邊長椅上脫鞋脫襪子、在景區(qū)長椅上睡覺等。
原有慣習和生活習慣在旅游場域的延伸導致的不文明行為司空見慣,但經過教育和宣傳具有良好成效,重要的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盛行的依靠私人領域的道德作為公共領域道德的延伸并在消費異化的沖擊下,這種私利性驅動更增加了旅游者的不文明行為。
二、公德缺失與消費異化的疊加效應
千百年來,我國以“禮儀之邦”的美名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我國對禮儀、道德倫理的崇尚主要是以家庭、家族為核心和基礎的“差序格局”,對“私德”的推崇遠遠超過對“公德”的重視,公共空間意識淡薄。如梁啟超所言國民“偏于私德, 而公德殆闕如”。因此,旅游過程中在景區(qū)景點等此類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袒胸露背、不修邊幅的現(xiàn)象,其本質是“私德”在公共空間失效的反應。而且人們的個體功利價值取向相對突出,群體利他價值取向受到漠視,人們對社會公德的敬畏意識在弱化,當一個人以旅游者的身份在異地游覽時,陌生的環(huán)境使游客少了許多顧忌與約束更加降低了放縱和破壞行為的罪惡感和羞恥感,“去道德化效應”更加明顯。甚為嚴重的是旅游過程中,旅游者秉持價值中立原則,漠視公德,助長 “破窗效應”。如在旅游場域中,發(fā)現(xiàn)有旅游者亂扔果皮紙屑、踐踏草坪、在文物上涂鴉刻字等不文明現(xiàn)象,其他旅游者就會下意識地效仿,致使我們所見都是折斷了翅膀的美景。
弗洛姆在《占有還是生存》一書中指出,消費者的消費是以占有欲望、炫耀夸示為基礎。這種異化消費使得人更愿意從當下即得的消費中獲得感性的愉悅,容易導致審美目的世俗化、審美趣味符號化,帶著明顯的“符號迷戀”心理,他們在旅途中翻找各種標志等符號作為旅游價值的實現(xiàn)。愛拍照、少知性、缺乏靈性追求、缺乏對文化的感知能力、“符號收集”構成了旅游活動過程中的主要特點。因此,通過越位游覽、刻字留念、跨坐文物這種“零距離接觸”形式浸淫“到此一游”并通過社交網絡和現(xiàn)代媒體技術與朋友共享來彰顯其追求自我、凸顯自我、填補內心的成就感和存在感、滿足自我的占有欲。如一名中國旅游者在美國亞凱迪亞當?shù)厝嗽鹤又凶汾s孔雀拍照并試圖去拔孔雀羽毛。
旅游者以過渡收集和占有標志性符號為旅游主要目的,對人文和自然景觀缺少了“間隔尊重”,遺落了“禮儀”和“文明”,扭曲了旅游修身養(yǎng)性的真諦。旅游是一種異地體驗,更是一面鏡子,它折射出旅游者的文明素養(yǎng)和道德水平甚至社會文明程度,而這種文明程度與經濟發(fā)展的適衡卻是文明旅游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fā)展失衡
古語有云:“禮生于有,而廢于無”“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物質文明發(fā)展了,精神文明自然也會跟著發(fā)展?,F(xiàn)階段中國經濟實現(xiàn)了快速跨越式發(fā)展,物質文明不斷充實,而精神文明卻并不完全同步,甚至出現(xiàn)脫軌,旅游者被戲稱為“行走的錢包”,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我國雖然仍屬于發(fā)展中國家、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經濟總量快速增長(2013—2015年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分別為12.3%、13.3%、15.5%),在世界經濟中名列前茅,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F(xiàn)階段較低的旅游成本,如平均2000~3000元左右就可以進行一次國內雙飛六日游,而以近程為主的我國港澳臺地區(qū)、東南亞出境游成本一般也在10000元以內;再加之我國積極發(fā)展國內旅游并鼓勵出境旅游的政策,宣告著我國已經進入大眾旅游時代,旅游由曾經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專屬的“奢侈品”成為普通大眾的專利,日益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生活方式,出境旅游足跡從我國周邊的港澳臺地區(qū)、新馬泰,擴延到全世界,人們只能根據自己的教育背景、家庭成長環(huán)境和日常生活行為準則等認知去嘗試,缺少約定俗成的禮儀規(guī)范。