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摘 要: 本文以高中化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思想和實踐途徑為基礎,并以《合理攝取人體必需元素》的教學設計為例介紹了生活化教育在教學中的做法。作者在蘇教版《化學與生活》的授課過程中,以任教的兩個平行班級為實驗對象進行了教學實驗,結果表明教學效果顯著。
關鍵詞: 高中化學 生活化教育 化學教學 蘇教版《化學與生活》
1.教材選取
蘇教版《化學與生活》模塊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中心,使學生直面生活、工農業(yè)、環(huán)境、飲食中的化學知識,充分利用課本中豐富的欄目內容,尋找蘊含豐富化學知識的主題展開探索,但不宜面面俱到,有的知識讓學生自主閱讀、查找資料匯報討論。
2.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實踐方法
展示生活實物,例如,在“日用化學品的合理使用”一節(jié)中,給學生展示洗衣粉,拋錨式提問:“你知道加酶洗衣粉加的是什么酶嗎?起什么作用?能洗滌所有衣物嗎?”在“高分子材料和復合材料”中,展示了學生的校服、班服T恤、購物袋、不粘鍋、籃球等物品,請學生辨別這些物質的成分……
列舉生活現象,例如,“糖類”的授課中我使用在學?!斑\動會”期間,有學生未吃早餐參與比賽,出現眩暈無力的現象,導入課堂,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剖析原因,得出結論;在“維生素”一節(jié)中,我將醫(yī)生給兒子開的補鈣藥方展示給學生,提出“為什么補鈣要結合維生素AD?”……
直擊社會熱點,例如,由過年拜年禮品,誘發(fā)學生思考“營養(yǎng)品真的像廣告詞那么神奇嗎?”在“合理攝入人體必需元素”一節(jié)揭開營養(yǎng)品的神秘面紗……
演示生活化實驗,學生在動手中探索。例如,用漂白粉和潔廁精混合產生氯氣驗證洗滌劑的性質,用實驗現象提醒學生洗滌劑不能混用。
蘇教版《化學與生活》模塊中多次涉及了平衡移動的問題,這些知識分散于不同章節(jié),我教學時選擇一段時間統(tǒng)一講解,結合生活中白糖溶解的過程及在充滿水的水池中加水的例子,使學生定性理解平衡的含義。
課后成立化學興趣小組,研究的課題源自課本,例如:了解食品中的添加劑;礦泉水中微量元素的成分及作用;常見藥物的療效;某小區(qū)或學校的垃圾處理和回收狀況……小組成員利用休息日開展活動,收集資料或取樣實驗;小組成員根據獲得的資料交流、討論,將結果寫成調查報告;教師批閱小組的調查報告后,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書面或口頭評價。
3.實施案例——《合理攝取人體必需元素》
教學目標:在活動與探究中,使學生掌握如何檢測加碘鹽中的碘含量,認識人體攝入碘元素的重要性;
教學設計:
案例分析:從電視中常見的廣告引入,很快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通過閱讀課本、觀看視頻、教師講解,讓學生樹立必需元素是人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但其含量需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才能有效發(fā)揮其功能的科學觀。
碘是人體甲狀腺素的主要成分,由碘的功能、海帶富含碘、加碘鹽、大脖子病等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素材入手,使學生掌握碘的生理功能。檢測加碘鹽中的碘的含量,對于文科班的學生而言,若直接分析實驗原理、探究實驗,則對學生來說難度很大,難以理解。因此,筆者先用以廚房用品為主的材料證明加碘鹽中的碘的存在,以此為載體,讓學生回顧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掌握由物質性質設計實驗方案的化學思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檢測加碘鹽中的碘含量則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由于與生活用品緊密聯系,因此不僅在課堂上分解了難點,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有所增強,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做“家庭小實驗”的靈感。
4.效果檢測
4.1建立測量工具
本研究選擇宋萬琚博士提出的CLRL(與生活相關的化學素養(yǎng))的測量工具為依據,選取了29個生活問題。
4.2選取實驗對象
選取筆者親自授課的兩個平行的史地班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生活教學模式設計的教案對實驗班進行教學,為期45天。實驗前后使用的測量工具均是根據高中生“與生活相關的化學素養(yǎng)”評價工具自制的調查問卷進行測量。數據結果使用spss18.0處理。
問卷發(fā)放及回收情況見表1:
4.3實驗數據分析
4.4結論
表2說明實驗前測,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各個維度上均無顯著差異(p>0.05)。
表3說明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在解釋和評價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說明“生活教育”教學模式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科學評價化學用品的能力。
結果顯示,相比對照班學生,實驗班的學生化學素養(yǎng)得到了明顯提高。
因此,本研究所構建的“生活化教育”教學模式是比較合理和有效的,可以供其他化學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參考、運用和推廣,但還需進一步修正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錢劍敏.“化學與生活”研究性學習中的生活教育[J].科教文匯,2012(04):121,123.
[2]宋萬琚,王磊.高中生“與生活相關的化學素養(yǎng)”測量工具的開發(fā)研究[J].化學教育,2013(10):88-91.
[3]宋萬琚.高中生“與生活相關的化學素養(yǎng)”的構成、評價及發(fā)展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