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旭東中學 紀 娜
《故鄉(xiāng)》教學案例
江蘇省南京市旭東中學 紀 娜
【教學目標】
1.聯(lián)系魯迅文章,了解魯迅寫作本文的背景。
2.探究本文重要詞句的內(nèi)涵和作用。
3.能通過閏土的前后對比,分析人物形象,說出造成人物命運的根本原因。
【教學重點】
1.文中疑難詞句的理解。
2.對比手法和語言、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學難點】
1.理解文中一些重要句段的深刻含義。
2.深刻理解作者刻畫閏土等人物形象的目的和意義。
【教法設計】
1.誦讀品味法。精彩語段如篇末的議論,應熟讀成誦。
2.研討探究法。對于文章主題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應通過個性化的語言來體現(xiàn)
3.合作交流,在研討過程中情感體驗展示創(chuàng)新。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生自讀課文,針對文中的字詞、句段、寫作手法等方面的問題提出疑問或者看法。
【教學過程】
關(guān)于人生之路的走法,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歸納一下,大概有這幾種理解:
第一種: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種說法是要有面對困境的勇氣。
第二種:讓未來過去,讓過去過去。這句話說的是放下包袱,不要沉湎于得失。
第三種: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是魯迅先生說的,在他的《故鄉(xiāng)》一文中,他的這句話想要表達的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故鄉(xiāng)》。
聯(lián)系魯迅文章,了解魯迅寫作本文的背景。
魯迅的《一件小事》《阿Q正傳》都是與本文寫作時間差不多的作品,都寫于1920年前后。二十世紀初,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中國爆發(fā)了辛亥革命。《故鄉(xiāng)》寫于1921年,寫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的事。當時的社會情況如何呢?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點撥:《一件小事》里面有“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這里的所謂的國家大事指的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老百姓們依然麻木,受壓迫和剝削。
(一)分類確立疑難問題
學生分組將自己對課文的疑問提出來,每個小組將組員們的疑問分成類別。
對問題進行篩選,確立研討的話題。
教師提供話題范圍:(1)本文中的疑難詞、句。(2)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3)文章創(chuàng)作手法分析。(4)文章主旨解析。(5)其他類疑難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
師生合作釋疑
1.疑難詞句的理解
(1)第2段中的“陰晦”“蒼黃”“橫”“蕭索”“悲涼”。
【點撥】
“陰晦”是陰沉昏暗的意思,“蒼黃”是灰黃色,“蕭索”是荒涼、冷落的意思。這三個詞語分別從光線、顏色和故鄉(xiāng)鄉(xiāng)村景色給人的整體感受來寫舊中國農(nóng)村的蕭條景象。“悲涼”一詞,寫“我”此時的心境,為全篇定下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調(diào)。
教師指導:“悲涼”的心境,傷感的情緒。作者為什么而悲哀呢?同學們在探究本課疑問時。不妨好好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2)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
【點撥】
也許是記憶里的故鄉(xiāng)景色太美好,所以眼前看到的景色讓“我”難以置信。“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問號強調(diào)否定的語氣。反映了“我”復雜的心緒以及沉重的心情,為下文故鄉(xiāng)的對比作鋪墊和暗示。在結(jié)構(gòu)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3)“全不如此”“也就如此”“本也如此”矛盾嗎?為什么?
【點撥】
不矛盾?!叭蝗绱恕笔且颉拔摇睂枢l(xiāng)的印象停留在少年時的美好記憶,而不是眼前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壓迫下的破敗荒涼的景象。這種景象粉碎了“我”心中的故鄉(xiāng)的美好的模樣,讓“我”無法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甚至一度對自己的記憶產(chǎn)生了疑惑,所以說“仿佛”“也就如此”。而“本也如此”是以自己此次回鄉(xiāng)“本沒有什么好心緒”來無可奈何的尋求安慰下的憤激之語,實則表明“我”此時的憂憤之情。
2.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1)文章中的“我”是不是魯迅?“閏土”是不是真有其人?
【點撥】
可結(jié)合《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我”來理解,探討小說中和散文中的“我”的區(qū)別。
閏土這個人,是魯迅先生根據(jù)生活中的原型名字叫“運水”的人再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物形象。
(2)對閏土這個人物形象的看法
【點撥】
教師啟發(fā)學生從文中尋找相關(guān)的語句進行細致分析,各抒己見。
朗讀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豆枢l(xiāng)》寫閏土著重的是前后對比的方法。作品從哪幾方面進行對照?通過對比突出了什么?
明確:
外貌對比:
少年閏土: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中年閏土: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經(jīng)濟生活的艱難和精神負擔的沉重)。
動作、語言對比:
少年閏土:聰明勇敢、活潑開朗;知識豐富。
中年閏土:不僅為饑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級觀念思想的束縛,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閏土對生活的態(tài)度前后對比:
對生活:
少年閏土: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將希望寄托于神靈。
小結(jié):
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后對比中,不僅從經(jīng)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對香爐和燭臺細節(jié)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nèi)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福,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xiàn)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這節(jié)課我們研討了本文的一些字詞用法和閏土的人物形象,下次課請同學們按照這節(jié)課的研討方法探究文中的“我”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繼續(xù)探討本文疑難語段的含義,深層次理解“我”的悲哀的心緒的原因。
【板書設計】
故 鄉(xiāng)
魯 迅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勇敢活潑、純樸可愛 → 衰弱貧窮、遲鈍麻木
小英雄 木偶人
【教學反思】
本文開篇即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調(diào),這種悲哀的心境,究竟來源于什么?帶著這個問題去解讀文本,在解讀的過程中,本課著重分析閏土的人物形象,力求透過這個人物去透視悲哀的原因,去感知作者的理想追求,進而感受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