再加上我國經濟發(fā)展尚存在明顯的區(qū)域不均衡,導致旅游者道德發(fā)展階段的差異,旅游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規(guī)范與社會需要之間不能對接,與此同時,適合當時經濟體制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規(guī)范尚未成熟,致使我們在旅游場域中這種暫時的“真空狀態(tài)”下經??吹侥榛ㄈ遣荨⑴逝牢奈锱恼?、在文物古跡上刻字留念、攀爬觸摸景觀、公共水源洗腳、越位游覽等各種不文明現(xiàn)象。
綜上所述,慣習和生活方式遷移產生的入鄉(xiāng)不隨俗導致文化差異和原有不良習慣的延伸、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公德缺失在消費異化的沖擊下折射出的旅游者較低的文明素養(yǎng),是旅游者不文明行為產生的文化根源,當然我國現(xiàn)階段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失衡也是不文明旅游現(xiàn)象產生的重要原因。文明旅游是一種軟實力和競爭力的表現(xiàn)形式,旅游文明素質的提高,直接關系著旅游目的地意義建構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旅游是國民文明素養(yǎng)的集中展示,因此,文明旅游的構建應主要立足于旅游主體,通過教育和宣傳“溫、良、恭、儉、讓”以及不同文化習俗提高旅游者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養(yǎng),塑造旅游者“見賢思齊,擇善而從”的理念,培養(yǎng)旅游者欣賞和珍愛大自然以及追求真、善、美的能力,避免旅游資源陷入“公地的悲劇”。
更為重要的是創(chuàng)新文明旅游宣傳監(jiān)督平臺和公共服務體系,繼續(xù)利用“互聯(lián)網+”、新媒體開啟文明旅游新模式,讓原本處于懸置、“稻草人”狀態(tài)的規(guī)則約束力發(fā)揮極致。同時,聯(lián)合各類媒體尤其是新媒體加大對旅游不文明行為的監(jiān)管和曝光,加大懲罰力度,除了旅游黑名單,效仿武漢文明旅游舉措,將文明旅游銀行在全國進行推廣,全國范圍內普及“文明旅游隨手拍”公益活動,征集反映文明旅游和不文明旅游兩類圖片,徹底改變旅游者貢獻了消費卻得不到尊重的歷史。
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開展公民的功德教育,使國人有羞恥之心和敬畏之心,勿以惡小而為之,把外在的制度約束內化為個人修養(yǎng)的一部分十分必要。同時,還要加強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及旅游企業(yè)對旅游者的管理和監(jiān)督力度,提高旅游者旅游不文明行為的道德成本,讓旅游者自覺地杜絕旅游不文明行為。
(第一作者系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二作者系該系博士生;收稿日期:2016-07-04)
不文明旅游的“誤”與“解”
胡 靜1,2
(1.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2. 中國旅游研究院武漢分院,湖北 武漢430079)
Doi: 10.3969 / j.issn.1002-5006.2016.08.005
當下,素有禮儀之邦的中國,文明旅游卻成為一個全民考題。經過國內外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的不斷曝光和反復討論,人們對國人旅游中的“不文明行為”自是“心有戚戚焉”,予以不同的關注視角和研究解讀。
中國旅游研究院武漢分院2014年年底對文明旅游開展了專題研究,以“不文明旅游”為關鍵詞,在重要的新聞媒體平臺(如鳳凰網、新浪網)上采集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關于“不文明旅游”的562條新聞報道,利用ROST CM6軟件對其進行內容分析,統(tǒng)計前100個高頻特征詞,以此探查不文明旅游的基本情況(表1)。
