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婦女教育思想:從傳統(tǒng)向近代之嬗變

2016-05-14 17:04:24隋悅
行政與法 2016年9期
關(guān)鍵詞:婦女思想教育

摘 要:傳統(tǒng)中國社會是一個維護封建家長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男權(quán)利益需要的社會,“賢妻良母”是對婦女教育的最終培養(yǎng)目標,“貞節(jié)”是衡量婦女價值的標準,“三綱五?!薄叭龔乃牡隆笔菤v代婦女必須恪守的不變的行為規(guī)范,男性本位的性別價值觀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和各個角落,束縛和規(guī)范著女性的行為和觀念。從晚清至民國初年的近代中國,西力東侵使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敖淅p足”“興女學”等具有女權(quán)主義性質(zhì)的社會運動使中國婦女教育思想和觀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梳理我國婦女教育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對于樹立馬克思主義婦女觀,消除一切形式的性別歧視,具有重要意義。

關(guān) 鍵 詞:婦女教育思想;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國近代社會

中圖分類號:C91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6)09-0067-09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簡介:隋悅(1968—),女,吉林長春人,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婦女干部學校副校長,教授,研究方向為婦女理論。

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教育實際上是一種政治教化,是為維護社會統(tǒng)治秩序和綱常禮教服務的。由其形成的性別歧視文化是婦女教育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由于其滲透在傳統(tǒng)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使傳統(tǒng)社會的婦女成為了最大受害者,而且形成了一些至今我們習以為常的規(guī)則、習俗和制度。時至近代,中國社會發(fā)生的巨變使中國婦女教育思想隨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體現(xiàn)為具有女權(quán)運動性質(zhì)的社會運動,其性別平等思想對中國當代婦女影響深刻。

在性別平等的精神傳承與實踐進程中,自新中國成立伊始,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lǐng)》就將“男女平等”作為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體現(xiàn)在其中;1992年,我國頒布第一部專門保障婦女權(quán)益的《婦女權(quán)益保障法》;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上,中國政府承諾“把男女平等作為促進我國社會發(fā)展的一項基本國策”,但是,改革開放后我國農(nóng)村婦女在土地權(quán)益方面依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并成為導致農(nóng)村婦女貧困的原因之一。在婦女參政權(quán)方面,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都提出婦女在各決策部門占30%以上的目標,而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婦女代表比例為23.4%,第十八屆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女委員僅占4.9%。[1]婚姻家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家庭暴力問題依然是婦聯(lián)接訪中投訴最多的問題。在出生性別比例方面,2014年性別出生比例為115.88,高于正常男女出生107:100的比例。

因此,有必要梳理我國婦女教育思想的發(fā)展脈絡,深入研究我國男尊女卑婦女教育思想形成的根源,充分認識其對今天社會發(fā)展帶來的危害,這樣,才能營造文明、進步、男女平等的婦女教育環(huán)境,從真正意義上消除一切形式的性別歧視。

一、傳統(tǒng)中國婦女教育思想核心觀點的演變

傳統(tǒng)中國社會是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歷代中國。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一直是一個維護封建家長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權(quán)利需要的社會?!坝桑ㄔㄒ裕┒Y入法”使女性在社會政治生活中被邊緣化,與權(quán)力的隔離使她們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從屬地位被認同。就中國婦女教育思想而言,由于男性本位的性別價值觀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束縛和規(guī)范著女性的行為和觀念,體現(xiàn)為她們以不同形式接受著體現(xiàn)主流政治思想和主流文化的思想教化,并將其作為一生行為的指引。

(一)婦女教育的最終培養(yǎng)目標——“賢妻良母”

從先秦開始,對女性的教育與對男性的教育已有明顯不同,將女子培養(yǎng)成“賢妻良母”是婦女教育的主要目標。婦道中非常重要的是女性的“柔順”,這種規(guī)范是相對于夫家而言的,是夫家作為主體對妻子、兒媳這樣的姻親身份的要求,即對丈夫要柔情似水和對公婆姑舅有孝順之德?!皨D順者,順于姑舅,和于室人,而后當于夫?!保ā抖Y記·昏義》)

