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愛芹
一次受益匪淺的校本培訓
文/陳愛芹
如今的多媒體信息技術已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它不但使課堂教學更形象化、直觀化、通俗化,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
2014年10月以來,山東省青島二十八中先后被評為“山東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單位”“山東省翻轉課堂與微課程開發(fā)實驗基地”“青島市翻轉課堂聯盟學?!?,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方面,學校走在了全市北區(qū)乃至青島市的前列。然而,在這諸多榮譽和成績面前,學校清楚地認識到學校的課堂并沒有因為信息化而發(fā)生實質性的改變,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之路任重道遠。老師們在“用”技術一段時間之后,熱情逐漸降低,有的老師甚至開始排斥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大有回到原點的趨勢。面對這種現狀,學校必須找到互聯網時代教學存在的問題關鍵。因此,智慧課堂構建校本培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適時而生的。
轉機初現 2015年底學校與東北師范大學簽訂了“智慧教育示范校試點”項目。之后,東北師大的專業(yè)教師對學校全體教師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軟件使用培訓。由于老師們以往接觸的各種軟件、平臺比較多,因此培訓過程中比較消極,沒有喚醒老師們學習的欲望。2016年寒假學校遴選出的17位智慧教育種子教師赴東北師范大學參加了為期5天的培訓學習。幾天下來,雖然聽了鐘紹春教授的報告后大家觸動挺大,但是從內心仍然認為這次的培訓還是就技術層面的操作而已。在培訓的最后一天,東北師大王淑文教授面對面一對一地為所有老師做了課例點評。讓老師們沒有想到的是,王教授對每個人短短十幾分鐘的點評,極大震撼了老師們麻木的神經——那一針見血式的點評,讓老師們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問題豁然開朗,更令大家震驚的是,王教授主要是從她們教學設計的思路、方法進行指導和評點,并不是大家當初以為的僅僅從信息技術的使用方面。
回到學校后,在老師們的強烈要求下,學校領導與東北師大的項目負責人進行了溝通,表達了學校邀請東師專家教授到校聽課指導的強烈愿望。2016年3月新學期伊始,王淑文教授走進了28中的課堂,“構建智慧課堂”主題研修與專項校本培訓活動拉開帷幕。
傾情投入 3月7日—16日,來自東北師范大學的王淑文教授和林志霞老師,走進種子教師的課堂開展教學診斷和評價。8天共聽、評課近40節(jié),每聽完一節(jié)課,都緊跟上評課交流。王教授作為主導——她總是先請教師從自己的教學設計、學生主體的體現、目標達成等方面找出自己滿意之處——這與以往評課時授課教師往往會先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截然不同。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對授課教師來說意義非同小可,它給了教師以信心和激勵,使授課教師擺脫了以往那種上完課之后等待大家“審判”般的惴惴感,從而發(fā)自內心地認可了專家,并毫無顧慮地提出自己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惑。王教授的評課其實更確切地說,應該稱之為“對話”,她在用心聆聽授課教師的“發(fā)現”之后,總是會實實在在地從這節(jié)課的整體設計、難點突破及學生有效參與等方面提出科學性、理論性、指導性極強的建議,讓老師們感受到一種接地氣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的完美對接,既有了“知其然”的豁然開朗,更有了“知其所以然”的高屋建瓴的理論鏈接。
更令老師們欣喜的是,王教授的系列評課解決了老師們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中的諸多困惑,讓老師們清晰地定位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信息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和條件。如果課堂教學有問題,絕不是手段和條件的問題,是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有問題,甚至是對教學目標的認識有問題,即王教授所說的“模型”。
茅塞頓開的老師們抑制不住自己的熱情,很多非種子教師強烈要求“被教授聽課、評課”,幾位青年種子教師更是上課、磨課、再上課。教研組集備組全體老師傾情投入,一遍遍地反思、修改、研磨,通過“獨立備課——初次上課——集體觀摩——專家點評——集體研討——二次備課——重構課堂——總結提升”的形式,不僅僅是授課教師,全體參與磨課聽評課的教師都發(fā)自內心地主動投身其中。20節(jié)課的評課都是在一種磋商、對話、分享的和諧研究氛圍中進行,老師們都掩飾不住發(fā)自內心的興奮和激動:“專家引領使我們的課堂有了根,使課程標準落實在了課堂上,使教師智慧地教,學生智慧地學!”