由表1可知,“文明旅游”關乎個人修為、集體意識、文化制度、公共秩序、社會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其中,不文明旅游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影響他人或損人利己行為,如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公共場所大聲喧嘩、插隊擁擠、胡亂涂鴉、亂扔垃圾、亂拍照等;或是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觸禁行為,違背民族地區(qū)或其他國家的風俗習慣等。
研究表明,“游客”和“導游”是“不文明旅游”問題中最容易被關聯(lián)的行為主體;“景區(qū)”是“不文明旅游”問題的高發(fā)地;“中國”和“出境”等高頻詞則說明,在中國游客出境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不文明行為最容易被輿論所關注。此外,“不文明旅游”問題發(fā)生的時空特征明顯,表現(xiàn)在“國慶”“春節(jié)”“景區(qū)”“景點”“目的地”和“酒店”等高頻詞上。
旅游中的不文明現(xiàn)象使中國國家形象和公民素質形象蒙羞與損害,但由不文明旅游現(xiàn)象直接推導出國民素質低下,并將“不文明行為”與“旅游活動”硬性扭結在一起的片面認知與誤解,值得關注。為廓清這一簡單邏輯結論和籠統(tǒng)認知傾向,進一步洞悉輿論喧囂中“不文明旅游”問題的深層次因由,需要解構與透視“不文明旅游”層層行為表現(xiàn)背后的本質,從而為解決不文明旅游問題尋求因應之策。
一、文化、文明與文明旅游
人之所化,謂之文化;化之所成,謂之文明。按照存在主義的觀點,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包括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詞源于拉丁文“civilis”,原指“城市化”和“公民化”,可引申為“分工”“合作”,分工與合作的有序前提是責任與規(guī)則。文化表現(xiàn)為方式,文明體現(xiàn)著價值。任何文明的背后,都有價值觀作為支撐。公民的責任意識、規(guī)則意識和道德感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一群人的存在方式。一旦違背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就會被視為“不文明”。
在旅游活動中,“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你有關”,天南海北的人們因旅游而聯(lián)系在一起,自然需要彰顯出人類的共同價值,即文明性。文明旅游則是指游客及旅游從業(yè)人員在旅游活動過程中遵守旅游公共秩序,其言談舉止符合法律法規(guī)和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行為表現(xiàn)。筆者認為,文明不應是強加于己的外在戒條,文明旅游需要體現(xiàn):“植根于內心的修養(yǎng);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p>
二、不文明旅游的“誤”
(一)誤判:冷對陌生“他者”,公共空間意識欠缺
“公共空間”是自我與陌生的“他者”相遇的場所,其核心是建立在差異和交換之上的公共生活。每個人在公共生活中有各自的責任與義務。為使公共生活實現(xiàn)有序,須用各種“契約”對人的行為予以有效的約束,保障社會共同體中每一個體的合理利益關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此則一直較為黯然。
中國傳統(tǒng)社會“家國同構”的模式與精神綿延數(shù)千載且影響根深蒂固,更多強調以地緣或血緣為基礎構建形成的群體意識與集體人格,人們要上忠于“朝廷”,下孝于“家庭”,忠孝兩全則大義彰顯,卻對“兩廷”之間遼闊的社會公共空間選擇了不自覺的漠視與回避。中國傳統(tǒng)倫理重“血緣親情”與“孝悌仁義”,行為處事依賴于“熟人關系”與“熟人社會”,對“親緣”“熟人”之外的陌生“他者”, 許多中國人心存警惕或是毫不在意,缺乏足夠的信任與關照。由此逐漸影響形成了人們社會行為習慣上的缺憾,身臨“公共空間”其境而無感,很多時候無意識地錯誤判斷公共空間為自我天地,恣心所欲,往往在單純追求“為己”時容易膨脹為“損人”舉動,公序良俗受到破壞和挑戰(zhàn)。
(二)誤為:個人修為不足,規(guī)則與誠信意識淡薄