在漢代,中國初步形成的女性禮教體系和實踐模式對后世影響很大。“妻得諫夫者,夫妻一體,榮恥共之。”“諫不從,不得去之者,本娶妻非為諫正也?!保ā墩撈拗G夫》)即夫貴于朝,妻榮于室,妻子有勸諫夫君的義務,如果丈夫不更改,妻子要鍥而不舍地追隨。

魏晉南北朝時期,多元文化賦予“賢妻良母”以更多的含義。范曄所寫的《樂羊子妻》刻畫了一個不貪戀錢財,鼓勵丈夫積極上進,助其功業(yè),救夫之失的聰慧賢內(nèi)助形象。與此同時,“惟若母儀,圣賢有智。行為儀表,言則中義?!盵2]應是有子女的女性具備的為母之道。

唐代秉承了“夫者妻之天”的觀念,妻子對待丈夫要言聽計從,榮辱與共,無論貧窮還是疾病都要貞潔守身,還不得有妒忌之心,無論丈夫納妾、寵婢、嫖娼。唐律規(guī)定“妒忌”為“七出”之一。有史料記載,一些人的亡妻墓志寫有“其為人也,貞順聽從,柔而不妒?!盵3]認為這才是理想女性的美德。對夫家人的謙和包容也是賢妻良母培養(yǎng)的目標的延伸,唐代幾代同堂,財產(chǎn)共有,家族中女性成員的和睦相處成為必要。在唐律規(guī)定的“十惡”中有四項與家族人倫相關(guān)?!笆異骸敝械闹摹皭耗妗睘椋骸爸^毆及謀殺祖父母、父母,殺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庇纱丝梢姡瑢D女而言,丈夫的尊親屬的地位高于其血緣尊親屬。

宋始至清,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發(fā)展成熟,以儒學為主,吸收道教和佛教創(chuàng)建的理學(又稱道學)是其主要標志。程顥、程頤作為宋代道學創(chuàng)始人,其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天理”,把君臣、父子、夫妻倫常視為“天下之定理”。朱熹作為理學的集大成者,認為“天理”和“人欲”是不共戴天的,“克己復禮”“存天理,滅人欲”,求仁復禮以滅欲。

明代,女子家庭教育教科書盛行,有《女戒》《內(nèi)訓》《勸善書》等。其中,劉氏所著《女范捷錄》影響較大,它強調(diào)婦女要重視對兒女的教育;呂得勝所著《女小兒語》雖然是用幼小兒童喜歡的語言專門寫給女孩的啟蒙讀物,但其內(nèi)容體現(xiàn)的卻是對女童教育的目標——“賢妻孝婦”。

清朝前期,將兩千多年我國婦女教育的經(jīng)驗和教訓匯編成書,因此,各種類書、通俗讀物以及對前代教科書的翻新改造書籍異常繁多,其內(nèi)容仍是孝公婆、敬丈夫、教子女、勤儉持家,只是更為具體和細化,婦女教育思想在總體上并無多大改變。

(二)衡量婦女價值始終不渝的評判標準——“貞節(jié)”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言:“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迸c祭祀祖先關(guān)聯(lián),帶有宗法性質(zhì),對婦女而言就是要恪守“貞”,保證所生子女血統(tǒng)的純一。宗法制維護的是以父權(quán)和族權(quán)為核心且包含階級對抗因素的制度,極力排斥婦女在宗族中的權(quán)利,對婦女在財產(chǎn)、繼承、婚姻、家庭地位、社會地位等諸多方面形成了控制約束機制。盡管婦女為宗族生兒育女、延續(xù)香火,但她們只是傳宗接代的特殊財產(chǎn)和生育工具,無論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上,婦女都沒有話語權(quán)?!澳凶鹋啊钡募彝ズ蜕鐣匚弧ⅰ澳型馀畠?nèi)”的性別分工、“萬惡淫為首”“貞節(jié)烈女”等是對婦女獨特的價值評價標準。為保證婦女所生子女血統(tǒng)的純正,在禮教對婦女的種種規(guī)范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貞節(jié)”。這在先秦已有發(fā)端,“婦人以順從為務,貞懿為首。”(《禮記·儀禮》即女性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動。“男女不雜坐”“聽于無聲,視于無形。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⒈卣健??!保ā抖Y記·曲禮》)因此,在婦女教育上,孔子和孟子都認為:兩性交往要合乎“禮”。孟子反對男女過度頻繁交往,主張“男女授受不親”,但并非“抽刀斷臂以成節(jié)”,而是“嫂溺,援之以手者,權(quán)也?!睒O具靈活性和人情味。

