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成文露
(湖北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
湖北麻城方言的親屬稱謂詞研究
李霞,成文露
(湖北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摘要:湖北麻城方言親屬稱謂詞獨具特色,但是前人對此關注甚少。本文對麻城方言親屬稱謂詞的基本構成進行描寫,進而分析由此體現(xiàn)的兒化稱謂多、父母稱謂詞復雜多樣以及特殊稱謂詞“爺”三個方面的特點,并探討稱謂詞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認為體現(xiàn)出男女同尊、重“內(nèi)”不輕“外”、重視輩分等文化信息。
關鍵詞:麻城方言;親屬稱謂詞;基本構成;特點;文化內(nèi)涵
麻城市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南麓,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始建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當?shù)胤窖灾械挠H屬稱謂詞亦獨具特色。研究麻城方言的親屬稱謂詞不僅有助于豐富、深入當?shù)胤窖缘难芯?,還可以借此了解當?shù)氐奈幕畔?。但前人的相關研究甚少,本文對麻城方言豐富多樣的親屬稱謂詞進行描寫,深入分析了它的三個特點,并探討親屬稱謂詞所反映的文化內(nèi)涵。語料來自在麻城市福田河鎮(zhèn)三里畈村的實地調(diào)查。①
一、親屬稱謂詞的基本構成
麻城方言的親屬稱謂詞屬于描寫型,父系、母系、直系、旁系、輩分及同輩的長幼排序非常明確。由于數(shù)量眾多,這里先列出基本稱謂,再通過構成形式反映其他常用的稱謂。
(一)基本稱謂本文的基本稱謂是指對由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構建起的親屬關系的稱呼方式,基本情況如下:②
曾祖父:太兒[thr13]
曾祖母:太兒[thr13]
祖父:爹[t?53]
祖母:奶[lai53]
父親:爺[i?55]/父[fu33]/伯兒[pr212]/爸爸[p53p0]
兄:哥[ko53]/哥哥[ko53ko0]
弟:名字;弟弟[ti33ti0]/兄弟[y53ti0]
妹:名字;老妹[lɑu35mi0]/妹妹[mei33mei0]
兒媳:名字;兒媳婦[or55i212fu0]
孫子:名字;孫兒[s?r53]
孫女:名字;孫兒[s?r53]
(二)復合稱謂除了基本稱謂以外,麻城方言中還存在大量需要與其他成分組合構成的復合親屬稱謂詞,它們一般代表的是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除了可以獨立成詞的稱謂詞如“太兒”、“爹”、“孫兒”以外,所有的復合稱謂詞可以按照構成方法分為“親屬稱謂+親屬稱謂”和“非親屬稱謂+親屬稱謂”兩種類型。③
1.親屬稱謂+親屬稱謂。這類稱謂詞由兩個表示親屬稱謂的詞組合構成,指稱長輩親屬,如“姑”和“奶”組合成“姑奶”。此時一般要兒化,實際讀作“姑奶兒”[ku53lr0]。由于數(shù)量較多,這里不一一列舉,只用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出此類復合稱謂詞的構成情況,若可以組合則標“+”,不能組合標“-”。詳見表1。
表1 “親屬稱謂+親屬稱謂”詞表
2.非親屬稱謂+親屬稱謂。這類稱謂詞由一個表示親疏或長幼等關系的詞和一個表示親屬稱謂的詞組合構成,如“家”和“奶”組合成“家爹”[k53t?53]表示外祖父。這些表示非親屬稱謂的詞按照性質(zhì)可分為三類:
(1)區(qū)別親疏關系的“堂、表”等?!疤谩毙揎椬谟H親屬,“表”修飾姻親親屬。它們一般只用于背稱,面稱時為了表現(xiàn)親屬關系之間的親近和睦而被省略。