借力助推 這次集中的校本培訓活動,老師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積極參與,在專家的高階引領和指導下,大家都發(fā)自內心地認識到:“我們的理念需要提升,我們的課堂需要改革!”吳爽校長全程參與此次活動,她與專家深入交流之后,總結出學校存在的問題:課程標準邊緣化,課堂教學經驗化。為了鞏固這次校本培訓的成果,更新教師理念,促進智慧課堂構建,學校借力助推,從教學管理干部、教研組長集備組長到每一名學科教師,結合此次聽評課的思考,以深入學習研討課程標準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切入點,內化專家關于智慧課堂的理論,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充分發(fā)揮教研組學科團隊的智慧,全面構建青島28中智慧課堂。
在校長的示范帶領下,全體教學干部參與各教研組集備組關于智慧課堂構建的集中研討活動。在這次大研討過程中,老師們暢所欲言,每個人心中都有很多話要說,簡直是“不吐不快”。因為他們這次培訓觸動了他們,引領了他們,激發(fā)了他們。
縱觀這次主題校本培訓,雖然大規(guī)模的集中聽評課和研討活動告一段落,但智慧課堂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學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到目前為止,學校此次培訓的收獲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弄清了。課堂教學存在的本質問題,即:孩子不認同老師教的內容;教學方式單一,課堂結構是典型的計劃結構;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幾乎是空白的。
第二,明白了。技術解決不了以上問題,所以要先研究教育自身的問題,找出了解決的路徑,技術才能給予支持,教育信息化才會真正有效果,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個性學習。
第三,明確了。要想解決教育的問題,讓學生認同學習,就要構建理想課堂,就要把知識還原到發(fā)現這個知識的時候遇到了什么問題,孩子才可能產生共鳴,才可能愿意學。要實現個性化,就要把各個知識點、知識片段、獲得新知、轉化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形成體系(即“建模”)。
第四,路找到了。有了路不會走,還要給予導引。這樣的情況下,信息技術就可以發(fā)揮它的作用了。如可以采用微視頻的形式——把老師的教學智慧、學生的學習智慧作為導引提供給學生,才能讓孩子們有路可走。并且只有在常規(guī)條件做不到時才需要信息技術,特別是移動終端,是為個性化學習提供有效的路徑和目標的,這才是真正的“翻轉”。
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關注教學質量,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的有效發(fā)揮至關重要。教師作為學校的辦學主體,決定著一所學校的發(fā)展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培養(yǎng)和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水平、有特色的師資隊伍,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智慧課堂研討活動旨在借助高校專家和信息技術資源,全面更新教師理念,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使其能夠深入剖析課堂普遍存在的瓶頸問題及原因,掌握構建讓學生主動、輕松愉快學習,提升學生智慧的高質高效課堂的思路和方法并付諸實施,從而促進老師們更大程度的成長,滿足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需求,同時也為學校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滿足教師的物質需求,教師能感到幸福;打造教師的發(fā)展平臺,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讓教師更好地找到實現職業(yè)價值的發(fā)力點,教師更能感到幸福。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教師的自我實現是一種高級的需要,更是一種有境界的幸福。專業(yè)素養(yǎng)是教師職業(yè)生命永葆青春的保障,是教師的幸福源泉。
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校本培訓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在“互聯網+教育時代”,面對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學生,教師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和“互聯網+”帶來的契機,在教育教學中有機整合新型信息技術,幫助學生促進學習和發(fā)展,是新形勢下校本培訓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我們只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講究培訓策略和方法,才能把校本培訓工作越做越好,實現教師、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二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