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傳
【摘要】當前廣大中小學生沒有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這引起了眾多教育界人士的關注。大家紛紛建言獻策,其中關于“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方面的論述較多。筆者認為,單純地討論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而不去解決深層次的問題,這種培養(yǎng)方法,也只是紙上談兵。當務之急,應當改變教師對學生提問題的態(tài)度;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要認清學生不提問題的真正原因。
【關鍵詞】問題意識 教學模式 課堂的主人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169-02
作為教師,我的經(jīng)歷就是在學校學習,然后再進入學校教書?;仡櫸疫@二十余年的學校生涯,我發(fā)現(xiàn)在我當學生的那個年代,我和我的同學問問題的意愿并不強烈,最多是在遇到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才去請教老師?,F(xiàn)在,我和我的同事們遇到愛問問題的學生也不多??傊覀兊膶W生很少提問題或根本不提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有的教師感嘆現(xiàn)在的學生越來越不愿學習了,有的教師則感到一身輕松。當然,也有不少教師在大談“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但是效果并不明顯。我認為要解決學生不愛提問題的這種狀況,不應當想當然地死板套用各種理論,一廂情愿地研究方法技巧,而是應該靜下心來思考一些基礎性條件。
一、教師要認清學生不提問題的真正原因
在學生不愛提問題時,教師便想當然地認為學生不想學或不愛學。其實這種見解只是一種主觀上的判斷,是不科學的。針對這個問題,我在自己所帶的班級進行了一次題為“我為什么沒有問題”的問卷調查。通過對全班同學反饋的信息的分析研究,我認為學生不愛提問可以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沒有問題可問,第二類是有問題但不愿問。出現(xiàn)第一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1、學生平時看書做題少,很少遇到難題;2、學生即便遇到難題,看看參考答案便可解決;3、學生對語文學科不感興趣,不知道該問什么;4、學生不愛思考問題;5、教師在課堂上一手包辦了所有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扼殺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剝奪了學生提問的權利。出現(xiàn)第二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1、學生怕提的問題太簡單,被老師責備;2、學生認為老師很忙,或者和老師進行交流的時間太少;3、學生不喜歡自己的語文老師, 有問題也不愿問;4、學生存在自卑心理,不敢正視自己的不足,怕提問會被人看成能力差;5、每天都有問題產(chǎn)生,最后越積越多,懶得問了。誠然,各地的學生情況不盡相同,不愛提問的原因也應當不盡相同。我們要具體分析情況。教師要解決學生不愛提問的問題,必須了解學生真實情況,否則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是無的放矢,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教師要轉變對學生提問題的態(tài)度
學生提問受挫,有兩個比較經(jīng)典的情境:1、一個學生向一位老師問了一道很簡單的題目,老師會說:“這個問題我不是講過了嗎?上課沒好好聽講吧?”2、一個學生向一位老師問了一道非常難的題目,如果老師不會做,會說:“這道題目考試不會考?!比绻蠋煏觯瑫f:“你想考驗我的水平?”從上述所引文字和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有一些教師對學生提問題其實有著本能的排斥,或討厭或恐懼,討厭的是問自己講過的問題的學生;恐懼的是答不出學生提的問題,會在學生面前失掉面子,有損威信。在教師本身對學生提問題帶有本能排斥的情況下,講再多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方法都無濟于事。要想解決學生不提問題這一問題,必須先解決教師的問題。首先,身為教師應當有足夠的耐心與愛心,努力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如果一直擺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架子,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老先生那樣面色冷峻、不茍言笑,學生有問題,也是不愿來問的。其次,我們應當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意義。陶行知的表述應該說是入木三分:“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考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chuàng)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chuàng)造?!敝R經(jīng)濟的發(fā)展日益全球化,綜合實力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中國要騰飛,民族要振興迫切需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做強有力的支撐。國家制定了“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方針,可以說我們教師肩負著強國之重任,而如果我們排斥學生提問題就意味著在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說得嚴肅點是對國家民族的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袁振國先生在其《反思科學教育》一文中提到“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沒有問題,全都懂了?!边@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廣大教師的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習慣性地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認定學生只要上課認真聽,做好筆記,下課好好復習,,考得好分數(shù),便功德圓滿?!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然而,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課堂存在著不少問題,如:提問者是教師并不是學生。目前大多數(shù)教師只是根據(jù)《教學參考書》或現(xiàn)成的教案及自己的經(jīng)驗設置教學目標,判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很少考慮到學生實際需求。課堂中的提問成了教師的專利,而學生只需回答問題,很少有主動提問的機會。教師在展開教學的過程中,把問題緊緊攥在手中,引導學生圍著自己的思維轉。從“滿堂灌”到提問教學是教學的一大進步,一定程度上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教師心底里只將問題當作組織教學的線索,主要教學內容仍由教師講解完成,其結果造成課堂上教和學的分離,教師講的學生已經(jīng)掌握,學生的疑點教師不涉及。學生表面上積極思考回答問題,實際上是被教師“牽著牛鼻子走”的被動的接受者,教師依然是課堂的主宰。學生一旦處在被動位置,其本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得不到發(fā)展,更多是等著教師來傳授知識,當然也就不會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了。因此,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
四、改變學生對提問的態(tài)度
在我調查的學生之中,有學生直言怕經(jīng)常向老師提問,會招致其他同學的冷嘲熱諷。他認為,經(jīng)常提問,會給人一種感覺,這人很笨,有很多問題都搞不懂;要么就是想方設法接近老師,極力討好老師。從這位同學的回答中,我們不難看出有不少同學對提問的認識并不正確,他們甚至認為經(jīng)常提問就是表明自己的學習能力比較差,有很多問題解決不了,或者認為提問就是故意和老師套近乎。在此,我覺得有必要對“學問”二字做個簡單的解釋:學問,即知識和學識。學和問是密不可分的,拆分開來,顯然無法形成真正的知識和學識,因此,問在學習中必不可少,不懂就應當問,連大教育家孔子都不恥下問,何況我輩?此外,不少學生對所應當提的問題認識也有誤區(qū),他們認為提問就是指問老師講過的而自己還沒弄懂的問題,顯然,這是片面的。學生提問題是指從所學知識中尋找矛盾和疑問,提出自己的思索和見解。應該說提問是一種能力,而不是能力差的表現(xiàn)。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庇纱丝梢姡釂?,尤其是自己提問是教育的最高目標,而學生恥于提問是大錯特錯的,因此應當改變學生對提問的認識誤區(qū)。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關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關乎國家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實施,意義重大。但是,我們應當先解決相關的基礎性的問題,不然討論純粹的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方法,只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