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遠
小時候,村東頭有個剃頭匠,一口東北腔,大家都叫他“老東北”。據(jù)說,他自小沒了父母,入贅到了這兒。
村子里所有的“腦袋”都是他剃的。大家排著松垮的隊,一邊和“老東北”侃著大山,一邊等著剃頭,樂呵呵的。
村里人都喜歡他,尤其是孩子們。他笑起來滿臉的褶子,摸著孩子的小毛頭,直往他們口袋里塞糖塊。他剃頭絕不多收一分錢,厚實的大手盛載著的是本分。要是逢年過節(jié),“老東北”還經(jīng)常熱情地邀請村里的獨居老人一起吃餃子,嘮嗑。
“老東北”是正兒八經(jīng)傳承了剃頭手藝的手藝人,推子、剃刀、梳子在他手里耍得跟舞龍似的。他先是拿擋布往人身前一圍,再用木梳捋起一小撮頭發(fā),緊跟著剃刀一層層削下去,幅度小,頻率大。剃刀在其間就這么舞動,像一只靈巧的蜂子。這看似雜亂的舞動中,還有“嚓嚓、嚓嚓”的節(jié)奏配合著,頭皮隨著節(jié)奏一酥酥麻麻的。一般剃完一次頭還不到十分鐘,你就會覺得整個人都精神了,利利索索的。
長大以后去了異地,我這個“腦袋”又經(jīng)歷了好多推子和剃刀的形象設(shè)計,可都不如“老東北”的剃刀讓我感覺親切。我想回趟老家,重溫那種感覺。
到底沒能重溫往日的親切。到了“老東北”那兒,冷清了許多的堂屋空空的,沒什么家具,靠門擱著小煤球爐子,“老東北”的工作室設(shè)在廂房,里面只有一把理發(fā)椅,四壁堆著些雜物,角落里還有一個燙頭機,布滿灰塵,顯得格格不入。這里連個坐候的椅子都沒有,想必不會同時有兩個顧客的。
“老東北”六十好幾了,原先飽滿的臉頰變得微黑,顯得很長。我照舊只要求修一修我的短發(fā),可“老東北”的剃刀不照舊了,動作慢了許多,放下兩小綹,又另外選兩小綹拎起來,比長短,滿頭這樣比下來,再有耐心的人也不耐煩了。
我有些煩躁,“老東北”似乎看出來了,尷尬地搭著訕:“不要著急,慢工出細活。”我看他這樣,也不好意思起來,隨口說:“最近生意怎么樣?”話一出口,方知失言,后悔不迭。但“老東北”并不介意,他絮絮地叨叨地說:“大不如前了……”
“小青年都上城里打拼了,城里染發(fā)、燙發(fā)、焗油,前衛(wèi)著呢,誰還來我這旮旯兒……”
“去年趕時髦,買了燙頭機,到現(xiàn)在也不會搗鼓這玩意兒,想著還是老老實實做原來的手藝?!?/p>
“可我這手藝又能傳給誰呀!”
“老東北”似在對我說,又好像在對自己說。積壓了許久的郁悶終于尋了個由頭,要把苦楚統(tǒng)統(tǒng)倒出來,而這些話也成了我與“老東北”人生交集的終結(jié)篇,現(xiàn)在回憶起來,總覺得飄忽又渺遠。
心中突然有種說不出的情感滯塞于胸,是為“老東北”,還是為剃頭匠們,抑或是為了村子,我也說不清。一陣風過,落葉瑟瑟,村子兩旁的樹仿佛如小時一樣,卻又不一樣,莫名地讓人傷感。
看來這個秋天,或者以后的秋天,都會寒冷許多。
【推薦理由】本文敘寫了作者再遇“老東北”時發(fā)生的故事。其中對“老東北”剃頭的描寫較細膩,更能吸引讀者,善用細節(jié),環(huán)境描寫有較好的渲染烘托之效。文末升華主旨,由“老東北”上升到村子,表達了對傳統(tǒng)事物消逝的遺憾及對“老東北”堅守的贊揚。
(薦評: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