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豐 孔祥義 王爽 肖春雷 劉勇 萬三連
摘 要 三葉草斑潛蠅(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和美洲斑潛蠅(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是海南地區(qū)發(fā)生和危害比較嚴重的2種蔬菜潛葉蠅,通過對兩種斑潛蠅在豇豆上的種群分布調(diào)查研究表明:三葉草斑潛蠅在豇豆上的種群數(shù)量達到了97%以上,已上升為豇豆上斑潛蠅的優(yōu)勢種;三葉草斑潛蠅主要集中在80 cm以上的空間,種群百分比達到了71.30%,美洲斑潛蠅主要集中在40~120 cm的空間,種群百分比為61.29%。種間競爭使得兩種斑潛蠅在豇豆上空間生態(tài)位分布產(chǎn)生差異。
關鍵詞 美洲斑潛蠅 ;三葉草斑潛蠅 ;種群
中圖分類號 S436.3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8.011
Abstract 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 and L. sativae Blanchard are two important vegetable leafminers in Hainan province. The investiga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L. trifolii and L. sativae showed that the population of L. trifolii is over 97%, and L. trifolii i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of cowpea. The percentage of L. trifolii population reached 71.30%, the growth of cowpea space range is above 80 cm. The percentage of L. sativae population reached 61.29% between 40 and 80 cm. The cowpea spatial niche of two leafminer species are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Keywords 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 ; L. sativae Blanchard ; population
斑潛蠅隸屬于雙翅目潛蠅科。目前在我國主要種類有美洲斑潛蠅(L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三葉草斑潛蠅(Lriomyza trifolii Burgess)、南美斑潛蠅(L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1994年海南首次發(fā)現(xiàn)美洲斑潛蠅為害;2005年12月在廣東中山發(fā)現(xiàn)三葉草斑潛蠅,2006年4月在??谑薪肌⒊芜~、陵水、文昌和三亞相繼發(fā)現(xiàn)[1]。豇豆是海南主要的冬季瓜菜品種之一,近年來發(fā)現(xiàn)這兩種斑潛蠅在豇豆上為害嚴重。為了解兩種斑潛蠅在豇豆上的空間分布,明確其優(yōu)勢種,筆者自2012到2014年開展了豇豆上斑潛蠅的種群分布調(diào)查。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作物:豇豆;害蟲:三葉草斑潛蠅,美洲斑潛蠅。試驗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在三亞天涯區(qū)檳榔村進行。
1.2 方法
通過采集豇豆種植地塊豇豆葉片,在室內(nèi)調(diào)查斑潛蠅為害的豇豆葉片上潛道數(shù)及斑潛蠅的種類和數(shù)量。
采集豇豆葉片,在每個試驗點按照5點取樣法采集豇豆葉片,分別從120 cm以上、80~120、40~80、0~40 cm,4個不同空間高度上采集豇豆葉片,每個位置采集5片復葉,每次調(diào)查共10株總計250片葉片。每隔15 d采集一次豇豆葉片,帶回實驗室處理。將采集的豇豆葉片分裝在玻璃瓶中,玻璃瓶底下鋪一層濕潤的紗布,而后用紗布封口,3 d后開始收集斑潛蠅成蟲,而后每天收集一次,連續(xù)收集10 d。將收集的斑潛蠅在雙目解剖鏡下鑒定成蟲斑潛蠅的種類數(shù)量,按照SNT 2613-2010 三葉草斑潛蠅檢疫鑒定方法[2]進行鑒定。
