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福
甲
游虎丘小記①
【明】李流芳②
予初十日到郡,連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風(fēng)亭月榭間,以紅粉笙歌一兩隊點綴,亦復(fù)不惡③。然終不若山空人靜,獨往會心。
嘗秋夜坐釣月磯,昏黑無往來,時聞風(fēng)鐸及佛燈隱現(xiàn)林杪而已④。
又今年春中,與無際偕訪仲和于此⑤。夜半月出無人,相與趺坐石臺,不復(fù)飲酒,亦不復(fù)談,以靜意對之,覺悠然欲與清景俱往也⑥。
生平過虎丘才兩度,見虎丘本色耳⑦!
【注釋】①虎丘:蘇州名勝。②李流芳(1575-1629):明朝嘉定人,萬歷年間舉人。值宦官亂政,遂絕意仕進。寫作風(fēng)格,清新自然。③紅粉笙歌:指歌女奏樂唱歌。④釣月磯:在虎丘山頂。風(fēng)鐸:懸于檐下的風(fēng)鈴。杪(miǎo):樹梢。⑤無際、仲和:作者的友人。⑥趺(fū)坐:兩腳盤腿打坐。⑦過:造訪。
乙
記承天寺夜游
【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丙
書上元夜游
【宋】蘇軾
已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書生數(shù)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③雜揉,屠沽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guān)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④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⑤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注釋】①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現(xiàn)在屬于海南。③民:指漢族人。夷:指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④過:蘇軾的小兒子。⑤韓退之:唐朝文學(xué)家韓愈。
【賞析】
明代人李流芳在《游虎丘小記》里寫道,“夜半月出無人,相與趺坐石臺,不復(fù)飲酒,亦不復(fù)談,以靜意對之,覺悠然欲與清景俱往也?!崩盍鞣加X得孤單一人對月獨享是“見虎丘本色耳”,而幾百年前的蘇軾,卻不想獨享月色,于是,有了《記承天寺夜游》中尋張懷民,“相與步于中庭”,也有《書上元夜游》中和老書生數(shù)人的一同賞月。
其實,不管是一個人靜悟月色,還是和知己佳朋共賞月色,首先要讓月色走進作者的心靈。
《游虎丘小記》寫作者兩度游虎丘的感受,表達了其悠閑的心境,而這種悠閑的心境是要在“靜”的環(huán)境氛圍中才能獲得的。一次是在秋天,對月色美、游人少、以紅粉笙歌點綴的虎丘感到“亦復(fù)不惡”;對昏黑無往來、時聞風(fēng)鐸及佛燈隱現(xiàn)林杪的虎丘感到“獨往會心”。一次是在春天,“夜半月出無人,相與趺坐石臺,不復(fù)飲酒,亦不復(fù)談,以靜意對之”,作者感到“悠然欲與清景俱往”。夜半,歸根到底是一個“靜”字,唯靜方能顯示虎丘本色。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在被貶黃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寫。作者正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張懷民則于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這就無怪乎蘇軾要視他為知己了。文章開篇寫月,東月朗照,激發(fā)了作者的游興,想到?jīng)]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于是記下此景此情,點明日期,是筆記體游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shù)字,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xiàn)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zhǔn)確地表現(xiàn)了藻荇姿態(tài),仿佛觸手可及。接著,作者筆鋒陡轉(zhuǎn),連發(fā)兩問,既親切自然,富于韻律,又拓展時空,發(fā)人思緒。 “閑人”一詞切合當(dāng)時的情境,蘇軾其時遭排擠打擊,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無事可做的閑職,張懷民也正謫居黃州,豈不是兩個閑人?但作者是懷抱雄才大略的人,既如此,自嘲之意、怨憤之情也不難想見。此外,在一幅幽美的靜物畫中,平添兩個人物的剪影,多么有意境,這樣的結(jié)尾,稱得上“如撞金鐘”了。
《書上元夜游》這篇小品,前半記述與海南文士月夜出游的一個生活片段。在那明月皎潔的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美好之夜,應(yīng)幾位老書生之邀,東坡欣然出游。城西的風(fēng)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紛紛攘攘的生意人,都引起他濃厚的興趣,使他流連忘返,回到家中,天已三更,兒子也已掩門熟睡。
東坡借這一生活片段,不用細節(jié)刻畫,自然透露出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繁榮景象、祥和風(fēng)俗,并抒發(fā)出一種悠然自得的心情,反映了自己與海南人民的親切交誼。蘇軾的自笑和笑人,從正反兩個方面反映了他隨緣自適的思想,這是他身處無可奈何的逆境中所產(chǎn)生的自慰自解的特殊心態(tài)。他認為,一切得失都是相對的,只要抓住當(dāng)前,與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就會悠然自得;心懷奢望,不切實際地強求,反會心力交瘁,自尋困擾。
只是一低眉,月光片片,繽紛落于腳尖。
只是一仰首,那個人,那些往事,便清澈浮現(xiàn)眼前。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白曾經(jīng)在月色下想起故鄉(xiāng),也曾經(jīng)在月夜里把明月當(dāng)成朋友,舉杯相邀。這輪明月,是李白孤獨苦悶所邀之月,是杜甫蒼涼無托旅夜抒懷之月,是張若虛幽怨相思春夜江心所對之月,是蘇東坡中秋孤高獨立所詠之月,當(dāng)然更是蘇東坡被貶黃州和儋州時和朋友共賞抒懷之月。文章中記錄的,與其說是月的影子,不如說是心的影子,是經(jīng)過心靈過濾的月色。涼風(fēng)起自天末,搖動著早春的微寒,牽動著生命驛路上下求索的萬千情懷。
記得一個秋天,參加一個筆會,恰好是一個月光滿滿的夜晚,跟鄰座的友人閑聊,聊寫作時的狀態(tài)。我說,寫東西時,是一個微微低溫的狀態(tài),像一片月光籠進了迷離的心中,微涼且蒼茫。
從古至今,美好的月色,見證過多少花前月下靚男倩女的山盟海誓,目睹過多少愛恨情仇的糾葛,體味過多少生離死別的結(jié)局。在月色朦朧中,演繹過多少喜怒哀樂的劇目,聆聽過多少花好月圓的禮贊。月的經(jīng)歷,悲喜參半,綿延千秋,你不認為正是這清冷的月,在冷靜地如實書寫著人生嗎?
月是一種象征,月是一種寄托。月是一種朦朧纏綿,月又是一副明亮的心境。
【思考與練習(xí)】
1.下列加點詞意思不同的一組是( )
A.覺悠然欲與清景俱往也
解衣欲睡
B.然終不若山空人靜
皆若空游無所依
C.時聞風(fēng)鐸
隔篁竹,聞水聲
D.生平過虎丘才兩度
非相度不得其情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以紅粉笙歌一兩隊點綴”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卷石底以出
B.以其境過清
C.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D.吾欲辱之,何以也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2)覺悠然欲與清景俱往也。
4.用自己的話說說蘇軾是怎樣描寫承天寺夜色的。
5.承天寺的夜色與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點?
【參考答案】
1.D。“兩度”的“度”是量詞,表示次數(shù)?!跋喽取钡摹岸龋╠uó)”是動詞,測量。
2.D。A為連詞,相當(dāng)于“而”;B為介詞,因為;C為介詞,憑,憑借;D為介詞,用。
3.(1)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便覺得悠然之心與周圍之清景同在了。
4.用比喻來描寫夜色。積水喻月光,藻荇交橫喻月下竹柏影。
5.夜色的共同特點,一是月色美好,二是幽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