秦朝因尚法而愈加重視女子貞操,開了朝廷表彰不嫁寡婦為“貞婦”之先河?!柏懝?jié)”表現(xiàn)為夫在不去,夫死不嫁,如遇強暴,以死抗爭,恪守禮儀甚于生命。使者忘符,楚昭王夫人貞姜留于浙臺,曰:“貞女之義不犯約,勇者不畏死,守一節(jié)而已”,等使者取符歸來,浙臺已被沖毀,貞姜被水沖走。(《齊孝孟姬》)

兩漢時期,極力培養(yǎng)不惜以死捍衛(wèi)“貞節(jié)”的孝婦、烈女,大力倡導婦女“貞節(jié)”,塑造了一系列貞婦烈女形象。自西漢宣帝以來的多位漢代皇帝都褒獎“貞婦”,到了東漢,“貞女節(jié)婦”作為一種社會時尚,被深深浸入婦女思想意識當中。

唐代的婦女教育仍然是一女不嫁二夫,從一而終,即丈夫健在婦女不應離婚改嫁,夫死守節(jié)。班昭《女戒》所言:“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盵4]后來基于增加人口的需要,《唐律》規(guī)定:寡婦服喪期滿可以改嫁,但現(xiàn)實層面的唐代婦女還是認同從一而終。[5]唐朝公主確有兩嫁或三嫁,但這并非婦女的生活常態(tài)。從總體上講,相比于其他朝代的婦女,唐代的婦女得到了更多且更好的教育。

宋代理學的“節(jié)烈觀”已發(fā)展為極端,幾乎不近人情,如“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二程”認為:女子改嫁與禽獸何異?朱熹有關(guān)女子教育的理學思想為朝廷推崇。此時,對婦女“貞潔”“專一”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所提倡的節(jié)烈觀愈加苛刻、狹窄、冷酷無情,如偶被男子調(diào)戲也要尋死,未婚夫死也要守節(jié),但這種“貞節(jié)”要求卻是單項的,男人則可以“三妻四妾”。

元代進一步加強了“貞節(jié)”觀的教育。甚至女性身體的隱私部位如若被人看到,也等于被奸污,應自殺表白自己是烈女。有傳的節(jié)烈女子,《宋史》55人,遠超于前世;《元史》187人。[6]

明朝和清朝前期仍然繼承了重視女性“貞節(jié)”的思想教育傳統(tǒng),有關(guān)婦女教育的教科書品類繁多,此方面著述仍是重要內(nèi)容。

(三)歷代婦女必須恪守不變的行為規(guī)范——“三綱五?!薄叭龔乃牡隆?/p>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是主導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社會性別理論,圍繞這個理論,各個朝代都制訂了一整套規(guī)范教導婦女的準則和制度。比如:禁止婦女做官、男女授受不親、女子不出中門等等,這些教化侵染于婦女內(nèi)心,內(nèi)化為思想和行動。

漢代是中國婦女教育的一個定型期,對后世產(chǎn)生了較深遠的影響。首先是“三綱五?!苯逃?,“三綱”是宗法社會中三種處于主宰地位的倫常關(guān)系,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敝溉?、義、禮、智、信。“?!笔怯谰貌蛔兊膫惓!!叭V五常”就是維護封建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教條。“五?!钡奶岢鐾碛凇叭V”,是西漢哲學家董仲舒在向漢武帝所上的“天人三策”中提出的。[7]在“三綱五?!逼占敖逃?,廣大婦女“自愿”服從男子并成為其附庸,使婦女的主體人格喪失殆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更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題,“理”即“三綱五?!?,“分殊”即各種社會現(xiàn)象?!疤炖怼睙o處不在,貫穿于各種社會關(guān)系之中。人要守規(guī)則,不可逾越,即“定分”,這樣,社會才能和諧。

