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品卓 韓英煥
基金項目:本文為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基于語料庫的遼寧省外宣文本翻譯策略研究-以省市政府英文網(wǎng)站為例(項目編號L14DYY043)” 的部分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外宣翻譯肩負著傳播中華文明、宣傳中國改革開放成果以及增進各國人民對我國的了解等重任。本文從外宣翻譯的含義著手,重點探討了在外宣翻譯中該如何對歸化和異化策略進行選擇的問題。
關鍵詞:外宣翻譯;歸化;異化
作者簡介:金品卓,女,1972年生,碩士,沈陽工程學院公外部教師,副教授;韓英煥,女,1980年生,碩士,沈陽工程學院公外部教師、講師。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3--02
一、外宣翻譯的含義
外宣翻譯,顧名思義,是要完成那些對外宣傳材料的翻譯任務。在我國,外宣翻譯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將中文譯成英文,向世界傳播來自中國的聲音。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進一步發(fā)展,世界各國、各地區(qū)經(jīng)濟領域互相聯(lián)系、依賴及滲透,逐漸成為一個無法分割的有機整體。在這種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和世界都需要相互更好地了解。外宣工作成為幫助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而外宣翻譯更是在其中起到了傳播中華文明、宣傳中國改革開放成果、增進各國人民對我國的了解以及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等作用。
外宣翻譯包含多種傳播渠道:國際會議、期刊、報紙、圖書、電視、廣播和互聯(lián)網(wǎng)等。所謂外宣翻譯,“對外宣傳”是目標,“翻譯”是手段,簡而言之,這是一種跨文化的信息轉播。
二、歸化與異化策略
勞倫斯·韋努蒂在1995年提出了“歸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和“異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這兩個翻譯術語(Lawrence Venuti,1995)。其實早在1813年,施萊爾馬赫就曾在一次有關翻譯方法的演講中就表述了相似的觀點:要幫助譯作的讀者在不脫離譯入語的情況下正確而完整的看懂原作,可以采取兩種途徑:一種是“盡可能地不打擾原作者的安寧,讓讀者去接近作者”,即“異化”; 另一種是“盡可能不打擾讀者的安寧,讓作者去靠近讀者”(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813),即“歸化”。
歸化策略的優(yōu)點是語言比較流暢,容易被譯文讀者所接收,但也可能失去原汁原味的感覺,對原意造成歪曲,為文化交際帶來障礙;而異化策略則有利于保持原文的語言特點,促進了跨文化交流,但也會損失流暢性,帶有翻譯腔。由此可見,兩種翻譯策略各有利弊,歸化策略最大限度地淡化了原文的陌生感;而異化策略在譯文中保留源語文化,豐富了目的語的文化和表達方式。
三、外宣翻譯所采取的策略
歸化策略與異化策略,孰優(yōu)孰劣?目前翻譯界尚無定論。但近年來我國翻譯研究者的主流觀點是貶抑歸化,褒揚異化。那么在外宣翻譯中到底該選擇哪種策略呢?筆者認為:翻譯策略的選擇應取決于翻譯的目的、文本的類型、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要求等因素,不能不作分析而一味跟風。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雖然永遠會面臨歸化和異化的選擇,其實,我們應該明確:并不存在絕對的歸化與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是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關鍵是譯者要在讀者與作者之間找到最佳的“融會點”。
就外宣翻譯而言,筆者主張在翻譯的過程中應秉承異化歸化相結合的原則。
1.異化策略的運用:
在外宣翻譯中,異化策略的運用很普遍,主要包括“完全音譯”法、“音譯+注釋”法、“完全直譯”法和“直譯+注釋”法等。
“完全音譯”法主要適用于翻譯地名、人名及民族特有事物的翻譯。例如:Kung Fu(功夫)、RMB(人民幣)等,僅限于已被收入英國詞典的少數(shù)中文詞匯,其特點是使中國語言文化負載詞進入英語語言文化,豐富了目的語的詞匯,其應用前提是漢語的文化內(nèi)涵在英語中完全無法找到相應的表達方式。但如果國外讀者對此了解并不深入,盲目采用“完全音譯”法則無法達到宣揚中國文化的目的。
當前中國和世界人民的語言和文化差異依然無法忽視,很多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還不夠,因此,我們在外宣翻譯中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是“音譯+注釋”法。如“大同”一詞,如果用“完全音譯”法,其結果只能是使國外讀者一頭霧水,因而,我們可以采用“音譯+注釋”法翻譯為:datong,which proposes that all the worlds people should become one big family.這樣既保留漢語拼音形式,又用簡潔的語言加以解釋,才能更好地傳遞信息。
“完全直譯法”指的是按照源語言字面上的意思直接翻譯成目的語。如“和諧社會”直譯為Harmonious Society,意思表達就很貼切。而像“趁熱打鐵”這種在漢英兩種語言中有相似表達的詞匯,直譯為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就可以了。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只依照文字表面的意思一味地直譯,反而容易歪曲原文意思,此時可考慮“直譯+注釋”法。
在外宣翻譯中,“直譯+注釋”法也比較常見。如翻譯“鐵飯碗”時,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翻譯為:Iron rice bowl,是無法體現(xiàn)這個有我國特色詞匯的內(nèi)涵的。不如為此增加注釋:Iron rice bowl (or the absolute egalitarianism,where by everyone gets the usual pay and benefits irrespective of his performance)。這樣的表達方式清楚明白,不會讓國外讀者感到困惑。
2.歸化策略的運用:
當源語言難以用目的語恰如其分地表達,或源語言所附載的文化信息并非是整個表達式的語義重心時,應采用歸化策略。在外宣翻譯中,不乏與我國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息息相關的文本,如果我們不顧國外讀者的心理和語言習慣,采用與原文本相同的文風進行翻譯,會讓國外讀者難以理解和接受。例如:“……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翻譯可以按照英語的語言習慣進行簡化,從句子形式上“歸化”為:……maintain close contact with reality, life and the public……
四、結束語
我國的外宣翻譯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不斷加強,外宣翻譯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無論我們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采用歸化策略還是異化策略,我們所遵循的原則是不變的,那就是:異化時不妨礙譯文的通順易懂,歸化時不失去原文的味道,這樣才能揚長避短,使外宣翻譯工作更上層樓。
參考文獻:
[1]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1995.
[2]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 [M],1813.
[3]趙玉宏.論中國特色詞匯的外宣翻譯策略—從“中國夢”的英譯談起[J].論壇,2013(12):73.
[4]蘆毅 甘曉丹 古明. 以“歸化”和“異化”的視角看政治文獻中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問題[J].考試周刊,2010(40).
[5]唐燕. 外宣翻譯中異化與歸化策略的選擇和應用外宣翻譯中異化與歸化策略的選擇和應用[J]. 文教資料,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