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特特
前幾年,我和部門一個小姑娘談話。最近,她的工作態(tài)度不佳。
小姑娘名牌大學畢業(yè),本地人,新婚。她為人清爽,格子間收拾得舒適溫馨。多肉植物一排,愛看的書報一排,精致玻璃杯中總泡著不知名的花,連附近餐館的外賣單也被她裝訂成冊,每到飯點兒,眾人爭相借閱。
她坦承,態(tài)度消極,是因為工作內(nèi)容有變化。她原負責宣傳,現(xiàn)在還需要經(jīng)常帶著產(chǎn)品去客戶那里介紹。在我看來,仍是宣傳的一部分,而她質(zhì)疑:“這不成了銷售嗎?”
顯然,她覺得銷售工作低于她對自己的定位。我否認,“即便是,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啊?!蔽疑踔练窒砹俗约旱男牡茫皠?cè)胄袝r,我就想,要把這個行業(y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體驗一遍,最后回到擅長的領(lǐng)域。這樣,就能通曉其中所有,日積月累,才會成為這個行業(yè)很牛的人、專家?!?/p>
小姑娘一直乖巧地低著頭,這時,忽然抬起來,“可我從來沒想過要成為很牛的人啊?!?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1/17/nvrn201605nvrn20160552-1-l.jpg" style="">
我被噎住了。當晚,我輾轉(zhuǎn)反側(cè)。原來,人和人真的不一樣,所以,以己推人行不通。
回到小姑娘,她沒想成為很牛的人,在這個行業(yè)沒有更多欲望,因此,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兒:進取、向好之心、去適應、去歷練。她不愿去嘗試,這份工作無法對她有更多要求,因為她對自己沒要求。
那個小姑娘后來離職,雖然我們還是朋友,但我知道,道不同,我們在職場不會再有交集。
類似的事,之后,我又遇到一些。
籌備好久的一個大型項目即將落實,合伙人退卻了,理由是:“做成了,又怎樣?”“如此麻煩,我又不缺這點錢。”這位合伙人是項目發(fā)起人之一,但也許只是他的一時興起。
我花了很多時間鼓勵他、督促他,和他強調(diào)厲害關(guān)系。項目進行到那一刻,已不是一兩個人的事:器材、人員配備、提前溝通好的媒體、預付的資金……因他的退出,幾乎全報廢了。
那時的我十分上火,除了思考善后,還在想:這是我的錯,我挑錯了合作伙伴。這個合作對象才華橫溢,吸引我,啟發(fā)我,但他性格恬淡,本不適合被挑戰(zhàn)。
最重要的是,他對我們共同要做的事,期許程度、成事的欲望,都沒我強烈,因此,我認為能克服的,他都不能。有的人適合做朋友,不適合做戰(zhàn)友,這是這件事給我的唯一收獲。
前兩天,有客來訪。
主客是某公司的領(lǐng)導,他的副手我們之前見過,副手極力想促成一項合作。他們落座后,我們開始會議。
15分鐘后,我知道,這件事不會成,事實上,他們進門的剎那,我就有了判斷——主客和我握手時,只用指尖輕輕碰了碰我的手,既不熱情也不熱切,又有多少誠意?
果然,會開了沒一會兒,他就看了好幾遍手機,打斷副手若干次,對我所說的,他本該之前就了解的,似乎并不了解,我們沒有進一步談下去——他們大概只是路過,來看看。
稍后,副手又聯(lián)系我,“何時再約?我們領(lǐng)導問?!?/p>
我不確定究竟是誰問,但我的經(jīng)驗告訴我,他們領(lǐng)導對此事的欲望有限,他的無準備、心不在焉已經(jīng)泄露了內(nèi)心所思。我婉拒了,不想再浪費時間。
這些年,接觸過一些人,我越來越意識到,做一件事,實現(xiàn)一個目標,一定要和同類在一起,而衡量同類的標準,是在具體事件上,是否有同樣的期待,愿為之付出同樣的努力。
成事的欲望決定做事的激情、配合度、成功率,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結(jié)果。而我節(jié)省精力的法寶也包括這一項:不和沒有欲望的人合作,這樣才不會寂寞,不會做無用功。
(摘自清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