“三從四德”是專門為婦女制定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是男尊女卑性別等級制度在婦女教育思想方面的體現(xiàn)。在《儀禮·喪服·子夏傳》中,“三從”意為“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在《周禮·天官·九殯》中,“四德”意為“婦德、婦言、婦容、婦功”。[8]班昭對其的解釋被奉為經(jīng)典:“婦德”:“不必才明絕異”“清閑貞靜,守節(jié)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婦容”:“不必辯口利辭”“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后言,不厭于人”;“婦容”:“不必顏色美麗”“盥洗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婦功”:“不必工巧過人”“專心紡織,不好戲笑,結(jié)齊酒食,以奉賓客?!盵9]班昭作為漢代著名才女,其撰寫的《女戒》影響了中國婦女教育兩千年之久。漢代劉向所著《列女傳》為婦女樹立了六個方面學習的榜樣,系統(tǒng)闡述了先秦儒家倫理觀念和董仲舒的綱常理論。這兩部書是古代中國女子教育的經(jīng)典教材。

在唐代,經(jīng)典教材《女孝經(jīng)》和《女論語》體現(xiàn)了對權(quán)勢家庭女子和對貧民百姓家庭女子的舉止言行的分別規(guī)范教育。魏晉南北朝時期對 “婦德”“婦言”的重視高于“婦容”,比如麗色妖容,傾國傾城,“在邦必危,在家必亡”之類的女禍理論。

清代前期,中國封建王朝開始走向衰落,在統(tǒng)治者集權(quán)專制下,婦女的地位跌落到社會最底層,對“婦容”的看重超越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雖說對婦容病態(tài)美始于秦漢,但是到了清朝卻被推崇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對女子小腳的欣賞足以表明封建士大夫玩賞女性的病態(tài)和畸形心理。

(四)剝奪婦女在社會上應當享有的權(quán)利——“男主外,女主內(nèi)”“男不言內(nèi),女不言外”

遠古的男耕女織在先秦逐漸發(fā)展為“男主外,女主內(nèi)”“為君臣上下,以則地義;為夫婦外內(nèi),以經(jīng)二物?!保ā蹲髠鳌ふ压迥辍罚┒蓬A注曰:“夫治外,婦治內(nèi),各治其物?!盵10]女治內(nèi),故不能遠足。其職責是家務飲食、生兒育女、侍奉姑婆、相夫教子。“男不言內(nèi),女不言外”,國家大事不與女謀,否則天降大災。(《禮記·內(nèi)則》)“女主亂之宮”。(《荀子·強國》)“男主外,女主內(nèi)” “男不言內(nèi),女不言外”是對婦女參與社會事務權(quán)利的剝奪,同時也是“婦德”之教化。盡管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少數(shù)女性直接或間接進入到皇權(quán)政治核心,如呂后、韋后、武則天、楊貴妃、慈禧太后等,然而,她們卻被認為是干政亂國或是禍水誤國,而唐太宗長孫皇后和明太祖馬皇后則被認為是賢后輔政的榜樣。因為在父權(quán)“家天下”體制中,奉行的是家國一體、夫妻一體,遵循儒家“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11]的思想。

早期儒家思想并不排斥女性“才”學,并對“佐夫之才”贊不絕口,劉向的《列女傳》中無一例外是德才兼?zhèn)涞呐?。史上卓文君、班昭、蔡文姬、李清照等巾幗不讓須眉的文學家、學者不勝枚舉。在上層社會女子教育比較發(fā)達的唐代,出現(xiàn)了長孫皇后、武則天等才華橫溢的女性。明代,“貞節(jié)”是衡量女性價值的最重要標準,認為女性有才難于教化,“德”與“才”開始對立。“女子無才便是德”最早見于清代初年王相編撰的《女四書》,認為養(yǎng)女無需教其讀書認字,已成為清代社會極具影響力的女子教育觀。

二、近代中國婦女教育思想核心觀點的演進

近代,指晚清至民國初年間。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經(jīng)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結(jié)構(gòu)等因“ 西力東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這一歷史階段,以“師夷長技以制夷”、救亡圖存、強國富民為目標,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為目的的社會變革使中國的社會思想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促使中國婦女教育思想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一)婦女應該享有支配身體權(quán)——“戒纏足”

