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寧 肖祥彪
(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
理性意義上文學的生存價值
(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古代“文學”概念包括經(jīng)、史、子、集,而現(xiàn)代“文學”概念則剔除了哲學與歷史學科內容,由此導致文學的生存意義遭到質疑。哲學、歷史學科內容的分離使文學學科理性特征變得隱蔽,而理性使文學與其他人文學科一樣具有探討人生命意義的功能,并且相較于音樂、繪畫等人文藝術學科具有時空優(yōu)勢。理性對文學人文功能的生成機制具體表現(xiàn)為文學的情感性特點與審美屬性,兩者均以理性為前提:文學作品情感的欣賞以理性為前提;美是理性對人生命愉悅體驗的標記。
關鍵詞:理性; 知性; 文學; 情感; 審美
一、文學概念變遷與文學生存危機
文學概念的變遷使得文學形態(tài)發(fā)生相應變化。就其學科發(fā)展而言,文學與哲學、歷史分離,但是社會對文學功能的認知標準仍是古代文化傳統(tǒng)中以“文以載道”為代表的一批評價觀念。文學概念、內涵的變化,帶來文學理性特征的隱蔽,理性特征的隱蔽在傳統(tǒng)評價標準的觀照下,導致“文學危機論”的出現(xiàn)。
(一)現(xiàn)當代文學發(fā)展危機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文學在特殊時期充當宣傳工具,為民族救亡做出重要貢獻,文學的主流秉承“為人生而藝術”的學說。而在和平環(huán)境中,文學逐漸從政治枷鎖中解脫出來。在市場經(jīng)濟影響下,文學又演變?yōu)橹\利的工具,“拳頭+枕頭”,即暴力與色情的文學充斥文壇,低俗文學摻雜于大眾文化中?!拔膶W危機論”“文學消亡論”相繼出現(xiàn),文學的生存價值遭到質疑。
就理性思辨角度而言,“文學藝術的特點和規(guī)律,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但其最重要、最基本的特點和規(guī)律,可以從審美特征、形象特征、情感價值三個方面進行概括……審美的特性是一切文學藝術的生命力及其價值的安身立命之所。離開了審美的特性,也就失卻了文學藝術……”[1](P223)但審美特征、形象特征與情感價值并非文學所獨有,繪畫、音樂與雕塑等其他藝術形式也同樣具有這些特征,而這些特征之所以成為文學區(qū)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根本特征,并構成文學的生存價值,必然有著更深刻的原因。就社會實踐角度而言,盡管當代文學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脫離現(xiàn)實,低俗甚至媚俗的問題,文學依然是大眾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古今文學概念對比
“文學”概念隨時代而不斷變化?!皶r至兩漢,文化斯進,一般人亦覺得文學作品確有異于其他文件之處,于是所用術語,遂與前期不同。用單字則有‘文’與‘學’之分,用連語則有‘文章’與‘文學’之分。以含有博學之意義者,稱之為‘學’或‘文學’;以美而動人的文辭,則稱之為‘文’或‘文章’。如此區(qū)分,才使文學與學術相分離。”[2](P80-90)中國古代“文”包括經(jīng)、史、子、集,其中集部內容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相近,而經(jīng)、史與子部內容則涵蓋了現(xiàn)代的哲學、歷史與語言學科。
“在中國的文學概念發(fā)生時期,‘文學’一語除了在‘文’的含義上與文學概念有文化起源的聯(lián)系外,并未真正進入當時初見形態(tài)的文學理論范疇。表達‘文學’概念的典型詞語是‘文章’和‘詩’或‘詩賦’?!恼隆钦w的概念,具有文學的文化溯源的含義?!姟颉娰x’是更加微觀的概念,具有文學性文體定位的含義?!盵3](P42)
由此可見,古代文化中的“文學”概念兼括哲學、歷史等學科,封建統(tǒng)治者注重以“文”治理國家。雖然古代文學在不同的時期有過文體、文風爭論,但文學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得到社會的公認。
隨著社會分工和學科的細化,哲學、歷史、語言學從廣義中的“文”中分離出去,只余下狹義上的文學,即在詩詞歌賦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發(fā)展出來的小說、散文與現(xiàn)代詩,文學也因此飽受吟風弄月的詬病。
通過古今文學概念內涵演變可知,哲學、史學因素相繼從現(xiàn)當代文學中分離出去。而哲學與史學等學科相較于文學而言,其理性與知性的色彩更加明顯,對人類社會的價值也更為顯著。因此,現(xiàn)代文學危機的根源在于文學理性與知性功能的隱蔽。這種隱蔽一方面導致文學地位的下降,但另一方面又使文學成為人類實踐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二、理性對文學本質的規(guī)定