旅游,是一種休閑生活方式,異地性與暫時性特征明顯。在旅游活動過程中,人們在較短暫的休閑期間踏入相對陌生的社會環(huán)境,離開“熟人社會”,行為容易失范。對于旅游者而言,在旅游過程中幾乎是“無姓名”的個體存在,且“無責任”的義務約束,因此當個人修為不足、規(guī)則意識淡薄時,就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道德感弱化、責任約束松弛、違背公序良俗等錯誤行為。
由于誠信機制的缺乏,部分游客提防旅游服務人員欺客、宰客,無暇顧及自身不良習慣;部分旅游服務人員則“雁過拔毛”,依靠宰客、回扣營利,對不文明旅游經營行為不以為意;甚至有極少數(shù)公民的價值取向紊亂、品行低劣,純粹害人或損人利己,在旅游活動中有意識地“行為失范”。再者,我國用于保障公眾休閑質量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還未達到十分充足的程度,部分公民長期對公共資源存在搶占、亂占、違占意識,公共秩序感淡薄,更由于一些旅游公共服務設施不齊全,進一步促發(fā)游客不自覺地產生“不合作”心理和“不文明”行為。
(三)誤解:難逾文化鴻溝,誤會與沖突相互交織
旅游不文明行為的背后不僅源于游客本身文明素養(yǎng)的缺乏,部分旅游從業(yè)人員的失職和相關監(jiān)管與懲處的缺位,更折射出中西文化鴻溝的絕對存在與跨越之難,以及在西風東漸的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式微與失落。
由于不同文化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社會制度等諸多方面的差異,旅游者在跨文化旅游活動中有著不同的文化理解與反應,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各種文化敏感、文化沖突與文化障礙。部分外國人在看待中國游客的不同生活、出行習慣上持有懷疑、否定的態(tài)度,引發(fā)了不少文化誤會。如“中國游客”的污名化,公共場所大聲喧鬧、不守規(guī)矩、入鄉(xiāng)不隨俗等逐漸成為中國游客的“標簽”。究其原因,固然有游客個人的因素,但亦有社會體制、文化教育、社會傳統(tǒng)等多重因素,不少“不文明”行為可視為集體的無意識失范。如國人在旅游途中就餐時喜歡熱鬧地聚在一起邊吃邊聊,公共場合朋友見面大聲寒暄表示親熱,購物商場買東西時呼朋喚友扎堆挑選、砍價,在西方人看來都顯得嘈雜無序并影響他人,視為不文明的行為表現(xiàn)。可以說,一方面國人還缺少文化自覺與擔當,另一方面,他國對中國文化也還缺少足夠的理解與寬容。
三、不文明旅游的“解”
如今,文明旅游關系你、我、他,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以文明旅游為榮、不文明旅游為恥的社會氛圍漸濃。為營造文明、和諧、舒適、友善的旅游環(huán)境,需要從頂層設計入手,法律硬要求與道德軟控制并重,公眾參與和媒體監(jiān)督同行,共同根治不文明旅游行為。
(一)培養(yǎng)并發(fā)展尊重“陌生”他者的公共空間意識
“公共空間意識”是現(xiàn)代文明的標志之一,是中國社會必須跨越的一道“現(xiàn)代化門檻”?,F(xiàn)代社會生活空間大為擴展,人與人之關系進一步走出地域限制、走向更為廣闊的世界,需要把周邊的熟人和陌生的“他者”都放進自己的視角,培養(yǎng)兼顧他人的公共空間意識,杜絕將公共空間錯誤視為自我天地。
為此,一是要發(fā)展主體意識,學會尊重他人。引導人們形成和發(fā)展主體意識,意識到在“我”之外,還存在有“他者”,構建普遍平等的公共性倫理關系,讓所有個體的權利、尊嚴和價值得到公平的對待,使得“人人相善其群”。二是要涵養(yǎng)公共空間意識,在宏大的社會公共空間之中把握權衡好個人自由和他人權益的關系,正確處理好個人細小行為,“莫見乎隱,莫顯乎微”,以防對陌生的“他者”形成無意傷害或利益沖突,建立一套能充分體現(xiàn)尊重陌生的“他者”的行為規(guī)范。
(二)強化公民的規(guī)則與誠信意識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部分國民在旅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文明行為凸顯了社會轉型期公民素質成長中的矛盾,反映出物質的富足尚未匹配其精神的豐盈。國人在享受國富民強之下的旅游權利的同時,應當積極履行文明旅游的責任義務,在旅游活動中要嚴格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做文明旅游的實踐者、傳播者。