纏足是中國古代在年輕女性中盛行的一種習俗。此項風俗始于十世紀,終于二十世紀早期,反映了男權(quán)社會對女性扭曲的審美觀。纏足被認為是家境富有、身份高貴、家教整肅的體現(xiàn)。由于滿族人不纏足,順治、光緒慈禧均下諭令禁止纏足,但并未得到禁止,因為纏足一向被認為是漢文明的標志。

隨著通商口岸開放,大量西方傳教士來華,他們認為纏足是對女性的酷刑,“它的殘暴性超過了西方任何一種變態(tài)趣味,包括對蜂腰和扁頭的嗜好?!盵12]傳教士們主要通過報刊發(fā)表文章、散發(fā)傳單和集會演說,比對纏足和不纏足婦女腳部X光照片等形式,宣傳纏足對女性造成的危害。在一些大城市還成立了“天足會”,比如1895年英國商人立德的夫人在上海“專司勸誡纏足”“并勸令長官出告示,紳士做榜樣?!盵13]助推官員身份的人身體力行勸說家屬革此陋習。西方傳教士的行為在當時極具社會影響力和實踐意義。

太平天國起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教化的束縛。洪秀全信奉基督教的平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帶有男女平等色彩的主張:無論男女在上帝面前都是兄弟姐妹。而禁止纏足符合太平天國戰(zhàn)爭情勢下的需要,與清軍對峙需要大量女子投入戰(zhàn)斗,因為小腳女人不利于作戰(zhàn),加之廣西來的女兵本來就是“天足”,因此,太平天國禁止纏足甚至實行強制放足。盡管太平天國實施的男女平等政策具有兩面性,但是在客觀上還是推動了婦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

中國開明人士對纏足的批判早已有之,到了戊戌時期,維新派對纏足的批判愈加洶涌高漲,他們多是出于對民族前景的憂患意識以及受西方天賦人權(quán)思想的影響。1897年,維新派人士和地方官紳醞釀在上海成立不纏足總會。在梁啟超起草的總會章程中寫道:“凡入會所生女子不得纏足”“凡入會所生男子,不得娶纏足之女?!睘榱送茝V此運動,規(guī)定在各省會設分會,縣市設小分會。[14]1898年7月,康有為向光緒皇帝呈遞《請禁婦女裹足折》并特別強調(diào):“會當舉國征兵之世,與萬國竟,而留此弱種,尤可憂危矣?!盵15]試圖憑借皇帝權(quán)威推行改革。

到了20世紀初,“戒纏足”已發(fā)展到官方以禁罰形式強制介入并持續(xù)到民國時期。在辛亥革命前后,秋瑾、唐群英等一批激進婦女先鋒辦報、建會、創(chuàng)社,宣傳纏足對女性的戕害,不同的是她們已不是從“強國保種”的角度,而是從婦女人權(quán)、婦女自身健康的視角來闡釋不纏足的意義,形成了一場具有女權(quán)主義色彩的婦女運動。

(二)婦女享有受教育權(quán)——“興女學”

⒈女學的興起。19世紀中葉教會女子學校登陸中國,這是西方人以傳經(jīng)布道為名,配合帝國主義軍事和經(jīng)濟的侵略而設立的教育機構(gòu),具有鮮明的殖民色彩,但教會學校在中國的設立開辟了中國女子學校教育的先例,沖擊了中國幾千年封建教育范式,為中國近現(xiàn)代女子教育轉(zhuǎn)型奠定了基礎(chǔ)。最初在中國開辦女子教會學校實行免費教育,或向?qū)W生提供小額資助,但仍然在勸學招生方面舉步維艱,人們質(zhì)疑并“妖魔化”女子教會學校。1844年,愛爾德賽在寧波辦的女塾一年后才僅有15名學生,從鴉片戰(zhàn)爭到維新運動時期教會女子學校大約40所。[16]學校課程內(nèi)容包括豐富的自然科學課程,宗教為必修課,同時,重視外語,兼顧中國傳統(tǒng)國學。到了20世紀初,教會開始重視大學教育,教會女子教育的學生人數(shù)大增,對社會產(chǎn)生了更加令人矚目的影響。

