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借腦借力”實現服務職工的新跨越
本刊編輯部
上海工會改革又一次邁出了新步伐。
上海各級工會探索建立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工作機制,將項目、資源、服務送到職工最需要的地方,形成工會、基金會、社會組織協(xié)同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實現連接服務職工的“最后一公里”,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也獲得了廣大職工的贊譽。
近幾年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面對工會工作對象、內容、環(huán)境發(fā)生的巨大變動,工會組織在組織體制、運行機制、工作方法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適應。因此,堅持問題導向、改革思維,優(yōu)化理順職能定位、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方法、強化制度資源保障,對當前的工會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此同時,讓工會回歸工作主業(yè),將工作重心向組織建會、民主管理、勞資矛盾調處等核心工作轉移,也成為了工會改革中必須解決的新課題。
工會組織必須走出“自我循環(huán)、自我封閉”的怪圈。近幾年來,工會工作模式機關化的趨勢未得到有效控制,工會組織活動不接地氣的現象一定程度存在。如何破除工會行政化、內循環(huán)運作的傳統(tǒng)模式,提高工會工作效能和社會影響力,是工會組織在群團改革中的當務之急。浦東新區(qū)總工會積極發(fā)揚先行先試精神,發(fā)揮統(tǒng)籌樞紐作用,以“培育一個社會組織、購買一系列服務項目、轉型一批直管協(xié)會”為核心理念,不斷激發(fā)基層工會活力,有效提升了工會工作專業(yè)化、社會化水平。早在2014年,浦東新區(qū)總工會就開始嘗試購買社會服務,以100萬元種子基金帶動了23個項目啟動;2015年,他們增資種子基金達500萬元,啟動50多個項目,制訂了購買社會服務的試行辦法;2016年,他們設立800萬種子基金,撬動基層單位、企業(yè)投入近1300萬元,40家各級工會組織購買15個類別74項社會服務,以“借腦借力”的方式,實現了工會服務力量和水平從點到面的“跨越”。
同樣,工會組織必須走出“自我設計、自我評估”的怪圈。工會通過購買社會力量服務,必須嚴格按照標準、流程、監(jiān)管、評估等一系列制度機制,通過契約化購買、集約化評估,確保購買服務規(guī)范高效。日前,在浦東新區(qū)總工會舉行的凝聚社會力量、連接服務職工“最后一公里”微論壇暨2016年浦東新區(qū)工會購買社會力量服務簽約儀式上,浦東新區(qū)總工會通過微論壇的形式,邀請上海社會科學院、華東理工大學、聯勸公益基金等社會工作專家,以及市總工會基層工作部、唐鎮(zhèn)總工會和三國精密機械設備公司等方面的工會和職工代表,共同研討工會購買社會力量服務職工,實現職工服務的精準化,加強社會組織、基層工會等主體的協(xié)同合作,切實做到了“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股韌勁干到底”,以“開放開拓”的心態(tài),接受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監(jiān)督和評估。
實現連接服務職工“最后一公里”,重在連接,貴在堅持。我們相信,在工會組織與社會組織合作實現優(yōu)勢互補、擴大服務職工范圍和能力的過程中,工會購買服務工作將更加專業(yè)、規(guī)范,而倍增的服務職工新動能一定能讓更多的職工群眾從中受益。
服務職工,永遠是工會工作的現在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