為此,一是要以制度強約束,嚴厲制裁旅游不文明行為。制定出臺科學的《中國公民出游行為指南》,要繼續(xù)完善《旅游法》,使出游管理有規(guī)范,行為有依據。明確旅游者和導游領隊文明旅游的法律要求;指導旅游相關行業(yè)組織健全完善規(guī)范,引導從業(yè)人員履職盡責;依法重典整治旅游不文明行為,措施有力,嚴格執(zhí)法。積極協(xié)調有關部門和企業(yè),探索將旅游企業(yè)、導游領隊、游客的信用記錄逐步納入社會征信系統(tǒng),實現(xiàn)信息互通與共享,提升規(guī)則的約束力。二是要以道德軟控制,促進文化自覺、國民自覺,加快培育與養(yǎng)成旅游新民。旅游活動中各方主體都按照規(guī)則做事、誠信做人,才能有效保障每一個旅游參與主體的利益。這需要將旅游生活作為文明向善的實現(xiàn)路徑,開展長流水、不斷線、多形式的國民道德和法制教育,強化公民的規(guī)則意識與誠信意識,使其“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推動文化溝通交流,尊重和理解文化差異
文化“必定有異”并“必須存異”,通過交流、融合,歸于“存異”。在全球化背景下,旅游成為人們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重要載體,其涉及面廣、實效性強??缥幕糜沃骺碗p方必須意識到國家間、民族間文化差異的存在,努力推動文化溝通和交流,相互包容和體諒、彼此尊重和理解。
為此,一是在官方互動和民間交流方面,積極開展各類文化旅游交流互訪活動,不斷增進對彼此文化意涵與特色的了解,逐漸熟悉對方的文化背景以預見并化解可能出現(xiàn)的文化沖突。二是要充分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加大文明旅游的告知的力度,借助旅游告知、出行提示卡等出團標準化內容,宣介旅游目的地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及禁忌事項,“入國問禁,入鄉(xiāng)隨俗”,減少旅客的不文明行為。三是培養(yǎng)并提高旅游從業(yè)人員跨文化交際素質和能力,提倡其換位思考,采取靈活的方式,以包容的心態(tài),消除文化差異引起的誤解。
(四)完善度假時間安排與旅游地管理的人性化設計
目前,我國公民休閑度假時間多安排在春節(jié)黃金周、暑期和“十一”黃金周等公共假期,億萬公民的休閑需求在這幾個時間節(jié)點集中釋放,旅游景區(qū)、交通、食宿等旅游公共產品與服務的有序供給愈發(fā)緊張,引致不文明旅游行為層出不窮,也給旅游目的地帶來極大的管理和安全壓力。
為此,一是要真正將《國民休閑綱要》提倡的帶薪年休假制度落實情況納入各地政府議事日程,重點推進錯峰休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實行“2.5天周末”或夏季彈性作息;二是旅游目的地要加強旅游信息網絡平臺、旅游交通、自駕車營地等設施建設,在公共服務設施的數(shù)量、設計合理化和使用便捷性等方面細致考慮游客需求;三要依據《旅游法》和《景區(qū)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要求,景區(qū)景點設置最大承載量,以保障游客安全,提高游客游覽舒適度,減少游客與游客之間、游客與導游之間、游客與旅游管理者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防止不文明行為出現(xiàn);四是要對重要節(jié)假日的高速公路免費政策進行精細調整,兼顧免費與暢通,改堵為疏,真正“以時間換實惠”。
(五)輿論媒體的正面宣傳倡導與負面效應 調控
在當今時代,輿論媒體是社會景象形態(tài)的一面“透視鏡”。在旅游活動中發(fā)生的不文明行為更多涉及的是社會公德而非觸及法律,一些旅游不文明行為是在不知情或是溝通不善下的“無意”行為,但在部分媒體網絡的大肆報道和渲染下“瞬間”即能“石化”成“反面典型”,使人們對于旅游的感知有所污名或抵觸傾向。這就更需要包括輿論媒體在內的全社會的共同監(jiān)督、文明教化、合理疏導。