人對未來具有永恒的形而上思考,當文化不能指導人們認知未來時,人便會產(chǎn)生焦慮與痛苦的情感。相反,當個人依靠自身的認知與實踐能力,對未來有相當?shù)恼莆樟r,意味著人可以按照個人意圖在一定程度上主動創(chuàng)造未來,此時人便會擁有一種安全感。
(一)理性與生命意義
人的生命意義主要源于過去,基本以個人記憶的方式存在。人在理性的指導下,對未來存在假設,其假設建立于個人的認知與實踐能力基礎上。人的一切記憶都經(jīng)過了理性與知性的編碼處理,理性所不能安置的記憶材料,隨著時間的流逝會進入潛意識層面,所以任何記憶作為意識的組成部分,都必然是理性與知性認知的結果。
“理性是一種原則的能力,并且它的最高要求是指向無條件的東西的;相反,知性則永遠只是在某種必須被給予的條件之下為理性服務的。但沒有知性的那些必須被賦予客觀實在性的概念,理性就根本不能作出客觀的(綜合的)判斷,而理性作為理論理性本身絕對不包含任何構成性原則,而只包含調節(jié)性的原則?!盵4](P436)在理性原則的調節(jié)下,任何生命活動的終極目的都指向未來。
(二)理性觀照下的文學本質
理性作為一種原則能力使人類的文學活動無條件、先天地指向未來,即滿足人類掌握未來的欲望;而知性則通過概念對未來進行具體的認知與思考。文學則將概念進行經(jīng)驗性圖解與想象式的還原。
對人而言,生命意義的主要存在形式是記憶,文學又是作者在過去生命體驗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因此,文學是記憶的一種特殊游戲方式,無論是讀者還是作者,文學的必然功能是認知功能,即對過去記憶的一種重新認知與整理,而這種活動在理性的指導下進行。
“由此,我們將文學價值從構成上主要區(qū)分為一般知識價值、道德價值、宗教價值、形而上學價值、審美價值。文學的一般知識價值是指文學對人的一般未知需要的滿足?!膶W的形而上學價值是指文學滿足人追問人生和世界之終極意義的需要,以及滿足人探求人類的自由解放之路的需要,等等?!盵5](P76)其中文學的形而上學價值體現(xiàn)人類理性指導性原則影響,而其一般知識價值則更多體現(xiàn)人類知性構成性原則影響。文學的審美屬性是其本質屬性,審美作為精神活動,必然受理性與知性影響。因此,文學的首要價值是知識價值與形而上學價值。
由于未來的可塑性,人類生命的終極意義存在于未來。文學作為記憶的游戲方式,在記憶材料的基礎上展現(xiàn)對未來的期望,文學對記憶進行剪輯的原則在理性基礎上形成,立足于過去,并展現(xiàn)對未來的設想,這種設想是將概念具體演繹出來。
人在進行理論思辨時,以語言為工具進行思考;但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卻以畫面為思考工具(不排除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由于文字的影響而想象出某些畫面的過程),讀者在解讀文本時也將作品由文字還原為畫面。而文學創(chuàng)作與解讀所產(chǎn)生的畫面,都源于記憶,這種記憶是分別經(jīng)過作者與讀者的知性與理性處理與編輯,并且打上了邏輯烙印的生命體驗。不同的文學活動參與者,在文學活動中,激發(fā)起不同的回憶畫面,在感性的作用下,產(chǎn)生相異的感覺,感覺受到個體理性與知性的影響,產(chǎn)生相異的情感與認知。
(三)展現(xiàn)生命意義的時空優(yōu)勢
“詩人也可以把不是可以眼見的對象的描繪提高到產(chǎn)生上文所說的那樣高度的逼真的幻覺。因此,藝術家勢必要放棄較適合于詩人的許多種類的圖畫。德萊頓《詠圣賽什利亞節(jié)日》的詩充滿著音樂性的圖畫,都是畫筆所不能點染的。”[6](P80)與音樂一樣,雕塑是固定空間的藝術,以空間為依托調動人的想象與情感,而理性與時間密切相關。
“音樂創(chuàng)造之所以強調變化統(tǒng)一,與音樂在時間中展現(xiàn)、發(fā)展、變化、完成有密切關系。音樂作品中呈示的流動表象,其中新舊因素交替、前后音響疊置在人的大腦皮層中會形成互相干擾的興奮中心,如不加以重復、再現(xiàn),前面的因素就會被后繼的因素沖淡、在記憶中淡忘,音樂輪廓的感知就不鮮明,體驗就會支離破碎,無法聯(lián)結成一個整體。如果只統(tǒng)一,不變化,連續(xù)地、不斷地重復某一因素,又會產(chǎn)生興奮中心的惰性。使人感到枯燥、厭煩甚至麻木而無反應?!盵7](P6-7)音樂通過聲音喚起人們純粹的感覺,人在對音樂的欣賞中以感覺為載體涌起各種情感,而不是像文學一樣以畫面為載體,情感與感覺的過分強烈必然導致對理性與認知的擠壓。
音樂、繪畫與雕塑等藝術形式,在未來意義的設想與構造方面或失于空間,或失于時間,而文學按照時間的秩序要求排列文字,并在此基礎上由想象而形成空間畫面。文學想象所產(chǎn)生的成果與實踐所產(chǎn)生的記憶材料在性質與屬性上最相近,因此,契合于實踐所產(chǎn)生的對未來的探討,也在較大程度上滿足人類對未來現(xiàn)實化傾向的要求。而文學憑借理性與知性產(chǎn)生的審美、教育、認知與宗教情感等價值有別于其他藝術。
三、理性對文學屬性的生成