(2)區(qū)別長幼排行的“大、二……細”等。一般而言,除了“大”和“細”,其他排行詞都可以與親屬稱謂詞組合,因為“大”和“細”有各自要修飾的稱謂詞,不能混用。
(3)表示其他要素的姓氏(姓+家)、名字(不帶姓氏)等。用來稱呼關系一般的長輩親屬或者同輩年長者,但習慣上針對不同輩分和不同性別的人采用不同的修飾語:
對祖輩親屬:稱呼男性時修飾語是“對方不帶姓氏的名字”,如稱成煥勤為“煥勤爹”;稱呼女性時修飾語是“對方的姓氏+家[k0]”,如稱王麗琴為“王家奶”。
對父輩親屬:稱呼男性時修飾語是“對方不帶姓氏的名字”,如稱李學海為“學海佬兒”;稱呼女性時修飾語是“對方的姓氏+家[k0]”,如稱潘傳芳為“潘家娘兒”。
表2 “非親屬稱謂+親屬稱謂”詞表
對平輩親屬:不管男女,修飾語都是“對方不帶姓氏的名字”,如稱呼李啟民(男)為“啟民哥”,稱呼李紅英(女)為“紅英姐”。
此類復合稱謂詞用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見表2。
二、親屬稱謂詞的特點
麻城方言中的親屬稱謂詞在總體上基本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漢語親屬稱謂詞長幼有序、男女相別、脈系分明、宗族相別的特點,此外還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獨特之處。
(一)兒化稱謂多兒化稱謂是指在麻城方言中有一些親屬稱謂詞讀作兒化音,如“太兒”、“姑爹兒”、“娘兒”、“伯兒”、“母兒”等,它們在麻城方言的親屬稱謂詞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從總體來看,這些兒化稱謂的性質(zhì)并不相同,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習慣兒化的稱謂詞。習慣兒化是指在麻城方言長期較多兒化音變的語言環(huán)境下,人們約定俗成地將某些親屬稱謂詞也讀成兒化音。幾乎每一個輩分都存在習慣兒化的稱謂詞,如曾祖輩有“(家)太兒”,祖輩有“姑/舅/姨爹兒”、“姑/舅/姨奶兒”,父輩有“伯兒”、“母兒”、“佬兒”、“娘兒”,己輩有“嫂兒”、“老妹佬兒”,子輩有“女兒”、“侄女兒”,孫輩有“孫兒”、“外孫兒”,曾孫輩有“曾孫兒”等。
2.兒化與非兒化對立的稱謂詞。有的親屬稱謂詞兒化以后語義會發(fā)生變化,所指對象完全不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稱謂詞“娘”和“舅”。
我娘不在屋的。(我母親不在家里。)
二娘兒要當奶了。(二叔母要做奶奶了。)
王家娘兒昨兒來趟子。(王叔母昨天來過。)
我問下兒你勒個娘兒曉不曉得李家村么兒走法兒?(我問一下你這位嬸子知不知道怎么去李家村?)
二舅跟三舅兒到我的來了。(二舅和三姨到我家來了。)
翠芝舅兒跟姨爺一路回去了。(翠芝姨和姨父一起回去了。)
國林舅舅月底結婚。
3.兒化后表達特殊感情色彩的稱謂詞。在麻城方言中,有些稱謂詞兒化后感情色彩發(fā)生了變化。這類稱謂詞一般是熟悉的人之間的戲稱,有兩種情況:
你又出錯牌了,爹兒。
你老張巴了,奶兒。(你老糊涂了,奶奶/阿婆。)
二是年齡差別不大的長輩對晚輩或平輩之間的戲稱,常見的有“哥兒”[kor53]、“姐兒”[i?r35],前面一般有修飾語。如:
這冷的天你還穿這少,真是個浪大哥兒/姐兒。
此例表示說話的對象在天冷的時候穿得非常少,說話人看不過去,便不用原本的稱呼而是改用“浪大哥兒/姐兒”來表示對此行為的輕微斥責。
綜上,麻城方言中的親屬稱謂兒化后具有區(qū)別語義或表達特殊感情色彩的功能,還有的兒化稱謂不具備這兩項功能,而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讀音。
(二)父母稱謂詞復雜多樣這里所講的父母稱謂詞是指面稱稱謂。麻城方言關于父母的稱謂非常復雜,父親和母親的稱謂詞數(shù)量均等,基本呈對稱分布。關于父親的稱謂詞主要有“爺”、“父”、“伯兒”、“爸爸”四種,關于母親的稱謂詞主要有“大”、“娘”、“母兒”、“媽(媽)”四種。這些稱謂依次對應形成四組稱謂,即“爺”—“大”、“父”—“娘”、“伯兒”—“母兒”、“爸爸”—“媽(媽)”。
