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翾茜 周星
山河、故人,懷舊而詩意的名詞。對于片名,導演賈樟柯如是說:“其實《山河故人》這個片名的產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大概是十幾年前的春節(jié)期間,我去山里的姨媽家走親戚,我姨媽家門口是溝,溝對面是群山,群山上覆滿殘雪。當時正好是大雪初歇的午后,太陽出來了,放眼望去太陽照著殘雪,遠處小小的人在走,那個時候我突然想到這個詞組——‘山河故人?!盵1]整部影片也如同片名的產生一樣,淳樸中略帶浪漫,真實里氤氳著詩意。這一次,賈樟柯帶著一個多情知識分子的感性和深沉完成了一次亦舊亦新的詩意現實主義嘗試。正如濤兒、晉生和梁子的三角戀情是伴隨著冰凍三尺的汾河水邊那一聲極具形式感的炮響開始的;到樂與中文老師Mia的忘年戀更是始于在大洋彼岸對那張90年代的黑膠唱片升起的情愫。
故事從1999年開始,依舊是那熟悉的汾陽小縣城,圍繞著女主角沈濤的愛情、友情、親情在慢慢展開的表述中而又急劇變化著;15年后,時間輾轉到了2014年的現在,沈濤丟失了愛情和親情,友情也不過成了無情之義,在富庶的生活中,她的生命被遠方包圍著;又一個十年彈指間,2025年不遠的未來,等待著沈濤的是一個太平洋的守候與牽掛,日漸老去的她已無力跨越時空,徒守一把鑰匙的念想在故地獨舞。時空的跨越性伴隨著情感的多樣變化,這一次,賈樟柯將鋒芒更多地隱藏在了情感的書寫之下,令人動容的懷舊中也難掩對現代性危機的思考。用分段式的時空跨越來寫情,也讓人不禁陷入一種悖論的思考中:情感可以超越時空,但是時空又確實阻礙了情感。
一、 三段時空的塑造
(一)時空的新舊沖突感
三段時空內部新與舊的沖突感主要表現在內容以及場景的設置上。1999年的時空本充滿了懷舊的元素,關刀少年、傘頭秧歌、舞龍舞獅、綠皮火車等都既還原了那個時代,又承載著對過往的一片留戀之情。但是,在舊時代中,又夾雜著人們對新事物的憧憬,無論是開頭張晉生開著德國產的大眾汽車來向大伙兒炫耀,還是沈濤玩笑間表露的對澳門的向往,新舊文化在沖突中張揚著即將到來的新時代的戾氣。尤其是在第一段時空中出現的兩首流行歌曲GO WEST和葉倩文的《珍重》,對于那個時代的沈濤、張晉生、梁子而言,這是全新的文化,而對于當下的表達者而言,毫無疑問這兩首流行于90年代的歌曲更多的是一次深情的懷舊。
如果1999年的時空塑造是在舊時代中憧憬新事物,那么2014年和2025年則更多地是在新時代中懷念舊情結。2014年的沈濤住上了大房子,開上了洋汽車,用上了蘋果手機,然而面對父親的辭別,她還是選擇了最傳統的殯葬方式;就連包餃子,她也要親自剁餡兒、搟面皮兒,對于祖輩上這點兒手藝活兒一絲不茍。1999年的沈濤算是那個小縣城里的時髦新青年,但是2014年給人的感覺卻是無論物質如何富足、時代如何走向新潮,這個曾經的新女性卻多少有點兒顯得“土氣”了。
2025年,在這個想象的不遠的未來,移民對于中國人而言已不是稀罕事,要說“新”,跟隨父親遠在澳洲生活的張到樂絕對算得上新時代“新新人類”的代表,他不說母語,就連跟父親對話都是一口流利的英文,接受著西方文化的浸染,生活在電子產品等高科技包裹的環(huán)境之下。他與父親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一方面是情感和溝通上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他所代表的新派與操著一口鄉(xiāng)音的父親所代表的舊時代之間的新舊沖突。
(二)時空的歷史時代感
