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秋水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在一所大學中文系讀書,有幾本書風靡于整個校園。當我的邏輯課老師也推薦我們讀一讀《萬歷十五年》和《讀書》雜志時,我終于下定決心讀了《萬歷十五年》。那應該是中華書局第一版。我那本裝幀不甚牢靠的書,尚未讀完已經(jīng)散落。
可以說,黃仁宇是我最早的“新歷史”向導。作為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對他所著意的大歷史,能領會到什么程度,非常可疑。但無疑他的寫作方式成為一個巨大的沖擊。后來他每有新書出版(指簡體版),我都第一時間買來,雖然不一定在第一時間就讀。畢竟他的開創(chuàng)性令人難以忘懷。
黃仁宇的“潛水艇三明治”社會結構觀
黃仁宇最新出版的《我相信中國的前途》中,收錄了上世紀90年代黃仁宇的眾多演講,其主題仍然是“中國歷史與發(fā)展”。黃仁宇一向主張,研究歷史不應注重“歷史應當如何的展開”,最好先注重“歷史何以如是的展開”。所以,他以宏觀眼光看待歷史,注重“非人身因素”。他的這種“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于傳統(tǒng)史學而言,確實是一種較新的歷史研究法。當然,他也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整個“新史學”潮流中誕生的。
他從財政的角度研究,認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數(shù)目字管理。整個社會結構是“潛水艇三明治”。其上一片狹長的面包,即文官集團;下面是一塊狹長面包,是成千上萬的農(nóng)民。上下兩層制度性聯(lián)系并非建立在法律觀念或經(jīng)濟紐帶之上,而是依靠一系列社會觀念;整個官僚機構的行政邏輯,不在服務,而是管教。這種組織不具備結構上的穩(wěn)定性和實用的靈活性,因此這一百余年,中國長期革命,就是社會的重新組織與全面改造。
在黃仁宇看來,這100多年的社會改造,實在是歷史的必由之路,具有長期合理性。在上個世紀年代,國民黨敷設了一個新國家的上層結構,共產(chǎn)黨則提供了新的下層結構,最終才使得中國從一個舊式農(nóng)業(yè)體制的社會,進入新型商業(yè)社會。
這些觀念在黃仁宇所寫各種著作里被反復強調(diào),所以這本演講錄,或可說是他從前所寫各種書的“綱要”,非常的簡約。一路讀來,當年讀《萬歷十五年》的驚喜不復重現(xiàn)。黃先生這一輩的學人,孜孜于中國的改造和未來,試圖探求歷史的規(guī)律或合理性。
剛好去年讀了英國歷史學家艾倫·麥克法蘭的著作《現(xiàn)代世界的誕生》(上海人民出版社),對照來看,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說黃仁宇試圖證明中國傳統(tǒng)社會必須全面改造,才可以迎接現(xiàn)代社會,而麥克法蘭則提出英格蘭歷史的連貫性,從11世紀開始一直綿延至今,現(xiàn)代性是橫亙1000年的“長長的拱弧”,沒有任何間斷。
進步的名目下有許多陷阱
中國當前站在一個十字路口,它的物質(zhì)進步有目共睹,但是它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還有待規(guī)劃,麥克法蘭自己就如是解釋他寫這本書的動機,“因此在我看來,如果中國人能夠讀到一份報告,論述西方發(fā)展的現(xiàn)代性源于何處、性質(zhì)若何、有哪些優(yōu)點和長處、又有哪些代價和意外后果,將有一定的裨益?!?/p>
麥克法蘭借用托克維爾對美國民主的觀察,認為一種有分寸的宗教,一種有節(jié)制的家庭,一種有限制的政治權力,一種有界限的經(jīng)濟,這種開放性和多股力量的角逐,引發(fā)了現(xiàn)代社會的動力。相反,一旦某個文明只留下“單一基座”,該文明多半會走向僵化。麥克法蘭因此反對任何決定論,他認為現(xiàn)代性意味著經(jīng)濟、政治、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徹底分立、組合,不會是某一領域支配另外的領域。
自由結社權——合法的非法人的社團,被麥克法蘭認為是英格蘭現(xiàn)代性的歷史基石之一,它阻止了權力的中央化和不受監(jiān)督。黃仁宇則認為,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的底層,是村落和村落的結合體,管理極端落后,因此需要進行改造。但他所謂的重建村落單位,又是打掉溝通下層和上層的鄉(xiāng)紳階層,國家權力伸入最細微的單位,則他希望的地方性組織制度,在國家權力之外,又不可能產(chǎn)生。
總之,麥克法蘭構建的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英格蘭形象,和黃仁宇大歷史視野下山窮水盡必須全面改造的中國形象,形成有趣的對照。面對如此宏大的主題,兩位都難免有“片面的深刻”。比較而言,我更傾向于艾倫·麥克法蘭的看法,他持一種“反目的論”,也就是認為歷史并不走向一個注定的目的地。黃仁宇卻難免有將已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合理化”的嫌疑。
我還記得當年讀黃仁宇自傳《黃河青山》,他說身為歷史學家,不能太仁慈、和善或具有同情心。本書里他也一再提到自己注重組織架構,注重的是技術問題,不在道德問題。但不帶意識形態(tài)的色彩,并不意味著把人工具化。沒有哪一代人,天生就是為了一個長期目的,而注定要“受罪”或成為路基。多年之后,我無法再以無限欣賞的眼光,膜拜黃仁宇的“缺陷”。他合理化近代歷史的表象之下,是那一代人苦苦求索的問題:“中國為何落后?”這片陰云籠罩了太長時間,以至于連暴政都可以當做手段。在進步的名目下,實在是有許多的陷阱。
當然,他的許多見解仍然令人動容。譬如他提到中國經(jīng)過1905年終止文官考試制度(即科舉制度),年的革命廢掉皇權,小自耕農(nóng)在1950年后也因為土改而消失,所謂傳統(tǒng)中國,從上至下已蕩然無存。此種條件下,新的歷史觀當為“西學為體,中學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