七十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姑且被稱為老派)多使用前三組稱謂,八十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姑且被稱為新派)多使用最后一組稱謂。而中間年齡層中,有些人傳承了上一輩的叫法,有些人則按照現(xiàn)代親屬制的形式稱呼父母,所以父母稱謂詞的使用有時候會出現(xiàn)交叉現(xiàn)象。為便于清晰地展示這種復雜現(xiàn)象,圖一即代表了父母稱謂詞的使用情況,圖中實線表示一般情況,虛線表示少數(shù)交叉使用的特殊情況。
圖1 父母稱謂詞使用情況圖
在這幾組父母稱謂詞中,“爺”—“大”是老派使用頻率最高的稱謂,而“父”—“娘”和“伯兒”—“母兒”這兩組的具體使用與父親的長幼排行有關。在大家庭中,父親如果排行老大,他的子女和他弟弟的子女都稱他為“伯兒”,稱他的妻子為“母兒”;如果排行靠后則稱他為“父”,稱他的妻子為“娘”。另外,有些孩子不愿意稱呼繼父為“爸爸”,為了避免尷尬又要尊重長輩,最常的就是將繼父稱為“父”,只不過和它對應的母親的稱謂不一定是“娘”。
父母稱謂詞的復雜主要是由于使用者年齡層次不同,相應地造成語言習慣也不一樣。中老年人經(jīng)常使用較為古老的傳統(tǒng)稱謂詞,如“爺”(父親)、“父”、“娘”、“大”、“母兒”(母親)等;青年人或更年輕的人則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推廣的稱謂詞“爸爸、媽(媽)”來稱呼父母。由此可見,這種復雜多樣的父母稱謂詞呈現(xiàn)出明顯的層次性。
(三)特殊的稱謂詞“爺”“爺”在麻城方言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親屬稱謂詞,既可以稱呼男性親屬,也可以稱呼女性親屬,具有性別異化的特征。不管指稱男性還是女性,都具有各自獨立的使用規(guī)則和互不干涉的使用范圍。同時,“爺”的重疊與否和讀音的輕重,都會使指稱對象有所變化。
1.“爺”指稱男性親屬時可稱呼父親和叔父
①表示父親,重讀,不可疊用,只能用人稱代詞作修飾語。如:
我爺不在屋的。(我父親不在家里。)
②表示叔父,被二、三等排行詞修飾時輕讀,被人稱代詞修飾時重讀,這兩種情況下均不可疊用。如:
三爺?shù)南眿D是河南的。(三叔的妻子是河南人。)
我爺被人騙錢了。(我叔父被人騙錢了。)
2.“爺”指稱女性親屬時可稱呼姑母或叔母
①表示姑母,被排行詞修飾時不能疊用;被人稱代詞或?qū)Ψ矫?不帶姓氏)修飾時要疊用,均讀輕音。如:
大[tai33]爺跟姑爺一路回去了。(大姑媽和姑爺一起回家了。)
我爺爺34歲才結婚。(我姑姑34歲才結婚。)
蓉桂爺爺嫁的江蘇去了。(蓉桂姑姑嫁到江蘇去了。)
②表示叔母,輕讀,可被排行詞二、三等修飾,但不能被“大”或“細”修飾。如:
二父跟二爺夜辰在我的吃飯。(二叔父和二叔母晚上在我家吃飯。)
一般只有老派重讀“爺”稱呼父親,“爺”的配偶被子女稱為“大”。
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以用“爺”指稱叔父或姑母,但兩者稍有不同。排行詞“大”或“細”不能修飾表叔父義的“爺”,但可以修飾表姑母義的“爺”,即“大爺”(此時變讀為[tai33i?0])指排行最大的姑母,“細爺”表示最小的姑母。若要指稱最小的叔父,則用“細父/佬兒”表示。“爺”還可以疊用或者加上對方名字后疊用,泛指關系相對疏遠的姑母,這種用法卻不能指稱叔父。還需要注意的是,同樣的稱呼既可以指稱男性,也可以指稱女性,在實際運用中則需要明確此種語境下的親屬關系才能使對方聽明白。如“二爺”表示二叔時,最好順便指出“他是我爸爸的弟弟”;表示二姑時,指出“她是我爸爸的妹妹”;表示二叔母時,指出“她是我二叔的媳婦”。
還有少數(shù)人用“爺”來表示叔母,這時要在前加上丈夫的排行,即用“夫排行+爺”來表示,與之相對應的叔父則被稱為“父”。