文學的審美以情感為前提,而文學的情感又由理性與知性所決定。任何體裁的文學都必須符合理性與知性的認知規(guī)律。理性與知性賦予文學邏輯,邏輯在文學中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便是敘事。人的思維無意識地遵循邏輯,因此,作者在創(chuàng)作文本時按照一定的邏輯組織文本,讀者也按照相應的邏輯解讀文本,沒有邏輯的文本不能被讀者所理解。但是另一方面,抒情性又是文學的另一重要特點,情感,尤其是抒情色彩濃郁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其敘事性不明顯,為此有批評家提出浪漫主義文學文本遵循情感邏輯,事實上情感邏輯本質上也是一種敘事,因為情感邏輯產(chǎn)生的根源也是理性與知性。
(一)文學作品情感屬性的生成前提——理性
情感與實踐密切相關,任何實踐活動都會產(chǎn)生相應的情感。而文學在對過去實踐材料的重新剪裁與編輯的過程中,必然受到情感的影響,甚至有時為了滿足情感的需要而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但是情感畢竟是實踐的附屬品,而實踐又受理性與知性的限制,因此,情感從根本上受到理性與知性的制約。
從文學創(chuàng)作角度講,情感與敘事遵循共同的邏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代表作《西風頌》,通篇采用了象征、寓意手法,具有濃郁的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其中,第五節(jié)中雪萊把西風看作一位奮勇者,又像是一位革命精神的傳播者,可以把作者奮勇抗爭的精神傳播開來,“讓我這詩歌的詛咒,如同火塘里飛出的火星,尚未熄滅,把我的話傳遍人間,讓預言的號角在我唇間奏鳴,吹響那沉睡的大地!”而“讓我做你的豎琴吧,如同那樹林:哪怕如它一樣枝葉凋盡!”[8](P139)則表達了作者為了革命理想與精神,心甘情愿犧牲自己,奉獻自己。這是一種常見的敘事模式,即理想—奉獻的敘事模式,與現(xiàn)實主義的小說中革命者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不屈不撓,最終獻身于革命理想的敘事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舒婷的《致橡樹》同樣以橡樹的特點作比喻,敘述了自己對于戀愛的認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同樣有著明顯的敘事色彩,幻想明天自己獲得了幸福,所以有著訴說幸福的強烈欲望,進而推己及人,想把自己的幸福傳播開,讓別人也獲得幸福。
從文學欣賞、批評角度看,情感的再現(xiàn)與被領會,均以人的理性為基礎。從某種程度上講,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解讀決定于文學作品的認知功能。同樣的親情與愛情,不同的認知立場導致不同的情感解讀。馬致遠的代表作《漢宮秋》主要描寫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為了國家社稷,請求出塞和藩,使國家免受戰(zhàn)火的蹂躪。在這一認知的基礎上,漢元帝與王昭君的愛情博得了讀者的同情。而蘇妲己與商紂王之間的感情在影視作品《封神榜之鳳鳴岐山》等文學文本中,則受到批判。同樣的情感,之所以受到不同評價,原因在于理性與知性作為其前提,產(chǎn)生相應的認知邏輯,而這種邏輯又決定著敘事的傾向。讀者會在理性與知性的引導下,自覺運用道德倫理的相關認知評價文本。
人所喜愛的情感,必然是能帶來愉悅的情感,而愉悅則是人作為生命體所追求的永恒目標。人的一切價值與目的,最終都會以愉悅的感覺而得以體現(xiàn),給人帶來痛苦與不適的感覺及由此產(chǎn)生的情感則被人評判為無價值的。
(二)文學審美屬性的生成前提——理性
“鑒賞是通過不帶任何利害的愉悅或不悅而對一個對象或一個表象方式作評判的能力。一個這樣的愉悅的對象就叫作美?!彩悄菦]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歡的東西就是美的?!朗且粋€對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如果這形式是沒有一個目的的表象而在對象身上被知覺到的話?!朗悄菦]有概念而被認作一個必然愉悅的對象的東西?!覀兊闹允且环N概念的能力,即一種推論性的知性。美作為一個概念,一定是知性這一構成性原則的產(chǎn)物,而知性又總是為理性而服務?!盵4](P441)由康德對美的定義可知,美與愉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愉悅又與人所青睞的情感相關聯(lián)。因此,愉悅在產(chǎn)生愉悅情感的同時,在理性與知性的審視下,便以美的概念來標記與之相關的愉悅感與情感。
