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迎華
(上海大學中文系 上海 200444)
“三言二拍”中的箸文化
齊迎華①
(上海大學中文系 上海 200444)
“三言二拍”是晚明時期五部話本集的合稱。這些小說主要描寫了明代市民階層的社會生活和風俗民情,其中有不少對宴飲活動中筷箸的專門描寫,筷箸習俗豐富,生活氣息濃厚。“三言二拍”中的筷箸出現了多種修辭格,表明它在文學語言中已經具有廣泛的、多樣化的應用。
三言二拍 筷箸習俗 修辭格
隨著明代商品經濟發(fā)展,宴飲活動增加,筷箸文化也在逐步發(fā)展,并且在文學作品中的描寫越來越多。馮夢龍編纂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是明代話本小說的代表,對明代末年的市民生活和民間風俗做了多方面描畫,其中不乏對于筷箸的描述?!叭远摹辈粌H展示了箸的多種詞性變化,列舉了箸的相關種類,還涉及餐飲活動中與箸相關的各種約定俗成的禮儀習俗,及其在語言表達中所運用的修辭格,這些共同構成了“三言二拍”的箸文化。
“三言二拍”中,筷箸一般簡稱箸。箸,《說文解字》道:“箸,飯敧也,從竹者聲。”①[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96頁。常見于書面語言中??瓿霈F的時間晚于箸,多在民間口語中使用。箸的本義即指筷子,一般用作名詞。在民間日常口語中,箸的用法逐漸虛化,轉變?yōu)榱吭~。它與數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餐食多少的數量詞,如“一箸”“兩箸”等。在《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中,提及王安石的飲食情況:“荊公為人至儉,肴不過四器,酒不過三杯,飯不過一箸。”②[明]馮夢龍編著,吳書蔭校注:《警世通言》,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32頁。這里的“一箸”表達“一筷子所夾到的”的意思,表明王安石飯量很少。同樣的用法在《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七《顧阿秀喜舍檀那物,崔俊臣巧會芙蓉屏》也有:“縣宰請王教授衙中飲酒,吃到中間,嗄飯中拿出鱉來。王教授吃了兩箸,便停了箸,哽哽咽咽,眼淚如珠,落將下來??h宰驚問緣故。王教授道:‘此味頗似亡妻所烹調,故此傷感?!雹踇明]凌!初:《拍案驚奇》,明崇禎尚友堂刻本,第238頁。在這里“兩箸”也是指夾了兩筷子食物,是吃了兩口的意思。王教授與妻子失散十幾年,吃了兩口飯就認出了妻子從前烹調的味道。“一箸”“兩箸”這樣的詞匯今天已經不用。它們不僅表現出了明代餐飲活動的風貌,還展現了“三言二拍”描寫市井生活的口語化特色。
箸作為量詞的用法不僅于此?!毒劳ㄑ浴ぬ平庠恍σ鼍墶分杏校骸皩W士已半酣,道:‘酒已過分,不能領矣。學生惓惓請教,止欲剖胸中之疑,并無他念?!庠溃骸堄靡惑绱诛垺!埡螳I茶?!雹躘明]馮夢龍編著,吳書蔭校注:《警世通言》,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422頁。這里的“一箸粗飯”,指一頓飯或者一桌飯,用在這里是宴請之人自謙的說法。
在“三言二拍”中,因身份、地位的差異,不同人使用的筷子規(guī)格不同。隨著雕刻、鑄造工藝的發(fā)展,筷箸業(yè)逐漸繁盛,不同材質、不同功能的筷子越來越多。
(一)牙箸
牙箸,即象牙筷子,最早見載于戰(zhàn)國文獻?!俄n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雹賉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四部叢刊景清景宋鈔校本,第54頁?!跋篌纭奔聪笱揽曜?。商紂王用象牙做筷子,他的叔叔箕子很擔心,認為象箸和玉杯才相配,才是符合飲食禮儀的。而有了象箸、玉杯就需要更加精美的食物,這是帝王揮霍奢侈的開端。在古代,牙箸的材料比較稀有,多是帝王或貴族使用,是一種高貴身份的象征。在“三言”中,也寫到了“牙箸”。《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道:
天子分付內侍,教御廚中造三分醒酒酸魚羹來。須臾,內侍將金盤捧到魚羹一碗。天子見羹氣太熱,御手取牙箸調之良久,賜與李學士。李白跪而食之,頓覺爽快。②[明]馮夢龍編著,吳書蔭校注:《警世通言》,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17頁。
皇家御用的餐飲器具有極高的規(guī)格和標準,僅是賜給臣子一碗小小的酸魚羹,不僅要用金盤做托,還要用上好的牙箸與之相配,顯示出皇帝的尊貴與至高無上。唐玄宗親自為李白調醒酒羹顯示了他對李白極大的恩寵,也正是這碗醒酒羹讓李白有了足夠的底氣敢于在群臣番使面前要求“國忠捧硯,力士脫靴”?!敖鸨P”“牙箸”在這里已不是簡單的貴重食具,而是一種帝王恩寵的象征。
(二)黃金箸
黃金箸,即用黃金做的筷子,質地堅硬、不褪色、易存儲。由于造價昂貴且重量較大,在日常宴飲中極為少見,即便是在帝王和貴胄富賈之家也遠不如象牙箸常見。因為材質珍貴,它也被認為是神仙洞府里的仙人們使用的器具?!队魇烂餮浴埞爬戏N瓜娶文女》就寫到黃金箸:
每遇彤云密布,姑射真人用黃金箸敲出一片雪來,下一尺瑞雪。當日紫府真人安排筵會,請姑射真人、董雙成,飲得都醉。把金箸敲著琉璃凈瓶,待要唱只曲兒。錯敲破了琉璃凈瓶,傾出雪來,當年便好大雪。①[明]馮夢龍編著,陳熙中校注:《喻世明言》,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507頁。
在神仙筵會上,黃金箸不是作為飲食工具出現,而是掌雪之神姑射真人的法器,用來敲擊琉璃凈瓶,敲出一片雪,人間就降下一尺瑞雪。黃金箸在這里已經超脫了筷子的助食功能,作為一件具有神力的法器,由神仙掌管和使用。同時,也只有貴重的黃金箸,才能配得上神仙的身份和地位。
(三)火箸
火箸,形狀如吃飯的筷子,俗稱“火筷子”,又名“降紅”。在古代,除了用作冬日取暖御寒的火爐工具外,還將其歸于茶具,在烹茗煮茶時用之夾炭簇火,或者用以撥動炭火以增旺火勢。雖然火箸不同于傳統(tǒng)的筷箸,但由于其與筷箸同源,僅以功能區(qū)分,所以仍將其歸于筷箸類?!冻蹩膛陌阁@奇》卷七《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禪斗異法》就出現了這種火箸:
是日至夜不來,二人(張果、葉法善)心下疑惑,商量道:“莫非羅君有緣故?”盡注目看公遠。元來公遠起初一到爐邊,便把火箸插在灰中。見他們疑心了,才笑嘻嘻的把火箸提了起來。①[明]凌!初:《拍案驚奇》,明崇禎尚友堂刻本,第74頁。
天氣寒冷,眾人圍爐而坐,羅公遠將手邊一個小小的火箸不露痕跡地插入灰中,隔空做法,使得通往京城之路焰火連天,阻礙使者前行,耽誤新鮮的“日熟子”果子運送到京。火箸本是一種常見的攏火工具,“把火箸插入灰中”也是再自然不過的動作,然而羅公遠把這件普通的火箸當作法器,施展自己的道術,讓在唐玄宗面前炫耀法術的張果、葉法善見識了他的高超道法。擁有如此高超道法而不炫弄于世,對比之下可以發(fā)現,羅公遠具有比其他道士更可貴的仙家品格。
中國有句古話:“夫禮之初,始諸飲食。”②[漢]鄭玄:《禮記》,四部叢刊景宋本,第129頁。中國的禮儀習俗在飲食過程中有多方面的展現。筷箸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飲食工具,與傳統(tǒng)的禮儀制度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筷箸禮俗??牦缫仓饾u被運用到口頭俗語中,成為筷箸禮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言二拍”對宴飲場面的描寫,多次出現民間至今尚存的用筷禮俗和俗語。這些禮俗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餐桌擺箸,表示有人在席