三、親屬稱謂詞反映的文化內(nèi)涵
(一)男女同尊,分工明確由于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觀念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反映在親屬稱謂詞上就出現(xiàn)了很多男女稱謂不對等的情況。如父親的兄弟分為“伯”、“叔”,而母親的兄弟一律被稱為“舅”。麻城方言中雖然也存在類似的情況,但也為女性親屬設定了專門的稱謂。如母親的姐姐被稱為“姨大”,母親的妹妹被稱為“舅兒”,她們的丈夫分別被稱為“姨伯兒”、“姨爺”。伯父的妻子被稱為“母兒”,叔父的妻子被稱為“娘兒”。對于子輩,稱呼男孩子為“兒子家”,稱呼女孩子為“女子家”,兩者的構成形式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女性往往具有和男性對等的稱謂詞,只要彼此存在一種親屬關系,大多數(shù)情況下就會產(chǎn)生相對應的稱謂詞。同時,祖輩親屬不分男女都被稱為“太兒”,孫輩親屬不分男女都被稱為“孫兒”,子輩親屬“外甥”也不區(qū)分性別。此外,前面提到的稱謂詞“爺”既可以指稱男性親屬,也可以指稱女性親屬。
由此可知,麻城方言的親屬稱謂詞雖然對男女性別有所區(qū)分,但是并不存在輕視女性的情況。相反,男性總是背稱自己的妻子為“屋的人”,說明男女分工明確,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她們操持家里的一切,地位舉足輕重,而且得到丈夫和家人的認同與尊重。晚輩對于女性長輩的尊敬與對男性長輩是相同的,使用的稱謂詞除了區(qū)分性別以外也沒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而且很多稱謂詞都是男女通用的??梢娐槌欠窖灾械挠H屬稱謂詞基本是對等的,反映了當?shù)啬信鸬奈幕畔ⅰ?/p>
(二)重“內(nèi)”不輕“外”,重視家庭團結內(nèi)親也即宗親,指由同一祖宗所出的男性親屬及其配偶以及未出嫁的女子。外親,指其血緣由女性相聯(lián)系的親屬,包括嫁到本宗的女子娘家的親屬和本宗女子嫁出后其夫家的親屬,前者如祖母、母親、兒媳的親屬,后者如姑母、姐妹、女兒的親屬。現(xiàn)代漢語親屬稱謂詞的這種分類方法基于以男性為主導的傳統(tǒng)觀念,本身就帶有重內(nèi)親、輕外親的區(qū)別意味。與此不同的是,麻城方言中對于內(nèi)親和外親的很多稱呼都是一樣的,而且并沒有厚此薄彼、重“內(nèi)”輕“外”的意思。
漢語親屬稱謂的內(nèi)外二分、重內(nèi)輕外性很明顯地體現(xiàn)在漢語的許多具體親屬稱謂中,這主要表現(xiàn)在與宗親相對應的外親親屬往往要加“外”字,以示區(qū)別。在麻城方言中,一般用“家”、“外”修飾稱謂詞來區(qū)分內(nèi)外親屬,但是“外”所占的比例遠遠低于“家”。“外”只用于背稱下輩親屬“外甥(女)”與“外孫(女)”,而“家”則用來修飾祖輩和曾祖輩親屬,如稱呼“外祖父/母”為“家爹/奶”,稱呼“母親的祖父/母”、“父親的外祖父/母”均為“家太兒”,而且面稱、背稱都經(jīng)常用到?!凹摇北取巴狻憋@然多了一份親切與親密,內(nèi)親和外親沒有見外,而是像一家人一樣和睦相處。在稱謂前加上“家”比用“外”更顯得親密和睦,使被稱呼人感受到得到(曾)孫輩承認和信賴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雙方能夠像親祖孫那樣和諧的融入一起,有利于內(nèi)外親屬關系的和諧融洽。
在漢語親屬稱謂中,“堂兄弟姐妹”之“堂”意即同堂,堂系親屬于宗親?!氨硇值芙忝谩敝氨怼奔础巴狻敝?,表系親屬于外親。但在麻城方言里,無論是“堂”還是“表”,面稱時都是按照父系宗親的稱謂來稱呼,即比自己大的稱作“哥/姐”,比自己小的叫名字。背稱表系親屬為“老表”。用一個“老”字修飾表親,在時間層面上拉近了雙方的心理距離,讓人感覺這種親屬關系已經(jīng)長久地存在于幾代人之間,源源不斷,一脈相承,相互間的感情也更加深厚。同時,人們面稱有姻親關系的“姐夫”為“哥”,顯得更加親切。
