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才華
“好”一首《憶江南》
——《憶江南》備課思考
彭才華
自古以來,寫江南的詩文不計其數(shù),這首27個字的詞作,大概是流傳最廣的。
宋人惠洪在其《冷齋夜話》里說:
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的確,明白曉暢是白居易作詩的一貫追求。作這首詞時,白居易已67歲了,同樣沿襲了“老嫗能解”的詩風。這首詞27個字,個個好懂,明白如話。這一句最是經典: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真是簡潔明快,那明艷的畫面,那絢爛的意象,如在眼前,叫人心生向往;再加上那工整的對仗,那復沓的音韻,讀來朗朗上口,齒頰留香。所以,教學這首詞,這一句成為繞不過去的精彩。玩味節(jié)奏,想象畫面,反復誦讀,都是極常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然而,白居易的詩詞,真的那么好懂嗎?或者,我們真正讀懂了這首詞作,讀懂了詩人白居易嗎?如果我們不能堅定地回答這些問題,那么,我們的教學從何處開始?要往哪里去?
也許,我們該重新讀讀《憶江南》。
重新讀,我們的目光當然不能直撲那一句經典,那樣只會讓我們仍然迷失在它絢麗的色彩里,不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收獲。我們需要“升起警覺”,從第一個字就開始慢慢地讀,細細地想。
于是,咱們讀——“江南好”。這三個字,可以拆為兩個詞:江南,好?!敖稀钡暮x,無外乎兩種:廣義的江南,作為一個典型的歷史地理概念,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代表著繁榮發(fā)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xiāng),也代表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與希望;狹義的江南,當然需要聯(lián)系白居易的生平來理解,更多學者認為這里指的是江浙一帶那一片水鄉(xiāng)。
接下來就是那個“好”,容易理解嗎?白居易的詩風就是明白如話,所以,這里的“好”嘛,就是與“差”相對的“好”。
打住!如果你這樣讀下去,就注定了這一次重讀仍然空手而歸: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這個熟悉的、平易的、明白如話的“好”,很容易被我們忽略。
且讓我們在這個“好”字上面作些停留,停留……于是,腦海里就會冒出一個問題:
即使追求“老嫗能解”,非得用這個“好”?有很多字可以代替它啊,例如秀、美、俏、靚、麗等等。用這“好”字,既非押韻,又顯“俗氣”,為何用它?
這個“好”,不是那么好懂啊。這個時候,我們要以嬰兒般驚奇的目光,重新打量起這首詞來。為什么白居易這樣寫?我們得去問問他啊。
于是,自然而然地,我們會去搜索了解白居易與江南的那一段生命糾纏。
白居易真正在江南的時間其實并不長,然而,江南的山山水水卻如烙印一樣刻在他的生命里。最早是在十一二歲時,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任徐州別駕,白居易也從河南來到了徐州??墒钱敃r徐州一帶遭遇兵亂,戰(zhàn)火不息。為避戰(zhàn)亂,白居易來到了江南。可以想見,從戰(zhàn)亂之地漂泊而來,美麗而寧靜的杭州,對于少年的白居易意味著什么。后來,則是中年以后的事了。生性耿介正直的白居易因積極上書議政,卻不被唐穆宗采納,有才而不能用、無處用,可以想見白居易有多么苦惱和郁悶;加上朝廷中朋黨傾軋,仕途險惡。于是,他主動請求外放。最后,穆宗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此時,白居易已年屆半百,又一次外放他鄉(xiāng),不禁感慨萬千:
退身江海應無有,憂國朝廷自有賢。且向錢塘湖上去,冷吟閑醉二三年。
可以慶幸,等待白居易的,真的是一個美麗的江南,那個使無數(shù)詩人畫家抒寫、描畫不盡的江南。從此,在這里,他熱情吟詠那西湖的山水、吳地的風光;在這里,他勤政愛民,不知留下多少造福百姓的政績善舉;在這里,他結下多少友情,無論是布衣平民,還是賢士僧人;在這里,他遠離黨爭,身心獨善,閑適而超然……
如此,江南在白居易的心里,豈止是個風光秀麗的地方?關于江南的回憶,除了景色,分明還有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情??!
如此,每憶起江南,白居易豈會只說江南秀、江南美啊!要表達他對江南的情感,似乎哪一個字都不全面,哪一個字都不夠淋漓?;蛟S是左右權衡了一番,也或許是完全不假思索,一個“好”字,終于奪筆而出,落在了江南之后。
且讓它“俗”吧,此刻唯有這“好”才好!
如此,我們才對結尾句“能不憶江南”有切入生命的理解和領悟。走遍大江南北,看過無數(shù)風光,卻唯有這方土地,讓他魂牽夢縈。寫下《憶江南》時,詩人已是垂垂老矣,身處“花寒懶發(fā)鳥慵啼”的洛陽,他知道江南恐怕只能是個回“憶”了。我們這才明白,這重重的反問里,有多少深情難訴:能不憶江南?
于是,教學這首詞,不僅要在想象里再現(xiàn)江花江水的艷麗色彩,不僅要在吟誦里咀嚼巧奪天工的整齊對仗,還要繞到詞句的后面,爭取與詩人打個照面,問個心事。然后,讓學生在心里輕輕感嘆:
江南好,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