影片以極強的形式感將三段時空區(qū)分開來,分別以1.33:1、1.85:1、2.35:1[2]三種畫幅比例將1999年、2014年和2025年這樣三個時空展示出來。這并非賈樟柯的首創(chuàng),當然也不是他為形式而形式,正所謂“一切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這樣的形式對比也是為了還原每一段時空本來的樣子,是對所謂“歷史時代感”的突顯。以1999年1.33:1的畫幅來說,最初導演采用這樣的形式完全是出于對90年代末的懷舊:“看那時候拍的好多紀錄片,很多氛圍非常吸引我,比如春節(jié)鬧社火等儀式,這些生活方式現在已經很淡了,更年輕一代可能都不知道過去人們怎么狂歡。所以決定把一部分那個時候的影像放進來,那時候DV的畫幅就是4:3的傳統畫幅,可以用技術把它統一到寬銀幕,但后來我決定保留那個時候影像?!盵3]而到了2014年,導演則選擇了符合時代主流觀影體驗的1.85:1,即我們今天所說的16:9。也許對于這種遮幅的保留是因為第二段中采用了導演近幾年在河北拍攝的一些紀錄片,這些比例使得最終第二段時空的畫幅統一成這樣。但是2025年2.35:1的寬銀幕設置則是導演刻意區(qū)別于前兩段而為之,而這一畫幅也是目前大部分好萊塢大片等采用的主要形式。因此,具有較大區(qū)分度的畫幅形式使得這三段時空有了天然的時代感。
除了在形式上,內容上導演依舊沒有拋棄他一貫的對時代背景的刻畫。1999年的時空下,雖然故事著力于講述汾陽小縣城里沈濤、張晉生、梁子三人的情感故事,但是卻在有意無意間將澳門回歸、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革融入到了這一段時空中,所以才有了對大哥大、小轎車等物質追求的展現。2014年的時空同樣也在不經意間出現了“馬航MH370飛機失聯事件”,讓人有一種強烈的現實感。至于尚未來到的2025年,導演也是將目前我們所謂的一些“政治避難”等現實事件放在了那個時代,當然也設置了“思歸”的情感預期。這些符合每一段時空現實性的代表性事件或情感那么輕輕一撥,每一段時空便有了更真實的歷史時代感。正如賈樟柯自己所言:“我們本來就共同擁有這些信息,人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處在公共事件里面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你說你能不談論天氣嗎?你能不談論天津爆炸嗎?我們在北京談,汾陽一樣在談,這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它是生活,你可以說它是一個碎片,過去就過去了,但它是存在的,我覺得人物不是真空于這些環(huán)境的,它是實際存在的。”[4]所以,這樣的時空是相對真實的,也是能激起觀眾共鳴的。
二、 不同時空的情感書寫
可以說,過去的賈樟柯更多的在關注著個體在變動的社會下所遭遇的危機,沒有像《山河故人》這樣如此專注于情感書寫的。這一次,他把視線對準了個人情感這一私密的內在的元素。就連他自己本人也坦言:“我有一段時間也對家庭比較忽略,對情感比較忽略,《山河故人》我覺得是一個回歸,我覺得它某種程度上獲得了某種女性視角,去了解我們生活究竟發(fā)生了哪些東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山河故人》它絕對是寫給中國女性的一個情書?!盵5]而這樣一部飽含深情的“情書”背后又在訴說著什么樣的情感呢?
(一)現代化進程下的愛情生態(tài)
影片主要呈現了作為母親的沈濤和作為兒子的到樂這兩代人的愛情生態(tài)。1999年和2025年,橫亙在這兩代人之間的二十多年不僅是時空的跨越,更是情感的隔膜。然而,最終兒子張到樂所選擇的愛人又是一位年齡與母親相仿的女人,這樣看似千差萬別的愛情似乎又多了一些冥冥之中注定的相似。母親沈濤在1999年的縣城選擇自己的愛情時,選擇了有能力帶給自己浪漫和愉悅當然也能保證自己生活水平的晉生。然而最終,兩個寂寞的靈魂分道揚鑣,2025年天各一方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各自孤獨的脆弱。因為他們的愛情最終沒能消解個體的困境,而兒子與成熟的Mia卻因著各自內心的孤寂走到了一起,彼此間用愛情的依偎撫慰了受傷的心靈。
導演用這兩代人跨越時空的愛情生態(tài)向觀眾展示了現代性危機的一個重要表征,那就是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化的加速,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加深,現代化社會中的每個獨立個體多多少少都會被孤獨感裹挾著?!百Z樟柯捕捉到了這種快速發(fā)展社會中,群體的分崩離析與個體的孤獨境況,當物質豐盈帶來安全感的同時,我們原本所擁有的各種情感聯系都被攔腰斬斷?!盵6]所以,愛情中的人變得愈加孤獨,而強烈的孤獨感又使愛情顯得無比脆弱。