在家庭或親朋舉行宴會時,因為事故、傷病或死亡而未能到場的賓客,家人、好友會在餐桌前空出一個相應的位置,并在餐桌上擺出一副碗筷,以象征此人也在宴會現場。這種習俗源遠流長,當代社會仍普遍存在?!毒劳ㄑ浴び嶂倥e題詩遇上皇》也描寫了這一習俗,不過是主人公俞良巧妙地利用了這一習俗:
俞良見請,欣然而入,直走到樓上,揀一個臨湖傍檻的閣兒坐下。只見一個當日的酒保,便向俞良唱個喏:“覆解元,不知要打多少酒?”俞良道:“我約一個相識在此。你可將兩雙筯放在桌上,鋪下兩只盞,等一等來問?!雹賉明]馮夢龍編著,吳書蔭校注:《警世通言》,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78頁、79頁。
俞良科舉落第后流落杭州,走投無路之際來到西湖之畔的豐樂樓,打算飽食一頓后跳西湖尋死。酒樓上的酒保問他打多少酒,他謊稱在此約一個相識,讓酒保鋪擺下兩雙筯、兩只盞。“筯”與“箸”同音同義,相互通用,兩雙筯就是兩雙筷箸。作為身陷窘境的讀書人,俞良雖謊稱等人,但在這么高級的酒樓仍然很緊張。他讓酒保擺上兩雙筯、兩只盞,作煞有介事狀,酒保果真相信了他。這里俞良成功地利用了擺一雙筯代表一個人的飲食禮俗,讓他有機會在酒樓停留半日,題詩詠懷,為隨后的命運轉換打下基礎。
(二)主人親自取箸,表示尊重
在古代,飲食餐具屬于內事,一般來說,主人內事都是由妻妾、奴婢掌管。如果是高貴富足家庭,設宴時擺杯箸之類的雜事則由家中奴仆負責?!缎咽篮阊浴だ顩F公窮邸遇俠客》寫到這一習俗:“從人獻過杯箸,房德安席定位。庭下承應樂人,一行兒擺列奏樂?!雹赱明]馮夢龍編著,張明高校注:《醒世恒言》,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634頁。這里的“從人”,就是奴仆之類。即便是一般商人家庭用餐,也都由丫鬟準備杯盞?!队魇烂餮浴なY興哥重會珍珠衫》寫到:“只見兩個丫鬟輪番的走動,擺了兩副杯箸,兩碗臘雞,兩碗臘肉,兩碗鮮魚,連果碟素菜,共一十六個碗?!雹踇明]馮夢龍編著,陳熙中校注:《喻世明言》,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5頁。古代男女分工有別,主仆分工也有區(qū)分。男子一般不下廚房掌勺,更不會輕易做取杯安箸之事。但在《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中,主人卻親自為客人“取杯箸”:
錢青見那先生學問平常,故意譚天說地,講古論今,驚得先生一字俱無,連稱道:“奇才,奇才!”把一個高贊就喜得手舞足蹈,忙喚家人,悄悄分付備飯:“要整齊些!”家人聞言,即時拽開桌子,排下五色果品。高贊取杯箸安席。錢青答敬謙讓了一回,照前昭穆坐下。①[明]馮夢龍編著,張明高校注:《醒世恒言》,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31頁。
高家雖不是詩書世家,卻也是一方富賈,高贊作為一家之主,卻親自“取杯箸”,可見他對錢青這個特殊的客人(未來的女婿)確實特別中意,以至于做出親自取碗筷這種事情。但是,這里高贊親自所取的杯箸,也許是比較貴重的、用來招待貴客的珍藏杯箸,用以顯示他對錢青的重視和喜愛。一雙小小的筷箸看似簡單隨意,實則蘊含深厚的內涵,取箸的人不同,取出的箸的規(guī)格不同,表現出主人、賓客之間不同的關系。
(三)俗語中的筷箸
筷箸在中國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在使用,隨著筷箸文化的發(fā)展,箸逐漸融入民間俗語的表達中。人們用生活中熟悉的物件對生活經驗加以描述和總結,形成了民間流傳的格言、俗話。如《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趙六老舐犢喪殘生,張知縣誅梟成鐵案》道:
又道是:棒頭出孝子,箸頭出忤逆。為是嚴家夫妻養(yǎng)嬌了這孩兒,到得大來,就便目中無人,天王也似的大了。②[明]凌!初:《拍案驚奇》,明崇禎尚友堂刻本,第126頁。
“棒頭出孝子,箸頭出忤逆”,是指做父母的對子女嚴加管教,子女才能孝順父母;如果嬌生慣養(yǎng),子女就容易驕縱叛逆?!鞍纛^”就是用棒子打,指代嚴厲的管教方式;“箸頭”就是給予各種吃的,滿足他的各種要求,指代嬌慣、放縱的管教方式。兩句話既形象貼切又通俗易懂,很符合民間口語簡潔直白的特征。嚴家夫妻中年得子,寵愛過分,對兒子百依百順,任其揮霍,最終耗空全部家產,兒子甚至做出了毆打父親的大逆不道之事。此外,在《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張溜兒熟布迷魂局,陸惠娘立決到頭緣》中提到了另外一個耳熟能詳的有關箸的俗語:
卻又過了三個年頭,燦若又要上京應試,只恨著家里無人照顧。又道是:家無主,屋倒豎。燦若自王氏亡后,日間用度,箸長碗短,十分不像意。①[明]凌!初:《拍案驚奇》,明崇禎尚友堂刻本,第158頁。
“箸長碗短”表面意思是指吃飯的筷子和碗長短不一,引申為筷子和碗數量不匹配,缺筷少碗,又進一步引申為家用器物凌亂不堪,家道破敗。在“二拍”中,一共出現了3次“箸長碗短”,可見這個俗語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用。《二刻拍案驚奇》卷六《李將軍錯認舅,劉氏女詭從夫》有:“等得王生歸來,家里椅桌多不完全,箸長碗短,全不似人家模樣,訪知盡是妻子敗壞了。”②[明]凌!初:《二刻拍案驚奇》,明崇禎尚友堂刻本,第73頁。此處用法與上處相同,也指家用器物凌亂?!抖膛陌阁@奇》卷二十二《錢多處白丁橫帶,運退時刺使當艄》中:“那些做經紀的人,有甚情誼?日逐有些怨咨起來,未免茶遲飯晏,箸長碗短?!雹踇明]凌!初:《二刻拍案驚奇》,明崇禎尚友堂刻本,第239頁。此句中的“箸長碗短”,有碗筷使用不講究,故意使用破舊碗筷之意。
實際上,中國各地的筷箸的使用禮俗、俗語還有很多,“三言二拍”中涉及的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除了禮俗中豐富多彩的筷箸外,在修辭學中,筷箸也展現了漢語言文字強大的修辭功能。
“三言二拍”作為世情白話小說的代表之一,用字組詞較為考究,僅筷箸一詞就使用了多種修辭格,充分體現了筷箸文化豐富的內涵。漢語中的修辭格出現得很早,主要著重于語言的變化,使語言表達更加生動有力,常見的如指代、比喻等。筷箸是日常生活中極其常見的民俗符號,其修辭格用法也是多種多樣。
借代是中國修辭學中的一個傳統(tǒng)辭格,也是“三言二拍”中的筷箸最常見的修辭方式。所謂借代,就是借彼代此,不用人或事物的本來名稱,借用同它具有相關關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稱來稱呼它。①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408頁。在《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中:
秀娥一心憶著吳衙內,坐在旁邊,不言不語,如醉如癡,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動一動。夫人看了這個模樣,忙問道:“兒,為甚一毫東西不吃,只是呆坐?”②[明]馮夢龍編著,張明高校注:《醒世恒言》,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583頁。