一方面,通過互聯(lián)網、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倡導文明旅游,客觀報道相關單位、機構、行業(yè)、個人為促進文明旅游展開的活動或工作,在全社會內積極營造文明旅游的氛圍,積極傳播文明旅游工作中的正能量。另一方面,在報道、揭示、評論不文明旅游現(xiàn)象問題過程中,媒體應保持客觀冷靜的目光將事件真相展示在大眾面前,直面揭穿、解析和譴責各種不文明旅游現(xiàn)象及不良效應,不去刻意夸大、歪曲、顛倒事實真相,須知傳播心態(tài)的不文明有時甚至比不文明旅游事件本身對社會的傷害更大。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旅游研究院武漢分院院長;收稿日期:2016-07-04)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徑依賴
黃細嘉,李 涼
(南昌大學旅游規(guī)劃與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31)
Doi: 10.3969 / j.issn.1002-5006.2016.08.006
一、全域旅游:旅游實現(xiàn)方式呈現(xiàn)新特點
進入“十三五”,我國旅游業(yè)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轉變,全力對接大眾旅游時代。在一定區(qū)域內,以旅游業(yè)為優(yōu)勢產業(yè),進行全方位、系統(tǒng)化優(yōu)化提升,實現(xiàn)區(qū)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yè)融合發(fā)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yè)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理念和模式,強調實現(xiàn)地域整體、要素組合、社會全員共建旅游業(yè),實現(xiàn)景點內外一體化、整體環(huán)境生態(tài)化、整體氛圍文明化、整體產業(yè)協(xié)調化。
相比景點旅游,全域旅游的旅游實現(xiàn)方式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1)旅游選擇自主化。面對多元產品、多樣線路、多維形式,旅游者在旅游實現(xiàn)方式選擇上主要依靠自主決定。(2)旅游出行智慧化。全域旅游通過智慧旅游公共服務系統(tǒng)為游客提供快捷方便的資訊、預訂、引導、指示、解說等,游客通過自助就能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3)旅游服務全員化。全域旅游強調目的地居民的參與度,意味著全體居民都有可能成為旅游接待服務者,真正實現(xiàn)“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個個都是旅游風景”的全員旅游服務體系。(4)旅游過程人本化。在全域旅游地,通過旅游要素網絡化、接待設施宜人化、管理服務人性化、旅游經營誠信化的設計,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游客與社區(qū)居民、旅游經營服務者頻繁互動,全方位溝通,深入交流,得以預先避免、及時化解或理性解決旅游活動中出現(xiàn)的矛盾。
二、誰的文明?全域旅游背景下文明旅游主體多元化
任何時代都會存在旅游不文明現(xiàn)象,出現(xiàn)旅游者隨地丟棄垃圾、亂寫亂畫、侮辱旅游服務人員,旅游從業(yè)者宰客、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等行為。由于旅游活動的廣泛性,不文明現(xiàn)象屢見不鮮。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9月訪問馬爾代夫時說:“要教育我們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講文明。礦泉水瓶子不要亂扔,不要去破壞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當?shù)睾ur?!?/p>
在《旅游法》中,文明旅游作為需要旅游者、旅游企業(yè)共同承擔的社會責任被多次提及,但其涉及的文明旅游主體只有旅游者和旅游經營服務者,不能完全反應我國旅游新業(yè)態(tài)現(xiàn)狀,需要對文明旅游主體有更全面的認知。
