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縣皂頭鎮(zhèn)小學 陳培查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隨談
江西省上饒縣皂頭鎮(zhèn)小學 陳培查
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幾點筆者關于小學數學教學的看法以供廣大同仁參考借鑒。
小學數學;實踐;創(chuàng)新生活
從最初的“寧達中學”預習、展示、測評教學模式到思維導圖,我縣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一直在路上”,而我也一直緊跟步伐,置身其中。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現狀的確有了很大改觀,我也受益匪淺。以下為我對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的一些看法。
新課改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教學活動就是教師和學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的一個過程。我們要轉變思想觀念,告別傳統(tǒng)的教師整堂課一講到底的灌輸式教學觀念,改變教師高高在上凌駕于學生的姿態(tài),僅僅重視“教”,注重知識的教授,而沒有重視學生的反應。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雖然也會獲得一定的知識,但是不利于思維的訓練和發(fā)展。因而我們要轉變教學思想,變重教為重學,重視學生的學習反應和學生思維的訓練。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落實到具體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體現在兩個大的方面,一個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反應和動態(tài),要多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營造一個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氛圍;另一個就是教師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探究的機會,要因材施教,給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任務,讓學生自己去學習知識、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學生來開展設計,并不是教師為了完成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拖著學生前行,抑或是只顧自己講完本節(jié)課內容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不顧學生是否理解了、聽懂了,忽略學生的感受?;蛟S,有的老師認為,我關注了學生,與學生有熱烈的互動,讓學生積極地討論交流,但是課堂時間只有短短幾十分鐘,完不成教學任務怎么辦?要知道,教學任務并不僅僅只完成課本或是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而是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在課程目標、大綱與學生情況之間尋找合適的目標定位,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同時,互動、交流與探究要有針對性,落到實處。不能浮于表面,為了追求表面的課堂氣氛的活躍和熱鬧而輕視了教學內容。表面上看起來繁花似錦,其實都是無用功,這樣當然會浪費時間,是不可取的。
以學生為主體,除了一切的教學活動圍繞學生開展,關注學生課堂反應之外,我們還要多一些愛心和耐心,不能唯分數是從。很多時候教師在無意間對于一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產生了不耐煩的情緒,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目前國內的教學多是大班教學,學生數量多,做到面面俱到確實是比較難。但是教師一定要做到不能給學生“不及格分數”,要知道分數不是學生的全部,也不是教學的全部,分數只是很狹隘的一個評價手段和方式,教師需要做的是重視分數,但不以分數為唯一的評價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并不代表教師可以忽略不計。雖說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但學生并不是教學活動的全部,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師在教授知識的時候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作用,做好引導者,不能僅僅只是做一個“旁觀者”。如果說學生是船,那么教師就是舵手,掌握了學生航行的方向。教師要讓學生迎風破浪,但不能讓學生隨波逐流,引導學生正確、高效地學習和探索知識。學生畢竟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有曲折和疑問,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從旁做好指導和點撥。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數學。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讓學習陶醉于數學情境之中,“樂不思蜀”。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資源,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善于挖掘生活資源,采擷生活數學實例,通過數學活動,深切體會到原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就有數學,使學生增強數學學習興趣。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愛聽故事。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常把書上的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編成一個個故事,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其次,結合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養(yǎng)成主動地從數量上觀察、分析客觀事物的習慣,認識到數學符號、公式、圖表是表示、交流和傳遞信息的工具,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學生善于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數學的魅力。最后,創(chuàng)設"生活數學"情境,提高學生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設"生活數學"情境就是模擬生活,再現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fā)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都是比較活躍的,且善于模仿,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動手欲望。作為小學教師如何能夠利用好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的時候加強實踐教學,讓小學生在課堂上獲得親身的體驗,相信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理論知識,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時候獲得輕松愉悅的學習體驗,寓教于樂,讓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簡單。學生有了興趣,學習的時候就更愿意動腦、動手了,產生了良性循環(huán)。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擁有強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這是孩子們的天性,是需要教師尊重并理解的。而小學數學知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實驗性,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可以利用好這一點,努力營造創(chuàng)新探索的良好氛圍,結合各類探索、實驗和推理或猜想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了創(chuàng)新的意識、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的能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適時地進行點撥和評價,引導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1]陳英梅.《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探索與思考[J].廣西教育,2016(33).
[2]楊瑞蘭.讓主體占領主陣地——以《小數的初步認識》為例談學生的主體地位[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