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青 林志明
有一種智慧叫放手
□呂 青 林志明
前些時侯到某校調(diào)研,聽到一位教師抱怨:“教語文真的好辛苦,別的不說,光一疊厚厚的作文就夠忙活幾天了。”她隨手拿起一本作文簿給我看,只見上面圈圈點點、增刪換移,紅紅的一大片。我問:“你有沒有讓學生互批作文?”“互批?”她瞪著眼睛望著我,“那怎么行?學生怎么會批?”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語文教師”,一面不斷地抱怨教語文好累好辛苦,一面卻又不甘放手、不敢放手。
事實上,不僅僅是批改作文,語文教師的不放心、不放手更體現(xiàn)在課堂上。
一次,聽一位教師上《美麗的小興安嶺》,其中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
(出示課文第2自然段)
師:這段話共有幾句?
生:四句。
師:分別寫了哪些事物?
生:樹木、雪水、小鹿。
師:樹木有什么特點?
生: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
師:誰能給“抽出”換一個詞?
生:長出。
師:這里為什么不用“長出”,而用“抽出”?
生:因為“抽出”說明枝條長得很快。
師:說得真好!那么作者又是怎么來寫雪水的呢?
生: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
師:你從“淙淙”這個詞語體會到了什么?
生:我覺得溪水的聲音很好聽,像在唱歌一樣。
師:小鹿在干什么?
生:小鹿在溪邊散步,有的在喝水,有的在欣賞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師:請大家展開想象,還有的小鹿可能在干什么?
生:它們可能在溪邊睡覺。
生:它們可能在吃草。
師:小興安嶺美嗎?
生(齊答):美。
師: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讀這段話!(生齊讀)
乍一看,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不可謂不流暢,課堂氣氛也不可謂不活躍,然而細審之后卻發(fā)現(xiàn),原本清清淺淺、明明白白的一段文字,在教師一次次的追問下,愣是被肢解得七零八碎、面目全非。何以至此?說到底,還是因為教師放不下心、撒不開手,生怕某個地方?jīng)]講到,學生就茫然無措、無所適從了。
由此忽然想到張西海先生的《如果讓語文教師去放牛》一文——
如果讓一位語文教師去放牛,他會拔起一根青草,向著牛群不停地發(fā)話:
“這是什么草?注意,不要亂說——舉手回答?!?/p>
“你們以前吃過這種草嗎?想不想吃?”
“好,快速地嗅一嗅,告訴我它的氣味?!?/p>
“仔細觀察它的樣子,看看能分幾段,每段的作用是什么?!?/p>
“告訴我你這樣分段的理由。”
“各段交換位置行不行?比如把根和梢換過來?!?/p>
“下面,慢慢品嘗,仔細咀嚼,用心體會,誰能說出它的味道好在哪里?”
“通過剛才對草的認識,你有什么感受?比如,造物者的神奇與美妙;比如,小草的平凡而偉大?!?/p>
……
結(jié)果,許多牛都給餓死了。
語文教師還在感嘆:“真是對牛彈琴!”
這篇短文不過區(qū)區(qū)幾百字,讀罷卻不免讓人“心有戚戚焉”。
其實,學語文就像牛吃草。牛愛吃什么,怎么個吃法,應(yīng)當由其自己選擇,強按牛頭只會遭其反戈。同樣道理,學語文也應(yīng)是學生自己的事,要想讓學生學有所得、習有所獲,教師要做的就是把他們帶進語文的“大草原”,讓他們自己去品嘗、去咀嚼、去體會。如果教師擔心學生這也不會,那也不懂,然后一味地講解、兜售、灌輸,這無異于強按牛頭吃草,其效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
由此可見,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最需要做的就是學會放手,讓孩子在語文的天地里自由呼吸、率性成長,這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智慧。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東關(guān)街道樟塘小學 312352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小越鎮(zhèn)中心小學 31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