全域旅游模式下,全民共享共建新型旅游目的地,強調旅游相關要素配備完善、全面滿足游客體驗、具備綜合性和開放性,做到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大大拓展了文明旅游參與主體的范疇,由以往的旅游者、旅游經營服務者擴展至包括規(guī)劃建設者、管理者、目的地居民、旅游投資者在內的多元化主體。
規(guī)劃建設者應本著以人為本原則,將區(qū)域所有資源納入旅游資源體系,為其他參與者提供特色、綠色、協(xié)調、開放、共生的全域旅游規(guī)劃,建設優(yōu)質的旅游環(huán)境。管理者作為旅游目的地的有形調控之手,既要兼顧居民生活需求,還要滿足游客旅游需求。如何行使管理職能標志著旅游目的地文明旅游的程度。杜絕庸政懶政怠政,整治旅游目的地環(huán)境,構建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培養(yǎng)目的地居民文明旅游意識,維護旅游者利益并對旅游者行為舉止進行監(jiān)督,是營造文明旅游目的地氛圍的明智 之舉。
在景點旅游模式下,旅游目的地居民一般游離于景區(qū)之外,或是旁觀者,或是局外人,無法享受旅游開發(fā)帶來的收益,卻要忍受不文明旅游帶來的惡果,造成游客與居民沖突不斷。在全域旅游模式下,目的地居民共享旅游帶來的收益,維護旅游發(fā)展成果;主動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配合管理者行動,持包容心態(tài)接納旅游者,不欺詐、不宰客,用文明的行為方式,獲得旅游者尊重,提升目的地形象。旅游投資者對文明旅游同樣起著關鍵作用。對旅游資源行使代理管轄權的各級政府,往往會委托投資主體對資源進行開發(fā)建設和經營,旅游投資不是做公益,必然追求投入產出效益。在利益博弈過程中,投資者勢必因開發(fā)方式、利益分享機制、資源使用方式與政府、當?shù)鼐用竦绕渌嫦嚓P者產生矛盾。全域旅游背景下,要求投資者在追求利潤與效益時,具備共建共享觀念,合理使用資源,優(yōu)先進行生態(tài)保護,與目的地居民和管理者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減少沖突,建立長效、生態(tài)、穩(wěn)定的產出機制。
三、怎樣的文明?旅游形態(tài)和旅游行為方式的文明
何謂文明?從生存方式講,文明是人類在滿足自己生活需求時,以何種態(tài)度、方式、行為,創(chuàng)造和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表現(xiàn);從文化層次講,文明是對整個社會存在形態(tài)和主流價值觀的綜合性表述;從倫理道德講,體現(xiàn)在人、自然、社會三元互動中,即將人作為掠奪自然資源的征服者的沖突倫理,轉變?yōu)槿藨詽M足的心情棲息在大自然中的互補 倫理。
文明旅游是旅游主體在參與旅游過程中,具備文明感知、情感、知識、責任的文明行為的綜合,其本質是人類文明和社會文明在旅游活動和經營中的體現(xiàn),是旅游者和利益相關者作為主體表現(xiàn)出的人-人、人-物、人-地和諧關系。但作為目標導向時,它還是旅游的高級階段,也是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重要途徑。
文明旅游范疇甚廣,但主要體現(xiàn)在旅游形態(tài)和行為方式。不斷延伸的旅游觸角,不但讓旅游產品層出不窮,而且使新形態(tài)異彩紛呈。旅游新形態(tài)必須融入文明旅游元素,實現(xiàn)生態(tài)化、綠色化、低碳化發(fā)展。做好生態(tài)參與、鄉(xiāng)村生活、工礦科普、農業(yè)體驗、文化互動、演藝活動、城鎮(zhèn)休閑等新型業(yè)態(tài)發(fā)展,就是努力實現(xiàn)旅游形態(tài)高級化和文明化。
行為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主體在實現(xiàn)行為目標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或者所通過的途徑, 由行為主體、手段、對象三者構成。引申到旅游行為方式,可以解釋為旅游主體在旅游參與過程中的行為模式或者行為方式。恪守文明思想,遵守社會道德、法律法規(guī),對目的地資源、環(huán)境、其他旅游主體及自身沒有造成不良影響,有利于旅游業(yè)和諧發(fā)展的行為模式,就是文明旅游行為模式。各旅游主體在生態(tài)、綠色、低碳發(fā)展意識指導下,在旅游過程中,尊重生態(tài)環(huán)境、旅游資源、其他旅游主體,不損害公共和他人利益,能夠給旅游發(fā)展帶來積極影響的行為方式,都是文明健康的旅游行為方式。通過頂層設計,合理利用資源,在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基礎上,使用環(huán)保材料,夯實硬件建設,打造良好人居環(huán)境;以良好精神風貌參與旅游活動,用誠信態(tài)度,溫暖言語,磊落行為對待和接待其他旅游主體,對他人進行監(jiān)督和指正,都是文明旅游行為的表現(xiàn)。