女子教會學校的示范作用觸發(fā)了中國知識分子創(chuàng)辦女子學校的想法。1898年,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女子學校——正經(jīng)女學建立。其辦學方針是“中西并重”,一方面實行賢妻良母教育,即充斥大量中國傳統(tǒng)女子教育內(nèi)容;另一方面也順乎時代,增加了現(xiàn)代科學科目,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教育向現(xiàn)代教育的轉(zhuǎn)變。此后,女子私學和官學先后發(fā)展起來,在省城和沿海城市遍地開花,有的難于辨認是公立還是私立。上海愛國女學是蔡元培和一些熱心人士于1902年創(chuàng)辦的,學校既重視對女子“自主”人格的培養(yǎng),也重視對革命精神的培養(yǎng)。蔡元培說:“其時教授之課程參革命意義,如歷史授法國革命史、俄國虛無黨故事,理化注重炸彈制造等?!盵17]1907年,慈禧太后諭令女子官學得以產(chǎn)生?!杜有W堂章程》和《女子師范學堂章程》頒布實施后,使女子官學如雨后春筍,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份,1908年,女子學堂有512個,女學生達20557人。[18]女子師范學堂和職業(yè)教育也相繼開辦,職業(yè)教育主要是蠶業(yè)學堂和醫(yī)學衛(wèi)生方面的學堂。1905年開始起步的女子出洋留學多是由父兄、丈夫、傳教士等攜帶出國,多是赴日本和美國??涤袨榇闻低禐樽钤缱再M留學的,還有宋氏三姐妹留學美國威爾士利女校。

⒉男女平等的婦女教育思想開始萌芽??涤袨檎J為:女子入學受教育是“保國、保種、保教”之必須,“國嗚呼保?必使其強國,而后能保也;種嗚呼保?必使其種進,而后能保也?!盵19]梁啟超認為:女子有一技之長便可自養(yǎng),有德才則家和鄰睦,保國保種,說到底興女子教育是根本,“欲強國必由女學?!薄疤煜路e弱之本,則必自婦人不學始?!盵20]此后,一些刊物積極倡導婦女解放,精彩論斷迭出不窮:解決女權(quán)之根本就是興辦女學,興女學不是為了培養(yǎng)賢妻良母而是“養(yǎng)成獨立人格”,女子教育普及了,中國社會的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等等。

1903年,金一,又名金天翮(1874年 -1947年),其所著的《女界鐘》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婦女理論著作,最早提出了天生稟賦女優(yōu)于男的觀點。他從民族存亡的角度呼吁婦女革命:“欲新中國,必新女子;欲強中國,必強女子;欲文明中國,必先文明我女子;欲普救中國,必先普救我女子,無可疑也。”[21]

秋瑾作為具有雄才大志的女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她的《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檄文中,猛烈抨擊封建綱常禮教對婦女的欺壓,主張婦女進入學校學習一技之長,就能夠“自立”“自活”,就能夠“開女智”,能免受封建婚姻之害。

1912年1月5日,蔡元培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雖然只有半年之久,但在他的推動之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綱領(lǐng)和規(guī)章,褒獎興辦女學,促進了中國民眾教育觀念的改變,推動了學校教育的發(fā)展,特別是蔡元培對女子教育的主張已成為當時教育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民國初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標志著男女同校的初等小學堂的建立,開創(chuàng)了中國男女同學的先例。盡管女子教育在民國初年是男女分校,這是蔡元培的策略,因為當時國民對女子教育的認識畢竟處于初始階段,但女校和普通中學教育課程并無區(qū)別,這對實施男女平等教育意義深遠。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通令各州縣“初級師范學校,視地方財力,亦以能開學為主”,[22]進而女子師范教育步入正軌。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有利于沖破封建婦女教育思想的束縛,吸納西方進步婦女教育思想。蔡元非常培重視女子教育,再三強調(diào)女子不受教育的危害性,他在《學堂教科論》中提出:“我國女學之不講久矣。女子不學,則無以自立,而一切倚男子生存,至乃不惜嬌柔涂澤,以求容于男子。”“于是不自主而有妻媵之制,于是不自重而有女閭之業(yè)。此數(shù)者,天下妄男于之所利也?!盵23]女子無學,貽誤子孫,累及家庭,害其國家。所以,他認為:“男子與女子同為國民,權(quán)利義務應當平等”,[24]一樣“養(yǎng)成完全之人格”,要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男女在教育上應該是平等的。