綜上所述,這種外親稱謂內(nèi)親化、姻親稱謂血親化的稱呼方法,消除了彼此間的隔閡,促進了親戚關系的和睦,體現(xiàn)了麻城人重視家庭團結,生活在彼此和睦、尊老愛幼的良好環(huán)境中。
(三)重視輩分,長幼有序麻城方言稱謂詞非常注重輩分先后,長幼有序。在不同輩分之間,人們往往按照輩分高低而不是依據(jù)年齡大小或者社會地位來稱呼對方。如果對方輩分比你高,即使他的年紀小,你也要以晚輩的身份稱呼他為長輩;有時對方年紀雖然很大,但可能兩人的輩分相同。也就是說對一個人的稱呼完全由輩分高低來決定。平輩之間則要遵從長幼有序的原則,由年齡決定使用什么稱謂詞。
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在實際交流過程中,長輩有時會降低自己的輩分來稱呼比自己輩分底的晚輩,或者平輩之間改成從他稱。前者如堂叔母稱侄兒媳婦為“姐”,這是為了抬高對方的輩分,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輕松的語境,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方便交流。后者如親家之間按照從孫稱謂相互稱呼對方為“爹”、“奶”和“家爹”、“家奶”。這種從他稱謂形式的形成與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民族心理有著很大關系,在實際生活中可以表現(xiàn)出親疏、尊卑、長幼關系。這種方式體現(xiàn)出麻城人重視輩分,長幼有序的社會傳統(tǒng)。
注釋:
①主要的語言咨詢?nèi)擞腥唬撼蔁ㄙF,71歲,未受過學校教育;江小春,44歲,小學文化水平;夏遠志,22歲,大學本科。
②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的家庭狀況,將親屬關系限定為七輩,即從自身上數(shù)三輩到曾祖輩,下數(shù)三輩到曾孫,加上自己共七輩?;痉Q謂分為面稱和背稱,分號前面是面稱,后面是背稱,若面稱和背稱相同,則不用分號區(qū)分,只列出同樣的稱謂詞。
③兒化稱謂被看做一個獨立的詞。
參考文獻:
[1]湖北省麻城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麻城縣志[M].紅旗出版社,1993.
[2]胡士云.漢語親屬稱謂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駱明弟.漢語親屬稱謂之文化性初探[J].貴州文史叢刊,2008,(4).
[4]陳月明.現(xiàn)代漢語稱謂系統(tǒng)以及文化印記[J].漢語學習,1990,(5).
[5]陳月明.現(xiàn)代漢語稱謂系統(tǒng)與稱呼規(guī)則[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0,(6).
[6]萬久富.試論方言中親屬稱謂詞的變讀[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
責任編輯張吉兵
基金項目: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5ZDB098。
中圖分類號:H17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078(2016)01-0056-05
作者簡介:李霞(1976-),女,湖南永興人,湖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成文露(1992-),女,湖北麻城人,湖北大學文學院2014級古典文獻學碩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9-21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