這里的“箸”不是指筷子,而是與上句的“酒”相對應,指代餐桌上擺放的食物。借體“箸”,是本體食物的必備食用工具之一,作者對于借體的選擇,也正體現了箸在飲食習俗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傳神入畫地描繪出了初嘗愛情滋味的閨閣女子一副癡情之態(tài)。同樣,在《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七《顧阿秀喜舍檀那物,崔俊臣巧會芙蓉屏》中講到王教授吃飯的情形:“王教授吃了兩箸,便停了箸,哽哽咽咽,眼淚如珠,落將下來。”③[明]凌!初:《拍案驚奇》,明崇禎尚友堂刻本,第238頁。此“兩箸”也非本意兩副筷箸,而是指筷子所夾到的食物,“吃了兩箸”也即吃了兩口食物之意。同上文中的“箸”相同,都是借代用法,借用與飲食進餐息息相關的筷箸來表示食物,不僅可以使詞語形象具體、變化多樣,還能使句子更加簡潔明白,避免繁復累贅。
此外,箸也與其他的飲食工具組合到一起指代飲食、宴席,如匕箸。《喻世明言·窮馬周遭際賣縋媼》中就使用了這種借代:
馬周索筆,題詩壁上。詩云:“古人感一飯,干金棄如屣。匕箸安足酬?所重在知己。我飲新豐酒,狐裘不用抵。賢哉主人翁,意氣傾閭里?!雹賉明]馮夢龍編著,陳熙中校注:《喻世明言》,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95頁。
“匕箸”本意指羹匙和筷子,都是宴飲中常用的助食餐具,這里是用部分工具來表示整體,代指飲食。飲食中既用匕,又用箸,可見飲食比較豐盛,匕箸就用以夸贊主人的菜肴豐盛。馬周大快朵頤一番,卻身無分文,欲將身上唯一值錢的狐裘當價,店家王公卻辭而不受。馬周遂作詩贊美王公豐盛的菜肴,表達對王公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意。
除了借代外,文中出現的修辭方式還有比喻。比喻俗稱“打比方”,即根據聯想和想象,用具體、淺顯的事物來描繪另一個抽象、深奧的事物,主要由本體和喻體構成。《喻世明言》卷三十三《張古老種瓜娶文女》中的《憶瑤姬》曲子就使用了這種喜聞樂見的修辭格:
為荊山隈,碧水曲,際晚飛禽,冒寒歸去無巢。檐前為愛成簪箸,不許兒童使杖敲。待效他、當日袁安謝女,才詞詠嘲。②[明]馮夢龍編著,陳熙中校注:《喻世明言》,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508頁。
“檐前為愛成簪箸,不許兒童使杖敲”,因為喜愛屋檐前的積雪凝結成的像簪箸一樣的冰柱,所以不允許頑童拿木杖隨意敲打。簪和箸都是長條形狀,上寬下窄,用來形容冰柱,既新奇別致、簡潔明了,又能突出喻體簪和箸,增強了本體冰柱的表達效果。
在實際表達中,筷箸的修辭格使用類別更加多樣,不僅豐富了箸的含義,擴大了箸的使用范圍,還展示了一定的飲食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對筷箸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筷箸出現的時代很早,使用范圍極其廣泛,隨之產生的筷箸文化也非常豐富。到了明代,市民生活逐漸成為文人筆下描寫的主要內容,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筷箸自然就更多地出現在話本小說中?!叭远摹敝械目牦缥幕喈斬S富。在口頭語言表達中,筷箸語詞的頻繁使用,使得筷箸一詞的詞性發(fā)生了改變,轉變?yōu)榱肆吭~。這是民間口頭語言發(fā)生變異的常見現象。這種量詞用法在“三言二拍”中多次出現。除此之外,筷箸一詞也充分地發(fā)揮了漢文字的修飾功能,展現了筷箸多樣的修辭格變化。更多的筷箸文化體現在筷箸禮俗中。首先,不同種類的筷箸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表明主人、賓客之間的不同關系;其次,筷箸在餐飲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助餐作用,使其在用餐禮儀中舉足輕重,在民間俗語中熠熠生輝。目前,學術界對筷箸文化的探究尚不夠深入和全面,盡管“三言二拍”中出現的筷箸文化僅僅是冰山一角,對其的研究也只是做一次管中窺豹的嘗試,但仍不失為一次有益的探索。
① 齊迎華(1992— ),女,上海大學古代文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