(三)婦女享有婚姻自由權(quán)——婚姻自由

“戒纏足”“興女學”、婚姻自由是近代中國維新派推動婦女解放的主要議題。早期維新派都主張:“一夫一婦,實天之經(jīng),地之義也。無論貧富悉當如此?!盵25]婚姻應本人做主,禁止他人“強擅訂配”。中國近代偉大思想家嚴復認為:在長期的封建社會 ,婦女處于社會底層,“至吾中國之女權(quán)受損大要而言,在于宗法?!盵26]因此,主張男女平權(quán),反對男尊女卑。主張男女婚姻自由,廢除一夫多妻制,否定男性“己之妾媵,列屋閑居”的舊有理論,“禁纏足、立學堂固矣,然媒妁之道不變,買妾之例不除,則婦女仍無自立之日也。”[27]蔡元培大力提倡婚姻自由,并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在原配夫人去世后,他提出的結(jié)婚條件是:女子須不纏足;識字;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改嫁;夫婦不合,可離婚。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革命家的大力宣傳影響了近代婦女的婚戀觀。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出現(xiàn)和外資在華企業(yè)及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的興起,需求大量廉價女工勞動力,截至1894年,僅在廣東和上海,華企和外企雇傭的女工就達3.5-4萬人。[28]男耕女織傳統(tǒng)生產(chǎn)結(jié)構(gòu)被打破,女性在經(jīng)濟上不再依賴男性,也萌發(fā)了她們爭取婚姻自主權(quán)的意識。

(四)婦女享有社會參與的權(quán)利——參政

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孫中山主張婦女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教育等各方面都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quán)利,男女平權(quán)是其“三民主義”之民權(quán)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女子參政,孫中山旗幟鮮明地表示贊同?!芭訉碇袇⒄?quán),蓋世所必至。”[29]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詩人柳亞子(1887-1958年)認為:婦女只有參加資產(chǎn)階級革命斗爭,才能實現(xiàn)女權(quán)。他寫文章和詩歌,號召中國婦女向俄國革命中的女英雄學習,“獻身應作索菲亞,奪取民權(quán)與自由?!盵30]他認為女性自身的覺醒和自強至關(guān)重要,應當“自奮發(fā),自鼓勵,自提高,自團結(jié);實力既充,自足以推倒魔障”。[31]在中華民國建立后,中國婦女掀起了第一次婦女參政運動。

創(chuàng)立大量婦女團體和創(chuàng)辦婦女報刊的熱潮也是辛亥革命前后進步婦女參與革命的主要方式,以此為媒介,她們投身于反對帝國主義和清王朝的斗爭中,傳播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主義,宣傳女權(quán)和婦女解放,啟迪廣大婦女的思想覺悟。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02年到辛亥革命,新創(chuàng)辦了近30種各類婦女報刊,主要有《女學報》《中國新女界雜志》《中國女報》等。[32]1901年-1911年涌現(xiàn)的婦女團體達40個。[33]在反俄、反美、保護路權(quán)等一系列反帝運動中,充分展示了婦女的愛國情操和勇于戰(zhàn)斗的反抗精神。一些進步女性參加同盟會、光復會組織的多次武裝起義和國民軍等推翻清王朝的行動,涌現(xiàn)出了秋瑾、何香凝、劉青霞、鄭毓秀、宋慶齡、張漢昭、唐群英等一批優(yōu)秀的女革命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一定知名度并可查到的有380多人。[34]孫中山對此評價到:“女界多才,其入同盟會奔走國事百折不回者,已與各省志士媲美。至勇往從戎,同仇北伐,或投身赤十字會,不辭艱險;或慷慨助餉,鼓吹輿論,振起國民精神,更彰彰在人耳目。”

三、結(jié)語

縱觀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婦女的教育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無論是上流達官顯貴教育還是民間草根教育,無論是法律、民約、風俗、道德還是官方的樹碑立傳倡導褒揚以及針對女性教育的教科書等等,也無論是在相對開放的朝代還是封閉的朝代,莫不是一個基調(diào)——“一切準乎禮”。對于專門規(guī)范女性言行的禮教,后世學者認為,“作為婦女禮教,本應該包括婦女的道德教化與培養(yǎng),以及日常行為準則條規(guī)兩方面的內(nèi)容。”[35]