四、如何文明?全域旅游導向的文明旅游實現(xiàn)路徑
文明旅游是旅游方式、行業(yè)、產業(yè)的文明,因此,文明旅游的實現(xiàn)就需要旅游規(guī)劃、建設、管理、服務接待、消費等不同環(huán)節(jié)的保障。首先,旅游規(guī)劃要秉持項目規(guī)劃民主化與產品設計開放化方式,確保宜人化的體驗設計;其次,旅游建設要在全境配置均質公共設施,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景城一體、城鄉(xiāng)一體,打造宜居、宜游、安全的旅游設施體系;第三,旅游管理應以人為本,引入專業(yè)化的管理服務PPP體系,實施標準化、規(guī)范化、精細化管理,既確保有序運行,又能兼顧各利益主體權益;第四,旅游接待要提供個性化、超?;⑨槍π缘姆?;最后,旅游消費者應尊重原住民和旅游經營者,做行為自律規(guī)范的文明游客。只有環(huán)環(huán)相扣,上下相承,達到良性循環(huán),才能實現(xiàn)文明旅游。
文明旅游的實現(xiàn),還需要以下支持性措施:一是完善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旅游行為?!堵糜畏ā芳葲]有全面涵括文明旅游主體,也沒有規(guī)定文明旅游主體的權利及義務,更沒有明確界定不文明行為的后果,威懾與約束作用有限。建議完善法律法規(guī),對目的地用地各參與主體行為規(guī)范進行分類,明確權利與義務。二是強化文明意識,普及文明常識。開展全民文明旅游教育,通過媒體,對不文明旅游行為實行全民監(jiān)督,對情節(jié)惡劣的不文明行為要及時曝光,引發(fā)公民反思和討論,起到警示作用。巴特勒說過,“無禮是無知的私生子”,文明旅游行為的實現(xiàn)還離不開文明知識和常識的普及。讓游客熟悉目的地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防止因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不同產生誤會性沖突。三是完善執(zhí)行機制,落實懲處措施。胡適曾說“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都講規(guī)則而不是空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蔽拿髀糜蔚膶崿F(xiàn),需要建立包括各文明旅游參與主體在內的旅游誠信檔案,需要有完善的懲處辦法和旅游綜合執(zhí)法機制保障。景區(qū)的保安員,不具備執(zhí)法權,需要組建旅游警察隊伍,負責旅游市場治安,配合相關部門開展市場監(jiān)管,對各類違反規(guī)定的行為實施警告、罰款、拘禁等嚴格處罰措施。四是行業(yè)組織發(fā)力,助推文明旅游。制定文明旅游行為章程,對旅游參與主體進行自律監(jiān)督,約束自身行為舉止,確保合乎規(guī)范的經營和服務,直至養(yǎng)成文明旅游慣性。
綜合上述的環(huán)節(jié)保障和支持性措施,可以揭示出全域旅游背景下文明旅游實現(xiàn)的路徑依賴:旅游規(guī)劃的科學化和人本化→旅游設施的舒適化與宜人化→旅游社區(qū)居民的關聯(lián)化與好客化→旅游環(huán)境的生態(tài)化與人文化→旅游管理的制度化與法制化→旅游服務的人本化與個性化→游客行為的自覺化與自律化。
(第一作者系該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二作者系該校研究生;收稿日期:2016-07-06)
[責任編輯:吳巧紅;責任校對:劉 魯]
· 預 告 ·
2016年第9~12期筆談主題:
第 9 ~10期 主持人:馬 勇,鐘林生
旅游生態(tài)效率與美麗中國建設
第11~12期 主持人:蔡利平,楊振之
旅游與健康、養(yǎng)生
歡迎踴躍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