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苗
【摘 要】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作為有效教學的一名實踐者,應該積極關注課堂教學,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充分體驗思維、發(fā)展思維。
【關鍵詞】數學教學 思維 教材開放 取舍得當 算法多樣
數學思維在學生數學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沒有數學思維,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因此,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我們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要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些思考情境,多留出一點思考的時間和活動的空間去啟迪學生的思維,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去體驗和發(fā)展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能更好地發(fā)展他們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教材開放,體驗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新課程指出,在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活動中,學生往往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角度出發(fā),產生不同的思考方法,我們教師應當鼓勵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比如有這樣一幅圖,圖上畫的是一輛小火車,小火車由很多圖形組成,有立體的,有平面的。然后,要請小朋友數一數這輛火車上有幾個長方形,有幾個正方形,有幾個圓形。學生各有各的答案,說的也都有道理。這下我犯難了,不知道出這道題的人是怎樣想的。我們要求學生具有求異思維,允許題目具有開放性,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作為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才剛接觸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呀,要不要把圖中的立體圖形,如長方體、正方體上每一個看得見的面都數進去呢?要不要把小火車另一面看不見的車輪(圓)想象進去呢?要不要把火車頭上冒的煙圈(近似圓)也數進去呢?真是難為了我,難為了孩子們!后來同事的話使我恍然大悟,思維方式不同,得到的答案自然不同。誠然,我們應該打破思維單一的陳規(guī)對孩子思維發(fā)展的禁錮,這樣教學起來也就如魚得水了。在教學“分一分”(分水果和蔬菜)時,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分類,學生的答案多多,有的按顏色分,有的按種類分,有的按生熟分,有的按有無籽分……當中處處體現出了孩子們獨特的眼光和獨特的見解。因此,我們教師以后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鼓勵他們面對同一個問題情境采取不同的解決策略,從中體驗思維的求異性。
二、取舍得當,體驗與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合理性
有一位老師在一次研討課中教學“圓周率”,研究圓周率3.14是怎么得來的。他的課設計得非常好,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準備了各種材料,然后老師讓學生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再看圓周長和直徑有什么關系。各小組利用不同的材料得出了不同的數據。結果學生在匯報各自的數據時,我們發(fā)現老師在有選擇地往黑板上寫數據,而對誤差較大的就不寫了,也不向學生做說明。這位老師接著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數據,引導學生發(fā)現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從而順利得到老師所期望得到的結論。這個過程看起來是老師不經意的行為,卻給學生傳遞了一個信息:數據是可以取舍的,“不好”的數據就可以不要。類似這樣的教例,我們教學中也許經常可以遇到。我們常常說教學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過程與方法的體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對數據的隨意取舍是否暗示了學生無論實際情況如何,與標準答案接近的才是最好的?如此,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怎能得到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又是從何談起?因此,作為引導者,我們不能忽視自己在指導學生中的價值。在上述教例中,不妨這樣一試:在實驗活動中,老師巡回加強指導,這樣可精確實驗的數據;另外,在匯報數據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自由地、充分地說,在說的基礎上,討論數據的相差和誤差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和科學一樣,要實事求是,不能隨意取舍,更要注重思維的合理性,防止偏差過大或過小與事實不符。
三、算法多樣,體驗與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數學中有計算數學,有時候我們總習慣于讓學生尋找什么方法是最好的。比如:我們認為“湊十法”是最好的,可是誰給你的理由,誰來證明“湊十法”就是最好的?誰說那道題用加法做是最好的?因此,我們在課程改革中要倡導算法多樣化,讓學生在思維中創(chuàng)新。我們允許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選擇自己喜歡的或適合自己的方法計算。如在教學退位減法13—9時,學生可以這樣算:從10里先拿掉9個,還剩1個,再和3個合起來;1個1個拿,拿走9個;從13里先拿走3,再拿走6個;想辦法9+(4)=13……從這些算法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會表現出不同的思維方式,這正是學生面對同一個問題時最真實最自然的感受,我們又怎能千篇一律呢?又何必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呢?因此,我們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然后通過彼此的交流,實現解決問題方式的多樣化,從中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能力。
總之,開展這樣的實驗活動能給學生提供展現個性的機會,為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類似這樣的教學活動,有利于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想,只有老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才能點燃學生的創(chuàng)新之火。
【參考文獻】
[1]董桂鳳.小學數學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J].儷人:教師,2014(23).
[2]趙泓.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習慣的教學點滴[J].中學數學,1999(12).
[3]王自強.培養(yǎng)數學反思習慣 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J].學周刊(B),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