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 陳 進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即教育”意析
江蘇省如皋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 陳 進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需要放在有效教學的語境下尋找新的理解與意義建構。基于這一理念,認識到生活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認識到可以于生活中尋找數學的意蘊,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小學數學;生活;教育;有效教學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情況下,人們對該理念的理解還僅僅局限于字面意義,只是簡單地尋找生活與教育或者教學的關系,這使得該理念的落實更多地體現為一種經驗表象。當下是一個追求有效教學的語境,在筆者看來,“生活即教育”這一理念的背后有著豐富的內涵,需要教師認真發(fā)掘。這種內涵體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表現為如下三點:
對于教師來說,要讓學生真正進入有效學習的狀態(tài),關鍵在于教學設計與課堂上的引領。這個時候,如果將教學研究的視線轉向學生的生活,那就會尋找到很多教學靈感。
在教“兩位數的相加”時,通常的做法就是給學生一些兩位數相加的習題,如29+38=?等,而且教師也常常會基于這些習題去強調一些方法??僧斢谩吧罴唇逃钡睦砟顚徱晻r,會發(fā)現其中有不同的意味。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睅е@樣的論述,筆者在學生的生活中尋找與兩位數相加的相關生活經驗,結果發(fā)現在學生的生活中還并不罕見。比如說,有學生在家里就常常會遇到爸爸媽媽提出的問題:算算爸爸媽媽的年齡加起來是多少。而在此過程中,學生所接受到的帶有一定計算技巧的方法,如先算十位的相加,再算個位的相加等。因此,實際教學中可以先基于學生這樣的一些經驗去進行教學。事實證明,這樣的基于學生生活的數學教學,不但可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例如就有學生在“十位相加,再個位相加”的基礎上,提出加減綜合轉換的思路,如將上面的算術題變成(30-1)+(40-2)=30+40-1-2=67。這樣的轉換不是教師講授的,而是學生基于原來的生活經驗的,既是新的數學知識的綜合,又是新的數學解題思路的創(chuàng)新。
這一事例說明,到學生的生活中尋找數學教學的靈感,可以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既有生活之基,又有創(chuàng)新之源泉,筆者以為這是“生活即教育”的有效闡釋,是數學教育的智慧源泉。
事實上,小學數學并不是純粹的數學知識的教育,小學數學其實相當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巧妙聯系,只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夠發(fā)現這種聯系所在,就能夠發(fā)現數學教育的生活意蘊。在這里,筆者所說的生活意蘊,是指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能夠感覺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巧妙用途,從而認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
比如說在“分數”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挑3個男生和2個女生站到教室前面,然后讓學生去判斷:男生是總人數的幾分之幾;女生是總人數的幾分之幾;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結合班級總人數與男女生人數,去判斷男女生是總人數的幾分之幾(此前并不告訴學生確切的男女生數及總人數)。這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看似相同,實際上卻有著認知上的差異,學生在第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往往是根據直覺去判斷,得到的分數也是形式簡單的3/5和2/5。而在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研究對象是全班學生,其需要學生去自主得出男女生人數與學生總數,這看起來是一個機械動作,但實際上學生對此的熱情往往超過得出分數本身。這說明什么?這說明常規(guī)數學教學中當教師重視學習結果的時候,學生卻很重視學習過程。
有了這一發(fā)現,筆者在深化分數概念認知的時候,著力于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尋找并發(fā)現分數存在的場合。有意思的是,有學生舉了一個生活中的例子:我們開運動會的時候,如果是全校的男生參加,那百分比是不是就是百分之幾百?——言下之意是全校有幾百個男生。而這個問題恰恰是學生在分數學習中容易犯的錯誤,很顯然,基于生活的思考又帶來了一個教學契機。
什么是過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存在于哪里?帶著這兩個問題去反思數學教學時,會發(fā)現參與學生有效學習的并不只是課堂上抽象的數學知識,更應當包括學生生活中的形象且與數學相關的經驗積累與數學抽象。有了這一認識,就知道真正的數學意蘊其實隱藏在生活當中。而一旦真正做到這一點,其實就做到了陶行知先生所說的“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筆者以為,小學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并不遙遠,學生的生活中有著豐富的數學素材,教師在教學中的反思也可以更多的基于學生的生活。譬如上面所舉的分數教學的例子,正是經過反思,才讓筆者發(fā)現要努力將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建立在學生的生活基礎之上。
很多時候,小學數學教學似乎就是為了中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建立基礎。事實上,也有很多學生在小學六年的學習之后似乎對數學沒有深刻的認識,他們認為只要數學考試分數高,就是數學學得好。在注意到這個問題之后,筆者向“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汲取智慧,以努力在生活數學教育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認識,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這里,筆者所說的數學素養(yǎng),最基本的認識就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具有應用數學的直覺。這是因為“生活即教育”的含義之一,就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念中所強調的“做自己的主人”。而這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并形成數學直覺。
而要做到這一點,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在數學課堂上多引導學生,去思考一個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到底可能存在于哪里?又如何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事實證明,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如果堅持做到這一點,那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就會形成良好的生活思維和數學直覺,于是也便做到了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
[1]任廣波.生活即教育——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一點體會[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5(z2).
[2]宗錢云.“生活即教育”的小學數學解讀[J]. 數學教學通訊:初等教育,2014(4):17-18.
[3]孫婧.小課堂,大社會,海闊天高任你學——“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3(14):9-10.