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當代美籍華裔文學中族裔身份流動

2016-05-09 14:32徐馨芳
青年文學家 2015年2期
關鍵詞:譚恩美

徐馨芳

本項目獲廣西民族大學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編號:gxun-chx2014060)資助。

摘 ?要:當代美國文學,一直將對族裔身份的追問作為書寫內容之一。本文擬從當代作家譚恩美和任碧蓮的著手,結合她們的代表作《喜福會》及《典型的美國人》進行對比閱讀,旨在探討當代美籍華裔作家在創(chuàng)作主旨,表現(xiàn)內容方面等方面對族裔身份的認識從沖突到融合的過程。

關鍵詞:美籍華裔文學;族裔身份;譚恩美;任璧蓮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2-0-02

一、引論

華裔美國文學是中美文化碰撞和雜交的產物,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個性。將當代美籍華裔作家的作品放在華裔美國文學的歷史大背景及美國多無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分析很有意義。移民作家將自身身份的雜糅性投射到作品的形象上,也使得“族裔身份問題”成為美籍華裔文學研究的主題。

譚恩美和任璧蓮是當代華裔美國作家的代表。譚恩美的處女作《喜福會》在評論界及社會上都獲得極大成功。譚恩美也被認為是繼湯婷婷之后美籍華裔文學中的又一座豐碑。任璧蓮于1991年發(fā)表了她的第一部小說《典型的美國人》,普遍認為這部作品已經超越了族裔身份的兩難境地。雖然譚恩美和任璧蓮是同是新一代作家,但她們兩個人在不同的年代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譚恩美處在歷史轉折點,是一位承上啟下的作家,在她的作品里對于族裔身份的認識是轉變的開始。任璧蓮則有著與前代作家完全不同的文化視角,她強調自己書寫的是“美國故事”??梢哉f,當代美籍華裔文學中,從譚恩美到任璧蓮,對于族裔身份的認識是一種超越。

二、中國人還是美國人

1.作者創(chuàng)作主旨比較

譚恩美在她的作品中從一個特別的視角深刻而獨特地書寫了美籍華裔身份認同的發(fā)展過程。在其代表作《喜福會》中,通過描寫四對母女兩代人間的心理隔膜、情感沖撞以及在文化身份認同方面的沖突等,把兩代華裔的問題置于中美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文中母親們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女兒們則代表對美國文化的歸化。女兒們曾在很長的時間里有意識地拋棄她們的中國文化傳承,然而經過幾十年的抗爭,她們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與生俱來的中國文化傳承。從某種程度上,這也體現(xiàn)了譚恩美的族裔身份觀——從對峙走向融合。

任璧在代表作《典型的美國人》中重點描繪了中國第一代移民知識分子克服種種困難,融入美國文化,接受美國價值觀,最終進入美國社會成為了“典型的美國佬”,實現(xiàn)了他們的美國夢。譚恩美和任璧蓮在她們的代表作中描寫的主題都是一個移民的問題。

然而,她們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在《喜福會》中始終蘊含著兩種聲音,分別來自一名有著雙重身份的華裔美國人對種和認同問題的對話和探索。而任璧蓮在作品中沒有刻意地向讀者展現(xiàn)華裔美國文學中一向地“刻板的原型”,她的文本中極少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美國文化的直接沖突,在對待美國文化的態(tài)度上她持有一種融合的認同觀。在北京大學的采訪中,她談到:“我很高興地了解到我的人物似乎超越了他們的種族身份,每一個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會經歷不斷的同化過程,我不得不承認我身上最好最真實的部分是承和學習的結果?!?/p>

2.表現(xiàn)內容比較

譚恩美在作品中善于運用通過描寫母女兩代之間的感情糾葛表現(xiàn)對華裔美國人身份認同的理解和思考。在小說《喜福會》中,她以美國出生的華裔女性為主要人物,她們不但要面對族裔身份認同的問題,還要面對來自父母的壓力。母親們都來自戰(zhàn)亂頻頻的中國,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來到新大陸后,她們把自己所有的期望寄托在女兒的身上,卻不知給女兒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母親們用中國的傳統(tǒng)方式管教子女,并且要求絕對服從,因此而產生的文化沖突、代溝沖突都對兩代人彼此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傷害。

小說中,龔琳達和吳素云都存有望女成鳳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為了將女兒養(yǎng)成為神童,吳素云為女兒制定了種種天才訓練計劃,為此,她甚至免費為女兒的鋼琴老師當清潔工換取他教授女兒彈鋼琴。面對母親的良苦用心,女兒卻絲毫不領情,培養(yǎng)計劃連續(xù)失敗之后,女兒下定決心“我再也不聽她擺布了。我不是她的奴隸,這里不是中國?!倍赣H自然不可能輕易地讓女兒放棄彈琴,她高聲說道:“世上從來只有兩種女兒,聽話的和不聽話的。在我家里,只允許聽話的女兒進來。”可以看出,母親的話展現(xiàn)出中國家長的權威性,女兒的話則表達了強烈的獨立意識以及對她母親中國式嚴格管教的反抗。譚恩美在《喜福會》中以母女關系為表現(xiàn)形式,生動地展現(xiàn)了族裔身份認同從沖突到融合的過程。

