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燕
摘 要 本文結合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對如何多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語感能力 培養(yǎng)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常有的感慨,這是由語文學科的獨特性決定的。因為語文作為一門課程,它是通過語言文字向?qū)W生傳遞文本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的,所以會出現(xiàn)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篇課文,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各種方法,營造各種語境,讓學生充分體驗和感受,加強對語言文字的感悟過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最終達到通暢表達的目的。那么,如何來培養(yǎng)語感能力呢?
1把握課堂主陣地
1.1滲透技巧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社會經(jīng)歷淺,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教給他們必要的技巧,熟練掌握后,語感自然形成。如在進行字詞教學時,就可采用由字詞到句段,從易到難進行滲透。一般可采用拆詞法、找近義詞、聯(lián)系上下文等來理解。尤其是拆詞法簡單易行,學生也樂于接受。蘇教版教材中每單元練習中都會安排熟記成語,這些成語不要求學生把其完整的意思說出來,只要大體上掌握就可以了,如:“排憂解難”、“扶危濟困”、“披荊斬棘”、“排山倒?!钡仍~語,運用拆詞法就可以理解其表面的意思,再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這些成語深刻的喻意也就顯而易見了。通過長期訓練,發(fā)現(xiàn)熟記成語的教學再不像以前那么枯燥、機械了。相反,不少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遇到一些陌生詞語常常能迎刃而解了,文章讀起來也比較流暢了。
1.2加強朗讀
古語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可見朗讀對于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漢語有四聲,讀來抑揚頓挫。學生在朗讀時,教會他們調(diào)用各種感官,去感受漢語的音、形、義,體會語言之妙,感悟人生的真諦,激活思維,陶冶情操。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清平樂· 村居》描繪了農(nóng)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huán)境和生活畫面,長短不一的句子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tài),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xiàn)出詞人對農(nóng)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為了讓學生能深刻體會詞中的意境,教師設計了朗讀——吟讀——譯讀——說讀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利用“讀”的形式來感悟詞的意境。朗讀的目的是讓學生掃清字詞障礙,通篇讀順;吟讀是為了讓學生能進一步讀出詩的抑揚頓挫,讀出詩的音律美來;譯讀是讓學生借助字詞釋義讀懂詩的意思;說讀則是讓學生透過文字發(fā)揮想象讀出詩的意境美來。這樣通過朗讀感悟了普通人家的安寧生活,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課上,甚至有學生扮演起這對“白發(fā)翁媼”,再現(xiàn)“醉里吳音相媚好”的感人場面。
1.3借助想象
想象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思維可謂是天馬行空、信馬由疆。但由于小學生生活經(jīng)歷的限制,并不能完全理解成人筆下的文字,特別是很多中外古典名著,這時借助想象的發(fā)揮,會加強對文章的感知力度,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泉映月》一文中,那委婉連綿的琴聲訴說著阿炳對苦難人生的控訴,對音樂執(zhí)著的愛,對光明的向往與追求??墒?,對于現(xiàn)在生活條件如此優(yōu)越的學生們來說是無法理解的,這時就要讓學生聯(lián)系電視里看到的賣藝乞討、流浪街頭的鏡頭,想象阿炳當時的境況以及他的心理。有的說:“他們獲得的錢少得可憐。有些調(diào)皮的窮孩子可能會欺負他是個盲人,偷偷地拿走一些錢,還有的闊少爺們看不順眼,可能會踢翻他的錢罐,甚至還會踢他兩腳來尋開心?!庇械恼f:“如果突然遇到下雨,他不能及時避雨,渾身都濕透了,很容易感冒的。他生病了也沒錢看大夫?!边€有的說:“作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阿炳來說,他根本無力改變他的命運,音樂就成了他唯一的寄托?!毖哉Z中充滿了對阿炳悲慘命運的同情,也包含了對阿炳熱愛音樂的共鳴,這時隨著《二泉映月》的琴聲在教室里蕩漾開去,學生們也就聲情并茂地朗讀起來,很好地理解了課文蘊含的感情。
2向課外拓展延伸
2.1讀萬卷書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要求學生課外閱讀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這充分說明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蘇教版教材就非常重視學生的詩詞歌賦的積累,每個單元都安排了一組成語歌,還有對聯(lián)、三字經(jīng)、名人名言等,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其作用。中華民族有著燦爛悠久的文化,其中古詩詞是留給我們后人的文化瑰寶,《古詩文誦讀》是一本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課外讀本,每天課前可安排兩到三分鐘時間進行誦讀。另外,教師應推薦一些中外名著,讓學生每天、每星期保證一定的閱讀量,并對一些好詞好句及時進行摘抄、積累,也可以在自己的書上做一些批注,久而久之,學生養(yǎng)成了閱讀的習慣,激發(fā)了閱讀的興趣,語感能力自然會逐漸加強。
2.2行萬里路
感受語言的過程是主體對語言的反復感知體會的過程,僅靠學生從書本上獲取,有時會過于抽象,過于感性,不利于學生深刻理解,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放下書本,走進社會,參與活動,在實踐中積累知識,這樣學生在碰到有關的文字時,就會調(diào)動自己腦海中已有的儲備,說話寫作的靈感也油然而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當然就更深刻了。如《九寨溝》文章以生動的筆觸,飽蘸著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國的山水美景,折服于靈幻的異獸珍禽。課堂上,有幾位同學把自己在九寨溝旅游的照片與大家一起分享,且非常自豪地向大家介紹在九寨溝的親身經(jīng)歷,課堂氣氛熱烈,收效甚好。因此,在教學時可根據(jù)課文的特點設計一些活動課,鼓勵學生課外多參與課外活動,如旅游、參觀、勞動等。
語文教學中應重視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當較強的語感能力形成后,就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這樣學生就能在閱讀中讀出情趣,悟出真情,產(chǎn)生聯(lián)想,達到“厚積薄發(fā)”、“旁征博引”的終極讀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