中國社會變革思想發(fā)端于1840年以來西方社會思想的輸入。維新改良派對婦女強國保種的教育觀,洪秀全的男女平等之農(nóng)民革命思想,孫中山的民權(quán)思想以及民國初期的女權(quán)主義,形成了中國近代社會多元化的婦女教育思想、觀點和理念,沖破了傳統(tǒng)中國社會固有的婦女教育觀,奠定了反對封建專制的男女平權(quán)思想基礎(chǔ),但中國婦女教育思想的真正改變是在1915年新文化運動以后。隨著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傳播,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開始思考婦女受壓迫的社會、歷史和制度根源,開始從國家和民族的視角教育廣大婦女尋求自身解放和兩性平等的根本途徑,將婦女解放和社會解放緊密聯(lián)系一起。

中國婦女教育思想從傳統(tǒng)向近代之嬗變的歷史進路表明,中國傳統(tǒng)婦女教育思想是導致性別歧視的重要原因。盡管近代婦女教育思想對其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作用,但卻無法突破其歷史局限性。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婦女教育思想應結(jié)合新時期中國社會婦女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全黨全社會都要樹立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貫徹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將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依法維護婦女權(quán)益,將中國婦女教育思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國家統(tǒng)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統(tǒng)計司編.2015中國婦女兒童狀況統(tǒng)計資料[M].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5.62-64.

[2]吳從祥編.漢代女性禮教研究[M].齊魯書社,2013.84.

[3]周紹良,趙超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95.

[4]班昭.女戒·專心章[M].載《后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轉(zhuǎn)引自李志生.中國古代婦女史研究入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5]李志生.中國古代婦女史研究入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64.

[6][7][8]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史[M].陜西教育出版社,2006.85,24,25.

[9]班昭.女戒[M].徐少錦等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上冊)[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5.

[10]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453.

[11]尚書[M].《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

[12](美)丁韙良,沈弘等譯.花甲記憶[M].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8.

[13]天足會興盛述聞[N].《萬國公報》光緒三十年四月.

[14]梁啟超.試辦不纏足會簡明章程[A].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二)[M].中華書局,1989.21-22.

[15]康有為.請禁婦女裹足折[A].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冊)[M].中華書局,1998.337.

[16][17][18][19][20][21][22]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史[M].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177-178,209,217,193,193,200,249.

[23]蔡元培.學堂教課論[A].見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一卷)[M].中華書局,1984,150-151.

[24]周天度.蔡元培傳[M].人民出版社,1984.213.

[25]宋恕.六字課齋卑議[M].鄭大華等選注.砭舊危言——唐才常,宋恕集[M].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203.

[26]孫應祥等.嚴復集補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38.

[27]孫應祥.嚴復集[M].中華書局,1986.469.

[28][32][33]顧秀蓮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婦女運動史[M].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10,84,81.

[29]復女界共和協(xié)濟會函[A].孫中山全集(第二卷)[C].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承擔,中華書局,2006.52.

[30]讀山陰何孟庵得韓平卿女士為義女詩,各其原韻[A].王晶等主編.柳亞子選集(下)[C].人民出版社,1989.657.

[31]亞盧.哀女界[J].女子世界,1904,(09).

[34]中華書局編輯部編.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C].中華書局,1983.2019.

[35]杜芳琴.女性觀念的演變[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175.

(責任編輯:牟春野)

猜你喜歡
婦女思想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教育有道——關(guān)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當代婦女的工作
視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婦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則
海峽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
明溪县| 嘉荫县| 天门市| 新宁县| 新巴尔虎右旗| 义乌市| 黑河市| 中宁县| 莒南县| 博乐市| 屯昌县| 房产| 广东省| 河北省| 抚松县| 开平市| 惠州市| 米林县| 广南县| 文山县| 南川市| 通许县| 镇江市| 马边| 竹山县| 汤原县| 平谷区| 资中县| 万年县| 鹿泉市| 临朐县| 正安县| 运城市| 梓潼县| 和田市| 东宁县| 枝江市| 广宁县| 临清市| 安徽省| 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