任璧蓮不想把自己的文學之路局限在華裔美國人文學范圍內。在小說《典型的美國人》中一開始,她就說道:這是一個美國故事。主人公拉爾夫.張從中國踏往美國這片土地,和姐姐特蕾沙、妻子海倫一起追尋他們心中的美國夢。特蕾沙和拉爾夫一個是醫(yī)生,一個是機械師,有著一定的知識。通過幾年的努力,拉爾夫獲得了博士學位以及終身教授的職位。在張家剛開始在美國生活時,他們總是把其他人稱為“典型的美國人”,如“典型的彼得”,“典型的美國佬不知道如何行事”,“典型的美國佬就是想要做萬物的中心”,“典型的美國佬沒有道德”等等。然而,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自己也成為別人眼中“典型的美國人”。作者任璧蓮認為,典型的美國人這一概念“已經不再是僅僅代表祖籍是歐洲的那些美國人。來自所有民族背景的人們都參與了這場認同的思想斗爭,即我是誰的斗爭”。

3.文本中文化元素比較

譚恩美在作品中經常利用中國文化元素如麻將、中國故事和神話、中國的習俗和說古寫作風格等來表現(xiàn)中國文化感性。在《喜福會》中,她運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關于孝道的神話和民間傳說以渲染文化氣息。小說中四個部分之前均有一個以神話和民間說為內容的故事來暗示文中相關部分敘述的主題。例如在“傷疤”一節(jié)中,中國古代的孝道故事竟然轉化成為了許安梅母親割股療親的一幕。中國自隋唐以來便將割股療親視為大忠大孝、極其難能可貴的行為,且在史書中也屢有類似的故事記載。而科學證明,人肉不可能對人的疾病有任何療效,由此割股療親從大忠大孝變成愚忠愚孝的典型范例。文中,譚恩美把愚孝一幕搬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華裔美國小說中,是在為《喜福會》中華裔女兒們做某種辯解,當然,也包含了一種對中國文化的反思。然而,正是這一筆證明了身為華裔女兒的她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客觀地說,作為一名暢銷小說家,譚恩美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她已掌握了讀者們的閱讀喜好,因此為大多數(shù)白人讀者以及“土生族”華裔提供了不一樣的生活經驗,而這些生活場景超越了他們的審美感受及閱讀經驗,這自然激發(fā)了讀者的興趣。作品對中國的讀者也產生了相同的魅力,作品中展現(xiàn)的美國生活環(huán)境及情趣、華裔美國人的生活感受等級與中國讀者的生活經驗也迥然不同。由此,譚恩美在文中提供關于中國文化的元素,是為她的主要人物——美女兒們設置下一個文化背景,在讀者與作者、讀者與人物之間建造一座溝通的橋梁。

任璧蓮的作品中并沒有刻意去添加中國文化元素,她為她從一開始就把主人公視為美國人中的一分子。雖然在作品中出現(xiàn)了很多中國文化的符號如:做中國菜、孔子的話、旗袍,甚至中文單詞等,這些符號卻是很自然、和諧地出現(xiàn)在敘述中,它們已成為了文化認同中的內在化。有時候這種內在化于某種程度上甚至阻礙了華人自身身份的覺醒。例如在《典型的美國人》第三部《張家佬》里有一段描寫:“拉爾夫忙碌中發(fā)明了他的語法。連特蕾莎都努力將中文思維注入英語。但是現(xiàn)在,她也有英語思維——這一點也是真的。他們都有英語思維。有些事情他們不知道中文怎么說——盡管中國成分是他們更自然的部分,但是中國成分和美國成分兩者對他們已經不可或缺?!?/p>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張家在到美國從經歷文化驚愕到文化認同過程中,美國文化已深深地根植在他們的思想中了。而兩種文化交融的結果也使他們清楚明白“這不是中國”。

三、結語

如美籍華裔文學所展現(xiàn)出來的那樣,許多華裔美國作家所要尋找的,就是在什么樣的基礎上才能找到自己族裔身份,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是美籍中國人或是華裔美國人?華裔美國作家Amy Ling 在她的文章Creating Ones self: the Eaton Sisters中強調:“自我不是一個固定的實體,而是流動的,變化的建構,要受到環(huán)境或歷史條件尤其是權力關系的制約”。實際上,要理解當代美籍華裔文學中的族裔身份觀,就是要抵制對一種文化的全盤接受,而要接受美國社會中文化的多樣性,同時關注華裔美國人身份的獨特性,從而促使美國文學發(fā)出的聲音更加民主化。

參考文獻:

[1]Jen, Gish. Typical American [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S Laurence, 1991.

[2]Tan, Amy. The Joy Luck Club [M].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06.

[3]陳科峰.從《喜福會》看中美文化沖突、適應與共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9):203-205.

[4]程愛民.華裔美國文學研究[G].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李貴蒼.文化的重量:解讀當代華裔美國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6]牟為姣,張卓.論美國華裔作家的國家身份建構[J].文藝爭鳴,2011,(13):145-147.

[7]單德興.銘刻與再現(xiàn):華裔美國文學與文化論文集[C].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8]尹曉煌.美國華裔文學史(中譯本)[M].徐穎果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9]張慧.《典型的美國佬》中華裔文化身份的流變[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1,(1):72-73.

猜你喜歡
譚恩美
譚恩美的多面人生
分離與融合
解讀《灶神之妻》中東西方兩種文化的文化抵制與文化融合
華裔作家譚恩美《喜福會》筆下的中國人
論《接骨師之女》漢譯本的“無根回譯”現(xiàn)象
回憶的力量
對《灶神之妻》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東方主義解讀
解讀《接骨師之女》的中國文化
淺析《喜福會》的敘事結構
多元文化身份與人物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