內(nèi)外生頂鬢均著生于黃色區(qū)域,或至少外頂鬃著生于黑黃交界處,中胸背板帶灰白色絨毛被;翅M3+4脈末段長是次末段的約3倍;幼蟲和蛹后氣門有3個指狀突,符合這個特征可判定為三葉草斑潛蠅。內(nèi)外生頂鬢均著生于黑色區(qū)域,或至少外頂鬃著生于黑黃交界處,中胸背板無灰白色絨毛被;翅M3+4脈末段長是次末段的約3~4倍;觸角鮮黃色;腿節(jié)主要為鮮黃色,幼蟲和蛹后氣門有3個指狀突,符合這個特征可判定為美洲斑潛蠅。
2 結果與分析
2.1 斑潛蠅在豇豆上的危害規(guī)律
海南豇豆一般種植時間為11月至翌年4月,在11月至翌年1月份時斑潛蠅發(fā)生危害較輕,但隨著2月份溫度回升,2月到4月份危害持續(xù)加重,5月份后逐漸減低(如圖1)。
從圖1可知,斑潛蠅為害最嚴重的季節(jié)為2月份, 平均每葉潛道數(shù)為94.6條。據(jù)田間觀察了解,2015年2月三亞市崖州區(qū)坡田洋的豇豆均只能采收3~4批,大部分葉片被斑潛蠅取食,而后掉葉,葉片葉綠素被破壞,造成豇豆植株光合作用下降,植株早衰。斑潛蠅先為害中下部葉片,隨著豇豆向上爬蔓,逐漸危害上部葉片。從整個植株來看,以為害中上部葉片居多。在田間發(fā)現(xiàn),斑潛蠅喜歡取食幼嫩的葉片,老熟肥厚的葉片危害較輕,且不同時間種植的危害明顯不同。
2.2 不同斑潛蠅種群在豇豆上的分布規(guī)律
通過連續(xù)3 a斑潛蠅種群變化如圖2~4所示。由圖可知危害海南豇豆的斑潛蠅種類主要為三葉草斑潛蠅和美洲斑潛蠅。2012、2013及2014年三葉草斑潛蠅種群數(shù)量比分別為96.27%、96.67%、97.29%。三葉草斑潛蠅已成為豇豆上斑潛蠅的優(yōu)勢種群。
兩種斑潛蠅在豇豆不同部位葉片上的蟲量分布如圖5所示。
由圖5可知,兩種斑潛蠅在寄主豇豆不同的空間高度位置上均能夠危害生存,但是它們在豇豆空間位置上的分布側(cè)重有所不同程度,美洲斑潛蠅40~80及 80~120 cm這兩個空間位置蟲量百分比為61.29%,而三葉草斑潛蠅在80~120及120 cm以上的這兩個空間位置蟲量百分比為71.30%,且寄生蜂在80~120及120 cm以上的這兩個空間位置蟲量百分比為66.35%,可以看出豇豆上斑潛蠅的天敵寄生蜂對三葉草斑潛蠅有很強的跟隨現(xiàn)象。三葉草斑潛蠅和美洲斑潛蠅對幼嫩的葉片選擇性較強。本實驗豇豆是三葉草斑潛蠅較喜食的寄主植物,所以三葉草斑潛繩在120 cm以上的競爭具有優(yōu)勢,而美洲斑潛蠅轉(zhuǎn)而放棄上部較幼嫩的食物空間取食中部的葉片,但在80~120 cm處三葉草斑潛蠅與美洲斑潛蠅數(shù)量百分比相差不大,分別為30.76%和32.83%,因此這一空間兩種斑潛蠅的競爭性較強。圖5表明三葉草斑潛蠅與美洲斑潛蠅在豇豆不同空間上存在競爭的分化,即空間生態(tài)位具有差異。
3 結論與討論
斑潛蠅嚴重為害海南豇豆,嚴重時往往葉片掉落,光合作用減弱,產(chǎn)量減產(chǎn)較為明顯。斑潛蠅在11月至翌年1月發(fā)生危害較輕,但隨著2月份溫度回升,2月到4月危害持續(xù)加重,5月后逐漸減低,這主要受冬季豇豆種植時間影響和夏季高溫多雨的影響。
從3年的調(diào)查結果得知三葉草斑潛蠅種群數(shù)量比超過了97%以上,說明海南豇豆上斑潛蠅的優(yōu)勢種為三葉草斑潛蠅,這與益潔[3]的研究一致。
本實驗的豇豆是三葉草斑潛蠅較喜食的寄主植物,因此其在競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所以使得美洲斑潛蠅不得不放棄上部較幼嫩的食物空間,因此在中部分布較多,從而使得這兩種斑潛蠅在不同空間上產(chǎn)生了生態(tài)位的分離。
由于三葉草斑潛蠅具有更強的抗藥性,更廣泛的寄主,因此其危害更為嚴重,海南豇豆主產(chǎn)區(qū)應適當改變種植作物,通過地膜覆蓋,水旱輪作,輪換使用農(nóng)藥,減少三葉草斑潛蠅的危害。
海南南部受夏季高溫多雨以及輪作的影響,夏季斑潛蠅為害輕,但冬季迅速危害,因此尋找斑潛蠅的越夏寄主,加以控制,可有效控制斑潛蠅冬季危害。
參考文獻
[1] 汪興鑒,黃頂成,李紅梅,等. 三葉草斑潛蠅的入侵、鑒定及在中國適生區(qū)分析[J]. 昆蟲知識,2006,43(4):540-545.
[2] SNT 2613-2010. 三葉草斑潛蠅檢疫鑒定方法[S].
[3] 益 潔. 美洲斑潛蠅和三葉草斑潛蠅不同蟲態(tài)間的競爭研究[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