文學理念、情感與美感的傳達,均依賴于理性與知性,理性與知性賦予文學邏輯,敘事邏輯成為文學超越時間與空間而被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讀者所接受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文學必然符合理性與知性的認知規(guī)律,并按照邏輯來進行活動,才使文學具備了可傳播性與普遍性。同時,也使文學的審美、教育與認知功能有別于其他藝術學科,使文學學科得以建構。文學與理性、知性的密切關系及其產(chǎn)生機制構成文學生存的永恒價值。
參考文獻:
[1]敏澤,黨圣元.文學價值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2]郭紹虞.文學觀念與其含義之變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陶東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德)康德.康德三大批判合集[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5]季水河.文學理論導引[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
[6](德)萊辛.拉奧孔[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7]羅小平.音樂與文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8](英)雪萊.雪萊詩選[M].查良錚,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On the Existence Value of Literature from the Rational Perspective
XU Ning, XIAO Xiang-biao
(School of Humaniti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Abstract:The ancient literature concept includes classics, history, theories of the ancient philosophers, and works of writers in all ages, while modern literature concept excludes the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subject matter, which results in the questioning of the existence meaning of literature, and the concealment of the rationality of literature. However rationality possesses literature of function of discussing the meaning of life as well as other subjects in the humanities, and of time and spac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subjects of arts and humanities such as music and painting. As the mechanism of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rationality is embodied in the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 properties, both of which are on the premise of rationality: emotional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is on the premise of rationality; and beauty is the rational tag of pleasant experience of human life.
Key words:rationality; intellectuality; literature; emotion; beauty appreciation
中圖分類號:I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012(2016)02—0094—05
作者簡介:徐寧(1990—),男,河南南陽人,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肖祥彪(1962—),男,湖南邵陽人,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手機微信語境對中學生價值觀影響研究”(CX2015B456)
收稿日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