(二)超越時空的親情表達
片名“山河故人”總是會讓人聯想起諸如物是人非這樣的場景,尤其是英文片名Mountains May Depart更是將那種分崩離析的感覺表達得更加直白。
誠然,全片也確實在時空變換上上演著一幕幕人心離散的悲情。但是,在目睹了沈濤、晉生、梁子三人友情變質到濤與晉生的愛情終結之后,片中所呈現出來的骨肉親情似乎顯得愈加堅韌。即使沈濤與兒子一直山河相隔,與父親陰陽兩別,但是兒子依舊會在爺爺去世的時候回鄉(xiāng)守孝,而與兒子多年分別的濤也很快在重逢的短暫日子里找回了兒子對母親天然的愛與依戀。最終,到樂將對母親、對故土的依戀帶到了大洋彼岸。這份情緒也沒有因為時空的斗轉而淡去,它反而更加深沉濃重,也因此促成了到樂最后的“思歸”,這份血脈之情在這些著力刻畫的分離中顯得格外聚合,它的這種聚力似乎超越了時空。
(三)古風中的情與義
賈樟柯是一個循“根”的作者,他認可過去和故鄉(xiāng),對此他用影像去深情緬懷。正是他滿懷深情的浪漫懷舊,所以才會有濤的父親與老戰(zhàn)友之間那看似云淡風輕的一筆。父親是更傳統一代人的代表。他們守舊,即使有了手機,他們還是會繼續(xù)自己習慣了的傳呼機;他們重情,即使時空阻隔,他們也會毅然地克服這些物理因素去堅守與故人的那份情義與責任。
賈樟柯曾表示在片中使用《珍重》這首歌作為配樂時就是看重了它所表達的那份情義:“葉倩文的這首歌是一首有情有義的歌,非常適合用在這部電影里,它比較內在地談感情的波瀾,讓我覺得它非常有感染力也很有古風。所謂古風就是情義相連,就是大家除了愛情、情感之外,還有一種責任,一種即使愛消失、義仍在,人和人之間最美好的東西?!盵7]也正是因著這份賈樟柯口中“古風式的情義”,才使得濤與梁子之間的感情看上去那般克制收斂而又令人動容。面對晉生與濤之間愛的結合,梁子的單相思結束了,帶著滿腔的無奈遠走他方。10年后,梁子因病回到故土時,濤帶著一種近乎中國古代式的情義出現了,將自己收藏了多年的梁子家鑰匙歸還給了昔日故人,也將自己對他的情義與責任帶給了他。
結語
如果說以往的賈樟柯拍攝的電影更多的是在思考和展示個體在時代變革中的生存際遇的話,那么這一次他真算是收起了自己的理智,更多地流露出自己豐富的情感,讓自己內心沉積多年的情義噴發(fā)而出。作為一部近乎于以詩言情的影片,雖然在影像上賈樟柯似乎依舊少了些許風花雪月,但是在晴朗的白天,冰凍的汾河邊炸裂幾顆大煙花,灑藥的飛機劃過濤的頭頂撞毀在山崖邊,諸如此類的鏡頭在情緒和節(jié)奏上也撐足了寫意抒情的浪漫。尤其是最后,伴隨著《珍重》的配樂,濤在冰天雪地的那場獨舞更是一種詩意浪漫的高潮?!渡胶庸嗜恕肪驮谶@段驕傲、平靜而略帶激情的獨舞中書寫了一首情詩,寫給女性、寫給過去、寫給情懷。
參考文獻:
[1]賈樟柯,楊遠嬰,馮斯亮.拍電影最重要的是“發(fā)現”——與賈樟柯導演對話[J].當代電影,2015(11):38.
[2]格俐瑪.賈樟柯的《山河故人》符號學:如何理解中國?[EB/OL].騰訊娛樂,(2015-10-29)[2016-02-01]http://ent.qq.com/a/20151029/
000831.htm.
[3]張曉琦.賈樟柯專訪:都是觸目驚心的事情[J].電影世界,2015(10):59.
[4]波米.專訪賈樟柯:《山河故人》有實力 就應該去奧斯卡[EB/OL].鳳凰娛樂,(2015-10-30)[2016-02-01]http://ent.ifeng.com/
a/20151030/42518316_1.shtml.
[5]企小鵝.專訪《山河故人》賈樟柯:文藝片更應該有好回收[EB/OL].網易娛樂,(2015-10-30)[2016-02-01]http://ent.163.com/15/
1030/00/B74SHK6D000300B1.html.
[6]顧崢.賈樟柯的鑰匙——評影片《山河故人》[J].藝術評論,2015(12):65.
[7]史志文.賈樟柯歸來的漂泊詩人[J].東方電影,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